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碳中和”来了:基层环保工作如何搭框架、抓重点?这里有一份学习干货

2021-01-15 15:4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原创 王珊 童克难 中国环境

日前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入今年要抓好的8大重点任务之一。《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出台后,各地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已经箭在弦上,需要加速落实。

图为聚光杯投稿作品

那么,面对新目标新任务,基层生态环境部门应当如何迅速进入状态,部署相关工作?已有的低碳试点城市有哪些经验、如何应对困难?记者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调查采访。

2011年至今已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低碳试点体系

各省市特色亮点鲜明

《指导意见》中明确,要积极推进现有试点示范融合创新,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行业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推动已经达峰的地方进一步降低碳排放,支持基础较好的地方探索开展近零碳排放与碳中和试点示范。

早在2011年开始,我国就陆续开展的6个低碳省(区)和81个低碳城市、52个低碳工业园区、400余个低碳社区和8个低碳城(镇)试点,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低碳试点体系。

这些先期试点对于推动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对外承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8.1%,已超过对外承诺的2020年下降40%~45%的目标,基本扭转了温室气体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

这说明,长期以来,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各项工作是行之有效的。记者通过调研采访,总结了相关省(市)涌现出来的“特色亮点”。

总体来说,各省市在低碳工作探索当中,有些地方将厘清工作职责,建立工作机制作为首要任务——

如浙江省创新工作机制,在全国率先印发省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和工作推进机制等制度文件。同时探索实践碳中和。实施2020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碳中和,正式启动党政机关等公共机构碳中和工作,推进林业碳汇碳中和基地试点。

作为首批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国家试点,浙江丽水市高水平推进碳汇交易。推行政府储备排污权出让网上公开电子竞价制度,培育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和碳汇综合交易市场。开展会议“碳中和”实践。浙江省首个公共机构会议碳中和项目落地遂昌,会议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由省机关事务管理局通过购买该县森林经营碳汇示范项目产生的碳减排量,进行中和抵消。

有些地方将约束指标纳入考核体系——

如四川省首次将碳排放约束性指标纳入省委环境保护党政工作目标任务考核体系、省政府目标绩效管理考评体系、省级环保督察工作体系等。率先制定实施工业、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强度表征指标及核算办法。率先在全国实现主要行业碳披露全覆盖。积极推动气候投融资,上线绿色金融超市“绿蓉融”。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成立了应对气候变化与对外合作处,负责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工作。成都市、宜宾市、广元市在生态环境部门设立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机构,广元市保留低碳发展局。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设立了能源与气候变化研究中心,打造好省一级的应对气候变化技术支撑机构,统筹推进相关工作。

有些地方常态化编制省级碳排放清单报告,以推进重点领域低碳化发展为抓手,以设立专项资金为手段,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提供保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省级碳排放清单报告编制已形成常态化的地区,已编制完成2011年-2019年省级清单报告,构建了覆盖“十二五”“十三五”全时期的清单报告体系,为科学研判分析碳达峰路径提供了全面详实的基础数据支撑。

广西南宁市则重点推进领域低碳化发展。通过将工业不断做强做优,持续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实施绿色建筑标准,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重已达50%左右。同时,以建设公交都市为目标,完善低碳交通体系,目前南宁市在营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出租汽车、公交车占比分别达100%、88%。

深圳市在政府资金方面提供了充分保障。通过设立3方面专项资金,即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循环经济、节能减排项目,推动节能减排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产品、技术推广,加强清洁生产示范引导和培训等。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的科技研发、装备制造、技术推广和产业服务等。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带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颁布《深圳经济特区绿色金融条例》,提升绿色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推进深圳可持续金融中心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因此,基层要想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首先需要的是地方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记者调查发现,以前分管环保的地方领导,现在也面临着新的工作内容、工作模式。应对气候变化是一项综合协调统筹的工作,落实工作任务需要各个部门分解任务、一起完成。地方政府重视,有利于大幅推进工作进展。

在机构设置和编制以及一些具体的工作上,有专职人员从事这项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支撑单位上,需要规划编制、落实细化指标的第三方单位的技术支撑。尤其是帮助探索达峰路径、制定路径编制等。

对各层级生态环境部门来说,县区局的重点主要是宣传和低碳试点落实;地市局的重点主要是对温室气体重点排放企业核查以及低碳试点城市建设;省厅的重点主要是与发改,能源,工信或经贸,交通,住建等部门加强统筹协调低碳发展,建立本地区碳排放清单或者统计、分配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配额,组织对辖区重点排放单位上报的排放报告进行核查和处理等工作。

为简明扼要,方便基层工作开展,记者对以上内容采用图表形式进行总结。

低碳试点城市苏州案例

低碳试点以来,根据国家相关要求,苏州市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工作职能,于2019年下半年从发改部门转隶到生态环境部门,具体工作落实到苏州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区(县级市)一级相关工作,也落实到大气环境管理部门。

试点工作开展以来,苏州市以碳排放强度目标下降为中心,以产业低碳转型升级为主线,持续推动经济结构优化、节能减排、能源效率提高、森林碳汇增加等方面工作,多措并举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落实低碳发展要求,取得了积极成效。

记者就基层环保部门比较关心的话题提出以下问题——

01

应对气候变化的职能从发改部门转隶到生态环境部门,工作如何衔接?

苏州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吴高鹏告诉记者,根据国家相关要求,苏州市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工作职能,于2019年下半年从发改部门转隶到生态环境部门,具体工作落实到苏州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区(县级市)一级相关工作,也落实到大气环境管理部门。

苏州市生态环境局自这项职能转隶一年半以来,工作分为几个方面:

1) 建立高位领导机制,协调统筹各地各部门的联动,排定年度工作计划,分解落实任务;

2)承接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职能转隶,按照市政府低碳工作方案,综合调度能源总量和强度控制、清洁能源发展、交通和建筑节能等各方面日常工作,每年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工作,科学评估全市低碳发展情况;

3)深化推动国家低碳城市建设工作,开展低碳示范区、零碳企业建设等工作;

4)积极对接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分批次对全市600余家达到13000吨二氧化碳排放的重点企业开展碳排放报告报送及核查工作,组织50余家首批纳入全国碳市场建设的企业开展注册登记及培训。

02

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包含了气候适应、低碳发展等多项工作,特别是近期习近平主席提出了“2030年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愿景,对于这一全新的工作,应如何搭建工作框架?

在吴高鹏看来,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涉及到产业、能源、交通、建筑、生活等各个领域,是一项综合协调性很强的工作。职能转隶后,首要解决的问题是“高位推动、综合协调”能力。

“因此,经苏州市生态环境局上报市政府,由分管市长挂帅,成立苏州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小组办公室设在苏州市生态环境局,发改、工信、统计、交通、住建等部门分管领导是小组成员,共同推动全市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吴高鹏说。

体制机制的建立,其目的是解决工作“谁来干”的问题。领导小组建立之后,再由生态环境局牵头,梳理出落实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清单,相应项目的指标向小组中各单位征求意见,再将任务落实分解任务,做到数据互通、及时掌握工作情况。

03

工作框架搭建起来,如何有针对性地推动工作?

主要通过明确目标、压实责任、协调推动来推进工作。通过制定年度工作方案,将能源、产业、交通等各方面结构调整任务量化分解到各部门,同时将碳排放强度分解到各市区,并将各地的应对气候工作的完成情况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此外,加大与各部门、各地政府部门的联动,共同完成工作任务。

04

基层对全新的工作内容不熟悉,怎么学?

针对一些基层工作人员对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不熟悉的情况,除了参加国家和省组织的各种培训,苏州市依托“全国低碳日”的机会邀请应对气候变化专家,对相关工作人员和企业主体开展培训,宣传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政策要求,普及全民低碳理念。

“应对气候变化是一个综合的工作,对环保工作者而言是一项工作挑战。”吴高鹏谈及工作体会时说,“一方面要以发展、改革的宏观视角不断学习,学习国内外先进城市经验,结合高质量发展、长三角一体化、能源供给侧改革、绿色交通等方面的政策要求,融入苏州本地的产业结构特点,推动产业体系升级和能源结构调整互驱共进,制定科学的低碳发展路线。另外一方面,要与环保工作相结合,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既要紧盯各类以煤、油、气等化石能源为主的重点污染源,推动源头控制,减少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排放,也要大力促进新能源、节能建筑、绿色交通的发展,减少间接排放。同时,还要借助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的契机,积极引导企业增强碳资产管理意识,形成企业、公众等多主体参与机制,形成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和全社会共治合力。”

05

能否举一个具体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案例?

比如,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低碳试点企业,在苏州生态环境部门的指导下,公司围绕低碳生产、节能降耗,成立了由总经理挂帅、主管副总经理任组长的低碳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低碳节能工程。通过薄带生产工艺改造、转炉RH炉真空系统改造、高炉热风炉自动优化燃烧改造等一系列工作,吨钢碳排放量从2016年的1.76吨下降至2018年的1.64吨。通过源头控制,有效减少了煤炭、焦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及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排放。

图为公司能源动力管控平台

学习资料

当前,基层有迫切学习“碳中和”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知识的需求,我们把相关政策进行了系统梳理。此外,记者还联系了生态环境部政研中心专家冯相昭以及亚洲清洁空气首席专家付璐,他们列出了部分可供学习的文章和资料目录。

《IPCC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

《国际碳中和的进展、趋势及启示》作者:田慧芳

《碳中和愿景的实现路径与政策体系》作者:王灿 等

《PPT分享|中国低碳发展与转型路径研究成果介绍》作者:何建坤

《中国现代化的新征程:“十四五”到碳中和的新增长故事》

……

我们将这些学习资料打包供感兴趣的读者下载学习。

原标题:《“碳中和”来了:基层环保工作如何搭框架、抓重点?这里有一份学习干货》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