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思路一换天地宽 昔日荒坡变“金窝” | 新春走基层

2021-01-25 23:5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开栏语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踏上新征程。

新年新作为,新年新气象。毕节日报社近日起组织记者深入基层进行采访报道,并于今日起开设“新春走基层”栏目,持续推出系列稿件,展现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展现群众的小康生活,展现各地欣欣向荣欢度春节的美好景象,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

1月19日,雪霁。冬日暖阳刺破云层,将沉睡的大地唤醒。

下午2点,七星关区朱昌镇宋伍社区上街组居民邓忠匆忙吃过午饭,赶到地里小心翼翼地给微型旋耕机加满柴油,开始了下午的劳作。一阵轰鸣过后,邓忠身后的泥土像浪花一样被翻开,散发出浓浓的泥土香。

“社区里像我这样的旋耕机手一共有4个,承包了300多亩土地的翻犁工作,每亩地160元,还是可以的。”如愿脱贫的邓忠说,“趁着好天气,我得加快速度干,不能误了农时,耽误了大家的发展。”

邓忠翻犁的蔬菜种植基地,是宋伍社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产业,也是社区蜂蜜、跑山鸡、蔬菜的“三宝”产业之一。

近年来,在社区党总支引领下,宋伍社区改变了以往单打独斗的小农发展模式,围着“三宝”产业抱团发展,甩开膀子加油干,人均收入突破万元,居民过上了幸福的新生活。

找准“领头雁”

“后进村”挂上“前进挡”

“朱昌宋伍人,吃饭关起门;苍蝇含颗饭,追到小伍坪。”

13年前,因为党组织软弱涣散,宋伍社区没了“主心骨”,没有成规模的产业支撑,成了朱昌镇典型的“空壳村”和“后进村”。

居民们想不通,守着246国道的便利交通,怎么就过上了“干一年,苦一年,到了年底没余钱”的苦日子?

因为穷,诊所里给村民记账的账本都要被翻烂。

群雁高飞靠头雁,船载万斤靠舵人。朱昌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聂艳艳笃定地说:“宋伍社区的蜕变,社区党总支书记邓军功不可没。”

在宋伍社区宽敞的院坝里,记者见到了“领头雁”邓军。阳光下,这个48岁的彝族汉子身穿黑色棉衣、深色西裤和尖头皮鞋,给人以干练的感觉,那张被岁月留下褶皱的古铜色脸上,写满了不屈与坚毅。

“我高中毕业就出去打拼了,最先到威宁办厂炼锌,收入还不错;后来到六盘水等地办企业,手上也有了些积蓄。”邓军轻描淡写地介绍了从商的光辉岁月。

“但是我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回来当社区的社区干部。”话锋一转,邓军加重了说话的语气,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

2007年,头脑灵活的邓军看准朱昌镇是毕节“后花园”的区位优势,投资30万元建起了农家乐,赚到了返乡后的“第一桶金”,还带动了周边农户务工增收。

邓军创业成功,让饱受贫困之苦的宋伍人看到了希望。2008年,在大家共同支持下,邓军到社区担任主任助理。

让邓军感到震惊的是,当时办公场所不足20平方米,群众会只能开成院坝会,上级来检查工作时,如果来的人多了,大家就只能站在外面汇报。

为了坚定干事创业的决心,邓军当年就写下了入党申请书。

2011年3月,邓军正式担任社区党支部书记。为改变社区里党支部涣散和党员年龄结构不合理的状况,邓军积极培养和吸纳年轻党员,逐渐打造出一支由50余人组成的年轻化、能攻坚的“战斗队伍”,曾经的“后进村”正式挂上了“前进挡”。

思路一换天地宽

合作社“造血”活力足

基层战斗堡垒得到夯实后,社区“两委”把大量精力放在走村串寨,找准贫困症结的工作上。

经过摸排,大家发现制约宋伍社区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村民陈旧的思想。不破不立。社区“两委”决定:要打破传统的小农种植思维,带领群众接受新事物。

于是,邓军拿出经商时的经验,从招商引资着手,2011年以每亩450元的价格,流转居民土地发展产业,给沉寂已久的宋伍社区注入了发展活力。

“我们庄稼人,一辈子就靠土地过日子,把地拿走了,我们怎么生活?”起初,大家很不理解。

好在,企业创造了“家门口”务工的机会,逐渐消除了部分农户的后顾之忧。当年,社区有100余人选择外出务工。年底返乡时,他们高兴地说:“现在还是好,今年出去一趟,揣着1万多元回来,手头比以前宽裕多了。”

思路一变天地宽。居民们眼界开阔了,社区的产业发展顺遂起来。

2016年,脱贫攻坚号角阵阵。社区“两委”和群众代表认真学习了“塘约经验”后,大家茅塞顿开——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抱团发展前景才好。

说干就干。2017年,依托依山傍水的良好生态,5名党员牵头组建了宋伍社区第一个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七星关区百花蜜生态农民专业合作社。因为管理得当,合作社发展顺风顺水,养殖规模逐渐发展到100余箱,年盛产蜂蜜250余公斤,村集体积累5万余元。

示范成果显,敲开“致富门”。随后,社区相继领办了七星关区绿源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同心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对152户贫困户实现产业全覆盖,累计发放务工工资200万元左右。

现在,居民们听说党总支要领办合作社,大家主动申请加入。他们算了一笔账:以前种苞谷、洋芋只够温饱,跟着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干,不仅有土地流转费,每天务工还有80元的务工费,年底还有分红,腰包鼓了,底气都要足一些。

甩开膀子干

从交不起52元电费到村集体积累突破130万余元

在宋伍社区党总支领办的3个合作社中,社区“两委”耗费精力最多的,当属位于槽子地的七星关区绿源养殖专业合作社。

一进合作社的铁门,记者便在养殖场里的办公板房上看见“穷则思变”4个朱红大字。邓军解释说:“这是我们在自我激励。10多年前,村里没有积累,就连交52元的电费都要自掏腰包。”

走过板房,沿着笔直的灰白水泥路继续向前,十余棵松树整齐的矗立在两侧,郁郁葱葱。在松树背后,就是铁栅栏围起的鸡舍和供跑山鸡活动的场所,因病致贫的上街组居民丁兆勋正在给鸡投食,每月3000元的固定工资,加上年底分红,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邓军告诉记者,这块地有100余亩,原本是当年招商引资流转给企业的,后来企业破产了,也就闲置了下来。2018年,社区党总支在安顺考察学习回来后,决定盘活这块土地,按照党支部领办的模式,带动28户像丁兆勋这样的贫困户发展养鸡产业。

“我是个急性子,合作社的鸡养不好,觉都睡不好!” 七星关区绿源养殖专业合作社让邓军操碎了心。

合作社成立时,一穷二白,社区干部下班之后,既要在网上学习养殖经验,又换上工装当起了“产业工人”。从道路硬化到修建鸡圈,从鸡苗引种到疫病防控,从购买饲料到产品销售……养鸡场里每样工作,都有社区干部的身影。渐渐地,大家都成了“养殖能手”和“销售专家”。

有一次,合作社引进的一批鸡苗出现了“水土不服”。社区主任助理路腾每天下班后,就到养殖场当起了“医生”。经过1个多月悉心呵护,1000羽鸡苗全部恢复活力。

但大家高兴没多久,“幸福的烦恼”找上门——因为没有固定的销售渠道,鸡肉、鸡蛋出现滞销的状况。

无奈,每逢周末,社区干部只能到七星关城区摆摊设点,直销产品。功夫不负有心人。市民们尝到宋伍社区的鸡肉品质后,逐渐成了老客户。

今年,合作社里的养殖规模已经突破1万羽。社区还根据居民意愿,将养殖场里的跑山鸡按照成本价分发给有居民饲养。年过6旬的居民吴学虎,因为出不了远门,主动养了100羽跑山鸡,今年增收了2万元左右,乐得合不拢嘴。

临近春节,养殖场里接到的订单络绎不绝,每天供不应求,养殖场今年创收30万余元。2017年以来,党总支领办的3个合作社共为社区创造了130万余元的经济积累。

站在槽子地的山坡上远眺,宋伍社区风貌尽收眼底,邓军说:“新的一年当有新气象,等246国道改建完成后,宋伍社区到七星关城区只有15分钟的车程,我们要在继续壮大农业产业的同时,还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为乡村振兴添加新引擎。”

阅读推荐

“十要十不准 ”!毕节发布冬春季疫情防控通知来源:毕节日报全媒体中心

作者:高大涛 李玲 蒲艳梅 实习生:邹欢

原标题:《思路一换天地宽 昔日荒坡变“金窝” | 新春走基层》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