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共创“三零”共建平安基层行|长治:让群众共享“满满的幸福”

2021-01-06 16:4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有人说平安如空气一般,空气清新时,我们呼吸顺畅,可能忽略它;空气不好时,咳嗽、打喷嚏,才提醒我们它有多重要。生活在美丽的长治,只要您稍微留意,就能感受到平安如空气般环绕四周……

平安建设的一以贯之并没有让长治停下创新的脚步。“‘三零’单位创建活动可以说是在更高水平上加强平安建设,它让我们有了对基层社会治理更多的思考,也让我们将探索和实践不断引向基层,用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去衡量工作,拓展未来。”如何在已有的良好基础上展开“三零”单位创建,长治市委、市政府有着清晰的认识。

该市坚持党建引领,推行“三治融合”,压实县乡村责任,发挥“点”“线”“面”作用,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贯穿于“三零”单位创建全过程,以问题清零、压实责任、制度创新促进“三零”单位创建,全市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0年9月底,全市动态摸排创建主体56353个,其中,村2662个,社区159个,宗教场所168个,事业单位3762个,企业单位49602个。全市共有54612个创建主体达标“三零”单位,达标比例为96.91%,农村(社区)“三零”单位达标比例为48.81%,企事业单位“三零”单位达标比例为99.44%。近日,本报共创“三零”共建平安暨扫黑除恶基层行采访团抵达长治市,深入基层一线,感受群众身边满满的幸福感。

提高政治站位 压实创建责任

把“三零”单位创建工作作为全市重点工作谋划、推进,列入《中共长治市委常委会2020年工作要点》和《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长治市委书记孙大军主持召开3次市委常委会、1次市委专题会专题研究,部署全市“三零”单位创建工作,明确了全市“三零”单位创建工作总体格局就是落实党委政府的领导责任,农村、社区、企事业单位的主体责任,主管部门和单位的监管责任;创建主体单位要守好“点”,职能部门要稳住“线”,各级党委政府要控好“面”。同时还对全市创建工作进行了3次批示,并先后深入潞州区、屯留区调研指导,进一步压实创建责任和明确工作要求。市长杨勤荣多次主持召开市政府专题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及市县(区)长电视电话会议,对“三零”单位创建工作再安排再部署再要求。长治市委一级巡视员、政法委书记唐立浩作为“三零”单位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把“三零”单位创建工作紧紧抓在手上,协调组建全市“三零”单位创建工作指挥中心,先后主持召开全市“三零”单位创建工作视频调度会、推进会、汇报会和专项组工作会等9次专题会议。市委平安办成立调研组先后深入12个县(区)及市直重点行业部门对“三零”单位创建工作调研指导,进一步压实创建责任、夯实基层基础,创建工作有序推进。

精准识别问题 找准创建“痛点”

真正把问题导向落实到创建工作实践中,靠问题起步,靠问题突破,不回避、不遮掩,大起底、大排查,打好“三零”单位创建基础仗。长治市以村、社区、企事业单位为单位,把矛盾纠纷、安全风险隐患、治安突出问题排查作为常态化工作,对全市创建主体进行了地毯式、全方位、多渠道摸排,实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覆盖无死角排查。建立“三零”单位创建“一张图”信息化平台,提高了摸排效率。截至目前,共排查影响“三零”单位创建的问题17419个,其中,矛盾纠纷2536个,安全隐患7259个,治安问题7354个。信访部门制定4张“零上访”单位创建问题清单,排查矛盾纠纷192件、上级交办150件,其中办结126件。市安委办坚持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建立常态化滚动督查排查工作机制,结合“五一”、全国两会安全生产督导检查工作要求,采取市级督导检查、县级全面排查的方式,对全市“零事故”创建重点企业2412户进行全覆盖、无死角安全生产大摸排检查。公安机关围绕社会治安突出问题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社会治安清查集中行动和“百万警进千万家”矛盾纠纷大排查活动。2020年1月至9月,全市公安机关基层派出所共走访居民9.2万余户、企业2200多个,在派出所设立矛盾纠纷调解室115个,建立矛盾纠纷信息员17698人,排查各类矛盾纠纷1976起,协调处理1583件。

着力解决问题 突破创建“难点”

把解决问题作为创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着力化解群众身边因上访、事故和案件引发的不稳定因素,持续深化信访突出问题治理、公共安全突出问题治理和社会治安突出问题治理等专项治理工作,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解决问题台账,对解决的问题逐一梳理,建立解决问题清单。同时,对县乡解决问题的进度逐级实行定期排名通报制度,层层传导压力,倒逼问题解决,确保“三零”单位创建达标指标逐步提高,信访、事故、刑案等关键指标实现“三下降”。截至目前,全市共解决问题15152起,解决率达86.20%。其中,矛盾纠纷解决数为2495起,解决比例97.35%;安全隐患解决数为7375起,解决比例97.13%;治安问题解决数为5282起,解决比例71.18%。

信访部门坚持以“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息诉罢访”为导向,把“信访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与信访“控新治旧”结合起来,全面梳理信访积案、重信重访和重复投诉问题,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全力推动化解。公安机关将“三零”单位创建工作与扫黑除恶、禁毒攻坚等专项行动统筹推进,2020年1月至9月,全市共打掉涉黑涉恶犯罪团伙23个,破获各类黑恶刑事案件107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60名,打击战果位居全省第一方阵;2020年1月至9月,共破获毒品刑事案件525起,抓获嫌疑人780人,收缴各类毒品合计363公斤,缉毒执法各项数据全省第一;持续深入开展“净空”2020、“昆仑”2020、“云剑”2020等专项打击行动,共立“两抢一盗”案件1436起,同比下降45.27%,提前完成省下达的年度侦破命案结案工作任务,受到省公安厅通报表扬。

强化责任落实 凝聚创建合力

长治市还完善了市委创建领导小组领导统筹,创建办组织协调,信访应急公安等3部门牵头指导,12个县(区)履行属地责任,5万余创建主体争创“三零”单位“1+1+3+12+N”组织体系。市创建办结合《全市“三零”单位创建工作督导方案》,组建6个处级领导带队的督导组,对12个县(区)和市直重点部门的“三零”单位创建工作开展两轮督查和考评,推动了“三零”单位创建工作有序开展。截至目前,市委平安办已对潞州区、屯留区、长子县、襄垣县等4个县(区)进行了重点督办。市信访、应急、公安等牵头部门多次深入县(区)和基层单位,对“三零”单位创建工作进行协调指导和督促检查。市重点行业监管部门切实履行行业监管职能,围绕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紧盯本行业本领域创建主体,精准摸排风险隐患,逐项列出问题清单,做到了条块协作、齐抓共建。市委组织部推动党建工作与“三零”单位创建深度融合,为“三零”单位创建扎实开展提供了有力组织保证。市教育局、市卫健委、市文旅局、市交通局等与行业平安建设紧密结合,在本系统本行业全力推进“三零”单位创建工作。市文明办、市委网信办、市住建局、市生态环境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行政审批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妇联、团市委、国网长治供电公司等单位结合本领域重点风险隐患开展专项整治,助力全市“三零”单位创建。

建立健全制度 保障创建工作

信访部门创新推行“四级书记”代办信访事项的制度,对群众反映的合理诉求,本级解决不了的,由“四级书记”逐级向上级反映,确保“事要解决”。这一制度的实行,强化了党建引领“三零”创建的力量,减少了信访增量,提高了解决群众诉求的质量。截至2020年9月底,全市信访总量比去年同期减少2.9%。加强网上信访工作,让群众通过网络渠道提出诉求,实现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2020年1月至9月,信访总量共3537批次4796人次,其中,网上信访占61.38%。全市共列入“四级书记”代办信访事项180件,其中上级交办57件(纳入代办52件),本级自查128件;县委书记代办9件,乡镇(街道)书记代办111件,村(社区)书记代办60件。应急部门建立了“零事故”创建“市政府安委办+市应急管理局”双重指导协调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市政府安委办的综合指导协调监督职能。制定出台了“1+N”“零事故”创建方案,市政府安委办印发了《全市“零事故”创建工作实施方案》,综合协调督导各县区和各行业管理部门的“零事故”创建。公安机关重点采取“2+6+4”的工作办法,即“2个方案”同部署、“6个专项工作组”齐推进、“4项制度”抓落实,全力推进“零案件”创建工作深入开展。出台《关于全面推进“三零”创建大力推动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重点项目建设的通知》,对智慧巡防、智慧社区、智慧内保、智慧公交、基层保卫组织和“619”融合卡口等建设提出了明确任务和要求,全面推进了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为全市“三零”单位创建工作提供强有力智力支撑。目前,已完成了包括7个省界、22个市界智能卡口在内的601个“619”智能卡口建设任务,智慧巡防、智慧小区、智慧内保等项目正在全面推进。

平安是和谐的基本要素,和谐是平安的最高境界。长治市在“三零”单位创建工作中,积极作为,务求实效,全市社会大局持续稳定,治安状况明显改善,信访秩序更加规范,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本报记者 张楠 杨瑾

原标题:《共创“三零”共建平安基层行|长治:让群众共享“满满的幸福”》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