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王志坤:耄耋老人的诗文情怀

2021-01-26 17:5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八十不潇洒,人生岂有诗。现在不少老人热衷文学创作,追忆过往生活,讲述人生经历。在灵台县就有这样一位热爱写作、热爱书法、收藏奇石的的老人,他离而不休,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日前,他的作品集《桑榆集》,由团结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他就是灵台县退休老教师、甘肃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平凉市优秀民间艺术家。

身材高瘦硬朗、性格乐观健谈,这是许多认识王志坤的人对他的印象。尽管今年已82岁高龄,但老人说话依旧中气十足,思维清晰有条理。王志坤是灵台县什字镇中永村人,退休前为中学一级数学教师。先后任教于灵台二中、灵台县西屯中学,从事中学数学教育教学近四十年。1998年退休后,他全身心投入古体诗词、楹联、随笔杂谈的创作和奇石的收藏,且成绩显著。近日出版的《桑榆集》选录了他多年来创作的诗歌、词曲、随感、楹联、咏颂奇石的诗词等作品。

“我就喜欢做费脑子的事情,人越老越要锻炼大脑。而且,写诗,练字,赏石,我也乐在其中。”王志坤告诉记者,其实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就已开始文学创作。在王志坤家中,记者看到,书架上摆满了多年用来书写的诗词底稿以及书法作品,不少笔记上分门别类地标着具体的年、月、日期。

“写诗不仅讲究平仄、押韵、对仗,又要有涵义,而且还要研究古文,引证一些典故,才有点诗词味。”王志坤说,刚开始他是一窍不通,就慢慢学、认真学。每次外出旅游、集体活动、国家大事,以及日常所见所闻,都成了他写诗抒情的题材,而且在学习中,他抓住一切机会积极创作。

他的诗作《古诗余味》:“兵车黩武哭爹娘,夜半寺钟寒旅商。湿座青衫居易泪,思乡明月李白霜。稼轩泣下满江水,清照黄花瘦重阳。绝唱千年本质味,世情万载苦酸肠。”可谓他创作生活的真实写照。最近几年,他视力下降,按理可以搁笔了,但他没有,完全是一位“墨痴”。 王老先生酷爱书法,闲暇挥毫渡墨不断,退休前,学校每年一度的书画展都有他的作品,其硬笔书法、行草作品,独具一格。退休后,仍挥毫不辍,行、草、隶、篆全部涉猎。为了写好每一幅作品,他广临大家名帖,苦练基本功。研读书法专著和《书法杂志》上的文章,求教于名家,从理论上提升,在实践中提高,练中悟,悟中练,日渐长进,书艺更趋炉火纯青。

除了写诗,练字,王老先生还酷爱奇石收藏,他认为每一件作品都是大自然的馈赠。他喜欢到处走走,去大自然中放松自己。有时候为了搜寻采集石料,他不畏严寒,不避酷暑,涉足溪河流域,黑河两岸。2000年前后,他从武威带回十多箱在黄河之滨、戈壁之滩捡来的石头。经过精挑细选,品评鉴赏,筛选出奇石,制作底座、题词命名。数百件藏石题名诗赋大都贴切生动,内涵丰富,引人遐想,启人心智。

奇石赏识、题名、赋诗是极耗心血的。据王老先生讲,为求恰如其分,每件石头均要观察、品赏、琢磨数日甚至数月,为此他苦思冥想,常至废寝忘食地步。他的《渔家傲·佳品》,将二十件奇石的题名融为一词:“绿色火炬松青岁,生命胡杨修竹碧,烂漫群芳画天地。万千美,玉雀银凤‘山川’绘。红蝶二飞桃令媚,对虾银鱼戏春水,虫侣隐约人世畏。天一跃,嶂峦啄声精灵醉。”奇巧绝妙,蕴含寓意的题词命名使冷硬的石头活化了,诗赋又使奇石得到了升华,给石赋予了文化元素,上升为石文化。

纵观王老先生的诗文、书法、藏石,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诗、书、石相互映衬,相互烘托,相得益彰。难能可贵的是,这位82岁的老人为了方便编辑文稿,还学会了操作电脑、使用微信等聊天工具与书友交流,并且还拿起照相机给自己的每一件作品拍照,《桑榆集》里的很多配图都是他自己拍照一一挑选入册的。

王志坤夫妇共有4个子女,在子女们看来,老人在八旬高龄仍挥毫练字、写诗,是激励子孙们最好的榜样。“这么多年,我们从父亲身上学到很多。”大女儿王莉雅说,2019年,姐弟几个商量决定将老人的诗作编辑整理,作为老人活到老学到老的最好证明。刚开始王志坤不同意,在他看来,画画、写诗、赏石就是个爱好,出书浪费钱。拗不过子女的坚持,最终在大家的帮助下,王志坤编著的《放歌集》、《桑榆集》先后出版。这些著作除了部分赠送给亲友外,其余都被王志坤的子女们收藏保存,在子女们看来,这是老人家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财富。

教书育人几十载,退休也已二十多年。但他退而不休,始终以他韧性的坚守延续卓然不俗的自我超越之路,从诗歌、书法,再到奇石,王志坤就好像守着一屋子的珍宝,矢志不渝,情比金坚。正如其老友于喜拴在新书序言中所写,“在耄耋之年如此专注、执着,真可谓“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如今他依然笔耕不辍,他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留下更多的文字,让后人们了解并记住这片土地悠久的文化和历史。(记者:景洁)

来源:平凉日报

出品:灵台县融媒体中心

原标题:《王志坤:耄耋老人的诗文情怀》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