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回望中国20世纪的建筑巨匠

2021-01-19 20:0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2019年中国世界遗产数目已位居世界第一,但很遗憾我们并没有20世纪建筑遺产入选,也没有建筑大师名列世界建筑巨匠行列,这并非中国20世纪建筑没有光辉,而是我们尚缺乏对世界遗产的共同认知语境,更缺少对中国20世纪建筑巨匠作品思想的传播,本文的讲述希望弥补一些遗憾。

中国20世纪第一代建筑师

20世纪的中国,历史事件众多,建筑随时代而变成为一种主线,回望中国20世纪有众多可歌可泣的建筑巨匠,他们用作品为中国建筑立传,向全社会开拓建筑文化普惠之风气。这其中吕彦直(1894—1929)、刘敦桢(1897—1968)、童(1900—1983)、梁思成(1901—1972)、杨廷宝(1901—1982)是20世纪第一代建筑师的杰出代表,他们既是建筑经典作品的设计者,也是用现代方法研究并传承中国建筑思想的教育家,堪称开创20世纪建筑领域的宗师。

1909年美国提出退还庚子赔款余额用于培养中国留学生,出现了赴美、欧及日本的留学热,其中也包括建筑学方面的留学生。建筑学资深编审杨永生列出了16位第一代建造师即:庄俊、沈理源、吕彦直、虞炳烈、刘敦桢、赵深、杨锡镠、董大酉、林克明、童寯、梁思成、林徽因、杨廷宝、陈植、奚福泉、夏昌世、卢毓骏。

第一代建筑师普遍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他们从师徒传承的工匠成为知识分子型建筑师,是较早意识到科学技术的伟大力量并对此作出回应的群体之一。笔者选择其中几位代表作一介绍。

吕彦直是20世纪著名建筑师,他的建筑设计理念是:“为吾民建设精神之主要的表示,必当采取中国特有之建筑形式,加以详密之研究,以艺术思想设图案,用科学原理行构造,然后中国之建筑,乃可作进步之发展……”吕彦直堪称用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建造中国民族形式建筑的第一人。1925年他设计的南京中山陵获设计竞赛首奖,1927年他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及纪念碑再度夺魁。吕彦直1918年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建筑系,曾任美国著名建筑师墨菲的助手,回国后参加了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和北京燕京大学的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到1925年投标中山陵时,他已经有了七年设计实践经验。在南京东郊的紫金山中茅山南坡,中山陵依山而建,墓道和392级石台阶,把石牌坊、陵门、碑亭、广场、华表、祭堂、陵寝等建筑物有序地串联在了同一条轴线上。四面松柏环抱,八方云霞聚来。从空中俯瞰,中山陵园就像一口安放在中华大地上的巨大警钟,庄严肃穆,气度非凡。吕彦直所设计的中山陵,既是一座纯中国式的陵墓,又区别于以往所有中国的封建帝王陵墓。从颜色上看,它用孙中山手创共和的国旗蓝色为主色,以蓝色的琉璃瓦顶,取代皇帝专用的黄色琉璃瓦顶。从使用功能上看,它以祭奠活动的公共性,取代了以往皇家祭奠活动的私人性。宽阔的广场,宽阔的墓道,宽阔的台阶,全部都是为适应大型公共祭奠活动的需要而设计的。

只可惜1929年春季中山陵完工时,吕彦直因病已英年早逝。他逝世后,《国民政府公报》第一八九号颁发对他的褒扬令。根据1929年4月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委员会的决定,将在奠基室内为吕彦直建纪念碑。他的纪念碑也是我国至今为建筑师树立的唯一纪念碑。梁思成评价他是最早由崇尚欧化风气回到民族形式的“第一人”,赞赏南京中山陵“实在为近代国人设计以古代式样应用于新建筑嚆矢,适足以象征我民族复兴之始也”。

 

吕彦直

中山陵

童寯是中国第一代建筑界的一位奇才,他对中西建筑文化有精深的融合研究功底,在教学研究之余参加设计的工程超百,尤在建筑园林理论上贡献卓著,至今在海内外建筑界仍有影响力。童寯是1925年官费由清华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读建筑学的,与梁思成是同学,他一生中主要创作时间集中在1931—1944年间,他参与设计的作品有: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大楼、南京首都饭店、上海大上海戏院、南京孙科住宅、南京张治中住宅、南京地质矿物博物馆等。

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大楼是童寯与赵深、陈植共同完成的,创作时三人都不愿沿袭西方样式,也不愿照搬中国宫殿做法,而探索在檐口处作简化斗拱以彰显中国民族风格。1932年陈植、赵深、童寯三人成立华盖建筑师事务所,与天津的基泰工程司并称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南北两大设计机构,拥有可与外国建筑师抗衡的设计团队。童寯还是对中国现代建筑最早持有个人鲜明观点的建筑大家,他说:“我们对中国庙宇上的瓦屋顶并无争议。我们不反对在欧洲某地完全按中世纪样式建一座现代的哥特大教堂。按中国古代习俗与传统,在佛寺、茶亭、纪念堂上放上屋顶也属合理,但在所有按现代设计内部的大大小小房屋上放瓦屋顶,就立刻显得不适宜和荒谬了。”

 童寯

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大楼

童寯晚年写出十几本书及数十篇理论著作,其中于1937年写的《江南园林志》和《东南园墅》是划时代的造园理论著作。童寯经常说:为什么我们不能用秦砖汉瓦产生中华民族自己的风格,而有的西方建筑家就利用老庄哲学等打开设计之思,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利用好固有传统文化充满自己的建筑哲学?由此反思入手,他反对简单的在西式屋上加古典屋顶方法,他总是可从传统材料的特色以及更深层的哲学中找到优化方案。

建筑学家及建筑师杨廷宝是用设计作品探索中国古典建筑与西方科技最新理念完美结合的大家。从1927年至1982年,杨廷宝的设计达132项,他自美国回国后第一个作品是京奉铁路辽宁总站(即现在沈阳北车站),系当时中国建筑师自己设计的当时国内最大的火车站,比它早些的只有1906年建成的北京前门火车站和1915年建成的胶济铁路济南火车站。

1932年,杨廷宝受聘于北京市文物整理委员会后主持和参加了天坛圜丘坛、皇穹宇、天坛祈年殿、北京城东南角楼、西直门箭楼、国子监辟雍、中南海紫光阁、正觉寺金刚宝座塔、玉泉山玉峰塔和碧云寺罗汉堂九处古建筑修缮工作。他曾说过:“我在国外学习的全都是西洋建筑方法与艺术,但要做一个中国的建筑师,就必须了解、熟悉和研究我们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艺术传统,不如此想在中国建筑上有所创树并创造出让百姓喜闻乐见的建筑形式是不可能的。”杨廷宝不仅是国内最负盛名的建筑大师,还是颇具国际影响力的建筑学家,早在1925年在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时,他就多次在全美建筑学生设计竞赛中获奖,1957年和1963年两度当选国际建筑师协会副主席。特别值得提及的是他对建筑创作有一系列迄今仍有价值的观点,他针对新中国初始“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建筑方针。他说,对于住宅建筑,这三者的分量是差不多的,而对医院建筑功能要求则最高,对于纪念建筑就必须在美观和艺术处理上要下大功夫。他还认为“中国古代建筑有着自己的传统特色,而现代建筑是从欧美搬过来的。建筑文化和技术的输入过程十分复杂,要有生命力就必须消化西方建筑理论为我所用”。

杨廷宝以深厚的建筑修养,大胆探索现代建筑的民族化,如北京图书馆新馆,他在现代式的墙身上加了宫殿式大屋顶;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他在现代墙身的平屋顶上加了中国传统的细部装饰;在南京雨花台纪念馆,采用具象的大屋顶,也富含了现代意义的形式创新;在完全现代建筑的北京和平宾馆,巧妙地将庭院、水井、大门、红漆柱子等细节的传统因素融入其中。

 杨廷宝

中国20世纪第二代建筑师

第二代建筑师多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毕业,尤以20世纪50年代“国庆十大工程”的设计骨干群体为标志,如参与人民大会堂建筑设计的张镈、赵冬日、朱兆雪,参与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博物馆设计的张开济、叶祖贵,参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设计的欧阳骖,参与北京工人体育场设计的孙有明,参与民族文化宫设计的胡庆昌,参与民族饭店设计的曹学文,参与钓鱼台国宾馆设计的张开济、刘有锍,参与华侨大厦设计的沈文瑛、叶平子等。

北京市百货大楼(巫敬桓绘制)

在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中,戴念慈(1920—1991)院士的作品包括中共中央党校大礼堂、中国美术馆、山东曲阜阙里宾舍等。1999年4月30日,吴良镛院士在为《当代中国建筑大师——戴念慈》作序时说:“……戴总是位名副其实的建筑设计大师,尽管他本人当时并不赞成大师的提法……可他的设计创作逐步臻至炉火纯青的境界。他的创作特点:一是扎实的基本功,二是兼受东西方文化的熏陶,三是善于驾驭和运用技术,力求与建筑艺术创造相结合……戴总也是位学者,他一直生活在古今中外风云际会的年代,从不苟同,更不随波逐流……早期他曾讴歌新建筑,反对当时泥古的形式主义……即使担任建设部副部长,办公室中仍放着图板,可谓‘君子不忘本……古云立德、立功、立善、立言在他可以说都做到了……”

中國美术馆

戴念慈

戴念慈本人认为建筑当做服务于社会的职业。所以,早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在其著作《论新中国的新建筑》一文中就描述了“新建筑”应体现四个方面:“新中国的新建筑应该是以真理为根据的建筑;新中国的新建筑应该是以人民的合理生活方式为基础的建筑;新中国的新建筑应该是表现高度艺术性的建筑;新中国的新建筑应该是适合中国国民经济的建筑。”

戴念慈的作品中尤以1982年落成的曲阜阙里宾舍最受业界青睐。戴念慈1986年1月11日撰文《我为什么设计阙里宾舍》,今天读来对建筑界仍有指导作用。

他说:其一,在古建旁搞新建筑的确破坏环境,但可否探索新路;其二,能否使颇有特色的中国建筑旧形式加以改造,为现代化服务;其三,不要将中国建筑传统与新科技绝对排斥。在设计中,为使孔府与孔庙这两处文物不被破坏,最重要的是将旅馆设计淹没在孔府、孔庙的建筑群体中,千万不可与孔府、孔庙争高低。1955年他开始设计中共中央党校,考虑到这个学校与一般大学不同之处是教学方式以自学为主,讲授为辅,所以图书馆、陈列室、礼堂作用很大。据此,在设计中南北朝向的房屋多而东西朝向少,这为学员提供了自学的好条件;此外在教学行政区、学员区、眷属区、绿化区四个区域中建筑类型不多,为解决枯燥死板状态,设计中用小游艺室内等零星建筑,回廊、花架、亭子、花围墙等构成不同院落。中央党校礼堂是教学行政区的重要建筑,它除主要供讲课公用外,亦兼作文娱活动,所以安排在主楼中轴线的对面,其建筑形式朴素且有特点,让人联想到延安窑洞,想到延安大礼堂所承载的革命精神,这都体现了戴念慈的设计功力,也是20世纪建筑遗产传承下的光辉。

新中国成立后戴念慈曾任建设部设计院总建筑师,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副部长,连任两届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1989年获建设部首批“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1991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欧阳骖(1922—2003),广东省中山县人,194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工学院建筑系,先后在沈阳东北交通部、北平龙虎建筑师事务所、浙江大学总务处工程部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曾参与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修建办事处新六所工程设计工作;1949年12月入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其主持完成设计项目超50项,其中1959年落成的北京工人体育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入选“国庆十大工程”,并分别入选第一批和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

2000年中央电视台举办“北京十大建筑”回眸主题活动时,笔者等人曾专访了主建筑师欧阳骖。他忆及当年设计北京工人体育场时说,当年此地是一片“苇坑”,定址此处建工人体育场是1955年,当时劳动人民文化宫正举办工人体育展览会,工作人员向时任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和全国总工会主席等领导建议。1959年8月底工人体育场建成亮相,1959年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在此开幕,此后工人体育场共举办5届全国运动会和第11届亚运会、第6届奥运会,成为名噪一时的“圣工体”。据2020年7月末报载,为满足2023年亚足杯赛要求,它已开启名为“保护性改造重建”工程,旨在保护建筑。

 工人体育场

欧阳骖

1997年后,欧阳骖受聘于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任顾问总建筑师,先后指导完成了多项市重点工程设计,其中平安大街建设工程获市优秀设计一等奖。为设计好平安大街,欧阳骖以近80岁高龄骑车往返东四十条实地考察。他生前完成的最后一件设计是天安门广场栏杆制作工程。为此他亲手绘制了几十张不同风格的栏杆花饰大样,最终采用了莲花图案设计。为达到满意效果,欧阳骖经常连夜修改图纸并多次带病到现场修改样品,亲自到撞车测试中心检验护栏防撞效果。他的敬业精神深深感动了和他一起工作的每一个人。

​20世纪第三代建筑师

中国第三代建筑师的代表人物有很多,如刘力、黄星元、刘景樑、程泰宁、张锦秋、王小东、何镜堂、马国馨、杨芸、何玉如、戴复东、唐玉恩、柴斐义等人。这其中不能不提布正伟,重庆江北机场航站楼是他的代表作品。《世界建筑》杂志原主编曾昭奋评价布正伟是双倍的劳动、双倍的收获的建筑师,因为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始终伴随着布正伟的职业生涯,使他在中国建筑创造道路上齐头并进。

20世纪80年代末建成的重庆白市驿机场航站楼也是其代表作,在上世纪80年代末具有开创性和独特形式,布正伟根据地形与基地狭小、建设须分期又有旧房需保留等具体情况,未采用高大冒尖的建筑外形,而采用单层及两层前后高低搭接的形式。设计中,布正伟将许多三角形碎块面积灵活地处理成一系列小天井,上面开了圆形天窗,地上摆了座椅,安排了花苗树木,成了有趣味且相當充实的小角落,非但不觉小,反而很有表现力与赏析性。就是面积最大的迎候到达大厅,净高也只有3.95米,但他除了顺畅设计了功能、安排了十个大门小门外,还尽量辟出空间布置了精美的浮雕与雕塑,大厅一下子充实活跃起来,不论从平面与空间形式个性与适度设计都勃勃生机。对于自己的建筑实践,布正伟总结道:“建筑设计最忌讳瞎捉摸、‘穷捯饬。”在他笔下,“穷捯饬”则有“瞎显摆”的讽刺意味。

布正伟

重庆江北机场

布正伟对建筑理论界的贡献,不仅在于他出版了《现代建筑的结构构思与设计技巧》《自在生成论》等,他还于2017年推出他立足建筑评论的建筑审美著作《建筑美学思维与创作智谋》。布正伟是敢对建筑评美也评丑的人,在《建筑美学思维与创作智谋》一书中,强调要培养大家的建筑美学智慧观。他说中国建筑美学的大智慧,就是要寻到既宏观又微观的建筑美学思维贯通真功夫。

梁思成在1920年代末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时,反复对学生们讲,一个民族的建筑水准提升非要等到对社会公众建筑文化普及的那一天。建筑师既是自己记忆的创造者,也是家园与城市的呵护者,无论从百年历程的回望,还是面向未来,纪念并记住建筑先贤是应该的。

本文作者:金磊    摘自《百年潮》 2020年9期

转发此文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若有侵权,请联删。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