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世界上最古老的瘟疫,最后败在了这个特殊的中国人手里

2021-02-01 18:3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腾讯医典 

麻风,一种古今中外都谈之色变的古老瘟疫,病人因它而终身残疾,变得“人不人鬼不鬼”,极其恐怖。

(卢照邻。图源,贵阳晚报)

中国比较有名的麻风病人,初唐诗人卢照邻算一个。他写下“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的神仙诗句,也因身患麻风而辞去官位,自我隔离到太白山中。

得了麻风有多痛苦?卢照邻在《五悲·悲穷通》里描述了自己的惨状:“骸骨半死,血气中绝,四支萎堕,五官欹缺……”

大意是,自己像一具骸骨,已经半死了,血气也非常虚弱,四肢萎缩在一起,五官残破歪曲。

卢照邻曾向药王孙思邈求医,但神医也回天乏术。他又寄希望于道士,吃了很多含有重金属的“仙丹”,病情却加重了。到了晚期,卢照邻的手足残废,终日卧床,最终在颍河投水自尽。

(广东石龙收容院内的麻风病患者和加拿大修女。图源,故宫历史网)

新中国成立初期,麻风病曾我国各省广泛流行,约有50万例病人,广东、山东、江苏、云南等省是重灾区。

现在却很少有人听说麻风病,连很多医生都不一定知道麻风病长什么样子。

麻风病是怎么被消灭的?离不开一款老药和一个人……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麻风病没有什么特效药。明朝《普济方》收录的大枫油(植物大风子种仁的油),算是古代为数不多能够治疗麻风的药物之一。

(大风子科植物大风子的果实。图源,网络)

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非洲、亚洲、南美洲等地的医生,试着给患者注射大风子油。虽然治疗过程很痛苦,但一部分人的病情确实改善了。

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1908年,德国化学家弗洛姆(E. Fromm)和魏特曼(J. Wittmann)首次合成一种叫氯苯砜(DDS)的化合物。但它只不过是无数新发现化合物中微不足道的一个,没人意识到它的巨大药用价值。

(我国早期生产的氨苯砜片。图源,网络)

随后10年里,氯苯砜被发现能抑制多种病原微生物,比如链球菌、结核杆菌、肺炎球菌和麻风杆菌等。遗憾的是,它对人体的毒性太大,也因此迟迟无法用到临床。

直到1941年,美国人费格特(Faget)使用氯苯砜的衍生物(类似该药的兄弟姐妹),改写了世界防治麻风病的历史。

费格特经过反复试验,选择了一种叫普乐民(promin)的氯苯砜衍生物做试验,经过2年的研究证明,它有较好的效果。

由于注射给药的副作用很大,1947年,英国科克伦(Cochrane)医生尝试将氨苯砜制成药丸,证实对麻风病也有效,且具有毒性较低、口服简便等优点。

最重要的是,氨苯砜的价格便宜,贫困地区的人也买得起。

从此,氨苯砜成为治疗麻风的救命药,在世界各地推广使用。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氨苯砜都是国际公认的治疗麻风病的首选药物。

氨苯砜何时进入中国,已经无法考证,但从浙江省皮肤病医院编撰的浙江省麻风防治史[3]来看,20世纪50年代初,浙江省已经开始应用氨苯砜、氨硫砜、大枫子制剂、雷米封等药物治疗麻风病。

至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以氨苯砜治愈的病人达30万余例[4]。可以说,这款老药为中国消灭麻风病作出了巨大贡献。

2021年1月31日,是第68届世界防治麻风病日暨第34届中国麻风节。我们要缅怀一个人:马海德。

让我们将时间拨回到烽火连天的抗战年代。

1936年,在宋庆龄的推荐下,26岁的美国医生乔治·海德姆作为一位“训练有素的西医”来到陕北,成为红军的卫生部顾问。其间,他申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改名马海德。从此,美国青年乔治变成了同志们亲切叫着的“马大夫”,直到新中国成立。

1950年,他协助组建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

那时,中国约有50万麻风病人,主要分布于广东、福建、江西、江苏、山东等省。他们遭受着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生不如死。

因为缺医少药,加之社会歧视,如果村子里发现一个麻风病人,整个村子都会陷入恐慌。

为了打消大家对麻风病的恐惧。马海德去麻风病医院从来不穿隔离衣,也不穿白大褂,还与病人握手问好。

(马海德紧紧握住一位麻风病人的手。图源:大连晚报)

一年春节,在河北望都麻风病院,马海德主动和病人握手,但有个病人不肯伸手。

“马大夫跟你握手呢,你倒是伸手呀。”

听到这话,老人哆哆嗦嗦伸出手来,泪流满面:“自打我得这个病,多少年了,没人敢跟我握手,您是第一个。”

经过马海德长期身体力行之下,人们渐渐消除对麻风病的恐惧与偏见。

1976年,马海德查出前列腺癌,但这并没有影响他和麻风病的斗争!他跑遍全国几百家医院和防治点,甚至走访了十几个国家,争取到价值上千万美元的药品、医疗器械

1980年,他把国外治疗麻风病的新技术——利福平、氯苯吩嗪和氨苯砜的联合药物疗法(MDT)引进中国,并推动中国成为在世界上第一个全面使用该方案的国家[5]。

1981年,经过大量研究调查,他向卫生部提出了“2000年中国基本消灭麻风病”的目标。

1988年,马海德获得“甘地国际麻风奖”,中国卫生部也授予他“新中国卫生事业先驱”荣誉称号。

(卫生部授予马海德的“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荣誉称号证书。图源,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可此时,他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自从查出前列腺癌,他先后做了8次大手术,瘦了30多斤。可就在去世前的一个月,他依然在病床上给麻风病人口述回信。

1988年10月3日,这位来自外国的中国医生离开了我们。

从23岁踏上中国土地,到78岁逝世,马海德把最好的年华乃至生命全部献给了中国。

值得告慰的是,当时,中国麻风病人从50多万下降到发病数不足两千,完全治愈的病人已达21万。

麻风病不是一个传染性很强的病。以现代人的身体素质,95%以上的人对麻风杆菌有正常抵抗力,即使感染了麻风杆菌,发病的比例也很低[6]。但古代和近代的老百姓,很多时候连饭都吃不饱,体质很弱,免疫力很低,自然没办法阻止麻风病的肆虐。

我们知道,对付传染病,主要3个办法:

一是控制传染源。找到并控制能够传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麻风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未经治疗的多菌型麻风病患者。

二是切断传染途径。比如现在新冠疫情防控经常采用的集中隔离和居家隔离。

三是保护易感人群。打了疫苗就不用怕了。

1957年,卫生部在《全国麻风病防治规划》中确立了“积极防治,控制传染”的方针,提出“边调查、边隔离、边治疗”的步骤和做法。

首先,每年动员大批医疗人员深入基层,开展麻风大普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普查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每年都查不出多少新发病例了,才逐步终止。

其次,在交通不便、没有水电的深山、海岛上,修建几百所麻风病医院,大规模收治人。

最后,普及氨苯砜和采用更新的联合药物疗法。

强制隔离+氨苯砜单药治疗等措施,使得在80年代中期,普查已经找不出很多麻风病新发病例了。在低发病率的情况下,联合治疗又做到了在几个月甚至几周内就消除传染性,让患者能回归社会。

2000年,中国卫生部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的麻风病存量病人已下降到2000人左右,患病率在十万分之一以下,基本消灭麻风病。

现在,假如新发现麻风病人,是不再需要隔离的。

我国对麻风病的诊断和治疗实行免费,门诊治疗半年或1年即可完成疗程,效果良好。目前,我国现存麻风病人不到3000人,“实现一个没有麻风病的世界”正成为我们触手可及的梦想。

审稿专家:徐宏俊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

参考文献

[1]第19届国际麻风大会在京召开.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9/19/c_129288305.htm

[2]苏士雄.氨苯砜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广西医学院学报.1981年03期

[3]浙江省麻风防治史.https://mp.weixin.qq.com/s/qag3iICeis6pK9Lbc15y5A

[4]第19届国际麻风大会课件.中国麻风防治协会.http://www.chinalep.org/showNewsDetail.asp?nsId=79

[5]WHO西太区专家组评估中国MDT的报告.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1981年01期

[6]麻风病防治核心知识及相关问答 (2014年版).http://www.chinacdc.cn/rdwd/201402/t20140206_93246.htm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