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生态文学 • 四川行(11)丨从柴桑河到海棠竹里

2021-01-19 20:5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编者按:2020年11月10-14日,由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司、中国作协社会联络部主办,中国环境报社、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四川省作家协会承办的“大地文心”生态文学作家采风活动走进四川省眉山市。作家们行走诗意山水,感受生态文化,体悟绿色发展,聚焦攻坚一线,结合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这一创作主题,用热烈而深切的情怀和灵动细腻的笔触,讲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鲜活故事。生态环境部政务新媒体将陆续刊载采风活动优秀作品,以飨读者!

从柴桑河到海棠竹里

叶梅

有一些地名,是如此之雅,分布在中华大地上,如闪亮的珠玑,尚未走近,便被它晶莹的光而诱惑了。它们的意味与那些美丽的山川融为一体,由祖先及后人小心地呵护着,日久弥新。

庚子年初冬,我随中国环境报“大地文心”生态文学采风一行来到四川眉山,经东坡区、丹棱、洪雅、青神几地,一路走来,但见满山秋色未减,红叶纷飞,绿树翠然,古韵犹存而又饱含新生态。

苏东坡一生多在外为官或游历,但无论走到哪里,见了好山好水,都免不了勾起对眉州的回想。有一次在江苏阳羡漫游时,见那独山立于画溪之东,奇美似故乡眉山之状,他则不由恍然心动,叹道:“此山似蜀”。这一声叹息,惊倒世人,为此竟把独山之名改作了蜀山。

白驹过隙,那使江南秀丽山水都情愿化为蜀山的古老眉州,在上个世纪末经历了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几番加速,几番熬炼,河流山川也几度险遭污染,近年来又向险而生,再度焕发本真,呈现出一派雨过天青的绿色祥和。

我们先是来到了东坡城市湿地公园,又听人介绍了仁寿县的柴桑河,感慨中多有怀想。柴桑河,这自带美意的河名由何人所取,一时无从考究,但知柴桑一语出自江西九江一古县名,却是诗人陶渊明的家乡,因县西南有一柴桑山而得名。陶渊明晚年隐居故里,自是欢喜树木交荫,时鸟变声的田园风光,后人因此便以柴桑借指故里。

这柴桑河想必也定有其意。

它虽然并非一条大河,但自仁寿李家沟发源,倒流北行,牵动了十几条小溪,最终汇入鹿溪河、赤水河,进入岷江。两岸人烟稠密,所谓柴桑河,应是文脉相传的眉山人对家乡的一份爱恋呵。

然而,这条河一度因工业开发及两岸的人口剧增,水质变得浑浊不堪,甚至发黑,上浮一层层油腻,隔三差五翻起一堆堆死鱼,炎热的夏天,臭味连河边的小草都熏蔫了。两岸的人叫苦不迭,从前在河里打鱼摸虾的人们再也不敢与它亲近。据说一个不黯世事的小姑娘曾带着三条鱼来河边,想将它们放生。没曾想到河边一看,吓得掉头就往回走。她说河水太脏了,还是让小金鱼在家里养着吧。

终于有一天,人们意识到,这样的情形再也不能延续下去。眉山人开始迅速行动,眉山各地先后开展了对河流的治理。他们打破行政区域,建立三级河长制,坚持“谁污染谁治理、不妥协不放过”,有的放矢,直击河水污染要害。

仅柴桑河全域就查出排污口一百多个,在断污的同时,清除河道淤泥、杂草杂物,禁止肥水养鱼,杜绝畜禽养殖污水直排;全流域餐厨垃圾收集转运;加速污水处理厂建设和提标升级。河体治理的顶层设计有了新思考,新特征,定位为成都眉山同城绿色发展的梦想之河,要成为“天府公园城、眉山创新谷、开放新高地”。

几年的治理过后,河边人亲眼目睹那条臭水沟又变回了碧波荡漾的清水河,从前一度不见踪影的白鹭也开始频频光临。河道清淤后也得以拓展,原似一条小沟渠,而今风吹杨柳波浪宽,最得意处更是成了波光潋滟的湖面。河岸上栽种了伏地卷柏、翠云草、节节草、团扇蕨等植被,以及数不尽的花儿,开门见绿、推窗见景、出门入园,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常态。

柴桑河生态湿地,还有那东坡城市湿地,体现着眉山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绿茸茸的湿地与散落的小岛之间,自有蜀山风格的亭、台、榭、廊、桥环绕,一直延伸到人们的生活区,逐渐被赋予“公园城市”的独特内涵。

融入现代元素,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眉山河流治理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让人好生念想的“柴桑”二字。柴桑之河,故乡的河,又何止在眉山,在四川?无数的乡愁之河,在你我心里,那昨日的悠长,今日的浪花,点点滴滴,都让人疼惜不已。

丹棱,这美妙的名字,古老而大雅。“县北有赤崖山,高耸赤色有棱,如鸟游之状,拱翼县治,丹棱之名,盖取诸此。”(《今县释名》)。始建于隋开皇十三年的丹棱,名字得来已逾千年。

那座如赤鸟飞翔之状的山下,人杰地灵。北宋年间,当地有一位英俊奇伟的名士杨素,有意重振诗圣杜甫宏远雅正的诗风,专程去到黔州——今重庆彭水,请当时被贬谪于此的黄庭坚,手书杜甫于巴蜀的诗作三百余首,并出资由能工巧匠一一刻成石碑,在丹棱城南三里高庙沟修建了一座高屋,将石碑全部陈列其间。竣工之日,黄庭坚欣然为之题名“大雅堂”,并作 《刻杜子美巴蜀诗序》和《大雅堂记》叙其事。

黄庭坚告诫后人学杜甫不要穿凿于文字工律之间,而要体会其中深意,虽然大雅之堂难登,但他也相信,总有年轻人会有所醒悟,得其精髓,“后生可畏,安知无涣然冰释于斯文者乎!”

丹棱当属大雅之地,有大雅之风,不仅来自高雅的庙堂,更来自充满人间烟火的江湖,来自芸芸众生。

十年前,四川省针对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建立了“村收集、乡镇运输、县处理”的机制。丹棱县委书记一班人专门为此走访了一个个乡村,他们来到了一个叫龙鹄村的偏僻地方,村支部书记罗朝运一听说要解决垃圾问题,马上就来了劲。

不用说,那时只要一走进龙鹄村就会发现,各家各户都是哪里方便就倒哪里。随着数量、种类的增加,大自然的自净能力跟不上,曾经秀气洁净的龙鹄村,走几步就能看见一个七零八落的垃圾堆。下雨天,冲到河里的废塑料、污物将整个水面都盖住了,村民们路过都要捂着鼻子。为了整治河里的垃圾,每年村干部和村民代表,都要租船到河里去打捞,一捞就是好几天。

罗朝运随着跟县委书记结了对子,共同商量垃圾处理的法子。

“开始修建垃圾池,但是时常溢出散落,住在附近的村民就吵闹。”罗朝运话说当年,“那时候,我们修到哪就被赶到哪。”村里以每个月600元钱雇的两个保洁员也效果不大,人少地方大,钱少不积极。常是前脚才清理干净,后脚又被人倒得满地都是。罗朝运苦恼得很,一次在田坎坝上摆“龙门阵”,说起这事,一位村民笑道,“书记,你干脆把全村垃圾承包给我,我负责弄干净,你一年一次性给我钱就行。”

罗朝运一盘算,要得。他请村民每人每月交1元钱卫生费,然后用这钱在全村进行生活垃圾承包竞标。人们一听好新鲜,全村402户人家,踊跃地来了398户,7个村民投标,4个村民竞标。罗朝运记忆犹新,“当时,一年承包价是5万元,只能向下浮动。竞标村民要上台去面对全村人讲述自己的垃圾处理方案,一开始,那几位还有点放不开,到后来说得带劲,停都停不下来了。”最终,一位村民以36400元的最低承包价中标,成为龙鹄村第一个垃圾收运和公共区域常态保洁的责任人。

他又找了两个帮手。报酬由全村每人每月缴纳的1元钱“卫生费”来支付,差额部分由村集体资金补齐。

从此,每天一大早,村里的垃圾池就被清理干净了。还将村民倒在联户池里的杂草、谷皮等能堆肥的挑出来,运到组分类减量池里,再经过一定时间的沤积之后埋到村里的果树下。其它垃圾则汇集到村收集站,再由县里的压缩式垃圾转运车运至眉山市垃圾填埋厂。一年下来,扣去成本,这几位的所得在8000元左右,虽然钱不算多,但只是他们每天的一个早工。他们干得愉快,还因此受到了村民们的信任,在大家眼里,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1元钱虽少,但启动了村民的责任心,不再有人随意丢垃圾,还把垃圾处理编成了顺口溜,“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全村老少都能倒背如流——

政府投资把池修,垃圾分类往里丢。菜皮皮、烂果果,入池(沼气池)产气把饭煮。建筑垃圾没人要,找块空地来埋掉。塑料纸壳分筐投,卖点小钱打豆油。电池药瓶有毒害,千千万万入黄袋……

如今,走进龙鹄村,立马能感觉到垃圾分类已经成为家家户户的百姓自觉,原来露天的简易垃圾池加门加盖,改造为垃圾分类亭,红桶收集有害垃圾、黑桶收集其他垃圾,既美观又实用。

罗朝运当选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正与外来投资3000万的企业一起打造“桔橙小镇”。他打趣说,这3000万可以说是被1元钱吸引来的。

不光是龙鹄村,丹棱全县乡村都建立了垃圾处理的办法,由此成为丹棱模式,带着大雅之气推广到了全国。2019年,丹棱县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荣誉称号;2020年,又获得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称号。

大雅丹棱,是洁净的丹棱。

还没走到洪雅,就听同行的老陈介绍,洪雅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森林覆盖率达到了70.5%,负氧离子平均浓度达国家6级标准,被誉为绿海明珠,天府花园。

老陈从前在眉山市环保局工作过,后来又在洪雅当过领导,一说起生态的话题就兴致勃勃,一路给我们讲了不少故事。

说洪雅一名,源于县东北的洪雅川,即今日的安溪河。这河上段名洪川,下段将汇入雅河,故名“洪雅川”。全县河流纵横,青山环抱,九湾18坳,植被丰茂,中草药种类达2000余种,常用的达几百种,其中杜仲、黄连、厚朴、红豆杉等规模甚大。

说洪雅有“十雅”,指美女、奇石、嘉树、香茶,藤椒、好纸及苦口良药等。这良药便是《本草纲目》和《现代中医药典》中均有记载的“雅连”,品质优良,畅销东南亚和非洲等地,又以黄连花为原料精制而成的养生茶,近年来也备受人们喜爱。还有一种雅纸,是以龙须草为主要原料,手工抄造而成,其色泽、韧力、吸水、渗墨都非同一般,早年就曾受到许多著名书画家的夸赞,最善画驴的黄胄在他一幅《五驴图》上欣然写道:“可喜雅纸也!”文化老人黄苖子的赞誉更是洋溢于笔端,曾直接于雅纸上“挥毫落纸生云烟”。

老陈还告诉我,洪雅的企业为了减少污染,采取“煤改电”,每年利税几千万的青衣江元明粉公司科技创新,两次升级改造,实现了“燃烧零使用,污染物零排放“,以前的废气、粉尘、锅炉排气噪声都不见了。

“十三五”期间,洪雅县专注绿色发展,着力打造健康养生产业、有机农产品和生态工业,让当地人民及八方来客吃得放心、玩得开心、住得舒心、购得称心。老陈笑称:“要想身体好,常往洪雅跑。”

沿途经过柳江古镇,虽略有细雨,却还天气温和,一路似在森林芳草的亲昵之间。但又驱车几十公里,上到远近闻名的瓦屋山顶,却是另一番景象。

那日恰是大雾迷茫,几乎伸手不见五指,影影绰绰的,树梢挂着霜雪,似琼枝玉叶,皓然一色。空气极为清冷,利爽,呼吸间不觉将肺腑中的浊气一骨脑儿吐尽。

瓦屋山早在唐宋时期就与峨眉山并称“蜀中二绝”,这山除了走势奇美,东西两侧状若瓦屋,还有山顶倾下的瀑布、白练似的溪流,热气蒸腾的温泉,也似万壑争流,千崖竞秀。而最醒目的还是那颜色斑斓的森林,郁郁葱葱地覆盖着山体,杉树、珙桐、杜鹃、桫椤、箭竹,成片接岭,参差交错,花落树犹香。

过去洪雅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瓦屋山一带修了几十座电站,开了多处矿山,可没想到日子却越过越穷,生态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差,有的河道开始断流,鱼儿也渐渐少了踪影,山林满目疮痍。

人们意识到再这样下去,过不了多少年,瓦屋山说不定就会变成光头山了。瓦屋山开始全面治理,首先清退电站、矿山,退矿还林,退电还水。此后全面停止小水电站新建、改扩建审批。这个艰苦的清退过程,涉及业主资产负债6亿多元,几百名职工面临失业,1267户4000名分散居民电网全新改造……千头万绪,一件件做起。洪雅县委、县政府为此召开千人动员会,领导分片包干,前后一年多时间,工作人员吃住都在山上,不管夏日炎炎,还是寒风瑟瑟,硬是将14座矿山52个矿硐关闭之后再逐一清理,拆除电站43座、整改3座,职工实现再就业,负债有序化解。

几年之后,山体得以疗伤,绿色再现。曾经的风洞前爬满了藤蔓、扁叶竹、茑尾,灌木已与四周的植被浑然一体。瓦屋山核心区和缓冲区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扩大至394平方公里,青山巍巍,一望无际。

下了瓦屋山,再往前行是青神县。这带有几分神秘的青神,却是由古蜀国第一代国王蚕丛氏而来,他常身着青衣,教民农桑,老百姓则敬他为神,谓之青衣神。

传说蚕丛氏的祖先原为羌族纵目人,散居在岷江与青衣江上游一带的高原,以放牧牛羊和捕鱼狩猎为生,年轻的蚕丛氏后来当上部族的首领,便带领族人走出山地,来到了岷江中游,在这片水草丰茂的地方扎下根来,故而此地称作蚕丛故里。一身青衣的国王蚕丛,时常与族人一起耕耘,养植,创建了农桑文明,直到建立蜀国。

替百姓做了好事总会有人记得,也总会有人流传。

中国传统的记忆存在文字里,也存在那些大大小小的地名和口口相传的故事里。千百年来,为了纪念和缅怀青衣神蚕丛氏,早在西魏废帝二年(公元 553 年),便初设青城郡,其后二年,又于青城郡内建立青衣县,北周大成元年(公元 579 年),为青神县至今。

绵延不断的岁月里,青神人从未忘记这位勤力农桑的蜀王,逢年过节都会敬香祭祀。如今县城北又修建了一条宽阔的青衣大道以及青衣神广场,一尊高大的青衣神雕像耸立在那里,凝视和陪伴着来往的人们。而人们投向他的目光里,有自古以来的敬仰,也有新的尊崇,在他开创的古蜀遗风里,辟新业,重农桑,敬天地,爱江河……正一代代传承下来,在青神延续更新。

但同眉山其它地方一样,青神县多年前的生态环境也变得十分脆弱,在眉山近年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中,青神重点开展了小流域污染的生态治理。

那一江是岷江,五河是粤江、沙溪、筒车、思濛、金牛,三十二条溪则有着数不过来的跳跃的名字,它们来自蜀地的崇山峻岭之中,飞流直下或溪水潺潺,终归汇入岷江。而穿过成都平原,流经青神的岷江,不久之后将到达大佛端坐的乐山,然后自宜宾奔入长江。

这是一道壮丽的历程。

21世纪的青神人,眉山人,不能让岷江在那巍然大佛的眼下,以劣水污质流过,更不能让大佛安坐之时,只能闻到水的恶臭,却见不到鱼虾的欢跳;不能让岷江带病流入长江,给中下游的两岸生灵带去后患。他们打了一场艰难的攻坚战,在青神对小流域进行全面治理,对不同河流采取了多种防污控污的措施。

其中一条思濛河,即将沿岸原种植蔬菜、油菜的土地,改为种植以海棠、翠竹为主的多层次、多色谱的生态缓冲带,大大降低了农药化肥使用量,氨氮含量下降近50%。经过修复的思濛河,化作曲折环绕的“海棠竹溪”,植被蓊郁,河水得以自由呼吸,自然净化,水质改善十分显著。

海棠竹里,也由此成了四方瞩目的风景。

那海棠花姿潇洒,雅俗共赏,素有“花中神仙”之称,特别愿意亲近自然万物的苏东坡也曾写过一首《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而今那思濛河边,一棵棵海棠树如美人婷婷玉立,想必春来定是花朵烂漫,秋时则金果满树,灿若云霞。苏东坡“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只是担心黑夜间无法再赌芳容,却不知如今的青神河边,海棠树下又添了闪闪灼灼的萤火虫。那虫儿十分灵敏,对生存环境素来十分挑剔,但近年来,却悄然出现在青神的思濛河边。

每到黑夜来临,它们就翩翩而至,一群群,一阵阵,飞舞在花草丛中,自带光亮,如一颗颗小星星坠落人间。萤火虫映照那花香海棠,斑斑翠竹,流水欢畅。青神青神,可知否?

2019年11月,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四川眉山市为“国家森林城市”。难得的殊荣,果真也是名不虚传。此行走过东坡区、丹棱、洪雅、青神,或所闻或所见,这些古老而又俊雅的地方,从柴桑河到海棠竹里,一处处生态环境的历史性变化,见证了如今的眉山清,眉山蓝,眉山绿。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那些为保护生态而辛勤劳作,平凡而又了不起的人们也都一一在那画里。

作者简介

叶梅,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近期作品有小说集《歌棒》《玫瑰庄园的七个夜晚》,长篇纪实《美卿》《粲然》《梦西厢》,散文集《根河之恋》《追云记》等。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英、法、日、韩、蒙古、阿拉伯、印地语、保加利亚等文字。

来源:中国环境报

近期重点文章推荐

生态文学 • 四川行(10)丨水月湿地润眉山生态文学 • 四川行(9)丨眉州三叠生态文学 • 四川行(8)丨东坡湖水绿如蓝生态文学 • 四川行(7)丨白鱼紫笋不论钱生态文学 • 四川行(6)丨青神的青生态文学 • 四川行(5)丨在眉山发现眉山

原标题:《生态文学 • 四川行(11)丨从柴桑河到海棠竹里》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