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共沛县县委关于制定沛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21-01-12 17:3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中共沛县县委关于制定沛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20年12月31日中共沛县县委十四届十次全会通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沛县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全面开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到区域前列的关键阶段。中国共产党沛县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市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全面分析国内外环境新变化和沛县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就制定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如下建议。

一、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引领发展,在新起点上奋力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总书记视察江苏和徐州重要讲话精神,是我县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对江苏提出的“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新要求,是沛县“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历史时期做好各项工作的主线。

(一)“十三五”时期沛县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统筹推进“六个高质量”发展任务,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强富美高”新沛县建设有力推进,胜利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经济总量持续壮大。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0亿元(预计,下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3182元,年均分别增长6.3%、7%,均为2015年的1.4倍。实现全口径财政总收入138.3亿元,年均增长7.6%。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居第43位,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居第57位。产业质态持续向好。传统产业加快转型,新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产业结构更趋合理,重特大产业项目招引建设取得突破,光伏光电、轻量化新型铝材、高端纺织、高端装备制造等特色产业初步形成,沛县经济开发区综合实力不断提升,沛北经济开发区获批省级开发区,镇级产业集聚区错位发展各具特色。三次产业占比由2015年的14.8:44.3:40.9调整到14.5:41.3:44.2,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发展活力持续增强。积极争取参与19项国家级改革试点、30项省级改革试点,全市率先实现开办企业“长三角一网通办”,垃圾分类处置“六化”模式获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肯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高性能特种编织物编织技术与装备及其产业化”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城乡质态持续优化。城市功能品质加快提升,累计实施城建重点工程469项,总投资488亿,城市吸纳和承载能力持续增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等重点工作进展顺利,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全面完成,“三乡工程”深入实施。交通设施不断完善,全省率先开展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试点,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民生事业持续改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6490元和21930元,较2015年增长11327元和7489元。就业创业不断加强,获批全国第三批返乡创业试点地区。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获批省级城乡居保标准化建设示范县、省医疗保障公共服务治理试点县。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新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校108所,改造校舍38.4万平方米,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三级综合医院,县镇村三级医联体建设加快推进,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县城。在苏北率先实施长期护理险制度,医养结合模式在全市推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城区“15分钟文化圈”和农村“10里文化圈”基本形成。平安沛县、法治沛县建设深入推进,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倡导建立微山湖地区县域协同发展机制,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高。

“十三五”期间,在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也进一步加深了新形势下做好各项工作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丰富了县域治理的经验。主要包括:必须坚持以新思想定向领航。始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县域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的指路明灯,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加强思想建设和理论武装。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引导全县上下打破惯性思维,跳出旧有格局,以重点工作的强力推进带动全局工作的整体提升。实践证明,要更加深入理解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切实把党的创新理论贯穿到沛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转化为推动事业发展的澎湃动力。必须以改革创新引领发展。始终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破解一切难题的总开关,突出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的改革,不断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在园区开发建设、重大项目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多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前瞻性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机制,既为当前发展创造了条件,更为今后跨越夯实了基础。实践证明,改革创新是推动发展的“制胜法宝”,只有努力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深入、持久地推进改革创新,善于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才能以思想的领先保证发展的率先,才能开辟新的发展路径、彰显新的发展特色、形成新的发展优势。必须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目的。始终牢记和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始终以百姓“真正享受得到”为标准,倾听民声、顺应民意、解决民盼,持续加大投入改善民生,扎实办好民生实事,不断创新社会治理,使沛县改革发展的过程真正成为造福人民的过程。实践证明,只有时刻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民生至上,把百姓幸福装在心中,把为民服务体现在行动上,才能更好地凝聚民心、集中民智、汇聚民力、促进发展。必须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坚强保障。始终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主线,着力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全县上下大兴研究问题之风、攻坚克难之风、协作配合之风,县委班子紧密团结、步调一致,各级干部言出必行、干则必成,广大群众群策群力、团结拼搏,形成了万众一心谋发展的浓厚氛围。实践证明,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一切事业成功的根本。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才能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力量,我们的事业才能无往而不胜。

(二)沛县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判断,要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充分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从国际环境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低迷,进入动荡变革期。从国内环境看,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但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从区域发展看,“一带一路”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等国家战略以及微山湖地区县域协同发展等周边共识,为沛县更深层次融入区域发展创造了更好条件。从沛县自身看,通过坚定不移实施“工业立县、产业强县”战略,坚持不懈地抓项目、建载体、促转型,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更加清晰。同时,沛县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全面加速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生态环境质量尚未根本好转,民生改善任重道远,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干事创业激情有待进一步强化。

我们必须明大势、看大局、察县情,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担当在肩、实干在前,在坚定信心、开拓奋起中谱写沛县发展新篇章。

(三)“十四五”时期沛县发展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和徐州重要指示精神为主线,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旋律,深入实施产业强县战略、创新驱动战略、协调发展战略、生态优先战略、共建共享战略等“五大战略”,全力争做徐州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争做微山湖地区县域协同发展的示范区,“两高两强”取得更大进展,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良好开局。

落实上述指导思想,必须把握以下要求: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作为首要原则。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不断增强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根本遵循。更加自觉地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力保持经济运行平稳健康,防范和化解金融、公共卫生、安全生产、社会稳定等方面重大风险,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坚持以增进人民福祉为本质追求。坚持人民至上,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源泉。坚持以重大改革为牵引,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动力、释放活力。着力强化创新引领,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形成更加完善的创新生态体系、更具实力的创新载体、更加活跃的创新氛围。不断扩展开放深度与广度,更加主动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四)“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

根据新发展理念和发展阶段新变化,在保持五年规划发展战略连续、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完善发展战略,深化拓展战略内涵,“十四五”时期全力实施“五大发展战略”。产业强县战略。坚持以工业立县、产业强县为第一方略,坚守实体经济,始终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通过布局优化和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迈向产业链中高端。聚焦培育壮大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协同、融合、跨界发展,以高质量和高效益为价值追求,持续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以企业强促进产业强,以产业强支撑经济强,奠定沛县发展的坚实基础。创新驱动战略。坚持创新核心地位,大力倡导创新意识,全面推动各领域各行业各层面的创新,特别是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历史交汇期机遇,强化产业科技创新主引擎作用,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基础,加快科技创新、金融创新、技术创新等服务体系建设,强化产学研、政校企沟通协作,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等融合。协调发展战略。在更大范围、更高层面上谋划全县发展,努力做到产业、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对外找准沛县在“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淮海经济区、微山湖地区的定位,推动产业科学定位、人文有序融合;对内优化县域城镇体系布局,完善城市集聚辐射水平和综合服务功能,建设特色城镇、打造美丽田园乡村,深入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全域一体化发展,构建产城联动、城乡一体、均衡发展、互促并进的区域发展格局。生态优先战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严格生态空间管控,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坚决淘汰低端落后产能,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着力探索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路径,加快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体系,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可持续发展样板。共建共享战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协调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等供给“均衡”与“优质”互动并进,构建优质均等、区域领先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满足人民多层次、多元化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健全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安全生产、公共卫生和疾控体系,筑牢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屏障,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水平,让全县人民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五)“十四五”时期沛县发展的奋斗目标

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聚焦“四个最前列”目标,接续发力、持续奋斗,为基本实现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综合经济实力走到徐州最前列。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左右,到2025年总量达到1230亿元、人均突破10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6%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8%左右,县域经济实力持续攀升。坚定不移把转型升级作为“主引擎”,把各类园区作为“主战场”,努力做大经济规模、做强经济实力、做优经济结构,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形成1-2个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工业应税销售收入力争达到15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6%。宜居宜业水平走到徐州最前列。坚定不移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深入推进科技、人才、文化机制创新,不断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提高城市吸引力和承载力,加快建设近悦远来、宜居宜业美丽沛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6%,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到2025年达到45100元。创新社会治理,健全法治建设制度,完善社会治安、公共安全体系,网格规范达标率达到97%以上、公众安全感保持98%以上、法治建设满意度达到90%以上,平安沛县建设走在全市前列。基本公共服务走到徐州最前列。坚定不移以人民为中心,深入实施民生幸福工程,公共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办湖西职业技术学院,县内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100%,普惠养老、托育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水平提高到98%以上。社会保障更加健全,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98%以上,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覆盖面达到99%以上。生态环境改善幅度走到徐州最前列。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生态环保之路,切实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资源利用方式,推进生态治理和修复,完善生态保护体制机制,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用水量、二氧化碳排放、PM2.5平均浓度等指标达到国家和省控制指标要求;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森林覆盖率力争超过2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

(六)到2035年沛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远景目标

综合经济实力大幅跃升,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全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在2020年基础上再增长一倍以上。经济、城乡建设、文化建设、生态环境、人民生活更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市前列,建成贯彻新发展理念区域样板,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体经济支撑更加有力,特色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构建,形成一批百亿级、五百亿级现代产业集群。深度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科技创新能力、开放水平大幅跃升,基本建成创新型城市。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沛县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基本实现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平安沛县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建成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坚持产业强县,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坚持“工业立县、产业强县”战略不动摇,全面提升产业发展层级、做大产业规模,建设淮海经济区具有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高地。

(一)保持经济稳健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把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全力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抓牢招商引资“生命线”,进一步完善招商政策、建强招商队伍,确保在大项目引进上取得更大突破,高起点、链条化、集群式承接产业转移。深入实施产业项目“765计划”,科学有序排定实施一批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的重大基础设施和功能性项目、产业转型升级项目和民生改善项目。进一步完善产业链“链长制”,健全产业发展促进机制和项目建设服务保障机制,为全县重大项目建设提供坚强有力保障。

(二)着力做强产业集群。加快构建具有沛县特色的“333”现代工业产业格局,力争用5年时间,形成1-2个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工业应税销售收入力争达到1500亿元。做大做强主导产业。高端纺织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实现纺织新材料就地转化。新型铝材产业重点发展轻量铝轮毂、高纯高压电子铝箔等新型铝合金产品,努力打造亚洲最大的轻量化新型铝材产业基地。新能源产业不断提高电池片转化率,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打造全国最大的县域光伏产业集聚区。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加快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努力推动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与大健康、集成电路与ICT三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达到35%以上。转型升级传统产业。煤焦电行业开展煤矿智能化改造,支持煤焦化产业链向下游延伸。冶金铸造产业推动金虹钢铁和灌排、工程配件等企业向高端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专注优质产品精深加工,加强地域特色品牌培育,推进产业规模化、高端化发展。推动工业园区提档升级。推进沛县经济开发区做大做强,全市领先、全省进位;推进沛北经济开发区扩容提质,在全省位次大幅前移;积极创建省级高新区,创成全省南北共建特色园区,加快推进沛南工业园区建设,构建“多区协同、竞相发展”格局。

(三)着力提升服务业能级。坚持融合、互动、跨界发展理念,加快构建“333”现代服务业新体系,确保服务业增速持续高于GDP增速。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动现代物流、现代金融保险、科技服务三大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发展,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融合发展,高标准建设金融中心、高铁商务区、中通物流园等服务业集聚区,打造苏鲁之间重要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优化提升生活性服务业。推动现代商贸、文化旅游、健康养老三大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发展,完善老城区、新城区、开发区“一城三片区”城市商贸体系,积极发展观光旅游、休闲娱乐、健康养老产业,推进千岛湿地旅游度假区重点项目建设,全力打造具有全国知名度的生态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示范城市。重点培育新兴服务业。支持商务服务、电子商务、数字经济产业三大新兴服务业规模化发展,引进国内外知名专业服务机构,着力培育网上商圈、区域性服务和名优特产品销售类特色化平台,加强数字产业在生产生活现实场景中的应用。

三、强化协调发展,构建城乡融合新格局

抢抓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历史机遇,借助城市群、都市圈的辐射带动作用,完善城市功能,提高辐射能力,提升城市能级,打造微山湖地区中心城市和现代化滨湖新城。

(一)优化国土空间布局。高水平编制实施国土空间规划,积极推动“多规合一”,构建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和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国土空间格局。按照城市现代化、城镇城市化、乡村田园化的原则,着力构建中心城区、镇级小城市、中心镇和一般镇协调发展的“1+2+4+7”城镇格局。以建设淮海经济区特色中等城市为目标,壮大发展主城区,积极开展 “南进、东扩、北融、西拓”的城市空间布局,南部结合高铁站点布局商务商贸,北部结合科教文体新城提升居住品质,中部依托现有基础做优综合服务,东部结合微山湖保护开发丰富文化内涵,西部落实产业空间实现产城融合,形成分工合理、功能互补的城市功能格局。

(二)提升城市品质内涵。以国家级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为抓手,大力推进体育中心、城南客运站等城市功能设施项目建设,增强城市商务、文化、旅游、宜居宜业等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建设5G网络、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积极推进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等建设,统筹建设地下综合管廊、供电供气供热、给水排水、停车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坚持公交优先,加快城乡路网建设,形成现代、快捷、绿色、惠民的城市交通体系,实现40分钟进入市区、20分钟通达所有乡镇;持续优化就业、创业环境,发挥产业、财税、金融、社保的杠杆效应,多渠道创造就业岗位,提升中心城区的区域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

(三)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牢固树立为人民管理城市的理念,推动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转变。加大对市容秩序、环境卫生、违章建筑等的治理力度,加快城中村、老旧小区改造,推进城市雨污分流,有效化解汛期主干道长时间积水问题,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加快推进城市统一管理智慧应用数据交互平台建设与应用,推广智慧农业、旅游、教育、交通、环保、平安、社区、医疗、产业、政务等应用,建立健全信息安全、运营服务、政策法规等保障体系,持续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智能化、法治化水平。

(四)深化区域协同发展。健全微山湖地区县域协同发展机制,努力发挥“代表周边、带动周边”的先导作用,加强交通、产业、社会事业、生态环境等领域协同发展。加快产业分工对接,壮大区域优势产业集群,促进公共服务和旅游同城化,规划建设合作示范园区,打造省际协同发展示范地区,实现从“百年恩怨化和谐”到“苏鲁协同求共赢”的提升。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通过丰沛高速、徐济高速、徐沛快速通道、S427、S253、徐州轨道S3号线等通道,与市区一体化融合发展;深入推进“沛县—宜兴”“沛县—启东”南北合作,大力促进产业转移,积极探索南北合作的新领域,加强优势互补、共促共建,更大力度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四、加快乡村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按照乡村振兴20字总体要求,从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系统性谋划,突出沛县特点,深度挖掘潜力,确保在苏北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切实加强农业基础性地位,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现代工业标准理念和服务业人本理念引入农业生产,高质量建设大沙河农业产业带和微山湖现代农业产业带,高规格建设绿色稻米、优质果品、特色水产等八大产业集群,实现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加快实施“三乡工程”,探索具有沛县特色的城乡互补、工农互促、三产融合、共同富裕发展道路。推进“现代农业+乡村旅游”,集中打造一批特色村庄、精品线路,培育一批国家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旅游重点村。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构建“龙头企业+农业基地+家庭农场(合作社)+种养大户”发展模式,鼓励采用“订单收购+分红”等利益联结方式,到2025年,全县新增订单农业15万亩,打造产业联合体55个。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智慧农业,构建全程可追溯的绿色安全食品供应链。夯实农业基础生产能力,提升现代农村水利工程体系建设水平,推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应用和高质量转型升级,实现高标准农田全覆盖。

(二)全面提升农村风貌。按照“地矿融合”易地发展、“全域整治”环境优化、“田园乡村”特色提升、“都市城郊”休闲体验、“大汉寻根”古村复建五种模式,因地制宜推进农房改善和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一批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宜居家园。到2025年,全县建成特色田园乡村20个,规划发展类村庄全部建成美丽宜居村庄。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积极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和生态河道建设,加强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维护,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自然村公厕全覆盖。完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体系。

(三)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大投入力度,统筹推进农村公路、供水、供气、供电、通信等设施提档升级。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村内道路建设、危桥改造及农村公路生命防护工程,建立农村公路发展长效机制。抓好农村河道综合治理、湖西洼地治理、灌区提档升级改造等工作,提高全县综合防洪抗旱排涝降渍能力。加快智慧乡村建设,实现农村有线电视、光纤宽带、5G网络全覆盖。实施农村供水管网提升改造工程,完善农村供水管网,提高农村安全饮水保障水平。加快农民集中居住区天然气供应系统建设,提高天然气进村入户覆盖率。

五、突出生态优先,开辟美丽沛县新境界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打造美丽徐州“沛县样板”。

(一)深化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科学制定和实施采煤沉陷区与压煤村搬迁方案,灵活采取集中安置、分散安置、货币补偿安置、回购存量住房等方式,积极推动采煤沉陷区居民避险安置。加快引进和培育与资源环境相适应的接续产业,推动采煤沉陷区接续产业平台建设。加大就业扶持和社会保障力度,加强对沉陷区居民和失地农民的就业吸纳,切实解决采煤沉陷涉及居民再就业问题。科学实施生态修复,优先安排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重点实施龙固镇龙湖湿地修复等项目,加快工矿废弃地整治与生态化改造利用,确保区域生态功能逐步恢复。

(二)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大力推进源头治理,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进PM2.5和臭氧浓度的“双控双减”,坚持减煤、降尘、控排多管齐下,加强多领域协同并治,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扎实推进水污染防治。加强饮用水源地和应急水源地的保护,完善城乡联网供水,大力整治黑臭水体、小区内部雨污混排问题,推进河道上下游区域联防联控,实施碧水绕城水系贯通工程,切实改善水环境质量。着力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加强固体废物管理,治理生活垃圾,加强污染土地监管和治理修复,严格控制新增土壤污染。扎实开展重金属重点防控区专项整治,开展危险废物超期贮存专项整治,加快危险废物安全处置设施建设。

(三)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优化生态空间结构。对重点行业和产业布局开展规划环评,调整不符合生态环境功能定位的产业布局、规模和结构,严格控制环境风险项目。以生态保护红线区域为骨架,加快构建沛县生态廊道建设。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推动纺织、塑编、铸造等传统产业智能化、清洁化改造,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到2025年,规模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4%。优化调整能源资源结构。严格控制能源和煤炭消费总量,提高电煤使用比重,大幅降低重点行业和企业能耗、物耗,强化园区企业资源、能源等进岀平衡管理。

(四)完善生态保护制度。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健全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保护体系,打造生态环境共建共享共治的治理新格局。严守生态红线。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严格控制开发强度,着力提高开发水平,调整优化全县生态红线区域,建立红线保护监管信息平台,出台重点生态功能区准入负面清单,限期关闭和搬迁红线区域内的违法违规项目。规范污染物排放。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执行赔偿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六、坚持人民至上,织密民生福祉保障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以百姓“真正享受得到”为标准,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统筹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均等化水平,实现民生保障提质增效、均等可及、便捷共享,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让就业创业更便利。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完善企业稳岗支持政策,发挥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作用,多措并举增加就业岗位。支持鼓励灵活就业,积极发展居家就业、远程办公、兼职就业等新就业形态。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促进各创业服务平台深度融合,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强化技能培训、政策服务和法律支持,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每年新增城镇就业3000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二)让城乡居民更富裕。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实现就业水平和工资水平联动提升。完善多劳多得、技高者多得的收入分配政策,加大对返乡创业人员、新型农民的增收政策支持力度。稳定和丰富城市居民财产性收入增收渠道,支持本地企业探索职工持股等增加财产性收入的新方式。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构建盘活土地资源促增收的长效机制,促进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较快增长。

(三)让社会保障更有力。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基本政策,全面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做到“刚性入保”,加快建立“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保体系,探索互助养老新模式,扎实做好助残、救孤、济困、优抚等弱势群体保障工作,构建综合救助格局,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四)让教育服务更均等。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鼓励支持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普通高中特色发展,完善各级各类教育统筹协调发展机制,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定优质均衡标准,沛县中学争创全省高品质示范高中,四星级以上高中占比达到50%,创建湖西职业技术学院。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实施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培养工程,下大力气培养一支有本事、有情怀的教师队伍。凭德才实绩选干部、用干部,建设一支有情怀、有理想、有学养、有智慧的校干队伍。

(五)让健康服务更优质。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树立大健康理念,以公平可及、群众受益为目标,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着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推进“健康沛县”建设,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机制,创新“互联网+医疗服务”新模式,依托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创建医疗健康集团,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支持县人民医院创建三甲医院,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和功能,做大县域卫生资源,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确保参保覆盖面不低于98%。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全面实施长期护理险制度,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家庭尽责、医养结合、互助共济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好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要求。

七、优化文化供给,建设文明实践新高地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加快文化强县建设,进一步完善文化软实力体系。

(一)着力提升思想文化凝聚力。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和徐州指示精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基层、进网络、进人心,进一步坚定干部群众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新成果,宣传沛县干部群众攻坚克难、比学赶超取得的新进展,推动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态,汇聚奋斗“十四五”、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力量。全面掀起文明城市创建热潮,加快补齐创建短板弱项,争取迈进全国文明城市行列。持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推动市民素质提升和文明单位创建,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充分发挥“沛县好人”的示范、激励和引导作用。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积极运用现代传播手段,讲好沛县故事,为沛县发展汇聚更多正能量。

(二)着力提升公共文化传播力。高水平全域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丰富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更好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数字+”“智慧+”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网络化和一体化水平。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文艺精品生产能力,推动“三馆一站”全面达标,统筹规划“歌风书房”,打造城区“10分钟阅读圈”、镇区“30分钟阅读圈”。切实做好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以汉文化为核心文化主题,建设“社区—园区—景区”一体化的汉文化新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扩大公共文化设施服务范围,完善文化设施免费开放保障机制。建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政府采购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各类文化产品和服务。

(三)着力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按照“文化+”理念,以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为依托,推动文化与科技、文化与商贸、文化与休闲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创意设计、艺术服务业,培育壮大一批文化龙头企业,宣传推介一批特色文化产品,推进沛县文化产业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健全文化产业推进机制、人才保障机制和政策支撑体系,引导更多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扩大特色文化的影响力。深入挖掘汉文化和大运河文化资源,实施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工程,打造汉文化和运河文化交相辉映的文旅融合观光带。

八、坚持系统治理,提升社会善治新成效。

以“四位一体”社会治理模式建设为引领,一体推进法治沛县、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一)完善善治沛县模式。建立健全以党建为统领、德治为先导、自治为基础、法治为保障“四位一体”的社会善治沛县模式。大力实施“党建+”工程,推动基层党建全面覆盖、全面加强、全面融合。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完善人大代表联系基层群众制度,发挥政协促进基层协商民主作用,健全村(居)民自治制度,深度激发基层自治活力。全面开展网格化服务管理标准化建设,实现网格化服务管理“多网合一”、全域覆盖。

(二)深入推进依法治县。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以解决法治领域突出问题为着力点,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两法衔接”工作,深入推进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完善执法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深化法治政府建设,加强权力清单管理,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从严约束执法自由裁量权,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供给保障体系,“十四五”时期法治建设满意度达到90%以上。

(三)深化平安沛县建设。强化源头预防和科技支撑,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公众安全感保持98%以上。巩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健全“1+N”长效机制体系,精准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创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创新群防群治模式,构筑全覆盖、无缝隙安全防控体系。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加强信访制度建设,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积极开展心理服务和危机干预,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四)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全面推进风险研判、决策风险评估、风险防控协同、风险防控责任“四项机制”,提升基层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完善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等公共安全体系,确保行业发展与保障安全同步推进。健全金融风险防控体系,以金融稳定支撑经济持续发展。完善农业风险防控体系,确保粮食安全和市场供应稳定。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健全数据资源安全保护制度。在公共卫生、水源保障、城市防洪、能源供应、交通运营等领域,综合运用区域协同、层级设防、智慧防灾、立体防护等防灾策略,构筑城市安全运行保障体系。建立“大应急”工作格局,完善事前防范、事中响应、事后恢复并重的应急管理体系,健全县镇两级应急救援管理工作机制,实现“15分钟应急救援圈”。

九、深化改革创新,激发区域发展新活力

围绕加快实现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以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创新激活裂变潜能,开放拓展层次空间,走出一条改革开放创新同步推进、相互融合、互动并进的发展新路子。

(一)坚持创新添活力。更好地发挥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引擎作用,着力实施特色产业集群、创新平台孵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人才引进培育、政产学研协同、企业精准培育“六大工程”,推动产业和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不断提高产业层次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推进县科技创业园、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加快推动众创空间建设,努力构建全要素服务平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计划,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入库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梯队培育机制,推动骨干企业普遍设立“一站两院三中心”。到2025年,全县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500家,高新技术企业100家,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85家。完善开放创新格局。深化“政产学研用金介”融合发展,建立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鼓励支持企业、高校、院所建立创新联合体,打造一批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为一体的协同创新基地、校企联盟等产学研组织。突出“高精尖缺”导向精准引进人才,实施创新型企业家培育计划,提升企业家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推动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

(二)坚持改革增动力。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重点环节,创新体制机制,注重系统集成,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要素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率最优化。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适应现代治理体系要求的政务服务管理模式。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完善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相匹配的财税体制,有效防控债务风险。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形成依法合规、主体多元、渠道畅通的投融资体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和全民医保体系建设。

(三)坚持开放聚合力。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建设投资拉动作用,主动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拓展开放空间。抢抓“一带一路”、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等战略机遇,积极对接徐州国际陆港,引导外贸企业利用综保区、中欧班列、“无水港”等贸易促进平台拓展进出口业务。统筹推进对内、对外“双向开放”,引进实力较强的外资企业或功能性机构,推动资本、技术、人才集聚沛县。加快外贸转型升级。积极促进重要生产资料及民生商品的进口,全力扩大重点行业出口,扩大产品利用跨境电子商务新模式出口规模,力争“十四五”时期全县服务外包执行额年均增长8%左右。加快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政务服务、投资开放、要素供给、创新创业、诚信法治、人文生态”六大环境,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着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努力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运营成本最低、政府服务最优、创新创业活力最强的淮海经济区一流营商环境。

十、加强党的领导,确保“十四五”规划执行落地

党的领导是实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障。各级党组织要深入贯彻党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确保各项目标任务有效落实,把规划蓝图变成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实效,为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区域样板、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一)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积极适应发展形势变化,加强党委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化建设,更好地谋全局、把方向、管大事,提高领导决策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党委(党组)在同级各类组织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分工负责、县镇整体联动的组织推进格局。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落实好干部标准,突出“以工作进步论英雄、凭德才实绩用干部”导向,着力提高“七种能力”,打造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强化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全力推进廉洁沛县建设,深化落实各级党委(党组)主体责任,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建立健全从严管理的各项制度,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二)广泛动员形成社会参与合力。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作用,强化“十四五”规划建议落实的法治保障。积极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坚持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强化规划建议落实的思想政治引领。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的共识和力量。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持续兴三风、转三风,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提升新时代干事创业精气神,团结带领群众奋进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

(三)健全规划建议执行落实机制。各地各部门要切实维护《建议》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把推进《建议》实施放在突出重要位置。健全相互衔接的规划体系,制定“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各类规划、计划、政策,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落实本建议确定的基本要求、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各镇(街、区)要从实际出发,制定本地区“十四五”规划,把县委全会确定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明确实施责任主体,将《建议》明确的重大任务落实情况列入党委(党组)会议年度重点事项,主要负责同志为第一责任人,班子其他成员按照分工抓好主要指标以及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的落实工作。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强化人大监督作用、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加大督查力度,全面落实各地各部门实施职责,切实把规划蓝图转化为发展的实际成果。

全面完成沛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继而实现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县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同心同德,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在现代化新征程上奋力谱写沛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如果您有好的新闻线索,

一定记得告诉我们哦!

邮箱:peixianfabu@126.com

版 权 说 明

如需转载本公众号内容:

1.须保持图文完整,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2.完整标注版权及本公众号ID、作者、二维码;

3.未按此规定转载的,本公众号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原标题:《中共沛县县委关于制定沛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