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会工作服务介入儿童行为发展效果评估的实证研究

2021-02-04 08:5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杨轶、童峰 定量群学

研究背景

我国的社会变迁和社会风险使独生子女、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等群体成长环境复杂且带来不良影响,不利于儿童自我认知和行为能力建设。美国现代教育理念以孩子为中心,强调儿童自身的发展和参与,其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做出选择(Making Choices, MC)”,第一次完整地将社会信息加工理论(SIP)应用于儿童社会技能训练课程的开发,并得到广泛实施。我国将MC项目进行本土化探索和修订,建立“让我们做朋友(Let’s Be Friends, LBF)”行为干预项目。通过实施效果的评估与分析,探索促进我国儿童社会行为能力发展的有效路径,建立基本行动框架,为儿童营造一个安全和支持性的成长环境。

理论框架

社会信息加工理论(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SIP)以认知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是个体对所面临的社会情境做出的解释与回应。通过SIP模型可以探究儿童如何处理和解释社会情境中的信息,儿童对社会信息加工、情感调节和情绪控制能力的驾驭,可以增强其应对社会情景的能力。SIP模型主要包含六个步骤:对内部与外部社会线索的编码、对社会线索的理解、目标的选择与澄清、建立回应的方案、决定要采取的对策、实施行动。SIP模型促进儿童社会建构过程,为儿童的社会行为发展提供一个较为统合的概念结构和理论基础。

项目设计

项目目标:促进8-10岁小学生积极的人际交往行为、提升社会行为能力。

参与对象:

实验组:91名8-10岁儿童全程参与

对照组:随机抽取与实验组同龄的123名儿童,同时包括:①在实验组所分布的5个街道中选择5所学校,②不参加“快乐营地”活动的儿童。

项目时间:每周二下午授课,每次授课时间为100分钟,持续5个月。

干预形式:专业人员课程讲授和参与式的课堂活动。

实施人员:

1、10名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担任主要授课老师。

2、每位老师配有2名助手,分别由社区专职教师和社会工作专业高年级本科生担任。

3、2位来自LBF项目组和MC项目组的老师,进行项目培训并担任督导。

干预内容:LBF项目

1、本土化修订主要包括:①游戏设计的本土化,②课程内容的本土化。

2、LBF项目课程包括七个单元,第一单元旨在帮助儿童认识并调节情绪,其余的六个单元分别与社会信息加工的六项技能对应。

表1 基于SIP的LBF项目的课程设置及其活动内容

项目实施与评估:依托天津市河西区社区教育中心的“快乐营地”(目前整个区内已超过100个)开展。从河西区13个街道中随机抽取5个街道,再从这5个街道中抽取5个“快乐营地”作为项目的实施点。

干预测量

采用“三角互证法”,指将两种不同性质的方法结合在一起使用,采用多重方法测量、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并相互验证,以获得对研究对象多方面的了解。具体测量方法:

1、定量方法:(1)“马特森儿童社会技能评价(MESSY)”中的“儿童自陈表”,特点:具有一定普适性,涉及与儿童社会技能和社会行为能力有关的多种因素的测量。(2)“技能水平活动量表(SLA)”,特点:测量儿童如何对日常的社会交往情境做出解释及其行为反应。

2、质性研究方法:选取具有行为偏差和社会交往困境的典型儿童进行参与式观察,记录其行为特征及其变化,并通过对家长和老师的访谈了解其的表现与变化。

采用准实验设计方法,运用“反事实框架”(counterfactual framework)作为概念模型指导数据分析。

表2 样本的统计描述和不平衡检验

表3 运用倾向值模型分析的行为干预效果

研究结论

研究证明,社会信息加工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改善儿童的互动与交流,可以促进儿童更为积极的社会行为发展。

首先,社会信息加工理论的预防性行为训练,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升儿童社会行为能力。其次,预防性行为干预能够培养社会信息加工技巧,增强儿童对社会线索正确解读的能力,减少敌对归因,设立积极的对策和行为回应。最后,进行事前控制和针对一般儿童群体的发展性支持,能提供更有效的帮助。

研究启示

1、针对儿童的行为测量选择适当的测量工具,可通过行为观察等方式收集数据,同时从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层面避免参与儿童“认知”与“行为”脱节的现象。

2、父母的行为方式和教育方式影响着儿童的认知和行为取向,父母能够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参与项目活动,将可使孩子的认知能力和社会行为能力获得更好的发展。

3、平等的关系,互动的课程,能为儿童提供参与式的平台,建议创建儿童自身能力发展的支持性环境,促进个人社会行为能力发展的机会。

4、对特殊儿童群体进行行为干预时,尽可能避免标签化。

参考文献

吴帆,郭申阳,马克·弗雷泽.社会工作服务介入儿童行为发展效果评估的实证研究[J].社会建设,2018,11(6):6-17.

王沛,胡林成.儿童社会信息加工的情绪——认知整合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03(4):411-416.

杨慧芳.早期受虐经验与攻击行为——儿童和青少年攻击行为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式研究简介[J].当代青年研究,2001(5):23-25.

作者简介

杨轶,四川外国语大学社会与法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循证社会工作,健康社会工作。

童峰,四川外国语大学社会与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循证社会工作,健康社会工作与人口学。

原标题:《社会工作服务介入儿童行为发展效果评估的实证研究》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