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决定一个人高度的,恰恰是他的短板

2021-07-29 07:5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包楚婷 群学书院 收录于话题#生活中的心理学21个

仅仅在二三十年前,心理学对中国大众来说,还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学术名词,那时候大部分中国人,还在为小康乃至温饱而奔波,无暇他顾。但是今天,日益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开始知道,正确了解自己与世界、自己与社会、自己与他人、自己与自己,是多么重要,它会让我们用一种客观、理性和全面的眼光看待这个极速变迁的世界,特别是当它处于莫名的危机中——比如这次席卷全世界的危机。而这,正需要心理学知识的介入。

为此,我们特别邀请心理咨询师包楚婷在群学书院开辟“生活中的心理学”专题,从日常生活中我们熟悉的人、事和社会现象出发,深入浅出地解读相关心理学知识,以期为读者们关注自我与社会,提供一面别开生面的镜子。敬请关注。

作者包楚婷,江苏句容人,毕业于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应用心理系,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曾经想改变世界,现在想治愈世界。

木桶效应:决定你上限的是“缺陷”

文 | 包楚婷

木桶法则,也叫“短板效应”。尽管木桶效应已经人尽皆知,但是其提出者——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却不为人所熟知。

彼得的全名叫作劳伦斯·彼得,是“层级组织学”奠基人、教育哲学博士。他学富五车,著作颇丰,不仅创设了一门新的管理科学,还为我们留下了诸多思想文化遗产,其巨著《彼得原理》专门研究了职业晋升的瓶颈问题,留下了被并称为三大黄金定律的“彼得定律”。

木桶法则,可以形象地将木桶的短板和人的短板联系到一起,其基本内容是:木桶能够装多少水不是由最长的那块板决定的,而是由最短的那块板决定的。同样,我们的优点固然非常重要,但是决定我们最终的高度的往往是我们的短板。

所以,我们不仅要注重发展我们的优势,也需要弥补自身的短板。往大了说,一个组织的成员往往是良莠不齐的,而能力不突出的那部分人却往往影响着整个组织的整体水平。所以对组织而言,不仅需要关注优秀的那群人,也要注意带动那些比较差的人,不能让他们掉队太多。当今社会职场中,“末位淘汰制”已经非常常见,与其让人等待他们一起前进,不如换掉这一部分人,加入新的血液,这就是残酷的现实。

从木桶法则中,可以引申出两个显而易见的推论:

第一,只有当所有的木板都足够高时,水桶才能装更多的水;

第二,只要有一块木板高度不够,就会影响整个木桶的装水量。

可见,不管是对我们个人来说,还是对一个组织而言,短板效应可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贬义词。但是短板效应在日常生活中又是实际存在的,我们就算不愿意面对,也无法做到不去应对它。但如果换个思路和角度来看待它,你就会惊喜地发现,短板效应也可以起到改善我们工作的作用。

首先,短板效应能使我们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因为假设不存在短板的情况下,我们都做到了完美的程度,那么,我们的工作一定是圆满完成的。如果工作的结果不尽如人意,就说明一定是哪里出现了问题。

其次,正因为我们找到了工作中的问题和漏洞,我们才可以据此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为接下来的工作提供更多的参考,避免类似的错误再次出现。在一次次探索、复盘、规避错误的循环往复中,工作就会越来越顺利。

此外,短板效应还可以帮助我们改进工作方法,因为有时候结果不尽如人意并不一定是工作出了错,而是工作方法不对。我们应该在排除问题之后,再次复盘工作方法,是否有可以优化和提升之处,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工作的效率就会越来越高,结果也会越来越接近完美,甚至超出预期。

对个人或者组织来说,要怎么样才能做到转变思路呢?在此之前,我想先提出一个思维方法上的建议: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管理者,需要管理自己的每一项日常工作,创造出价值并从中得到提升,使自己成为更完美的人。这和组织的管理者是一样的,只是后者需要管理更加复杂的人员及其关系,需要调配各种资源来适应和配合所有人的工作,提升整体效率,为整个组织的工作结果负责,同样也需要让组织得到成长,成为更完美的组织。

而在面对最常见的短板效应时,应该怎样处理呢?按照组织管理者的思路,最重要的当然还是要正确看待短板效应。短板并不可怕,它可以让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更好地激励我们去做好工作。当然,仅发现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我们及时自查和改进,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补足短板,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

同时,也要注意,短板效应容易让我们陷入一个误区:过分地关注于弥补短板,而不注重发扬优势。“补短”的同时不能忘了“取长”——有时候“取长”甚至比“补短”更为重要,这就是“反木桶原理”。反木桶原理并不是想法和木桶原理完全相反,而是利用了另一种管理思维:木桶最长的那块板决定了其最大的特点和优势,个人或组织可以凭借这一点迅速占领制高点,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通常创业团队人员都十分精干,甚至能身兼数职,企业发展很快,后来人员扩充,各司其职,发展速度反而不如从前了,这是因为“木桶效应”逐渐开始拖后腿,于是人员开始流动,人才市场也开始流动,最终企业和人们在变与不变中寻求平衡、各得其所。

对个人来说也是一样——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即我们得有自己特别擅长的知识和技能,帮助自己建立独特的个人优势。这是我们鲜明的个人特色,也是我们写在名片上最耀眼的一行字,也是给别人的初印象。缺点,我们当然也有。但是塑造个人形象的时候,没有人会直接把缺点全部摊牌。这时候,缺点往往扮演的是商业世界和人际交往中的底线角色,只要不触碰底线,我们看的是整体形象和最后结果,中间的过程大可不必追究。

THE END

大名鼎鼎的“木桶效应”背后的提出者,彼得是美国管理心理学家,这本书主要介绍的是以他本人的名字命名的“彼得原理”,又叫“向上爬”原理,基本含义是,人们总是会被晋升到他并不称职的位置上。而这一原理的提出,使他无意中又创设出了一门新的科学——层级组织学,而这其中又何另一大定律“帕金森定律”密不可分。了解组织和个人,了解“向上爬”的原理,这本书不可谓无用。

原标题:《决定一个人高度的,恰恰是他的短板》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