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方志四川•温暖的回响——脱贫攻坚四川故事汇】赵作奎 ‖ 巴甫模式铸新村

2021-01-18 07:0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原创 赵作奎 方志四川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巴甫模式铸新村

赵作奎

巴甫村位于四川省冕宁县大桥镇西北部,距县城47公里,海拔2420—3580米,是个地处偏远山区、交通十分不便的深度贫困彝族村。受海拔、土壤、气候影响,村民们只能靠种植玉米、土豆等传统作物为生,经济效益低下,因而导致村民情绪低落,致富积极性差,滋生出了严重的“等、靠、要”思想,形成了“慵、懒、散”的悲观局面。

巴甫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407户村民家庭,1915人。全村有党员24名,村“两委”成员6名,低保户26户105人,五保户4人,残疾人员18名,建档立卡贫困户74户359人。从2016年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截至2020年1月,巴甫村才真正实现整村摘帽脱贫。

一、对症下药出奇招

自打响决战脱贫攻坚战以来,巴甫村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贯彻州委、州政府提出的“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要求,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立足于巴甫实际,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着眼点,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特色种植业,打造特色村域经济,加速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截至2019年底,成立了巴甫村雪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建成了占地500亩的花椒生产基地一个,100亩的辣椒生产基地一个,培育建成了巴甫生态鸡养殖场一个。经过近五年不懈努力,不仅达到了村“一低七有”、户“一超六有”脱贫攻坚帮扶目标,而且还使巴甫村呈现出了移风易俗与村民素质提升同步推进,传统产业与新产业同步发展,人居环境与生态环境同步改善,特惠于困和普惠于民同步落实,组织引领与自主管理同步提升的“五个同步”发展良好新格局。

贫瘠的巴甫村(图片来源:凉山新闻)

(一)大小喇叭一起响,双语宣传助脱贫

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根据实际,采取用村广播室“大喇叭”和彝语流动宣传队“小喇叭”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开展党员干部带头干、领着干、帮着干的脱贫攻坚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对贫困群众的教育引导,不仅使贫困群众实现了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切实转变,还充分激发和调动起了贫困群众的脱贫攻坚内生动力。

脱贫标语(图片来源:凉山新闻)

有了大小喇叭的帮忙,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用彝汉双语通过简短、朴实的语言,向贫困群众宣传党的脱贫攻坚惠民政策,为群众解读脱贫攻坚帮扶措施,使人人都深刻理解党的扶贫政策、宗旨和目的意义,让“浑水摸鱼”者无机可乘,让“坐吃山空”者深感惭愧。通过宣传,营造了“辛勤劳动光荣,好逸恶劳可耻”的良好氛围,引导群众转变观念,练好“内功”,丢掉了“等、靠、要”旧思想,改变了“慵、懒、散”坏习惯,树立起了脱贫奔康的“主人翁”意识,提高了自我发展能力和自身造血机能,走上了致富之路:村民加多约它一人就养了80多头生态黑毛猪,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不仅自己脱贫,还带领其他贫困户也一起脱了贫。村民补约伍合子,听了大小喇叭的宣传,主动带领一家三口外出务工,2019年,全家年收入就达到了12万元。

扶贫干部和村民一起劳作(图片来源:凉山新闻)

(二)“小手牵大手,文明一起走”

巴甫村按照县委县政府开展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新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安排与部署,在全村有针对性地做好引导工作:一是引导村民每天坚持“三洗一漱”,即洗脸、洗脚,饭前、便后洗手、早晚刷牙漱口。二是每周坚持“三洗一剪”,即洗头、洗澡、洗衣物,剪指甲。三是每月坚持“洗被褥”,保持床上用品清洁美观,叠放整齐,无异味。

巴甫村村“两委”结合学校开展的移风易俗运动,要求周末回家的孩子们,不仅要把“七洗一剪一漱”带回家,更主要的是要当好家里的小小宣传员和普及推广员;把在学校学到并养成的“七洗一剪一漱”的良好行为习惯带回家中,手把手教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及家人们在“七洗一剪一漱”中打造居家好环境,营造居家好氛围。村民阿说尔若莫说:“现在孩子们读书了,他们教会了我们洗,我们现在按照他们教的来洗,全家人都干净整洁了。”

巴甫村通过开展“小手牵大手,文明一起走”的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新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达到了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村寨、文明整个社会的工作目的。

(三)开展致富“大比赛”你追我赶争脱贫

巴甫村按照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志的指导思想,千方百计转变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自2016年以来,巴甫村每年都开展一次脱贫致富“大比赛”活动,活动严格按照村民大会制定的《巴甫村脱贫致富“大比赛”检查评比表》来执行,逐项对全村群众的家庭卫生,种植类别、面积、产量;养殖种类、规模、数量;外出务工收入多少等,每月进行逐项检查、打分、评比,汇总评出优秀,并实行标星定级张榜公布。这项活动不但使村民家家都养成了讲卫生、爱环境的好习惯,还使贫困群众把“要你富”的工作作风转变成为了“我要富”的内生动力,切实使贫困群众鼓起了信心,增长了动力,在化被动为主动中,比学赶超地实现了脱贫。

新修的村道(图片来源:凉山新闻)

村“两委”帮助贫困群众从做好家庭卫生着手,做到居家环境整洁,家具摆放整齐,床铺折叠有序,从居家生活习惯上,从行为上和思想上首先实现了脱贫。

巴甫村还从科学制定脱贫计划入手,在帮扶责任人的指导下做好种、养殖安排及外出务工等脱贫计划,并及时组织实施,促使贫困群众克服了“等、靠、要”的旧思想和“慵、懒、散”的坏习惯,在创业创新中实现了脱贫。村民吉胡铁姑就是在“大比赛”中脱贫的全村唯一一户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吉胡铁姑一家迁到巴甫村就积极参加致富“大比赛”活动,他借着路费去打工,第一年挣了2万5千元回来,第二年挣了7万元,第三年挣了8万元。如今的他,已建起了自己的“马帮”队伍,一年四季都在崇山峻岭中从事着电力、通讯、交通等项目建设的材料运送工作,不仅在“大比赛”中年年胜出,还带动其他贫困群众共同致富。

(四)人人齐参与,奖罚自分明

巴甫村下辖的6个村民小组,每个小组都配了一名专职保洁员。每个保洁员都从贫困家庭中产生,不仅促使贫困群众通过打扫村里的环境卫生,靠自己的双手为家庭增加收入,同时还引导群众广泛参与。有了群众的广泛参与,不仅能使大家充分认识到全村美好的环境卫生来之不易,而且还使人人都自觉树立起了保护环境卫生的公共意识,使巴甫村的环境卫生越来越美好。

扶贫干部与村民在辣椒地(图片来源:凉山新闻)

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一班人一致认为,保持好巴甫村的人居环境卫生,不能只靠保洁员和那些表现积极的群众。在日常督促检查评分和随机抽查中,如发现有行为习惯差、卫生做得不好的村民家庭,他们就会给这些村民家庭划定一定的公共区域,在一段时间内负责打扫。经过一段时间的督促检查和引导,那些环境卫生做得差的村民家庭有了较大改观。如今的巴甫村,处处干净整洁,庭院清新靓丽。

二、精准供给见成效

(一)脱贫攻坚如期实现

按照政府主导、部门主帮、群众主体、社会主动、全民参与、合力攻坚的工作思路,截至2020年1月,巴甫村初步实现了脱贫攻坚工作目标,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创新帮扶方式,拓展帮扶格局

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打破常规资金帮扶的传统,将“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奔康推动发展,彻底改变了贫困户们“等、靠、要”的旧思想,消除了“慵、懒、散”的坏习惯,激发和调动起了贫困群众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驻村第一书记召集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经过反复磋商,在巴甫村积极推行“2+1”帮扶模式,即一名党员和一名帮扶单位干部共同帮扶一家建卡贫困户;以“管家”式的全程服务作为机制保障,即两名帮扶责任人从建卡户制定种养殖计划到购、养、销全程参与、全程指导,实行全程式“管家”帮扶服务;确保全村所有贫困家庭都“户户有人帮,不脱贫不脱钩。”

丰收的辣椒(图片来源:凉山新闻)

(三)齐参与,旧貌换新颜

通过开展“小手牵大手,文明一起走”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使巴甫村人人养成了好习惯,家家都有了干净整洁的好环境;环境卫生好了,村民们的病就少了,病少了人的身体素质也就提高了,精神面貌也就好了,奋发图强的精神状态也就迸发出来了。

(四)你追我赶共致富

通过近五年的脱贫攻坚帮扶行动,村民家家都住上了好房子;通过开展脱贫致富“大比赛”活动,村民户户都过上了好日子;通过开展“小手拉大手,文明一起走”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村民人人都养成了好习惯;通过开展乡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处处都形成了好风气,展露出了新容颜;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积极行动起来的村民家庭都率先免费接通了自来水,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获得了电视机、洗衣机、电饭煲、电磁炉等现代家用电器的奖励,激发出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为勤劳致富,脱贫奔康夯实了根基。

三、巴甫模式铸新村

巴甫村的脱贫攻坚工作模式,不仅为冕宁彝区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打下了坚实基础,还进一步为冕宁彝区在决战脱贫攻坚中打造成了可复制推广的新模式,推陈出新锻造出了冕宁县大杉模式、冕宁县彝海模式等一系列脱贫攻坚新模式,为冕宁乃至凉山彝区决胜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夯实了根基。

精准识别是基础。巴甫村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分析找准致贫原因,在精准识别中,确保贫困对象不落一户一人地进入帮扶范围。

精准帮扶是关键。巴甫在摸清找准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后,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根据不同的致贫原因,在按需施策中落实精准供给施策,精准供给帮扶,做到帮扶有的放矢,帮扶精准有效;使责任人做到精准帮扶,使贫困户实现精准脱贫。

产业扶贫是核心。巴甫把全面加强送科教文卫体法和农林牧渔土水气“三下乡”活动与扶志、扶智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宣传教育工作力度,把“要我脱贫”引导到了“我要脱贫”的轨道上来;不断增强贫困群众的致富本领,增强贫困群众“我能脱贫”的致富信心,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中大力发展绿色生态有机特色产业,达到了先富带后富,实现了共同富裕的脱贫奔康工作目的。

移风易俗是保障。如果没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没有一以贯之的态度,没有滴水穿石的韧劲,文明新风就难以吹进乡村,陈规陋习就难以破除。开展移风易俗需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因此,要把开展婚丧嫁娶高额彩礼和铺张浪费等阻碍乡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陈规陋习专项整治,作为推动移风易俗助力脱贫攻坚的有力举措,为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筑牢根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赵作奎

微刊题字:蓝天果(中国文联文代会代表,商务部中欧协会青少年艺委会副会长,四川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毛笔工作委员会主任,四川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四川蓝天书画院院长)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原标题:《【方志四川•温暖的回响——脱贫攻坚四川故事汇】赵作奎 ‖ 巴甫模式铸新村》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