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共枞阳县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021-01-12 09:4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县委十三届十四次全会,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及省委、市委部署要求,就制定枞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枞阳崭新篇章

1.决胜全面小康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对大变局大变革大事件的深刻影响,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两次特大洪水严重冲击,县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省委、市委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砥砺前行、实干兴枞,积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发展等战略机遇,高质量推进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统筹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全面促进全县各项事业发展,奋力书写了现代化美好枞阳崭新篇章,枞川大地呈现出蓬勃向上、蒸蒸日上的良好态势。综合实力全面进步。预计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17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较2015年增长22.4%。累计完成财政收入76.6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基本保持两位数增长。初步形成以铝基新材料、绿色家居智造为双首位的“2+4+X”产业体系,经济结构由“二三一”调整为“三二一”。省级铝基新材料特色产业集群(基地)成功获批,金誉二期、万华秸秆板、华驰动能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基础设施全面跃升。五年累计完成交通建设投资近百亿、水利建设投资37亿,分别是“十二五”总和的15倍、5.3倍。全县首条一级公路G347建成通车,江北港铁路专用线正式开工,引江济淮等标志性工程顺利实施。城乡面貌全面改善。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县城、省级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园林县城、森林城市和省级卫生县城、省级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建成50个省级、43个市(县)级美丽乡村中心村。改革开放全面深化。跻身全国营商环境百强县、安徽省投资环境十佳县。“十三五”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92个、到位资金344.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24亿美元,分别是“十二五”总和的3.7倍、1.6倍、4.9倍。枞阳经开区调区成功获批,成立全省首支县域产业直投基金,工业项目“承诺即开工”全面实施。金誉新材料产业园、绿色家居智造产业园、中建材环保装备、安徽供销农产品物流园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生态环境全面优化。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顺利实现,美丽长江(枞阳)经济带全面推进。荣获“中国天然氧吧”称号,入选中央财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县,枞阳开发区成为省级循环化改造试点。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民生福祉全面增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现行标准下3.8万户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6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脱贫攻坚“十大工程”高效实施,“六大万千工程”创新推进。民生工程累计投入资金103.4亿元,是“十二五”总和的2.2倍。县域供水、公交、环卫、医养“四个一体化”齐头并进,其中供水一体化经验全国推广。基本医疗、养老服务、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开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民主法治建设全面推进。人大及其常委会职能作用充分彰显,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有效发挥,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发展,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发挥,法治枞阳建设取得新进展,军民融合发展持续深化。从严治党全面加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成果巩固深化,先后扎实开展“讲看齐、见行动”学习讨论和“讲重作”“讲严立”“三个以案”系列警示教育活动。干部队伍建设稳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显著,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加快营造。

五年来,全县上下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消除了一个个发展进程中累积的问题隐患,收获了一批批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及省委、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勠力同心、拼搏奋斗的结果,为开启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枞阳建设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2.我县进入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枞阳的新发展阶段。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安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有了新的发展变化。我县发展同样面临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机遇,国家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有利于我县发挥区位交通、市场腹地、生态资源等优势,更大程度激发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和内需潜力;面临重大战略叠加效应集中释放的新机遇,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等战略的纵深推进,有利于我县在新一轮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中提升发展层次;面临产业链供应链调整重构的新机遇,有利于我县产业承接平台吸引国内外资本和新兴产业布局,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面临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持续彰显的新机遇,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向纵深推进,有利于我县加快建设各类创新平台,加快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更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同时我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产业转型压力较大,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动能不足;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生态环保、民生保障、社会治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短板较多;用地、基础设施等要素瓶颈制约依然紧张,发展空间持续拓展受限;高质量公共服务弱项不少,与长三角地区公共服务水平落差较大。我们要胸怀“两个大局”,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国际国内环境变化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深刻认识历史性窗口期和战略性机遇期带来的新趋势新任务,牢牢把握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保持战略定力,树牢底线思维,发扬斗争精神,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办好枞阳的事,不断开创我县发展新境界。

3.到二○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按照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省委提出到二O三五年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较二O二O年翻一番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远景目标。结合枞阳实际,展望二O三五年,我县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较二O二O年翻一番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科创能力水平较大提升,打造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基地;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对外开放形成新格局,高铁、航空等交通短板基本补齐,与长三角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互联互通基本实现,成为长三角产业承接重要基地、配套服务示范区;协调发展实现新跨越,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成为铜陵市副中心;全面绿色转型树立新样板,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枞阳)经济带全面实现,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新提升,基本建成法治枞阳、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全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基本建成文化强县、教育强县、人才强县、体育强县、健康枞阳,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平安枞阳建设达到新水平,建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人民美好生活谱写新篇章,人的全面发展、全县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二、“十四五”时期枞阳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目标

4.“十四五”时期枞阳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认真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抢抓新发展机遇,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加快打造产业承接重要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基地、协同发展配套服务示范区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枞阳上取得更大进展,为我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5.“十四五”时期枞阳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枞阳建设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坚持新发展理念。切实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枞阳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着力解决枞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和问题,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创新核心地位,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发挥枞阳籍人才优势,贯通第一要务、第一资源、第一动力,深化创新型强县建设,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需求。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主动融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治理和安全发展。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县一盘棋,激发各方积极性,发挥各方优势,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6.“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锚定二○三五年远景目标,把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放在首要位置,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坚持战略愿景和战术推动有机衔接,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有机统一,坚持“发展为要、项目为王、实干为先”有机促进,坚持“工业强县、以人为本、生态优先”有机融合,着力打造“工业强、县域富、生态优”的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枞阳。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实力实现更大跃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总量规模提速扩大,结构更趋优化,制造业比重稳步提升,规上工业增加值占比达35%以上,人均差距逐步缩小,在全省发展格局中的位势和形象全面提升。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超300亿元,财政收入达30亿元。

——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更大作为。高质量供给持续扩大,收入分配更加公平合理,综合交通网络加快形成,现代流通体系更加完善,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更加顺畅。

——科创能力实现更大增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更加凸显,数字经济成为发展新动能,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持续培育壮大,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高新技术企业数、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等主要创新指标明显上升。

——改革开放实现更大突破。坚持东融北联,全面融入长三角,积极联通合肥都市圈,深度参与铜陵市发展分工,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合作战略,全力构建大开放格局,打造开放新高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长三角平均水平持续缩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营商环境竞争力显著提升,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形成。

——区域协调发展实现更大优化。“一带三轴三区”格局基本形成,沿江发展带、合铜工业产业轴、铜枞联系轴、沿引江济淮生态发展轴和县域西部、北部、东部地区,合理分工、竞相发展,逐步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更大进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大气、水、土壤、湿地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完善。

——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更大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养、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民生福祉实现更大增进。民生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教育资源布局不断优化,教育质量持续提升。医疗健康产业快速发展,居民健康水平迈上新台阶。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持续提高。

——治理效能实现更大提升。法治枞阳、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行政效能显著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不断增强。平安枞阳建设不断深化,重大风险防范与化解水平进一步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统筹发展和安全更加有力。

三、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科教兴枞战略、人才强县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完善全域创新体系,加快打造人才引领优势、产业创新优势和创新生态优势。

7.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重点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绿色家居智造等新兴产业,加强与G60科创走廊对接,强化对各类科技创新要素的集聚和配置,系统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基地,积极参与国家技术转移中心铜陵分中心建设,积极加入长三角区域技术市场联盟,建立健全重大科技成果技术熟化、产业孵化、企业对接、金融支持、成果落地的体制机制,推动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化。深入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培育行动,研究制定智能制造“1+N”带动提升行动计划,培育10个智能标杆企业,带动30户以上企业实现高水平智能化升级。加快提升开发区科技创新能力,推进科技孵化器等创新平台建设,促进更多创新成果在园区落地转化。

8.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争创国家创新型试点县,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参加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支持金誉、万华、华驰动能等企业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实施企业自主创新定向扶持计划,落实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技改投入,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技术创新重要发源地,加大对企业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政策扶持力度,全面提升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能力,鼓励企业建立院士(博士后)工作站,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应用。推进创业创新平台建设,重点在铝基新材料、绿色家居智造产业体系中建设省级以上研发机构,组建新材料、汽车零部件等1-2家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建一批省级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创业平台,争取新增一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实施大院大所大学协同创新行动计划,打通“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的协同创新通道。实施产学研协同技术转移转化专项行动,常态化开展与中科大、同济大学等高校以及张江科技城的合作。

9.加快数字化发展。全面落实“数字中国”“数字江淮”建设要求,加快建设“数字枞阳”。稳步推进智慧城市指挥中心、各应用平台子系统等智慧化项目建设,加快数字化、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应用,带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产业数字化进程,建设枞阳工业大数据平台,打造智慧农业生态圈,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强政务数据、经济数据、社会数据等数据资源汇聚共享,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建设枞阳县一体化协同办公平台,推动安康码更多场景应用,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实现5G网络和视频监控有效覆盖。升级城市数字基础设施,构建数字化“2+N”应用体系的总体架构,建设大数据编织的“城市安全网”。

10.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制定实施新阶段枞阳人才政策,深入实施“枞阳英才”计划,深化编制周转池、股权期权激励等制度建设。制定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工程,加快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对顶尖人才引进“一事一议”。发挥人才政策磁场效应,构建科研人才柔性引进共享模式。充分利用企业实训基地等,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乡土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培育“枞阳工匠”。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健全人才评价体系,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四、加快新兴产业培育,构筑现代产业新体系

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县、制造强县、质量强县,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11.推进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五年行动计划和规上企业、高新企业“双倍增”计划,到2025年规上工业企业产值超300亿元、超200家。开展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推行产业集群群长制、产业链供应链链长制、产业联盟盟长制,分行业开展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坚定坚决培育壮大“双首位产业”,出台支持专项优惠政策,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以特色产品提升价值链、以配套服务串起供应链,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以金誉为龙头,构建铝基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以万华为核心,建设绿色家居智造产业集群。积极推进铝基新材料、绿色家居智造、纺织服装、汽车零部件“四大百亿产业”发展。通过创新推动机制、专项资金引导、产业链精准招商、强化人才保障等政策措施,引导龙头企业逐步做大做强,吸引上下游产业链重点配套环节进入集聚发展基地,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新格局。

12.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三重一创”建设,培育发展新材料、绿色家居智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绿色食品、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氢能源产业等未来产业,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立足产业基础,强化创新能力建设、重大项目布局、资源要素保障,加快推进铝基新材料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建设,谋划争取绿色家居智造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同各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推动纺织服装、农副产品深加工、新型建材、船舶制造等领域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实现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支持枞阳海螺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推进枞阳油料分库整体搬迁,加快上下游关联产业链延伸,规划建设皖西南大型建材物流产业园。

1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服务、电子商务等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服务数字化。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文化旅游、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推进产城融合、产城一体,加快完善经开区生产性服务业供给、县城生活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加速建设东方临江产业园、滨江现代物流服务业集聚区、会宫健康养老集聚区、浮山研学服务业集聚区等,推动旗山电子商务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升级为示范区。

14.加强质量标准品牌建设。坚持标准引领,以质量为核心,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着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不断提升枞阳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和美誉度。深入实施质量强县战略,争创省级质量强县示范县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支持双首位产业提升标准研制水平,引导全县企事业单位主导或参与制订更多国家、行业和省地方标准,推动形成一批有长期稳定竞争力的高质量品牌企业和产品,新增一批中国驰名商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深入实施品牌提升战略,培育文旅、农业、铝基新材料、绿色家居智造四大产业品牌生态圈,做强白荡湖大闸蟹、枞阳黑猪、枞阳媒鸭、枞阳萝卜等特色美食区域品牌。

15.提升服务强军兴军能力。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创建省级双拥模范县。完善国防动员体系,深化民兵调整改革,加强现代人民防空建设,推进军地综合性训练基地建设,提升军地联合应急能力。强化全民国防教育,巩固军地军民团结。加快推进雨堂防伪品等军民融合项目建设。

五、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开拓消费投资新市场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供给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

16.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瓶颈制约,促进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重点推动绿色食品、乡村旅游、装备制造等产业融入全国产业大循环,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提升出口质量,推动货物贸易提质增效、加工贸易价值提升,增加优质产品进口,推进内贸外贸、线上线下一体融合。实施贸易投资融合工程,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

17.全面释放消费需求。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鼓励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发展线上消费、无接触交易服务,开拓城乡消费市场,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规划一批智慧商圈、文化旅游特色街区、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特色商业街区项目,培育打造引江济淮“思源”区域消费中心。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严格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支持和鼓励各类文化体育场馆、学校运动场地免费向市民开放。

18.精准扩大有效投资。深化“四督四保”“集中开工”等项目工作机制,推行“容缺受理+承诺”“承诺即开工”等推进措施,保持投资合理增长。优化投资结构,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推动“新基建”、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流域综合治理等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工程建设,支持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用足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进一步放开民间投资领域,在乡村振兴、文旅、康养等领域推出一批示范项目,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六、全面深化改革,激发高质量发展新活力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19.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盘活存量资产,坚持“责任担当、错位发展、理顺体制、良性循环”,做强做优做大投发、建投、文投、农发等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牢固树立“为自己人办事就是办自己的事”理念,督促各级干部重商、亲商、爱商、护商,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健全政企沟通长效机制,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政策体系,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打造惠企政策“直通车”,落实好减税降费、稳企稳岗等政策措施,有效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对各类市场主体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出台更大范围市场主体轻微违法行为免罚清单。弘扬企业家精神,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

20.完善财税金融制度。强化财政预期管理,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增强全县重点任务、重点项目、重点工程财力保障。深化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优化各级政府事权、支出责任和财力相适应制度,增强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规范政府债务管理,健全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构建防范政府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全力化解隐性债务,推动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培育推进1-2家企业上市,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推进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

21.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转变政府职能,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构建“全县一单”权责清单制度体系。精简行政许可事项,全面落实国务院及省市下放事项,实施涉企许可事项清单管理。推进政务公开,深化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完善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机制,纵深开展“四送一服”专项行动。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分级分类市场监管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抢抓支持各地依法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机遇,滚动推出营商环境改革政策,探索实施一批突破性、引领性改革举措,持续优化“四最”营商环境。深化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改革。

七、优先发展农业农村,迈步乡村振兴新征程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四化”同步发展,全面推进、分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推动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跨越。

22.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耕地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结合全域土地整治试点,坚决遏制各类违法乱占耕地行为,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工程,完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储备体系,加大优良品种培育力度,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实施动植物保护建设工程,建立健全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做好生猪稳产保供。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培育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新增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家。加强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贮藏设施建设,建成横埠农产品物流园等项目。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打造枞阳沿江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推进健康水产养殖,培育龙头企业,推动水产向规模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推进苗木花卉、茶叶种植等林业产业发展,培育林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田园综合体、农村电商,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补链强链,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打造长三角地区优质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

23.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打造产业强、生态美、乡风好、治理优、百姓富的新时代幸福新农村。统筹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编制多规合一的村庄规划,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整体规划建设特色旅游名镇名村。加大农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强“数字乡村”建设,健全农村基础设施管护机制。统筹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推进农村公路联网成环;提升农村供水一体化水平,推进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建设;改造提升建成一批电力工程,全面提升农村供电保障能力。促进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设施等资源向农村倾斜,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深化“三大革命”,继续实施“三大行动”,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稳步推进以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为重点的农村全域整治,开展农村小池塘清洁工程,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美丽乡村枞阳升级版。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成长计划,加强新型农民队伍建设。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的体制机制,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文明乡村,提高乡村善治水平。

24.深化农村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衔接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深化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探索设立乡村振兴投资基金。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积极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推进闲置、废弃以及低效利用的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复垦。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壮大村级综合实力。强化农村金融服务,稳定并扩大重要大宗农作物保险覆盖面,提高小农户投保率,逐步提高特色险占农业保险比重。

25.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构建防止返贫、应对相对贫困和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长远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健全针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的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分类做好脱贫攻坚政策统筹衔接,保持财力投入总体稳定。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深度拓展特色种养业扶贫“六大万千工程”等,完善扶贫车间、村级扶贫专岗等就地就近就业模式。加强社会保障兜底解困,探索建立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主体,以社会帮扶、社工助力为辅助的兜底保障体系。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派驻第一书记和乡村振兴工作队,抓好实绩考核。

八、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建设高质精品新城市

全面贯彻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更高质量的县域国土空间布局。

26.优化城乡空间布局。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城区、乡镇和农村的比较优势,通过设计空间构架,优化城区布局,合理安排开发岸线,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聚焦“东融北联”发展战略,围绕沿江发展带、合铜工业产业轴、铜枞联系轴、沿引江济淮生态发展轴和县域西部、北部、东部地区,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一带三轴三区”国土开发保护新格局。

27.加快现代化滨江城市建设。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岸线资源,发挥县城临江亲水优势,坚持“新城扩容、老城改造、全城提质”,加速“东扩滨江”步伐,有序推进县城“人口超20万、建成区面积超20平方公里”规模,提升城市能级,着力把枞阳县城建成铜陵副中心城市。理顺滨江板块“城-湖-江-河-洲”发展定位,大力发展城市水岸经济产业,推动“拥湖入城”向“拥湖滨江”蝶变的城市发展新格局。围绕羹脍赛湖、桥港园、东方造船岸线开发,以及规划中高铁枞阳站,规划建设功能相近、配套齐全、各具特色的城市新组团。高标准打造精品城市,推动城市综合管理,彰显地区特色风貌,塑造高品质空间环境,提升城市活力,打造城市窗口,不断提高城市建设和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28.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化“四创一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县城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绿色社区建设,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推动产业与城市融合、园区与城区融合,不断提升县城人口集聚度和辐射带动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生态之城。坚持租购并举、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和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高质量建设特色小镇、特色小城镇,到2025年建成一批规模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功能设施完善的工业重镇、商贸强镇、生态靓镇和旅游名镇,打造横埠家居智造、浮山研学、项铺雨具、麒麟苗木花卉等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

九、深度融入国家战略,蕴育开放合作新优势

深入实施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专项行动,在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中更好体现枞阳担当作为。

29.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建立与长三角城市间共建共享、互惠互利、对接融合的框架体系,积极在政府职能转变、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合作、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学习借鉴、先行先试,着力打造协同发展配套服务示范区。协同开展长三角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扩链行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建设铝基新材料、绿色家居智造产业体系。协同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开展枞阳白茶、枞阳水产品“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创建,搭建产供销平台。协同打造“113”交通圈,将枞阳至长三角时间缩短至3小时以内。协同推进生态环保联防联治,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上建成枞阳绿色转型区。协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推动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合作共享,将枞阳全域打造成长三角文化旅游休闲康养示范基地。

30.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抢抓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东融北联,加速东向发展,全面融入长三角,积极联通合肥都市圈,深度参与铜陵市发展分工,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合作战略,全力构建大开放格局,打造开放新高地,实现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聚力“东融”,全力承接产业转移,全面接轨政策、机制、环境、市场体系等,着力打造产业承接重要基地。聚力“北联”,积极推动合铜发展带和引江济淮工程建设,将枞阳打造成合肥都市圈通江达海的重要门户。加快外贸优化升级,推动外贸向“优进优出”转变,促进铝基新材料、纺织服装、汽车零部件扩大出口规模,支持高新技术、机电产品提升出口比重;精准对接消费需求,实施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工程。

31.提升承接产业转移水平。牢牢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产业重构中的要素溢出和产业转移重大机遇,围绕枞阳产业发展方向和主导产业定位,从构建全产业链供应链出发,充分利用产业基础、资源等要素禀赋,与长三角各类经济体对接,推动上下游产业集聚发展。坚持把“双招双引”作为经济增量的主抓手,强化“一号工程”地位不动摇。编制完善招商图谱,提升招商精准度。创新招商模式,推进专业招商、链条招商、基金招商、委托招商、以商引商等。突出引资引技引智一体化,坚持招大引强,引进培育区域性总部、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和科创团队,提升招商质量和层次。充分激发枞阳籍在外人才人脉资源优势,实施“枞商回归”工程,大力发展“乡友经济”。

32.全力打造高质量园区。深入推进开发区开放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到2025年园区规上工业企业100家以上,财政收入20亿元以上,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300亿元以上,四个百亿产业初具规模,进入全省开发区50强。立足“2+4+X”产业体系,重点做大做强做优铝基新材料、绿色家居智造“双首位产业”,全力打造枞阳“产业地标”。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构建园区整体合作开发运营新模式,夯实对外开放主阵地;做优科技金融、企业服务、创新创业、基础设施“四大平台”,加快补齐要素短板;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干事创业活力,对标一流、提升能级,启动国家级开发区申报创建工作。

十、全面践行“两山”理念,打造生态文明新样板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统筹推进生态事业和生态产业,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面绿色转型区,着力把枞阳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33.全面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丽长江(枞阳)经济带。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全面落实《长江保护法》,深化“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全面加强“1515”岸线分级管控措施,扎实推进长江生态廊道提升工程和生态环境污染治理“4+1”工程,推进协同治理,打造美丽长江(枞阳)经济带全新版。严格执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严控过剩产能、落后产能和低水平产能向我县转移。强化河湖长制,落实好长江“十年禁渔”。积极参与铜陵市创建国家“无废城市”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制造行动,打造循环经济枞阳样板区。

34.优化全域生态格局。对接“一江、五廊、七区、八核、多点”的市域生态网络结构,以水系、湿地、林地、草地为载体,依托各生态节点,建立以绿道为脉络、水网与绿网相融合、保护与利用相契合的生态系统,推进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共融共生。重点打造沿江、菜子湖-长河、罗昌河-白荡湖绿色生态廊道,逐步形成沿枞阳西北部低山丘陵、中部丘陵湿地、沿江平原三个生态保育区,创建一批省级森林城镇和森林村庄。

35.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升级版,推进依法治污、科技治污、精准治污,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强化控煤、控气、控车、控尘、控烧措施,推动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持续攀升。完成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加强重要江河湖库水质保护,严格落实区域供排水通道保护要求,优化调整饮用水源布局,确保主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百分百。优先保护耕地土壤环境,突出工业污染场地治理与修复,强化林业病虫害治理,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加强环保能力建设,完善环境监测、评估、预防和执法体系,加强生态环保大数据平台建设,建设“智慧环保”。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建设。

36.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强化自然保护区管理,划定生态红线,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修复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外来物种管控工程。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实施国土绿化提升工程,提高森林覆盖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培育林业产业集群。借鉴“新安江模式”,探索引江济淮工程生态补偿机制。落实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完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政策,提升投入产业效率;整合优化大型砂石开采布局,推进砂石等矿产资源合理高质开发。实施“九节一减”行动,提高农业、工业、城镇领域资源利用效率。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运系统与再生资源回收系统“两网融合”,推广“生态美超市”。

十一、繁荣发展文化旅游,提升文旅强县新高度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推进文化强县建设。

37.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挖王步文烈士革命遗址、黄镇故居等党史资源,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实施文明创建工程,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公民道德建设,持续打好好人枞阳品牌。弘扬诚信文化,建设诚信社会。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广泛开展文明交通、文明餐桌、文明旅游、文明上网等活动。扎实推进志愿者服务制度化建设。

38.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推动新时代文艺创作,实施枞阳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地方文化振兴、枞阳文艺人才培树工程,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推出地方题材文艺精品,聚焦建党100周年、党的二十大等重要时间节点推出一批“四个讴歌”重点作品。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推动县级融媒体中心提质增效。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建设,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县级“三馆”公共服务水平,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强建好“两中心一平台”,广泛开展好群众性文化活动。传承弘扬革命传统文化,推动渡江战役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建设。发展体育运动,加强环湖步道等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增强人民体质。

39.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成为主导产业。优化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积极融入合肥都市圈文化发展核心区、皖江文化发展集聚带,高水平建设上码头、浮山、岱鳌山、岱冲湖、三公山、大青山等文化发展集聚区。发挥地域特色文化优势,挖掘枞阳历史文化名人资源,大力发展文化名人产业。传承弘扬黄梅戏、大鼓书等传统艺术,推动县黄梅戏艺术研究中心改革发展,积极申报“枞阳腔”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充分利用闲置楼宇等,吸引文化产业集聚,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推动县文旅公司转型发展。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40.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积极参与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康养旅游,打造长三角乡村休闲度假全域旅游目的地。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促进文旅融合共生,挖掘枞阳特色的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构建“两核两门户、三廊三片区”全域文旅产业布局。整合开发文化旅游资源,推进景区、线路、业态、商品、企业“五个一批”精品打造工程,实施一批文旅重点项目,重点推进浮山风景区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精心打造油菜花旅游文化节、白荡湖农民丰收节等文旅品牌。

十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支撑新保障

按照科学布局、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综合提升原则,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保障。

41.加快构建立体综合交通体系。实施交通先导战略和投资倍增计划,立足县内、联通周边、面向长三角、通江达海,优化路网结构,加强通道建设,构建“外联内畅”的立体综合交通体系。重点推进一批事关枞阳未来发展的重大交通工程建设,建成江北港铁路专用线、德上高速枞阳段和G330、G237、枞阳至安庆、枞阳至庐江一级公路;谋划建设北沿江、合池城际等过境设站铁路和枞铜市域铁路,彻底改变枞阳无客运铁路现状;启动建设池州长江公铁大桥、北沿江高速、无为至桐城高速东延工程、白荡湖环湖公路;规划建设枞阳港区、山港区,推进桥港园区现代物流、引江济淮工程菜子湖航道建设;跟进过江通道、通用机场等项目。完善枞阳至周边高铁站、机场公交专线换乘系统。深入实施县乡村三级公路及旅游公路“贯通加密扩容”工程,着力形成多层次、网格化、立体化、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42.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针对水利弱项和短板,按照“固排蓄连”总体思路,实施水利建设投资倍增计划,加快综合性治理,全面提升防洪减灾、水资源有效供给和水环境、水生态保护能力。重点推动白荡湖陈瑶湖流域综合治理、城市防洪排涝体系、长江重点洲滩圩垸整治及扩建白荡湖闸站等重大水利工程,推进中小河流及流域水系畅通治理工程,实施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工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山丘区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治理,全面提升圩口防洪标准和对江机排能力。发挥枞阳水资源禀赋,建成引江济淮枞阳段、县城防洪墙提升、城区水环境治理等工程,做足“水+”文章,推动水利工程由“防洪减灾”向“水生态、水经济、水产业”转变。

43.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新基建+”行动,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规模应用,推动数据中心、城市大脑、工业互联网建设。加速推动县域充电桩、白浙特高压、新型城市管理基础设施等建设。加强电力能力建设,加快骨干电网、城乡配电网、变电站、农村电网改造等建设,全面提升县域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支持原油、成品油气管道建设,加快推动桐城至枞阳、庐江经枞阳至马衙天然气管道建设。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有序实施“智慧+市政”工程。

十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谋求增进人民新福祉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优化提升城乡供水、医养、义务教育、公交、环卫等一体化水平,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44.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创新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工程,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工资正常调整机制,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构建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终身职业技能教育培育机制,认真开展“四进一促”稳就业专项活动,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受灾群众、退捕渔民、已脱贫贫困户等群体就业工作,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落实“创业江淮”行动计划,健全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体系,完善人力资源市场服务功能,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用好就业需求调查分析,健全失业监测预警机制。

45.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持续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实施德育铸魂、智育提质、体教融合、美育熏陶、劳动促进行动。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加强改进新时代思政教育创新,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身体素质。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构建新时代基础教育均衡体系,优化全县中小学布局调整,加快县城新区学校建设,在城镇小区配套设立公办校所,争创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支持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化发展。构建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用体系,推广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模式,强化与长三角职业院校合作,积极申办建设一所“3+2”高职学院。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强化民办学校和培训机构管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推进教育信息化,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实现“智慧校园”建设全覆盖。加大外引内培力度,整合县内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县外知名教育机构,走“名校+”等教育集团化、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之路。

46.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全体职工和城乡居民,不断扩大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基本覆盖面。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社会保险经办合作,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沟通机制,畅通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和接续渠道。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规范发展多支柱的养老保险,落实异地就医结算。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制度。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认真落实保障要求。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形成“资金+实物+社会”的多元救助模式。健全城乡困境儿童和妇女、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完善帮扶残疾人、孤寡人群等社会福利制度。

47.全面推进健康枞阳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深入实施健康枞阳行动,争创全国卫生县城,全面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推动县医院和县中医院软硬件设施升级,完成三级医院创建,建设智慧医院。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优化卫生健康资源配置,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组建县妇幼健康服务联合体,完成中心卫生院二级综合医院创建,加强标准化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机构建设,创建一批健康村镇。强化与长三角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发展城市医联体。落实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百千万”工程,加强村医队伍建设。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立异常健康事件预警机制,强化应急医疗物资战略储备,提高局部聚集性疫情应急处置能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加快发展大健康产业,促进群众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48.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积极开发老龄人口资源,发展银发经济。提高新建小区养老配套设施比重,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问题。实施智慧养老建设示范工程,打造一批健康养老示范基地,构建居家社区相协调、医养和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聚焦“空巢老人”“失能老人”等群体,实施在部分乡镇卫生院设立养老机构,推进医养一体化的普惠型养老;总结提升“六助”养老经验,实践多种形式的互助性养老模式。加强老年大学建设,支持城区“社区食堂”建设。

49.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减轻基层特别是村级组织负担,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加强政法领域智能化建设,实施社区现代化治理工程,建设“智慧社区”“绿色社区”。

十四、统筹推进发展和安全,建设平安枞阳新模式

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

50.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坚持把防范化解国家安全风险摆在突出位置,健全完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1+9+N”方案体系,分领域完善风险监测预警。健全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完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开展国家安全执法,加强国家安全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推进党政机关办公系统安全可靠应用替代工程,全面提高国家安全工作能力。坚持把政治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全面加强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网络安全,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严防宗教侵蚀农村基层政权。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实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维护金融安全,强化政府债务风险指标管控,扎实做好扶贫小额信贷清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强化生物安全保护,开展食品安全放心工程攻坚行动,建设省级食品和农产品检测中心,提升食品药品科技监管能力。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持续开展“铸安”行动,强化尾矿库等治理,有效遏制非煤矿山、建筑施工、道路交通、消防安全等安全生产事故。强化河流湖泊、生态环境、城市防洪安全,以“四启动一建设”、新一轮“四规一补”为抓手,推进江防、湖防、城防体系建设。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实施抢险救援能力提升工程,补齐水上救援等短板。

51.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巩固拓展信访突出问题“深重促”专项行动成果,扎实推进“四下基层”、“四最”试点工作,加强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健全各类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守护平安”行动,扎实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坚决防范和打击邪教、暴力恐怖犯罪、新型网络犯罪等。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加强平安枞阳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基本能力建设,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十五、全县上下勠力同心,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远景目标而奋斗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始终,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凝聚形成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枞阳的强大合力。

52.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推动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抓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政治要件的贯彻落实,推深做实“三查三问”,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枞阳落到实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教育,发挥党校主阵地作用,教育引导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落实好干部标准,严格按照“六选六不选”用人要求,深入推进“三案”精准管理,增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八种本领”、提高“七种能力”。强化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完善容错纠错机制,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深入践行“三严三实”,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省市县实施细则,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加强政治监督,深化政治巡察,落实党内政治监督谈话规范化、常态化要求,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一线、向群众身边延伸,充分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53.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拓宽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渠道,健全代表议案建议交办、办理、督办贯通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健全用好专题协商等方式,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独特优势,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着力推进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发挥工青妇等人民团体作用,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加强新时代民营经济统战工作,巩固和发展大团结大联合局面。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推进法治枞阳、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枞阳建设。

54.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按照本次全会精神,制定全县“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各专项规划,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县域规划体系。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完善动态调整修订和监督考核机制,分解落实工作责任,确保党中央及省委、市委、县委关于“十四五”发展的决策部署有效落实落地。

实现县“十四五”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前景光明,任重道远。全县上下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勠力同心,接续奋斗,书写扎实践行“两个坚持”的新篇章,展示奋力实现“两个更大”的新成果,奋力开启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枞阳建设新征程,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作出枞阳更大贡献!

原标题:《中共枞阳县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