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小寒养生:食三样防三样 健康度过“三九天”

来宾大健康
2021-01-05 20:0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小寒,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今日11时23分我们迎来小寒节气。

小寒一过,就进入“出门冰上走”的三九天了,标志着一年中最寒冷的阶段即将到来,民间亦有谚语“小寒大寒,冷成冰团”来表示小寒节气的寒冷程度。

小寒节气,我们在养生方面该注意些什么呢?

小寒养生做好“三防”

防身体受寒

1.腰 部

腰部一旦受寒,就容易伤及肾脏,使人尤其畏寒、无力,影响食欲。男性会出现腰背酸软,甚至早泄的情况,对于女性来说,也会影响月经的正常。

2.背 部

背部极容易受到寒气侵袭,散失热气,会导致免疫功能的下降,给各种疾病可乘之机。

3.腹 部

人体许多重要的脏器就在腹部,肚子受寒十分容易引起经脉气血不通,让不少器官都“感冒”不痛快。

防肠胃受寒

小寒节气天气寒冷,稍不留神可能会出现胃痛、腹痛、腹胀、腹泻等症状,所以小寒节气里,除了要做好胃部的保暖之外,还要多吃一些细软的食物,并注意吃饭的时候要细嚼慢咽。尽量别吃生冷的或者是烧烤、辛辣的食物。同时,在三九天可以进补一些温热性的食物,像红枣黑糖姜茶。

防脚部受寒

很多人冬天手脚冰冷,甚至影响睡眠。脚部受凉可引起人体上呼吸道毛细血管收缩,纤毛活动缓慢,人体抵抗力下降,极易诱发感冒、心脑血管病、气管炎等。因此,小寒时节一定要注意脚部保暖,睡前可用热水泡脚,然后用力揉搓脚心。

小寒养生有“三宜”

补充水分

“小寒大寒,冷成冰团”,小寒过后就进入最为寒冷的“三九天”。

一定要防御寒冷气候对人体的侵袭,尤其肩颈部、脚部,更要倍加呵护。

小寒也需防燥,多饮温水、滋补汤品、牛奶、酸奶、各类粥品,将水分“锁住”。

适当运动

民间有“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的说法。

冬季,尤其是小寒后天气寒冷的时节,最重要的还是要加强体育锻炼。适当的体育锻炼、户外活动,能强身健体、增强身体御寒能力。

保持愉悦

冬季受到使用火炉、暖气、气候干燥等方面的影响,人容易“上火”,情绪也易发生变化。

中医认为怒则气上,扰动阳气,因此,冬季尤其要注意情绪调节。

小寒养生要“三补”

补血

主要针对血虚体质

气能生血,因此气虚时间长了,必定会引起血虚;同时,气虚则运行血液无力,必定会引起血瘀。血虚多与脾胃有关,脾胃负责化生气血,脾胃罢工就会造血不足。

红枣也是女性补气血常吃的食物,滋补的效果也是很不错的。红枣能够帮助活血调经,改善女性经期出现的不适现象,比如缓解痛经。还一个显著的功效是养心安神,能够很好的促进睡眠,缓解女性更年期失眠多梦的现象,有助于睡眠健康,保证了身体健康。

补气

主要针对气虚体质

气虚比较严重的患者最好是选择服用具有补气滋阴和养气补血作用的食材进行调理,以便能够尽快收到效果,而一般来说是使用红枣、黑糖、姜丝组成的红枣黑糖姜茶,红枣为补养佳品,食疗药膳中常加入红枣补养身体,滋润气血。

补阴

针对阴虚体质

阴虚体质者,宜多吃些清补类、生津养阴、鲜蔬菜瓜果、纤维素及维生素较高、蛋白质丰富的食品。忌吃辛辣刺激性、温热香燥、脂肪含量高、油炸、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食品。枸杞子:性平,味甘,具有补肾养肝、益精明目、壮筋骨、除腰痛、久服能益寿延年等功用。尤其是中年女性肾虚之人,食之最宜。

小寒饮食有讲究

所谓“三九补一冬”,但小寒时切记不可大补。小寒这天,想要进补,在饮食上要吃好这三样。

食宜温

根据中医“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则补之,寒者温之”的原则,在冬季膳食原则中应多吃温性的食物进行调理,以提高人体的耐寒能力。

宜多吃些羊肉、鸡肉等温热品,切忌黏硬、生冷食物。而冬季喝热粥也非常适合,如羊肉粥,以温补阳气;麦片粥,养心除烦;核桃粥,养阴固精;红薯粥,滋补肝肾。

食宜杂

元代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曰:“……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也就是说,少食生冷,但也不宜躁热,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

另外食物要多样化,精粗搭配,荤素兼吃。宜多吃些糙米、玉米、小麦、黑豆、豌豆等豆类;梨、苹果、桔子、香蕉、花椰菜等蔬果;牛羊肉、鹅肉、鱼肉等肉类。

食宜苦

肾主咸味,心主苦味,咸能胜苦,故冬季饮食之味宜减咸增苦,遵循“少食咸,多食苦”的原则,以补心气、固肾气。

这时的饮食应减咸增苦,多吃些苦味食物。苦味食品中以蔬菜和野菜居多,如生菜、茴香、杏、柚子、杏仁、莲子等,适当吃都有利于去除人过多的火气,可助心阳,起到养肾的功效。

来源:未央健康

原标题:《小寒养生:食三样防三样 健康度过“三九天”》

阅读原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