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地方】这一年,山西交出“三份优秀答卷”

2021-02-01 20:5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写在前面 2020年极为不寻常又极其不平凡。这一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山西省委团结带领全省人民,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攻坚克难,战胜了许多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困难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交出了夺取山西“战疫”重大战略成果、实现转型发展入轨并呈现强劲态势和全力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份优秀答卷”,使山西工作在新起点上实现了新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01

山西在“战疫”大考中实现“五个零”

——2020年山西交出“三份优秀答卷”系列报道之一

庚子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肆虐,山西省委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制定周密方案,组织各方力量开展防控,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的重要指示,团结带领全省人民攻坚克难、锐意进取,交出了夺取山西“战疫”重大战略成果的优秀答卷。

▲ 2020年2月22日,山西省第13批支援湖北医疗队从太原南站出发,奔赴湖北开展医疗援助工作。本批医疗队由30名队员组成,主要是影像技师医疗人员。图为医疗队队员在太原南站准备出发。

(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迅速启动一级响应,

建立战时机制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山西省委以坚定意志、非常之力和果断之策,牢牢把握疫情防控主动权,第一时间成立省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迅速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建立战时机制。2020年1月16日,全省电视电话会议确定16家集中救治的定点医院,紧锣密鼓调配医疗物资。2020年1月21日,山西省出现首例疑似病例,省委、省政府迅速启动覆盖十一市的联防联控机制,成立由省委书记楼阳生和省长林武任“双组长”的省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实行每日值班疫情“零报告”制度。

战疫期间,全省上下迅速凝聚起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构筑起护佑家园的铁壁铜墙。山西省委书记、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楼阳生先后45次召开省委专题会议暨省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作出批示159次,牢牢把握疫情防控主动权,坚决打好打赢抗疫山西战役、支援湖北战役和拱卫首都战役。

人人是战士,个个都出力。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迅速行动,小区、村口设卡严控,图书馆、电影院关闭,机场、火车站、汽车站、高速路口严测体温,公布“发热门诊”,电视屏幕上防控提示和心理疏导节目更密集了,大喇叭里强调严禁聚集……

“村民不出家,外人不进村”是苏家堡人给自己下的“军令状”。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山西平遥县杜家庄乡苏家堡村经过两轮“家底”摸排,全村武汉返乡人员277名,占到全村人数的10%以上。村支部书记刘兴平说,当时面对异常严峻的防疫形势,党支部坚决落实县委“党旗飘起来、党徽戴起来、党员身份亮出来”的要求,党员冲锋在前,群众积极参与,共同筑起抵御病毒、抗击疫情的“钢铁长城”。

山西坚持全国一盘棋,锁定“双零”目标,坚持“三线”作战,防控治研“四环”联动,落实“五严五防”“四后”防控,全面压实法人单位责任,抓好“两个统筹”,实施分层分区分级响应、精准精确精细防控……一系列有效举措形成了完整的疫情防控指挥体制、运行机制、工作体系,全省疫情防控工作科学、有力、有序展开。

▲ 2020年2月1日,在山西新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车间,冯雅珍(前中)和女工们在赶制口罩。

(新华社记者 马晓媛 摄)

守住疫情防控阵地,

集中力量打歼灭战

新冠病毒肆虐,疫情阻击紧迫。楼阳生到荣获“全国抗击非典英雄集体”称号的山西省和太原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定点医院太原市第四人民医院指导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工作时提出,要坚持中西医结合,“一人一策”科学制定诊疗方案,加强科研攻关,提高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山西要尽最大努力实现确诊病人“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目标。

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在山西省卫健委、省中医药管理局的安排部署下,迅速派出全国名中医贾六金,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李廷荃及感染性疾病科主任李双全,加入山西应对疫情中医专家组,夜以继日研究中医药诊疗方案,深入各地进行会诊,指导救治。

2020年1月31日,山西省卫健委通报:山西省中医药在疫病初期就积极介入治疗,确诊的39例新冠肺炎病例,有31例实施了中医药救治,其中,1例属纯中药治疗,30例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经过治疗,31例患者中,有17例病情明显好转,14例症状平稳,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2020年2月3日,山西省进一步加强新冠肺炎医疗救治省级专家组力量,专家人数由22人增至92人。与此同时,山西白求恩医院、山西省人民医院、山医大一院、山医大二院、山西省儿童医院组建新冠肺炎病例救治专业队伍,随时承担省级医疗救治护理工作任务。

山西是全国第一个旗帜鲜明提出用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省。实践证明,这一救治模式卓有成效,为全国疫情防控和患者救治贡献了宝贵经验。

山西确诊病例清零,

治愈率100%

生命重于泰山。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一定要把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作为突出任务来抓。

2020年3月13日是山西“战疫”史值得记录的一天。这一天,山西省最后一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从晋中市传染病医院治愈出院。至此,全省11个市累计报告133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经专家和医护团队精心监护救治,全部治愈出院,治愈率100%,实现了新冠肺炎确诊病例“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的目标,标志着山西取得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阶段性胜利。

从2020年1月22日山西首例新冠肺炎病例确诊,到2020年3月13日最后一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治愈出院,山西经过艰苦努力,用36天时间消除本土新发病例,用52天时间实现本土病例清零。50多天的战“疫”,肆虐的疫魔没有在这里带走一个患者的生命。在这50多天的战疫中,山西人民用智慧和汗水交出了一份优秀答卷,人民群众生活秩序全面步入正常轨道。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山西省委省政府牢牢把握疫情防控主动权,坚决打好打赢抗疫山西战役、支援湖北战役和拱卫首都战役,所有“白衣战士”义无反顾,以生命护生命,交出了确诊病人“零病亡”、医务人员“零感染”、出院患者“零复阳”、确诊疑似“零输出”、隔离医学观察人员“零输出”五份优秀答卷。

战果来之不易,成绩令人振奋,同时积累了宝贵经验。山西省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武晋表示,“我们牢牢守住了山西阵地,有效救治患者方面为全国探索了宝贵的经验,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简报9次推广‘山西做法’。”

山西在疫情大考中,广大医务工作者不惧危险、始终战斗在抗疫最前沿;广大公安民警、疾控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坚守岗位、日夜值守;各行各业的志愿者们不计得失、英勇奋战……

山西用优异的战绩,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生命重于泰山”的重要指示,践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初心使命,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真理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书写了三晋儿女护佑家园、做共和国脊梁的新篇章。

02

山西高质量转型发展蹚新路态势强劲

——2020年山西交出“三份优秀答卷”系列报道之二

2020年,山西可谓喜事连连。经过艰辛努力,主要经济指标基本实现“正增长指标增幅高于全国,负增长指标降幅低于全国”,全省GDP增长3.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6%和7.6%。粮食产量达到142.4亿斤,创历史新高。转型发展的山西,令国人刮目相看。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山西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三篇光辉文献”精神,牢牢扛起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历史责任,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强力推动“六新”突破,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高扬转型综改示范区“金字招牌”,实施千亿产业培育工程,加快壮大新动能

2020年的春天,社会经济一度被疫情按下“暂停键”,但山西转型发展的脚步始终铿锵前行,“六新”的枝蔓上既绽放着崭新的花朵,也结出累累的硕果。

山西是全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20年5月11日~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对山西寄予厚望,“路子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久久为功,不要反复、不要折腾。希望山西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情真意切、语重心长,给山西人民以极大鼓舞和激励,为山西未来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转型发展是根本出路、唯一出路,舍此别无他途。

这一年,山西牢记嘱托,以转型发展作为经济工作和各项事业之纲,在“率先”上抢先机、在“蹚出”上下苦功、在“新路”上勇探索,在资源型经济转型的“金光大道”上阔步向前。

这一年,山西从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到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从强力推动“六新”突破,到着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从加快发展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到全面推进改革开路、制度开放,全省高质量转型发展呈现强劲态势。

这一年,数十家高校院所、金融机构、知名企业到山西商谈合作,一大批产业、科研、金融等领域项目在山西落地实施,成功举行运城中国农民丰收节、晋阳湖集成电路与软件业峰会、山西药茶发布会等,形成广泛影响。郑太高铁、龙城太原地铁正式通车,壶化集团成功在深交所挂牌上市……

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山西指明的“金光大道”。建设转型综改示范区,是党中央赋予山西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实现转型发展的关键一招。

2020年,山西综改示范区“三个一批”项目新签约、新开工139个项目,投资将超千亿元,新投产项目44个,预计年产值117亿元。项目主要集中在合成生物、半导体、大数据、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它们将聚焦转换新动能,打造产业新高地,抢抓新动能发展机遇,为山西省培育一批千亿产业,实现从“一煤独大”到“八柱擎天”,汇聚更大的发展势能。

如果说做优做强新动能,是山西省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战略问题,那么实施千亿产业培育工程,全速推进产业项目,加快壮大新动能,则是山西省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重要路径。

2020年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千亿产业培育工程,加快壮大新动能。坚持转型为纲,推动农业、工业、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全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山西省发改委副主任姚少峰介绍全省重点工程项目推进情况时,用四个“前所未有”来概括疫情之下省委、省政府狠抓项目的鲜明导向、坚定信心和坚强决心。

据统计,截至去年12月末,山西省掀起项目建设热潮,建设项目达9818个,总投资3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7273.4亿元。其中,产业项目4296个,年度计划投资2875.3亿元。

这些项目里既有山西省全力打造的信创、大数据、半导体等14个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产业集群,又包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钢铁、有色、焦化等传统优势行业;既有以山西杂粮、山西药茶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精细化、特色化、功能化发展项目,又有文旅、文创、文艺融合新项目。

▲ 近年来,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以农户经营为主体,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形成了旱垣温室区、设施蔬菜生产带和以西红柿、辣椒、豆角种植为主的生产基地。目前,太谷区设施蔬菜水果面积达7万多亩,亩均收入3万元左右。图为太谷区范村镇农民在一处农业示范园区内查看蔬菜生长情况。

(新华社记者 王菲菲 摄)

以龙头企业重点项目为牵引,全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为高质量转型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引进一个项目,培育一个龙头,形成一个产业集群,引发巨变,结下硕果。

山西省把信创产业作为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上抢滩领跑、赢得先机的重要抓手,高点谋划,高位推动,中国电子、中国电科、长城等一批龙头企业、核心企业落户山西,云时代、百信等省内领军企业逐步壮大,呈现蓬勃发展势头。

2020年7月10日,山西长城“智能云”工厂项目正式下线,标志着山西在打造信创产业生态、推动信创产业集群发展上取得重大突破。此次下线投产的智能生产线自动化程度达到90%,年产国产计算机整机将达100万台套。“智能云”从开工到建成投产用时不到4个月,成为中国长城签约最快、落地最快的制造基地建设项目,彰显了山西打造“六最”营商环境的成果成效。

2020年,14大标志性引领性产业集群成为创新焦点,山西省重点选择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大数据融合创新、半导体等发展势头强劲、未来前景广阔的产业集群进行引领突破,示范带动全省域、全领域构建创新生态。创新的力量无处不在。清华潞城精密智能高端装备制造项目与长治市正式签约,打破国际垄断、填补国内空白的关键技术为该区高质量转型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再添新动能。

2020年3月,山西全省科学技术大会隆重召开,“创新为上”再次为山西转型发展奠定“科技硬核”基调。

在紧盯前沿技术创新的同时,山西省也在全力推进存量巨大的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端化发展,打造培育另一种新动能。

“相对于省政府提出的培育千亿产业,山西天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将充分发挥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作用,依托院士工作站,通过申报参与百城千业万企对标达标提升专项行动,助推企业产品质量提升,打造风电法兰产业集群的龙头领军企业。”山西天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全喜表示,现在企业产品订单满满,生产加班加点,2020年营业收入超过8亿元。

▲ 1月27日,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台氢燃料混合动力机车,在中车大同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成功下线。

(新华社记者 曹阳 摄)

聚焦“六新”蹚新路,新兴产业成为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项目兴则产业兴,项目强则经济强。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时鲜明提出要在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上不断取得突破,这是总书记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最新理论成果。信创产业作为我国拥有自主产权和核心竞争优势的重要产业,技术领先、市场巨大、前景广阔。

“六新”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变革趋势,代表着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既是山西率先蹚出转型新路的方向目标,也是路径要求和任务举措。在“六新”上不断取得新突破,是山西转型发展的基础所在、支撑所在、希望所在,也是发展新动能的必由之路。

山西紧扣“六新”谋篇布局,厚植发展新动能。新基建是未来发展新引擎,以5G、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全省网络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多项关键指标处于全国前列;核心数字产业呈现积极发展态势,产业领域投资活跃;经济社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加速,数字经济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

走进山西晋潞注塑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排排机床设备飞速运转,56个大型机器手臂有条不紊地操作着,空调外壳产品流转在一条条自动化生产线上,偌大的空间里只有为数不多的工人进行着外观检查、贴膜、包装、管理等工作,1条生产线一天就能生产2000多个空调外壳。

据了解,目前仅长治市在装备制造、半导体光电、医药健康、新材料、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方面已形成年产值5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

转型为纲,项目为王。一个个项目,一件件实事,凝聚成高质量转型发展的丰硕果实。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地区,山西正在用新发展理念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03

是历史责任更是时代使命

——2020年山西交出“三份优秀答卷”系列报道之三

2020年,是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面对脱贫攻坚的重大历史责任,山西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全面落实党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牢固树立交总账、军令状意识,高位推动、精准发力,全省各地各部门把产业振兴贯穿到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和乡村振兴全过程,持续压实主体责任,有效克服疫情影响,精准施策集中攻坚,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2020年10月17日,山西省左权县麻田村的第一书记王玉恩(左)在农产品展销活动中为村里的土特产做宣传。

(新华社记者 曹阳 摄)

做优做强特色产业,

高质量衔接乡村振兴

产业扶贫是增强造血功能、帮助贫困群众就业的长远之计。

山西省始终把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着力构建稳定脱贫的四梁八柱,形成了“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新格局。杂粮、养殖、林果、中药材、电商、旅游、光伏等特色产业增收效益突显,为携手共进奔小康,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下了坚实基础。

“现在有600余户贫困户从事蔬菜种植产业,亩均收入可以达到6500元。”平顺县麦丰农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负责人梁余妮高兴地说,有机旱地蔬菜现在越来越得到市场的认可,乡亲们的收益有了保障。

长治市平顺县气候温和,无霜期长,种植旱地蔬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015年,梁余妮创办公司,带动了全县6个乡镇40个村1000余户蔬菜种植户,真正实现了产业扶贫、精准扶贫,实现了企业经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山西省贫困地区土地贫瘠,产业基础薄弱,村集体经济大多有名无实。创新推动“光伏产业”扶贫,让“靠天吃饭”的贫困群众天天受益,贫困村集体经济逐步壮大,农业农村产业重构。

“你可别小看这些蓝板板,它可是群众取之不尽的‘阳光银行’,村里每年因此可获利21万元。汾西县永安镇太阳山村真的是靠‘晒太阳’脱了贫。”65岁的贫困户贾顺对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说,“2014年我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时候,家庭人均收入2210元,自从村里有了光伏扶贫电站,我有了公益岗位,仅村保洁员的劳务收入每年就有3600元,而这笔收入是由光伏电站扶贫收益金支付的。”

“光伏发电项目彻底解决了村集体无收入、办事没资金的难题。”武乡县故县乡圪台庄村村委会主任李文波介绍,圪台庄村是一个传统种植纯农业村,去年,村里拿出光伏收益的6.5万元发展经济农作物产业,种了50亩鸡心果和100亩色素辣椒,村集体和村民的收入又多了一条新路子。

光伏产业是黄金产业,太阳出来就赚钱。山西省扶贫办产业站站长张临阳介绍,光伏发电是贫困地区开展产业扶贫的好项目,每百千瓦村级电站每年可给村集体带来10万元以上稳定收入,连续20年的光伏电价政策性补贴,累计可给村集体增加收入200余万元。

光伏产业,硕果累累。遍布山西贫困地区的光伏扶贫电站,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增强了底气。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山西省已建成5532座光伏扶贫电站,并网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94.4万千瓦,累计结算光伏扶贫收益26.68亿元,惠及9477个村,帮扶带动56.8万户贫困户致富增收,光伏项目已成为山西省最大的产业扶贫项目,规模总量位居全国第二。

▲ 山西省广灵县巧娘宫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的工人在“扶贫车间”里编织工艺品。

(新华社记者 曹阳 摄)

向深度贫困聚力,

发起集中攻坚

脱贫攻坚是最大的政治任务,也是最大的民生工程。

山西是全国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就有吕梁山、燕山—太行山2个。全省36个国定贫困县,22个省定贫困县,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

山西省扶贫办主任刘志杰说,山西省委、省政府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2017年6月,将主要位于燕山—太行山、吕梁山两个集中连片特困区内的偏关、宁武、静乐、兴县、临县、石楼、永和、大宁、天镇、广灵等10个县列为深度贫困县。为确保10个深度贫困县如期脱贫摘帽,出台《关于“一县一策”集中攻坚深度贫困县的意见》,持续打好政策、资金、项目“组合拳”,多举措展开集中向深度贫困发起“总攻”。从资金投入、工程项目、政策举措、帮扶力量重点倾斜支持,实现了村村有项目、户户有产业,集体经济逐步壮大,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圆满收官。

忻州市横跨太行和吕梁山区,是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全市14个县(市、区)有11个国定贫困县,贫困面占到80%以上,是全省脱贫攻坚最大的主战场。“2017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忻州考察,对整村搬迁做法给予充分肯定,给忻州干部群众带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全市人民以‘不破楼兰誓不还’的气势,确保脱贫攻坚成色更足、质量更高,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忻州市委书记郑连生如是说。

偏关县重点发展沙棘产业,新建沙棘林2.9万亩,带动437名贫困人口人均劳务增收8556元。“一县一策”10万亩沙棘脱贫主导产业全部完成,覆盖全县9个乡镇114个村,带动贫困户4464户。

走进宋家沟移民新村古韵扑面,青砖灰瓦,木屋黄墙,乡风浓厚。这里是岢岚县的一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2017年以来,宋家沟村新建移民安置房265间5300平方米,承接了全乡14个村子145户搬迁过来,其中4个村属于整村搬迁。

2018年5月,宋家沟村获评山西省首批3A级景区。每逢周末节假日,包车或者自驾游客纷至沓来。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村民们渐渐找到商机,有的在街上摆起凉粉摊,有的卖自己采来的山蘑、瓜子、茶叶,有的开起饭馆、民宿。昔日靠山山穷、靠水水浑的宋家沟,一改破败颓废旧貌,2020年全村人均收入1万元,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

现在从吕梁山到太行山,从雁门关到黄河岸边,到处呈现出山庄窝铺搬出来、荒山荒坡绿起来、陡坡耕地退下来、光伏产业亮起来、转移就业走出来、群众生活富起来的新景象。

截至2020年12月31日,5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799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32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条件显著改善,贫困群众的获得感显著提高,全省脱贫攻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 2020年10月17日,山西省左权县麻田村的脱贫户在晾晒粮食(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曹阳 摄)

强党建固本色,

做实“帮扶”基本功

“我们这代年轻人不仅能吃苦,还能干成事,真正地把‘群众拥护不拥护,群众赞成不赞成,群众高兴不高兴,群众答应不答应’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将义无反顾地用实际行动让党的旗帜在大山深处高高飘扬。”永和县阁底乡奇奇里村“90后”扶贫干部、第一书记郭若桥诚恳地说。

脱贫攻坚,是历史的责任,更是时代的使命。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省驻村帮扶干部迅速行动,到一线开展疫情防控,坚决打赢战“疫”战贫两场攻坚战,以深化“六大行动”为抓手,全面开展剩余任务、失学辍学、基本医疗保障、危房改造、饮水安全、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兜底保障、账实不符“十个清零行动”,切实提升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确保脱贫成效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检验。

▲ 2020年8月11日,小学生宋昊阳和驻村的父母在飞岭村内合影。他的父亲宋艳红,是山西省临汾市安泽县信访局驻飞岭村的脱贫攻坚工作专班组长,2020年已是驻村的第三个年头;母亲翟荣花于2020年7月主动申请驻村,协助工作专班做好日常工作。

(新华社记者 曹阳 摄)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山西省委组织部、省扶贫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决策部署,精准选派抽硬人,精准管理强队伍,持续推动驻村帮扶工作队和农村第一书记精准帮扶,严格“四个不摘”重大要求,按照“一村一队、一队三人”选派要求,全省近1.4万支驻村工作队、近5万名驻村工作队员和农村第一书记在脱贫攻坚的火热实践中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截至目前,各级驻村干部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困难问题30余万件,各级帮扶单位投入资金17.2亿元,引进资金13.3亿元,实施万元以上项目1.4万多个,推动全省贫困村全部实现退出。

山西省石楼县创新实施“党支部+造林合作社”模式,被誉为“吕梁生态脱贫的升级版”。全县134个村党支部共领办组建造林合作社137个,5万多贫困人口享受到生态脱贫的政策叠加红利。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山西人民坚信“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呢”!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田孔社)

原标题:《【地方】这一年,山西交出“三份优秀答卷”》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