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准万亿”城市合肥:绘就农村幸福画卷,携手共赴小康之约

2021-01-26 15:2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文/申烨

今年最受关注的城市非合肥莫属。

昔日的“江淮小邑”已然成为正在崛起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和全国瞩目的“创新之都”。很快,合肥也将跻身万亿GDP俱乐部。

华丽转身的背后,合肥呈现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生动样本。在打造“创新高地”的同时,政府是否能用绣花功夫办好老百姓的关键“小事”,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从而提升全面小康的含金量,也同样令人期待。

在从总体小康向高水平全面小康更迭的背后,合肥还蕴藏着哪些富民惠民、增进新福祉的担当与推动力呢?

小草莓里的富民密码

1985年,合肥长丰县农民俞家耀在安徽电台的广播里第一次听到了草莓这种经济价值高的水果。他非常兴奋,几番打听后找到了安徽农业大学,交了9块钱的学费在园艺系学习了草莓种植技术。回家之后,他购买了种苗,开始尝试草莓种植。

当年的俞家耀可能不会想到,当年他栽下的这一株草莓,如今已然成长为整个长丰最耀眼的一张名片。草莓种植在当地已经形成了规模达21万亩、年产值50亿元、从业人员8万多户近20万人、受益农民36万人的特色产业,长丰连续多年稳居全国设施草莓栽培第一大县。

长丰县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冯宗友介绍到,长丰县地处江淮分水岭两侧,拥有优质的水源,冬季干燥,大棚湿度低,草莓很少受到病虫害影响,极大减少了农药用量。此外,由于长丰土壤酸碱度十分适宜草莓生长,能保证草莓具有更好的品质。目前长丰草莓的品牌价值已超过66亿元,产品主要销往北京、天津等地。

长丰县草莓协会会长夏世祥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进入县农技部门工作。80年代,长丰县部分农民的草莓种植尝试,引起了他的兴趣。在他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进来,长丰县的草莓种植面积很快达到数千亩。

然而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到2005年前后,长丰草莓品质上的缺陷却凸显了出来。“品质下降、抗病性也下降,农民种了草莓却卖不出钱。”这一瓶颈让夏世祥感到困扰,他开始四处奔走寻找更适合长丰的草莓品种。

2008年,在夏世祥的努力下,长丰引进了红颜草莓这一新品种,到了2015年在全县推广种植。这一改变,让种植户亩均增收近万元,再次盘活了长丰的草莓产业。

夏世祥提到,除了拓宽销路,这几年草莓协会还侧重于品种引进,标准化、绿色种植技术的推广落地。通过努力提升长丰草莓的品质,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不断提升的种植技术、规模积聚的种植面积,铸就了长丰草莓这张绚丽名片,也为长丰成功晋级全国百强县奠定了坚实基础。

1999年长丰在全省综合排名还是倒数第7位,2012年长丰一举实现了“贫困县”摘帽,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实现了“贫困县”摘帽,2016年以第99名的成绩挺进全国百强县。

从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成长为全国百强县。长丰没有依托矿产资源开发,而是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带动一二三产联动发展、实现脱贫致富。

育下一片苗,奔向“绿富美”

凭借草莓产业长丰绽放了乡村的芳华,而苗木种植则为肥西县带来了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

肥西县地处江淮分水岭地区,地貌以丘陵为主,传统作物的种植模式很难有起色,收成好的年景也只能是解决温饱。

穷则思变,20世纪60年代,肥西县开始了规模绿化苗木种植,最早发源于县城上派镇松岗、阮岗、孔岗3个村,如今“三岗”牌苗木花卉已经成了安徽省著名商标。

肥西县花木协会会长刘宏广表示,放眼全国,肥西是数得上的老苗木产区,不仅品种多,而且规格全,有一整套从苗木培育、种植,到苗木销售的队伍。

最早开始进行苗木种植时,农民们的心里还都没有底,你一亩我半亩小规模栽植。几年过去,大家发现苗木的经济效益很好,撑鼓起了钱袋子。其他农民见苗木种植有干头,都跟着干了起来。

到了2013年,全国各地苗木种植纷纷兴起,市场逐渐供大于求。伴随而来的则是苗木行情整体下滑,价格下跌导致苗农收入也跟着大幅度减少。“再像从前那样的传统方式,很难再有市场。”刘宏广感慨到。

在肥西县苗木种植的几十年发展道路中,不少苗农走过弯路、吃过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难题就是,市场需要什么?苗农一窝蜂种植同一个品种,最后导致产品过剩。苗子卖不出去不说,大量田地还被占用,最终只能忍痛当柴砍掉。

谈及苗木花卉市场近年来的变化,从事苗木生产销售20多年的肥西县花岗镇苗农张俊叶深有感触。“以前的苗子好卖,随便什么苗都能卖掉。现在不行了,采购商都要求苗子品相好、规格统一。”为此,张俊叶家的苗木基地开始采取了机械化耕作、标准化管理,对幼苗的品种和品相都精挑细选,并尝试网上直播销售,以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来自国家林草局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全国过剩苗木中松、杉、杨、槐等品种占90%以上。而珍贵树种、乡土树种、优质经济林等有特色的品种供不应求,甚至一苗难求,种苗供给侧结构性问题还十分突出。

如何才能让群众在苗木产业增收致富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解决信息不对称是关键。目前肥西县正加紧建设国家苗木交易信息中心。刘宏广介绍,平台建成后,将及时为苗农提供苗木供需预测预报信息,助力他们把握市场脉搏。

苗木产业不仅激活了肥西的经济,也推进了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给肥西带来了显而易见的生态效益。“当初农民是为了谋生养家,但种着种着,山绿了,环境好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接踵而至。”刘宏广说。

如今,肥西依托生态发展成果,丰富森林旅游资源,经果林、森林旅游和林下经济在不断壮大,各类“精品苗木园”、“观花节”、“采摘节”、“农业休闲观光”精彩纷呈,实现了森林旅游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苗木产业链得到有效延伸,已走出了一条一产、三产融合的发展路径。

打造特色小镇,空心村焕发新活力

2019年4月19日,国家发改委在浙江召开2019年全国特色小镇现场经验交流会,会议总结分享了“第一轮全国特色小镇典型经验”,重点表扬了包括安徽合肥三瓜公社小镇在内的10个特色小镇。

巢湖畔、汤山下,涵盖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和民俗文化餐饮住宿等多种业态,一年四季飘花香,这里是离城市最近的“诗和远方”。

置身风景如画的三瓜公社,很难想象,在2015年之前,这里还是只有老人小孩留守的“空心村”。

青砖黛瓦、石砌院墙,虽是淳朴的徽式乡村风情,这里却是乡村电商的集聚地。直播带货、推销农产品,在三瓜公社的创客中心,洋溢着创业者们蓬勃的热情。

“创业不必去远方,家乡一样铸辉煌。”三瓜公社宣传的标语特别醒目。2015年9月,在合肥市巢湖经开区政府的牵头下,安徽淮商集团因“百企帮百村”脱贫攻坚项目,来到巢湖半汤街道的汤山村,改造了东洼、大奎、倪黄三村,形成了以南瓜电商、冬瓜民俗和西瓜美食为特色的三瓜公社。

“三瓜公社不仅要成为村民们喜欢的乡村,还要是城市人喜欢的乡村。”三瓜公社党支部书记、监事长宋萍介绍到,在保留原始风貌的基础上,三瓜公社决定以电子商务为抓手,在村庄原有自然风貌基础上,引入电子商务产业链和乡村旅游新业态。

对于各类创业团队,三瓜公社不仅提供免租、物流支持等服务性保障,还专门成立“半汤商学院”和“电商培训中心”,进行公益性电商培训。作为服务小镇的教育培训机构,半汤商学院拥有50多位国内知名学者、专家,从教会农民使用网络开始,定期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目前,南瓜村已入驻企业超过70家,吸引300多人返乡创业。

“2017年,我来到这里创业,不到3年时间,我已经开了2家店铺,每月有10万左右的收入,目前我也在开拓线上渠道,想把网店做起来。”来自河南的倪峰,在三瓜公社经营着一家“半汤烧饼”店。

除了创业者,在家门口就业的村民们也乐在其中。冬瓜民俗村有六千年巢湖农耕民俗文化馆、传统手艺艺坊、温泉养生馆、客栈等,而西瓜美食村有民宿、特色小吃等,这里有大量的就业机会。“只要人不懒,在家门口就能赚钱,同时还能就近照顾家人。”70岁的成本祥在农家乐务工,每月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

“我们要解决农村空心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三大难题,通过乡创和农创基地,培育孵化创业人才和实体,使农民和大学生在家门口就可以创业。”宋萍还提到,今年三瓜公社还入选了“2020全国消费扶贫优秀典型案例”,目前已经打造了乡创和农创两大特色创业基地,通过互联网+农旅的深度融合,持续挖掘本土资源优势,利用好乡村振兴的战略机遇,让乡村旅游特色发展之路越发宽广。

饮水安全一户也不能掉队

农村饮用水安全是重大民生、关键小事。能用上和城里人一样干净、安全的自来水,是不少农村地区群众的切实需求。

合肥市水务局局长黄永宏表示,自2016年合肥市启动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民生工程项目以来,自来水被引入了千余村镇,超过300万村民用上了自来水。2020年,合肥市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涉及四县一市36个乡镇202个行政村,受益人口23.8万人。

如何确保“幸福水”持续不断地流入农村的千家万户?

近年来,合肥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城区各区及开发区充分利用城市供水管网向镇村延伸,实现城乡居民共享优质供水。

为从源头提升饮水质量,相关部门还对原有小水厂进行资源整合,全市财政投资近8亿元,累计关转各类小水厂82座。对不具备联网条件的巢湖市、庐江县部分山丘区,加快实施小型集中供水工程改造提升,提高偏远贫困地区的供水保证率、水质合格率。强化水质检测,各县区均建立水质检测中心,具备42项常规指标检测能力,并配备专业的水质检测人员。

相关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合肥累计完成投资近30亿元,新建设5万吨以上规模水厂7座,改扩建万吨以上规模水厂8座,新建供水水源补给工程和互联互通工程5处,收购兼并小水厂82座。

“通过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程度也来越高。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群众特别是贫困户的感受最为明显,这确实是一项民心工程。”黄永宏表示,在实现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后,水务部门还会联合属地政府,持续做好水质的监督工作,让群众天天都可以喝上放心水、健康水。

大处着眼,小处落点。如今的合肥,一个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乡村不仅大大提升了农民群众的幸福感,也把乡野和自然变成了很多都市人的向往。多项走在全国前列的农村改革,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红利,在进一步激发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能的同时,也使合肥整体的城市竞争力持续增强。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