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家风故事展播 | 岁月里的家风故事,我来讲,你来听~(二)

四川省大邑县妇联
2021-01-12 18:4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家风正,则民风淳

家风正,则政风清

家风正,则党风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营造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良好氛围,团结引领全县广大家庭传承和弘扬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寒假将至,针对广大儿童家庭亲情关爱和家庭教育等方面的需求,大邑县妇联精选“好风传家”有奖征文比赛获奖作品,为大家带来了“四送”活动中的“送家风故事”活动,以唤醒父母因长时间外出打工而忽略的对孩子的爱,送去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广大儿童特别是孤儿、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关心关爱。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你我身边这些关于家风传承的感人故事和润物细无声的品德。

秀出优良家风,讲出动人故事

一等奖展播

四篇(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01

《我家的传家宝》

作者/冯霞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小时候,特别喜欢在睡前听父亲讲各种各样的故事。父亲酷爱唱歌、读书、写字,曾是单位上的“文艺员”,也曾包揽了单位上的书写展览。

我的爷爷,在我的印象里一直有点不苟言笑。直到2008年的夏天,我升入高中。有一天,父亲回家,拿出一个信封给我,原来是爷爷写了一封信勉励我好好学习。我这才好奇地向父亲询问,想了解爷爷的故事。

父亲说爷爷从上个世纪50年代参加工作,时任火井区区长,后任邛崃市太和乡党委书记,再到后来的邛崃市纸厂书记、石坡乡党委书记、安顺乡党委书记等等。我惊讶道:原来爷爷有这么多事迹。父亲又说,即便如此,当时一大家子依然清贫,靠着爷爷的工作,在生产队每年都要补钱。我父亲和他的兄弟姊妹,参加工作最迟,但最终大家现在也都靠自己的努力过上了平淡的生活。父亲说爷爷是共产党员,一生都忠于党的事业,忠于党就是忠于人民!他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老实人永远不会吃亏。爷爷也身体力行践行着这一句话。

(爷爷旧照)

父亲永远记得这句话。直到2011年,爷爷去世。爷爷临终前让我们丧事从简,由于常年在外工作,欠家乡父老乡亲的太多,死后就效仿周太祖一切从简。父亲和大伯遵从爷爷逝前所嘱,不设灵堂,不收礼和花圈,不发讣告,连爷爷生前所在单位送的花圈和随礼都未去领过。后来每年清明,我们都会去爷爷的坟前插上一朵小花。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死后仍念父老乡亲大恩未报,爷爷为冯氏堂上树立了榜样。前辈行的是忠,后辈行的是孝。在爷爷身上,父亲学到了要做一个忠厚老实的人。

我的父亲已退休了,曾在西岭镇工作。高中时有一天回家,母亲心疼地对我说,父亲腿上被蚂蟥扎了十多处。我心一惊,据说蚂蟥咬人会越钻越深,我着急地去问父亲,去看医生没有,蚂蟥还在腿上没有。原来,父亲作为驻村走访干部,去检查地质灾害,在云华村被一二十个蚂蟥咬,整条腿都肿了,父亲就在田地里自己用手把蚂蟥一只一只扯出来,血都染红了一片泥水,自己却只花了几十块钱抹了药。我的眼睛湿润了,轻轻挽起父亲的裤腿,父亲的腿还有点微微肿胀,伤口布满了双腿。我说:“爸爸,还痛吗?”父亲笑笑安慰我:“小事情,已经不痛了!”我知道我不用再多说些什么了,因为父亲在我从小到大都是如此,从不会把自己受的伤说出来,他的肩膀永远那么硬朗,承担着对我和母亲的责任,也承担着我和母亲对他的爱。

(父亲笔墨)

正因为父亲对待他的工作尽职尽责,父亲虽已退休5年了,每年都有他曾经的同事到家里来与父亲喝酒谈天。在父亲身上,我学到了要做一个忠厚老实的人。

关于忠实的家风就这样从爷爷那里、父亲那里传递给我,现在我也愿以多元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地滋润着我的女儿,使她未来之路平安、幸福,也祈盼这一家风能代代相传。

(向上滑动阅读)

02

《那些滋养心灵的先辈箴言》

作者/曹晓蓉

什么是家风?

在我看来,家风是一个家族坚守的行为准则,是一个家族信仰的做人根本,是恩泽子孙后代的甘霖,更是一个家族兴旺的基础。

我家祖辈虽是农民,大字不识一个,父母读了些书,却还是农民,朴朴实实。因此,要说有什么不得了的家训或以条幅、以手抄本的方式传承下来,那肯定是没有的。

但是,我的祖辈们却以他们自己作为榜样,用并不高大上的朴实语言,传下了这个家族的精神内核,浸润子孙后辈们,教会子孙们怎样做一个真正的人。

而这些浸润子孙灵魂、滋润后辈心田的长辈言传身教,总结起来,大概就是“勤”与“学”了。

“勤快才能吃饱饭,庄稼长不好,那是不够勤快。”

这句话是外公的口头禅。

算算日子,到如今,外公已故去十年之久,但我每每想到他,眼前总浮现他身影:或扛着锄头,或提着鱼篓。他总爱对我们几个孙辈说:“娃娃些,要勤快点,勤快才能吃饱饭。”

他说这话,并不需回答。因为,他一说完又转身去干活了。他是属于放下扫帚,就要拿起锄头的人,一辈子忙在活里。也因此,他田里的庄稼总比别家长得好;院子里的柑橘与柚子每到挂果时节,总压弯枝条;菜地里无论何时都产出颇丰......

外公除了将农活干好外,还每天晚饭后,做魔芋和醪糟。每天要做好,才赶紧睡一会儿,然后起来将魔芋与醪糟加热。等加热完毕,天还黑着,他却在外婆的叮嘱下,挑着箩篼走村串户,吆喝叫卖魔芋和醪糟去了......

他与外婆就这样不停地劳作,供养五个子女吃穿上学,把日子过得井井有条,将家里理得整整洁洁。

其实,外公童年少年境遇皆差,自无长辈教导。他那口头禅也不知从哪里听来,又被他践行着。

他的这份勤劳,被他言传身教,传给了子女。他的五个子女无论在生活,还是在学习工作上,都竭尽全力地勤劳着,他们也用勤劳创造了属于他们的美好生活。而作为孙辈的我们,在这个勤劳最光荣的大家里,也不知懒惰为何物。我们这一辈,无论在什么时候,也都全力以赴地勤奋着。这份儿从祖辈那里继承来的财富,带给了我们很多的成功与机遇。

当然,祖辈传下的,并不单单是一个“勤”字,还有更为重要的一个“学”字。外公外婆并不识字,祖上也没啥家底。五个子女的家庭,只靠他们两人磨手板皮支撑,日子艰难自可想象。但在这个家,上学与读书却是头等大事。

“读书才有出路,书里都是道理,知书达理才受人尊敬。”外婆总这样教导子女们。

“你们能有本事能读到哪里,我们就砸锅卖铁能供你们到哪里。”外公也总这样鼓励子女们。

每次听到妈妈说起这些时,我总觉得心里有一束阳光暖暖的。我妈排行老二,是他们的大女儿,她上学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事。外公外婆供她从小学到高中毕业,若是那会儿能考大学,他们定然也是要供我妈去上大学的。而在我妈上学的时间里,大舅、二姨、小舅、小姨也先后上学。期间,除了大舅与二姨因为成绩实在不理想,只初中毕业,便不愿继续往下读外,小姨与小舅又考取了师范。但即便是初中就不愿意往下读的大舅与二姨,外公外婆也是送他们去学一门手艺。拿他们的话说“天干饿不死手艺人”,人无论在那里,总是要学习,有一技之长傍身。

在老百姓都还在挣扎温饱时,贫穷的外公外婆却重视“读书”胜过一切。他们用对知识的敬畏,以自己的辛勤汗水,尽最大努力为子女们铺出他们各自的出路。

几个子女读书出去,轰动十里八乡。从大字不识的农民家庭到被人称作书香门第,这是外公外婆对知识的敬畏与尊敬的成果。

后来,这种对知识的重视也一并传承给了孙辈。每次,我们到外公家,偶尔闲暇,他总让孙辈们排成一排,用他仅有的知识考较我们。他虽大字不识一个,但总是到处听,到处学。就是他那仅有的知识,也总是让我们抓耳挠腮答不出来。而他神秘一笑,将蒲葵扇一丢,去井台边洗菜了。

等到晚饭后,外公一边熬着黑豆腐,一边考较我们,我们回答得好,他便开始给我们讲故事。大家并排坐在锅灶旁边听着。外公讲故事,语气抑扬顿挫,神情很丰富。大家听得睁不开眼了,还不肯去睡,最后都不知是怎么睡着的。

“娃娃些,读书才有出路呀。我要是识字,知道的故事都比这多多了。”外公感慨。

“天干饿不死手艺人,要多读书,多学,啥子道理呀,那都是书里有的。”外公叮嘱我们。

我们似懂非懂地点头。外公其实话并不多,朴实的他也说不出什么炫酷煽情的语句来。他除了讲故事,来来回回无非就是叮嘱我们要勤奋,要认真读书,要努力学习.....

我们在外公外婆内容单调的反复叮嘱中,在他们教出的重视知识与学习的子女教导下,保持着对知识的敬畏,努力汲取着各类知识。

这些努力学来的知识,从书本中汲取的道理,像一把剪刀,将我们反反复复细细修剪,让我们成为有担当、讲诚信且善于思考的人。而那些知识累积下的思考,成了我们在人生路上披荆斩棘的利器,成了我们在遭遇风雨飘摇时的航向标识。

回望过去,若不是有祖辈的坚持与见识,哪能有今日的我们?若说“勤”是我们立家根本,那么,“学”就是这个家族积极向上的无上功法。这些由外公外婆传下来的良语箴言,让我们受益匪浅。而我也必将践行着,将这无价之宝传给我的下一辈!

(向上滑动阅读)

03

《我的曾祖母》

作者/王亦北

我出生时,曾祖母就八十多了;在我可以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去上学时,曾祖母已卧床不起;到如今我已近而立,曾祖母已不知走了多少年。

曾祖母离世的时候,我并不在她的身边,所以关于她离世究竟是在一个较温暖还是寒冷的季节我也不那么清楚了,或许是记得的,只是于我心底里,不管是春是冬,那种惘然和疚恨都不会变了。

我并不爱我的曾祖母,甚至有些憎恶她。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大概是她中风后一两年。那时的她,每天只能躺在床上,无法带我去买零食,也无法给我烙月饼,相反,总是我给她端去每天的洗脸水,给她喂饭。无趣繁琐的生活里,我每日重复做着厌恶的事,还得忍受她每天的絮叨。那时我大概八九岁,对那样的日子,那样陌生麻烦的她无以复加的不能忍受了,便学着大人,对她理所当然地丢掉了好耐心,甩脸子大概也是那时学会的了。

后来,我随父母搬去了别的城市,像是被突然投进一个莫名其妙的平行时空,我开始疯狂地怀念故乡,斑驳着青苔的青石板的小路,冲洗得灰白的垣墙,黄昏时各家妇女此起彼伏呼喊孩子的叫嚷声,还有躺在床上的曾祖母。而让我发现自己对曾祖母的深深眷恋,大概是知道她离世的那一刻。

曾祖母成了我心里走不出的怀念,我想念着她,默默地,在她从没有到过,但或许能感知到的角落。我想自己需要做点什么,为自己曾经对她的淡漠,也为了她那凄薄的人生。想了许久,我才发现,自己能做的,就是把那些或是无意或是刻意淡忘的记忆碎片从落满灰尘缠绕荆棘的心底拾起,怀念她,爱她,一次比一次清晰。

曾祖母还没有中风时,也是一个极好的人。父母和爷爷奶奶在我即将出生时分了家,那时,父亲总是到处挣钱,母亲则在家里带我。曾祖母就是在这时候搬来和我们同住的。母亲说,我几乎是曾祖母带大的。在我不那么爱哭爱闹的时候,曾祖母就开始单独带我了。

那个时候我总生病。父亲时常给我带回一包包的中草药,曾祖母每天早上给我熬好药,黑乎乎的一锅,远远的就能闻见令人作呕的那一股子味儿,而面冷的父亲总是要看着我把药喝完才肯出门。他担心曾祖母经不起小小的我巴巴的哀求。我从不曾违背过父亲。可是那一次,我连着喝了好几天的中药,吃完饭看着又是那么黑乎乎一碗臭味摆在我的面前,我简直是发了疯的哭了起来。曾祖母看我哭得厉害,也掉了泪,一个劲的求着父亲“她爸,今天就不喝了吧。”父亲并不因此改变主意,只冷冷地盯着我看。

父亲对曾祖母一向敬重,我想大抵他会听曾祖母的话不再逼我。可我错了。父亲拿着一根黄荆条子进了屋,径直坐到了我的面前。我依旧是哭,不计后果地愈哭愈烈,想着有曾祖母护着,父亲也不过吓吓我罢了。可我又错了。父亲再也耐不住性子,一把将我拉到了地坝中间。我拼命的叫着曾祖母,曾祖母冲过来抱住我,对父亲吼道“你要打她就先打我,你们不心疼我心疼。”父亲终究还是服了软,却依然坚持要我把药喝了。曾祖母泪汪汪地看了我一眼,蹒跚着抱出了她的老糖罐,一勺勺的往药里加白糖。

到我渐渐长大,邻居家哥哥时常会捉了几只螃蟹,几只笋子虫来找我玩。我从没有抓到过笋子虫,每次看着用狗尾巴草穿着的笋子虫,我总会哀求他也给我一只。后来有一次,哥哥神秘的告诉我,要带我去一个笋子虫多的地方,我高兴的跟去了。走了很久之后,我并没有见到竹林,却走到了一片瓜地。

当时正是六月,一个个腆着肚子的大西瓜静静地睡在阳光底下,散发着诱人的甜蜜。我学着哥哥,这个看看,那个摸摸,最后抱着一个大西瓜回了家。母亲疑惑地看着我抱回家的西瓜,我则满心的等着表扬。好一会儿,她好像想到了什么,一把抢过我手里的西瓜,使劲砸在了门前的地上。

鲜红的西瓜汁顺着石板流出了好远,粉红的瓜瓤在阳光下闪烁着,刺痛我的眼和心,我蹲下身轻轻哭了。母亲要我去堂屋跪着,我跪在神龛下,一边流泪一边想着砸烂的西瓜更加难受了。曾祖母上街回来看我花脸跪在堂屋,边喊就边走了过来。她使劲地想要拉我起来。可我这一次却偏没有起来,只把西瓜的事告诉了她。

曾祖母静静的出去了。后来她又进来了,手里带着板凳。她靠着我坐着,有一句没一句的同我说话。她说集体生产的时候,她和祖父带着七八个孩子,经常吃不饱,她就到处挖野菜,从来没拿过人家半颗粮食;她还讲起为了修房子,她就和祖父白天黑夜的挣工分,一分一分的攒钱,攒瓦。她说,那些日子真是苦啊,可一家人究竟这样过来了,清清白白,堂堂正正。

我终于明白自己的行为意味着什么,不再委屈不再埋怨,只是羞红了脸。曾祖母看了我一会,端着凳子出去了,跨过门槛的时候,我听到了她低低的叹息。

我就这样在曾祖母的溺爱中过了不知多少年,直到有一天她再也没有从地上爬起来。我才知道曾祖母真的老了,她的头发全白了,曾经温暖过我一天又一天的胸膛不知什么时候褪成了一张皮。她后来躺在床上的这几年,我竟是再没有同她讲过许多话,再没有吃过她的零食,再没有搂着她睡觉,连她的叹息、她的痛苦、她的害怕也忽略了。在异乡听着她离去的消息时,我躲在角落偷偷哭了,那是懂事后的我第一次放肆的宣泄对她的愧疚。我想:于她,我该是多么的残忍啊!她掏心掏肺一手带大的孩子,在她生命的最后年月里竟是深深伤了她!她该不会原谅我吧。

(向上滑动阅读)

04

《跟在父亲的身后》

作者/徐东梅

喜欢跟在父亲的身后到处转悠,感觉又回到了童年。喜欢坐在炉灶旁,一边添柴火,一边聊天。再难缠的事情,父亲都能坦然处之。再烦闷的心情,父亲也能一一开解。每个周末,我都一如既往的回家。朋友说:“你真幸福,真孝顺。”幸福,我承认。可是谈到“孝顺”,我真的汗颜。想起父亲为我做的一切,我真的羞愧难当。他的坚韧与挺拔,就是我不断前行的动力。

从记事起,我就是父亲的跟屁虫。跟在他的身后,心里甜甜的。父亲是个随和的人,对我说话语重心长。那年我7岁,当其他小孩子都陶醉在妈妈温暖的怀抱时,我已经开始长大。印象中,母亲真是不可理喻,总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命令我。稍有不如意,她就唠唠叨叨,甚至于高声嚷嚷,最可怜的就是我那倍受折磨的耳朵和小心脏了。父亲倒是很豁达,劝慰我说:“别和你妈一样,她以前不是这样的。”“那她以前是啥样子呢?”我不由得浮想联翩。父亲顿了顿,脸上的笑容消失了,只说:“当初为了生你,你妈差点命都没有了……”父亲的话犹如千金巨石,压得我喘不过气来。父亲的眼角不觉湿润了,我渐渐理解了父亲的心酸。在我眼里,父亲是一座大山,独自为我挡风遮雨。他用坚忍与豁达,撑起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多年之后,我渐渐明白,母亲不是无理取闹,而是她得了严重的抑郁症,不能自我控制罢了。于是,我学会了理解与退让。

母亲病了,我也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每次和父亲一起在田间劳动,我们总有说不完的话题。父亲用朴实的语言引导我勤奋刻苦;用勤劳的双手教会我自强自立;用乐观的心态影响我为人处事。

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成了村里第一个上高中的女孩。“女孩子读那么多书干嘛?以后还不是一样嫁人?”“辛辛苦苦供了半天,花那么多钱,要是考不上大学,不是白供了?……”这些话,深深地捶打在父亲的心坎,也默默地烙在我的心里。父亲一意孤行:“我就是读书太少,才吃了不少知识的亏。我不想你和我一样,做个睁眼瞎。”我疼惜父亲,更明白他的良苦用心。沉默了许久,父亲继续说道:“你应该比我们过得更好。你是个农村孩子,唯一的办法就是跳出农门。只要你能考上大学,我砸锅卖铁也供你上学。”为了我读高中,不论有多苦,父亲都咬牙坚持着。难道要让他的心血付诸东流吗?难道要让周围的人耻笑我们吗?不,不,我一定要争气。这点困难算得了什么?有父亲在,我还会怕吗?

周末的傍晚,看到父亲一个人忙碌的身影,我不由得上前帮忙。我在蒸笼外给递菌袋,父亲在蒸笼里接住,再摆放整齐。一切就绪后添上钢碳,将温度保持在95度左右。因为有温度的限制,父亲必须按时添加炭火,夜里几乎不能睡觉。呵欠连天不说,连皱纹都出现得频繁了。第二天一大早,就该把蒸好的菌袋取出来了。这时候,我总是早早地起床。蒸笼里的温度最少也有八十多度。父亲先是在蒸笼口取出一部分,我在外面接着。虽说是冬天,还带着厚手套,但是手还是烫得很厉害。过了一会儿,父亲在蒸笼外够不着菌袋。必须钻进去,再递给我,一两个转身后,我就看到了大块的汗珠从他的额头上滴落了下来,我的泪也簌簌地落下来。要不是为了我,父亲需要这么辛苦吗?我怕父亲看出我的异样,匆匆掩饰过去,父亲却说:“还好有这么高的温度,你看,我的风湿病都被它蒸好了,没有再犯了。”现在想来,我的那点小心思哪能逃过父亲的法眼?父亲的坚持给了我奋斗的勇气,让我在崎岖的人生道路上无所畏惧。

一切似乎还在昨天。跟在父亲的身后,我长大了,父亲老了。

父亲在石桥边翘首期盼,我知道他在等我回家。我跟在他的身后,伴着他的絮絮叨叨回家,幸福与满足溢满心头!你的坚韧与挺拔,永远是我前进的方向!

(向上滑动阅读)

好家风如化雨春风

润泽千家万户

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让我们一起

秀出优良家风,讲出动人故事

深入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用好红色资源

生动讲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红色家风故事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原标题:《家风故事展播 | 岁月里的家风故事,我来讲,你来听~(二)》

阅读原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