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生生不息的 “非主流”文字——论它的设计及其未来

2021-07-28 17:2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与安全”关注我们

来源:学人scholar,2020年3月11日

“非主流”文字历来有之,在互联网时代更是成为一股文化潮流。本文作者认为互联网时代“非主流”文字的兴起,某种程度上是年轻人躲避父母严密监管,自发“设计”并使用,且具有难以阅读、一定保密的作用。而著名日本设计师杉浦康平更是认为,这是一种意趣,一种造反,一种难能可贵的自发创造行动。在主流之外,“非主流”文字顽强生长,蔓延流淌,建构着自己的话语体系,虽看似“无用”,但在主流文字传递信息受阻时,却可“接棒”成为另一种传递方式。此亦昨日之“无用”,今日之“有用”乎?

文 | 黎少,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

有所删节

导 言

在20世纪80年代后的中国,网络上悄悄的流行起了一股强大的文化潮流。90年代中期,这股强大的文化潮流通过网络如洪水般的蔓延到了全国各地所有能连接因特网的地方。

有人对此不屑一顾,有人流连忘返于其中,甚至还有人出言道:“这根本不算文化!”

“非主流”文化决不是什么洪水猛兽,它只是在种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在中国形成的一种新生事物。由于“非主流”在中国涉及到网络、音乐、服装,并在以上三方面(特别是网络方面)产生出大量的文字、图案、音乐等,而这类文字、图案和音乐在网络上已经被使用为交流的媒介。瑞士语言学家、符号学家F.索绪尔(F.de Saussure)把人类创造和运用的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系统。语言符号包括了口头语言符号(语音符号)、字形符号和副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包括了以视觉、听觉等符号为信息载体的符号。而“非主流”文化对语言符号中字形符号的影响最为突出;朱力《社会学原理》中第十五章对人类的信息交流描述如下:“人类的符号活动赋予信息以形式外壳,使信息成为一种具体可感的交流内容”。由此可见,“非主流不算文化”一说不成立,至少在文字和音乐方面来说,它已经作为一种语言符号在特定人群中起到了信息交流的作用,它已经形成了在文字、音乐、图案和服装方面具有一定影响的文化潮流。本文将就“非主流”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字进行分析和论述,并结合一定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评论,深入分析“非主流”文字的设计出发点和其创造者的心理状态,总结出“非主流”文字的形态特征,剖析“非主流”文字作者的创造性心理,预言“非主流”文字未来的发展趋向。

无论“非主流”文化和文字是否会被历史所淘汰并最终消失,它都将留给人类一笔奇特而又庞大的信息财富。这就是本文研究非主流文字的核心意义所在。

因本文的论述对象为新兴网络文化,书面材料较为缺乏,引用网络上《维基百科》、《百度百科》的资料较多,对于尚有争议的观点将不予摘取。

第一章 “非主流”文字的产生

一、人类的交流离不开文字

从动物到人类,任何生存在地球上的物种都离不开交流。正因为交流,才使得物种得以生存和发展。作为地球上高等生物的人类,离不开他们最重要的交流方式之一:文字。

二、文字的发展离不开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是多民族社会用以管理文化多元性的公共政策,它采取官方手段在国家内部强制推行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宽容。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中国出现了一种特别的网络现象(也指相关人群),通常拼音首字母简写为“FZL”,亦即“非主流”。他们的主要特点是:喜欢嘟嘴,用很深的腮红,努力睁开像青蛙一样的眼睛。社会上给这类人群冠以“非主流”(Non-mainstream)的称号,这类人群拥有他们独特的服装、语言、文字、音乐、图案等(见图1),甚至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非主流”文化。

图1

三、“非主流”文化衍生的文字

“非主流”文化作为多元文化之一,主要通过互联网传播,传播手法是通过它独特的文字系统——“非主流”文字。“非主流”文字之所以能够在短短的时间内成为风靡全国的网络语言,是因为它在当今青少年的网络交流中的不可替代性。而这种不可替代性又是通过互联网的特性去大力推动所形成的。“无线电广播问世38年后拥有5000万听众,电视诞生13年后拥有同样数量的观众,而互联网从1993年对公众开放到拥有同样数量的用户只用了4年时间。”互联网的特性之一就是传播速度极快,随着信息化建设推进“三个工程”以来,中国的互联网普及速度更上一层楼。我们知道,网络交流的主要软件是MSN、Email、OICQ、腾讯QQ等等,而这类交流软件的表达方式大多是以文字输入为主。在“非主流”文字还没出现之前,在美国、香港的一些地方就已经出现了一些缩略的字、词、句。即使用英文及英文简写,如出现在美国MSN上的BTW——顺带一提(By the way);出现在中国大陆的MM——妹妹(Meimei),BF——男朋友(Boy friend)等等。这类简写文字的出现是在网络中进行交流的人们顺应互联网的传播速度之快所孕育的。“方便”成为大多数年轻人在以打字为主要交流方式的互联网中所追求的第一目标。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年轻网民为求方便或彰显个性,开始大量的使用同音字、音近字、特殊符号来表音的文字。而由于这种文字与日常生活中的文字相比有明显的不同并且想法也相当奇异,所以亦称“火星文”。戏称地球以外的、人类不懂的文字。因为“火星文”的使用者多半为12-20岁的年轻人(即社会所称的“90后”);而且“火星文”文字特征与“非主流”文字特征相吻合,因此我们将其暂作“非主流”文字的定义。

四、“非主流”文字的应用领域

“非主流”文字的应用多数体现在QQ空间之上。在搜索引擎上输入“非主流”一词后,大多数结果都为该如何装扮QQ空间,如非主流QQ空间模块,非主流图片等。并且大多数非主流QQ空间的标题均以“非主流”文字表示。同时亦常见于QQ的个人签名等(见图2),因此我们可以得出:“非主流”文字的应用领域涉及互联网的QQ空间模块、QQ空间标题、QQ个人签名及非主流图片等。

图2

第二章 “非主流”文字的设计

一、“非主流”文字实例分析

网络传播中的语言符号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与印刷媒介中的语言符号,规范的现代汉语相比,出现了很多新现象。“非主流”文字作为网络传播中的语言符号之一,展现出了与现代汉语巨大的差异。年轻人们推陈出新的玩弄着网络文字,五花八门、千奇百怪。下面将列举出11例“非主流”文字实例,并逐一对其进行具体分析。由于众多例子摘自网络,无法对出处进行一一核实确认,因而在此将不做出处具体考究。

例一:伱吥喓跟我奘Bi

分析:整句解读为“你不要跟我装逼”。

在例子中的“吥喓”实意为“不要”,“ 奘” 实意为“装”,此句使用了类似“假借”的造字方法,以字形相近的字代替口语同音的字;另外也使用了类似“形声”的造字法,形旁为“口”,声旁为“不”和“要”

例二:叼煙KissX

分析:整句解读为“叼烟之吻”。

前部分简体“叼” ,繁体“煙”组合在了一起。简体字、繁体字交错使用;后部分为英文词大小写交错使用。整句混合了简繁体汉字、大小写英文。

例三:о↗‘抽煙﹎↖℡ 嘚釹魜□ɑ。╪┈穝綄羙˙!

分析:整句解读为“抽烟的女人最完美”。

“羙”是古代汉语写法,今义同“美”,古代汉语作现代汉语使用;“穝”和“綄”既不是“最”也不是“完”的繁体,只是取了两个字形相近的生僻字作代替。整个句子的字体不断在用古字、生僻字对简体字进行替换。

例四:⒈ ⒉ ⒊ ﹖ 寔 哭 寔 笑 祢 Zhi DαΟ

分析:整句解读为“一、二、三,是哭是笑你知道”。

句首为数字,句尾为拼音( Zhi DαΟ 知道)。数字、汉字、拼音混合使用,且拼音中某些字母以形近的字符替代,如a替代为α,o替代为Ο;汉字“寔”“祢”也采取了例三的替代方法。

例五:【鐹魼ㄖㄅィ訁凘宬兩伴】

分析:整句解读为“过去的誓言撕成两半”。

日文平假名ㄅ(音ri),片假名ィ(音i),汉字与日文平假名片假名混合使用,ㄖ与ㄅ组合后近似“的”,“ィ訁” 形近“信”,音近“誓”。而右半部分“訁” 又作“言”字使用。实质使用了类似“象形”的造字法,效仿了原汉字的“形”;

例六:555~7456

分析: 整句解读为:“唔唔唔,气死我了”。

数字符号(口语)谐音表示汉字拼音发音。“假借”造字法,口语谐音取音近字;

例七:男人要犯戋,谁也拦不住

分析:整句解读为:“男人要犯贱,谁也拦不住”。

“戋”意为“贱”,汉字中部分笔画的刻意缺失;

例八:¨… 如果妳累暸.?ˉ 。ˉ '~︶~ 我會幫妳提高跟鞋得﹎!_ 分析:整句解读为:“如果你累了,我会帮你提高跟鞋的!”。

ˉ 。ˉ为一个做“喔”表情的人,﹎!解读为一个人汗流而下的无奈表情,符号表示感情变化,即表情文字(Emotional Characters);

例九:Orz

分析:解读为:膜拜或失意。

始见于日本网络,代表一个人面向左方、俯跪在地,O代表这个人的头、r代表手以及身体,z代表的是脚。表现他们失意或沮丧的心情。因似一个人的身体动作(因失意或沮丧而跪倒在地)而获得用户频繁使用;

例十:囧(见图3)

图3

分析:解读为:郁闷、无奈、伤心。

读Jiong ,本义为光明 。“囧”的网络新含义成了“郁闷、无奈、伤心”。古语旧意变化,转变为新含义,因形似生动的表情(口为脸,八作眉眼口作嘴)蹿红网络,被戏称为“2009年最牛的一个汉字”。

二、“非主流”文字设计出发点

经过上述例子分析,结合维基百科上对“火星文”的解释,可以初步总结出“非主流”文字的定义了:

“非主流”文字一般是不能够一眼读懂,数字、英语、日语、简、繁体汉字、现、古代汉字混合使用,字词句之间组合自由性极高,具有一定的暗语功能,在90后年轻人中特别通用的网络文字。

“非主流”文字的设计起源现在几乎无法考究。这种类似乱码的字体在09年也被人戏称为“火星文”。是在“互联网普及后,大量年轻族群成为了忠实网友,火星文于是作为一种网络次文化出现。火星文的使用族群多为使用网络频度最高的青少年群体,他们利用MSN等聊天工具和BBS将火星文传播并迅速流行。青少年的同龄认同心理,游戏心理,标榜自我的个性使得火星文得以流行。”尽管它的起源已无从考究,但是从大量的例子分析,仍可推测出“非主流”文字设计的出发点:

首先,“非主流”文字不能够一眼读懂,因而可以说它的设计出发点之一是标榜与汉字的简体字、繁体字的区别,使得与“90后”相比年龄较大的,特别是中年人群体无法阅读或根本无法读懂。其次,“非主流”文字的组合使用了大量的繁体字、简体字、数字、英语、日语甚至外来语,古代汉字等,对传统的文字提出了挑战。传统的繁体字是从象形文字开始,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变形成的,而简体字则是自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更好的普及,面向国际社会而演变出来的简化型字体。而“非主流”文字则是结合了多种文字、符号演变出来的组合文字,与传统文字截然不同的是,字与字之间组合的目的不是为了方便阅读,也不是为了普及或面向国际社会,而是为了增加阅读难度。另外,因为使用者大都为20世纪90年代后出生的人,大多为独生子女,父母监管严厉,更能够进一步推测“非主流”文字或许是为了躲避某些压力而设计出来的。最后,结合用户的特性(年轻)和“非主流”文字字体的特性(阅读困难)分析,这类文字的设计出发点是标新立异,是青少年为了标榜个性、展现与众不同的面貌而自行设计的文字。

三、“非主流”文字形态特征小结

(1)具有“形声”“假借”字特征。声旁是分辨此类文字的重要部分;

(2)简体字、繁体字、现代汉字、古代汉字、拼音、英语、日文、数字和符号自由搭配,混合使用,组合的灵活性极高;

(3)挖掘古代汉语,篡改意思古作今用,使用一些汉语字典里的部首、偏旁或极少使用的生僻字对规范简体字作替代;

(4)表情符号、特殊符号穿插词句之中。如:)是微笑,;)是眨眼等。

(5)汉字笔画部分有意使其缺失,增加识别难度;

(6)“假借”字特征,汉字谐音取数字代替。如7456—气死我了;

(7)具 “象形”文字特征。以笔画构成事物外形特征;如汉字“囧”形似一个郁闷、无奈、伤心的人脸,英文字母组合“Orz”形似一个人面向左方、卧跪在地。

(8)具有平面设计的点线面构成特征。有意使文字的视觉节奏跳跃:

第三章 “非主流”文字和艺术设计

在本章开始论述之前,在此将引用《北京晨报》中的一篇报导,以作本章论述的事实依据。

一、“非主流”文字作者的创造心理

纵观网络,“非主流”文字的作者并不是什么语言学家,也不是专职设计师,而是一个偌大的匿名群体——网络中的年轻人。正如报导中采访的学生小光(化名),他说:“造怪字的办法就是搜遍输入法,找一个看上去很酷的同音字”;小光还承认,这些字看起来、写起来都麻烦,不过很好玩。“我们让这些很少用的中国字重见天日了,它们本来设计出来就是有意义的。”尽管社会反对人士称“这是对汉字的侮辱”,讨伐声音不断,但“非主流”文字如今还是好端端的“生存”下来了,并且至今仍在互联网上使用着,甚至成为了90年代出生群体的“主要交流语言”。为何这些平凡的网民,却创造出了一种生命力如此强盛的网络字体呢?

根据报导中心理学家的观点可以知道,这种“怪字体”的创作缘由最初是为了“躲避父母的监管”。这些类似摩斯密码的字体,为何能成为孩子们,年轻人们在网络上的主要交流方式呢?细细挖掘“非主流”文字作者的心理,不得不惊叹年轻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其实这些字体之所以被“设计”使用,是年轻人认为他们的隐私遭到了刺探和侵犯,因此才“创造”出了这么一套字体以应对监管。久而久之,也就成为了他们之间在网络交流中上说“悄悄话”的秘密工具。大多数父母不能够一眼看懂甚至完全不能读懂,使得这种“密语”的设计和使用不断推陈出新,处处可见。我们甚至还可以从报导中推测出年轻人与父母之间的交流存在的那段“鸿沟”。

作为“非主流”文字中常见的由简单符号组成的“表情文字”,日本著名设计师杉浦康平曾经对其表示了自己深刻的看法:“我是这样看的,表情文字就是把记号罗列或组合在一起,创造新的意思,它能将西文字母或假名文字的均质性无法表达的情感波动,以随手拈来的记号组合起来,可以说是年轻人对电脑死板的画面造反,是一种忍无可忍、自发的记号创造行动吧……”

《社会学原理》中对人类信息交流的发展进行了叙述:“人类为了更好地进行信息交流,总是不断地创造和使用各种媒介。信息革命也正是通过改变社会的传播结构而催生出一个新的时代”

综上所述,尽管“非主流”文字仍被大多数人否定,但是它的出现、使用和普及是可以理解,也是必然的。年轻人在父母的严密监管下,感到自己的网络交友没有空间可言,因此才自发的“设计”并使用这一类难以阅读、具有一定保密作用的文字。在杉浦康平的眼中看来这更是一种意趣,一种造反,一种难能可贵的自发创造行动!

《社会学原理》的表述更点明了人类的发展是为了更好地进行信息交流,不断地创造和使用各种媒介的。当然包括了这种相对规范汉字而言“不规范”的“非主流”文字。年轻人这种自发的记号创造行为,尽管不为家长、专家们所理解,但按杉浦先生的话,若从设计的角度看,这的确是一种“再创造”的设计行为,一种设计中宝贵的反向思维意识:90后年轻人特有的敢于挑战,高于想象的创造性思维!

二、“非主流”文字和艺术设计的联系

“非主流”文字和艺术设计也有着紧密的联系。现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的徐冰先生,他与汉字就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他的一生似乎都在创作着与字体,特别是汉字有关的艺术设计。在文革期间,徐冰先生就已经开始以自刻方块字的方式,创作了四千多个无人能懂的“天书”(即作品《析世鉴》,见图4、5)。

图4/5:《析世鉴》;

出处:徐冰,1987~1991

徐冰先生本人说:“这些文字看起来很像中国字,但实际上没有人能够读懂,包括我自己。”“这个作品自身的许多因素是相互矛盾和对立的,这多方的因素是互相制约和相生相克的……看上去是彻头彻尾的传统,但又在颠覆传统。”从中不难了解到艺术家的匠心独运:通过对正常文字的传统构字方法进行颠覆,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字,一种无法读懂的文字,以唤起人们对文字交流作用的再思考,这恰恰与“非主流“文字的特征相同。“我的文字是为了阻截你习惯的文化思维,给思维制造出麻烦和障碍。”这与“非主流”文字的制造阅读困难和障碍、创造性思维、反向思维是同出一辙的,不同的只是目的性。前者为的是唤起人们的文化思考,后者则是为了私人秘密空间的保证,而二者呈现出来的结果却是如此的相似:极富创造力的传统文字颠覆,遭到暴风骤雨般的评论,呈现出来的强盛不衰的生命力!

图6:《毛主席说:艺术为人民》;黄色字体为:Art For The People

出处:徐冰,纽约MoMa当代艺术展,1999

又如徐冰先生的《新英文方块字》(见图6),他对自己在美国期间创作出的作品表示出如此期望:“面对这样的书法,你就必须重新找到一个概念的支撑点,这个时候你习惯的思维线索就要受到挑战,就像死机了一样,当你再重新的组装和开启之后,思维就会被打开新的空间。”

诚然!当我们受到传统的文字阅读习惯束缚过久之后,面对突然而来的新生文字,当然是不习惯,看不懂,甚至看不过眼的。部分家长、语言学家和网友对“非主流”文字发出的讨伐,批评和“难以监管”的呼声,似乎都变成了思维被传统束缚的枷锁。一味训斥“对汉字的侮辱”的背后,却不知埋没了多少年轻人这种日常的、自反的、创造性的设计行为!

“非主流”文字和艺术设计的密切联系,都表现于对传统的颠覆、反动和再创造,呈现出不朽的生命力。回顾历史,原来在清朝就已经有一些书法艺术家对文字进行有意“设计”的了,当然那时还没有“设计”的观念,这些书法艺术家是凭着自己对造字六法的了解对传统书法进行的艺术处理(见图7)。如图所示,作者将书法字体融于画幅之中,字融于竹,竹融于画。从中使用了“象形”造字法,形式上可以说是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而这种对传统文字的结构、布局的颠覆,不能说是违背了书法的规矩,更不能说是“对书法的侮辱”。这种对字体的设计行为,原来早在我国清朝就已经出现。尽管我们现在已经无法考究作者的意图是什么,但是可以推测出的一点是:这些融于竹叶的文字不是为了方便阅读或交流所用,因为它们的可阅读性很低。由此不难窥见古代书法艺术与当今“非主流”文字在创作出发点和形式上的渊源所在。

图7:左为《竹叶诗》整体;右为其局部细节放大

出处:曾崇德;清代

图8:选自《意匠文字》

出处:吕胜中,王序;《意匠文字》

再观我国当代民族文化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吕胜中先生所创作的《意匠文字》 一书中摘录的一面(见图8),“飛”“鳶”二字看似是书法字,细看笔画之间却是由凤鸟的身躯构成,实质的动物构成了字,字里又包含着鸟,这不也正是“象形”造字法吗?

韩国设计师安尚秀曾对年轻人使用的表情文字表现出莫大的兴趣,他说:“表情文字,现在只使用单纯记号和ICON表示简单的意思,但早晚有一天肯定能表现复杂的概念。”因此便以“观音脸”为题,用韩文字的原音表现了韩国印象(见图9)。简单横竖之间,却表现出了一种中庸之道,就像一个平静的,没有表情的人的脸,组成了耐人寻味的国家形象宣传海报。

图9:观音脸;

出处:安尚秀,1986

以上所举的四个例子,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都与“非主流”文字的创作动机、表现形式、呈现形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若跟着社会舆论对这群年轻人的创造思维一棒子打死的话,实在是一种损失,一种愚昧,事实证明这是不允许的,也是不可能的。

三、 “非主流”文字对艺术设计的影响

“非主流”文字和艺术设计的联系不仅密切,而且相辅相成:后者为前者提供了历史的借鉴,前者反过来又推进了后者的发展。“非主流”文字在当代所扮演的是文字设计从现代过渡到当代的角色,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二十一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互联网中可谓造成了轰动式效应,对艺术设计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如平面设计、产品设计、文字设计等(见图10、图11)。

图10:基于Orz所做的产品设计;;蓝魔音悦汇iLive小囧Q20

出处:互联网http://www.pcpop.com/doc/0/330/330256.shtml

图11:基于“囧”所做的QQ表情设计

出处:互联网http://www.qq-xia-zai.cn/qq-xia-zai/109.html

由以上例子可见,“Orz”“囧”等字所衍生出来的设计真如同“非主流”文字一样五花八门,推陈出新。本人也仿照类似“囧”字造字结构的“酒”字右偏旁“酉”作了一系列的字体设计(见图12)。设计出发点是为了表现网络文字日新月异的变化对艺术设计所造成的影响,以及挖掘汉字潜在的巨大的可塑性和文字结构力量。

图12:《七情六欲系列》;出处:黎少设计,基于“酒”字所做的文字设计.2009.12

结 论

杉浦康平对“设计”的定义是这样的:设计,就是“使无生命体得到生命”让它走进我们的社会。打造拥有一定寿命的生命体……这应该是一个根本性的主题。

“非主流”文字的产生是一种设计行为,是一种再创造行为。我们在本论文第三章第一节已经有所论述。我想就杉浦先生对于设计的定义,针对“非主流”文字做出我对本论文的结论,即“非主流”文字的生命力所在及其未来发展。

一、“非主流”文字的再创新精神

汉字是自从大汶口文化产生以来出现,直至至今已有6300年历史的文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也是寿命最长的文字。因此对于汉字的寿命,是毋庸置疑的,汉字本来就是一种极具生命力的设计。而自从互联网诞生、“非主流”文字出现以来,文字的意义就开始发生了变化。源于躲避父母监管的“非主流”文字,能够表达感情的符号,形色生动的文字组合……都在不断扩大着文字的作用范围。

“非主流”文字作为一种新生的、备受争议的文字,在互联网中出现,时至今天仍然受到热捧,它是传统汉字的反动,也是传承。如果说汉字的6300年的生命是经久不息,那么“非主流”文字短短十几年的生命就是经受了暴风骤雨考验的顽强生命。它面对社会舆论,大举讨伐,仍然保持了鲜活的生命力。究其原因,是因为它的产生、使用满足了特定人群的交流不受打扰的要求,能够让这类人群自由的交谈,以无声的文字彰显个性,更为重要的,是掀起了年轻人中的一股“再创新”精神

与汉字相比,“非主流”文字没有完全继承汉字的简体繁体,而是融合了众多外来文化(多元文化)的影响,它是一种时代变迁的产物。因此,“非主流”文字是一种设计,但它不是一种“使无生命体得到生命”的设计,因为汉字本来就具有生命,准确的说,它是一种“使生命体获得更强生命”的设计。

事实证明,“非主流”文字的确走进了我们的社会,虽然社会人士大都对它不予认可,但它的的确确是以特有的创新面貌,走进了我们的网络生活,QQ签名。只有历经了唇枪舌剑的攻击后,“非主流”文字的生命力方显强盛。

二、“非主流”文字设计的启示

“非主流”文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一种“再创造”的设计行为。它的产生,对于当代艺术设计的影响不需多言。而在教育方面我们也能得到一些启示:若青年艺术教师能利用这类文字在设计教育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设计思考,借鉴传统造字方法进行教育,相信“非主流”文字定会形成一个庞大、优秀的,适合时代发展的文字系统。在本文所总结的“非主流”文字形态特征小结中,可以欣慰的看到,这类年轻人所设计和使用的文字仍然参考了中国古代造字六法中的象形、形声、假借等造字方法,无论是有心还是无意,都能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文化的形成所造成的影响。艺术院校青年教师们恰恰能以此作出发点,或指导或暗示学生以传统文化作基础,创造新的具有文化根基的创新文字设计。

三、生生不息的“非主流”文字

“文字是五感复合作用的多媒体。”杉浦康平提到,“五感”分别是眼、耳、口、鼻、手(对应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它们也应当在书籍、文字中有所体现。他提到一个现象:“读者失去了声音。今天的文字只能用眼睛读,不能转换成读者的声音……如今的文字只是供眼睛默读,在纸上缄默不语。眼和口、眼和耳、眼和鼻、眼和身体反应的结合荡然无存。互联网上的文字也是完全无声的。当然网上交换的文字是否需要配声音另当别论……总之文字必须能承载作者和读者的声息,传达生命力,而不是简单的符号而已。”

文字是为了人类更好的交流而作为一种工具存在在世界上的。如果只是因为要遵守传统的准则而去束缚人类文字交流的进化,那实在是得不偿失。曾听说过有则报导说语言学家提倡汉字的写法要进行大调整,其实细看也只是一些一点一竖的变化,根本谈不上大调整。有人甚至调侃道,语言学家是闲着没事干了,才进行汉字写法大调整。如果是这样,为何不给“非主流”文字留下更大的包容空间呢?

人类文化的发展是星光璀璨、百家争鸣的,“非主流”文字以其独特的形态特征,衍盖了文字的五感复合作用中的三感(眼、耳、手,分别为字体在电脑的显示,网络媒体的发声,手的活动),更重要的是正如杉浦先生所说,“总之文字必须能承载作者和读者的声息,传达生命力,而不是简单的符号而已”。“非主流”文字彰显着使用者标新立异的性格,“承载作者的气息”,并且在同龄人间传达着不朽的生命力,反传统汉字其道而行之,脱离了传统法则、简单符号的拘束,造字新奇,感情充沛,朝气洋溢于宇宙之间。

“非主流”文字设计生生不息,但绝不是仅仅对原有汉字一笔一划的修改就能赋予其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上许多字体设计公司不断的对我们国家的书法进行研究、改变,最终开发出一套套电脑字体,其形态各异,或庄重或优雅。但是否有人去更深一层的想过,这种经过电脑设计出来的字体可能仅仅是传统汉字的再诠释,而不是再演绎?现代文字设计的生命不在于改变原有生命体的一笔一划,而是在于使原有的生命体更具生命力,使其生命更加长久,更加强盛。归根到底,就是需要设计中的创新,再创新精神。“非主流”文字至少在尝试进行现代文字设计方面,是个真正的勇者。尽管骂声四起,鲜花遍地,“非主流”文字夹杂在一种尴尬的、矛盾的状态中,但它仍然可以作为一种成功的文字设计,矗立在风口浪尖之上。

“非主流”文字在未来要得到真正的认可,不仅仅是只要满足年轻人的需求便可,更需要的是通过与五感的会意,发展成为杉浦先生所说的“五感复合的多媒体”,真正使文字交流的意义得到升华,而不是停留于表面的修改,方能最终使中国当代文字设计的发展做到真正的生生不息!

本期责编 | 盛静

图片 | 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公众号推送文章来自网络,

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原标题:《生生不息的 “非主流”文字——论“非主流”文字设计及其未来》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