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之麦西热甫

2021-01-28 11:1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维吾尔民族中间,流传着麦西热甫。麦西热甫是一种舞蹈和娱乐活动形式的名称,指那种有众多人员参加(所谓参加是指在场者没有观众而全部是活动的参加者),以歌舞为主的大型自娱自乐活动。麦西热甫是新疆维吾尔族一种特殊的民间娱乐形式,也是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活动,历史悠久,传承不断。麦西热甫是维吾尔人民文化传统的最为重要的承载者。完整的麦西热甫活动包括一系列丰富的习俗和表演艺术,如音乐、舞蹈、戏剧、民间艺术、杂技、口头文学、饮食及游戏。

麦西热甫既有“法庭”的作用,也是“课堂”,在这里司仪调解冲突,并且维持道德标准,人们还可以在这里学习了解他们的传统风俗习惯。了解其风俗习惯和文化内涵的司仪、参与活动的表演名家,以及参加活动的全体维吾尔人,是麦西热甫的主要传播者和继承者。

“麦西热甫”一词源自阿拉伯语,意为“聚会”。麦西热甫以舞蹈和娱乐活动为主,参加者自娱自乐,人数众多。新疆各地都有自己的麦西热甫,形式大同小异,分别冠以“刀郎”“阔克”“塔合”等名称,各具不同的特色。

群众性的自娱舞蹈是麦西热甫最主要的内容。其时,坐在一隅的“乃额曼其”(意为“乐师”)和“达班迪”(意为“鼓手”)唱奏起包括木卡姆音乐在内的本地传统歌舞曲,起始的“散板序唱”仿佛是要告诉人们:欢乐的歌舞就要开始了,请大家作好准备!其功能类似于汉族戏曲中的“开场锣鼓”。待音乐进入节奏,人们便自发地起身入圈手舞足蹈,亦可相邀共舞。在喀什、莎车、和田等南部新疆“十二木卡姆”流传的地区,在麦西热甫上主要唱(奏)“琼乃额曼”部分中的“朱拉”“赛乃姆”“穹赛勒克”和“麦西热甫”部分的乐曲,供群众舞蹈。在北部新疆伊犁地区,供群众舞蹈的是每部木卡姆中“麦西热甫”部分的乐曲。在刀郎地区、吐鲁番地区和哈密地区,“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都是各种麦西热甫上的首选和最主要的乐曲。在喀什地区和伊犁地区尚可见到一种以聆听“达斯坦”为主要内容的麦西热甫,其间是为大家演唱的主角是“达斯坦其”,他们或演唱民间流传的“达斯坦”,或演唱“十二木卡姆”中“达斯坦”部分的选段。这种麦西热甫的参加者常常以中老年人居多。

在每轮群众性自娱舞蹈之间,往往穿插进行游戏或节目表演。维吾尔人把游戏称作“乌尤恩”。在麦西热甫上常见的“乌尤恩”有:猜谜、对诗、递茶、转圈递鼓、抢“黛莱”。它们有的意在检验和锻炼人们的心智,有的意在检验和锻炼人们的敏捷灵活,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而且还蕴含着交流情感、传递信息的意义。

当代维吾尔族民间经常举行的“麦西热甫”名目繁多,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与喜庆节日有关的“麦西热甫”;与农牧业生产有关的麦西热甫;与社交活动有关的麦西热甫;与民俗活动有关的小型麦西热甫。

麦西热甫有歌舞麦西热甫、游戏麦西热甫、说唱麦西热甫之分,也有客厅麦西热甫、迎宾麦西热甫和丰收麦西热甫的区分法。

举行麦西热甫的地点可以在家庭院落,也可以在葡萄架下或果园草坪。参加麦西热甫的人数不等,少则十几人,多达成百甚至上千人。无论规模大小,人人都把参加麦西热甫视作大事。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麦西热甫的生存能力受到很多因素的威胁,诸如城市化与工业化带来的社会发展、老歌手相继去世,其演唱、演奏技巧后继无人,以及涌向城市工作的年轻维吾尔人的迁移。活动的发生频率和参与人数在日益缩小,而理解麦西热甫的传统规则和丰富内涵的传承人的数量已经从数百人急剧地减少到几十人。这种独特的民族文化表现形式已处于濒危状态,需要有关方面迅速制订措施加以保护。

2010年,麦西热甫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编:勾晓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