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贫故事】雷远军——两年驻村扶贫 打赢攻坚“硬仗”
2021-01-19 16:2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每天,我拿着笔记本问人口、探地情、算收入和查困难。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我就收集到近百条意见、建议,摸清了村支“两委”班子建设基本情况、村集体经济发展状况、绝大部分村民收入情况。
经过分析,我初步判断:基础设施滞后、产业基础薄弱、缺资金、缺技术、部分群众缺乏脱贫致富内生动力,是村里大部分人贫困的主要原因。但与各种客观条件相比,村支“两委”成员存在着的政治思想、知识水平、履职能力和工作主动性不够等,这才是急需解决的最大问题。
为此,我落实第一书记“抓党建促脱贫攻坚”这一首要工作任务,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与村支“两委”成员充分沟通商量,加强对党员干部教育和培训,从而寻求大家的共识。

在抓村党支部班子整体能力建设的同时,我还向上级部门争取党建资金十多万余元,为村里新建的活动大楼购置办公桌椅和设施设备,制作完善村委会党建文化墙和党建学习宣传展板,改善村支“两委”的办公条件。
2018年底,经过全体村干部和全村党员的努力,通过上级党组织考核验收,三河村党支部从后进党支部变身为合格党支部。
村支“两委”的战斗力被凝聚起来以后,我秉持着“要让村里的贫困群众真脱贫、脱真贫”工作思路,动员村民发展特色产业,以村合作社为载体帮助群众脱贫致富。

这个问题亟待解决,我在村支“两委”的会议上多次强调要加快通组公路建设。我们经过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帮扶,到2018年底时累计完成通组路修建13.8公里,硬化率达100%;完成自来水管道安装,全村924户4182人全部实现集中供水,安全饮水问题得到解决。
一切就绪,紧接着我们就该实打实地抓产业了。2019年,我结合三河村村情,带领村支“两委”制定“以产业助贫要因地制宜、有产销对接”的农村产业发展规划。从此,三河村慢慢走上产业带动发展的道路。当年春天,三河村完成1500余亩绿茶种植。
种植茶叶要几年后才有收入,我们又思考要在短期内让群众实现增收。经多次考察,富含硒、锌以及多种微量元素的原生稻红谷品种终于落户三河村。
2019年4月,经多次协商,贵州禾玉来红谷有限公司与三河村合作社签订以每公斤6.2元价格收购稻谷协议。通过宣传动员,达成当月就试种红谷面积约300亩的计划。
2019年11月,红谷成熟,合作社按照前期约定的价格把资金付给村民们,当天就发放十多万元现金。大家充满了希望,因为种红谷每亩收入比往年种植其他水稻可以增加约2000元。

在我的协调争取下,三河村得到了省公安厅、省纪委第十四纪检监察组领导的大力支持,为三河村筹集到“林下养鸡”项目建设资金70万元。
为让“林下养鸡”项目成为巩固三河村脱贫成效的稳定产业,在项目建设前期,我带领村支“两委”干部先后到贞丰县实业生态养殖公司、公安部驻普安县兴中镇辣子树村帮扶点“林业养鸡”项目建设基地等参观学习,并邀请贞丰县农业局、畜牧站领导和相关技术人员以及贵阳朴鸡、普安乌金鸡公司等企业负责人到村指导工作、规划项目建设,与相关企业负责人商谈成品鸡销售事宜。
为维护好三河村的社会治安,我向省公安厅指挥中心争取两万元经费组建村治安、消防、灾害义务巡逻队,购置装备和器械。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底,经过评估,三河村达到国家脱贫出列标准。至此,曾经的省级一类贫困村帽子被摘掉。

我本身是一名退役军人,回忆两年多的驻村扶贫工作,又好像是打了一场“硬仗”。在部队时,我们抱着的心态就是上战场就一定要赢,在脱贫攻坚“战场”上,也必须赢!
原标题:《【我的扶贫故事】雷远军——两年驻村扶贫 打赢攻坚“硬仗”》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