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高分《吉祥如意》票房不佳,大鹏也需要还之前的“口碑债”?

2021-02-02 11:4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大鹏值得鼓励,但如何拉回观众是个问题

文/七月

大鹏的首部文艺长片。

在这部《吉祥如意》中,从商业片导演发展至文艺片导演的大鹏进行了一定的新尝试,并因此得到了不少来自行业的认可。

再加上,大鹏之前执导的短片《吉祥》等电影作品也相应地获得了一定的成绩。对于非科班出身的大鹏来说,他显然是有着值得肯定的导演实力。可惜的是,从正在上映的《吉祥如意》来看,大鹏的这种实力与大众的认知和接受之间有着一定的落差。

具体来看,《吉祥如意》这样一部有着创新意义的国产文艺片,目前的市场表现并不算亮眼:截至1月结束,影片积累了近700万的票房,上座率维持在2%左右,猫眼、淘票票购票平台的评分均为8.3分。

实际上,这一落差产生的一大原因在于,从之前执导的两部电影作品到前段时间的综艺节目《演员请就位2》,大众和市场对大鹏及其作品产生了一定的争议和质疑,这种固有印象延伸到了《吉祥如意》上,导致大鹏所拥有的实力没能被完全认清。

再加上,国内观众一向不会单纯地为了一部影片做了多少行业创新而买单观影。《吉祥如意》想要激起大水花的难度可谓不小。现在留给大鹏需要思考的问题是,错失了《吉祥如意》这个“扳回一城”的个例,他还有没有其他展现自身实力的更好机会?

1

—大鹏没有完全被大众接受—

延续下来的偏见。

单单来看《吉祥如意》这部作品,影片的内容是在大鹏之前执导的剧情短片《吉祥》基础上衍生而来的,大鹏确实在其中做了一些类型创作新尝试。像是《吉祥如意》提名了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剧情片的奖项,足以验证大鹏的这种创新是得到了行业认可的。

不仅如此,商业片导演出身的大鹏首次执导的文艺短片《吉祥》,便荣获了金马奖的最佳短片和最佳剧情短片两个奖项,也是被行业所认可的。而这两项成绩已经可以证明一个事实,即作为导演的大鹏并不是所谓的“烂片”导演。

实际上,对于市场和大众来说,大鹏属于严重被低估或忽视的青年导演,至少之前对大鹏最大的关注焦点并没有完完全全地放在他的导演实力上,多多少少被他身上有什么“卖点”或话题给带偏了。

对比之下,虽然《煎饼侠》和《缝纫机乐队》这两部较早由大鹏执导的影片获得的大众口碑较为平平,但大鹏凭借《煎饼侠》成为了当时10亿俱乐部的最年轻导演,《缝纫机乐队》则是票房最高的国产音乐类型影片,且这两部影片都提名了一些电影节的奖项,可以说是相应地获得了一定的业内肯定。这也能够代表刚进入市场的大鹏导演能力如何。

除此之外,通过出演了申奥的《受益人》、甘剑宇的《铤而走险》等不少新导演的前几部大银幕作品,大鹏在扶持行业新导演上也起到了不少的积极作用。这一点也应该被市场和大众关注到。

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并不是科班出身的大鹏无论是作为导演、还是作为演员,都是有着相对不错的实力所在的。只不过目前来看,这一点除了需要得到行业的认可之外,更需要的是更多观众的接受。

至少,市场和大众应当抛开之前对大鹏先入为主的偏见,而不是看到大鹏的下一部作品,脑海中首先蹦出来的是他先前执导的《煎饼侠》和《缝纫机乐队》,将固有印象延续到下一部作品上。这对于一直在升级自我的大鹏来说,确实有些不公平。

2

—消除质疑的最佳机会?—

观众不会单纯为创新买单。

翻看灯塔专业版提供的《吉祥如意》的有效观影评价,能够看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无论是影片的正面评论、中性评论,还是负面评论,评论中提及率最高的热词都是“大鹏”这两个字眼。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大鹏来说,这种现象并不是一件好事。这极大程度上意味着,大众和市场一直以来对大鹏自己本身以及他的作品都持有不小的质疑态度,这种争议并没有因为《吉祥如意》的出现而消失。

其实,大鹏需要抓住一个机会来消除市场和大众对自己和自己作品的质疑和争议,《吉祥如意》能够证明大鹏不止是《煎饼侠》时的“大鹏”、《缝纫机乐队》时的“大鹏”,可能算得上是最好的机会。

究其根本来看,作为导演的大鹏走了一条从商业片到文艺短片、再到文艺长片的发展路径,这是其他国内导演少见的选择。对于商业片出身的大鹏来说,执导文艺片更多的是他额外的尝试,商业片才是基本土壤,因此在短期内,《吉祥如意》极大可能是大鹏执导作品中的个例,可以充分地展示出他所具备的导演实力以及更多的市场可能性。

然而目前来看,《吉祥如意》这部小体量制作的文艺影片并没有进行大面积的宣传推广,至少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他们很难关注到这部足以改变他们对大鹏固有印象的电影作品。这带来的结果恐怕会是,这次消除质疑的最好机会无法实现更多的作用力。

更现实的一点在于,绝大多数的观众不会单纯地为《吉祥如意》做了多大的行业创新而买单。从这一层面来看,《吉祥如意》既像纪录片、又像剧情片的新尝试特点反倒成了劣势,更多的观众无法从中抓到影片真正吸引自己的类型重点。

当然,观众的不轻易买单并不是只针对《吉祥如意》一部,这从更早的导演尝试结果已经能够看出问题了。比如李安从《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到《双子杀手》一直推动的帧数等拍摄技术创新,只拿下了1-2亿的票房成绩;抛开影片内容的文艺属性不看,不少观众对冯小刚在《我不是潘金莲》中进行的画幅创新抱有质疑——仅仅是这些行业创新还不足以吸引大部分的观众进影院观影。

此外,文艺片目前以及未来还是绕不开难以走近大众的“内容难题”,类似“不知所云”、“看不懂”等的评价字眼说明了《吉祥如意》也有着同样的困境。

3

—呼吁关注的离场率问题—

线上观影的影响所在。

实际上,笔者是在近日的一次包场观影活动中观看了《吉祥如意》。在整个观影过程中,上座率还算不错的现场出现了一些观众中途离场的情况。而这一问题在《吉祥如意》的观后短评中也能够看到,有着一些以“看了X分钟就走了”为例的评价内容。

对此,一些影院负责人透露,不仅仅是《吉祥如意》,可以说最近市场上正在上映的很多影片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离场率有些高,“之前有几场《缉魂》和《大红包》,购票的本来就不多,中间陆陆续续走了近一半的观众”。

对于国内电影市场来说,离场率较高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现象,是一直以来都存在的一个市场问题。某影院经理表示,这个现象放在之前可能不算什么大问题,“只是1月的市场没有大片支撑,冷冷清清了,就立马凸显了出来”。

尤其是,整个市场在经历了长达半年的疫情重创之后,并没有完全复苏,大盘热度也没有从“冰封”彻底回暖。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离场率较高的问题才更应该引起行业的关注。这极大可能对上映的影片本身和整个产业是一种隐患。

具体来看,离场率较高的问题凸显了出来,这体现出了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对线下观影方式失去耐心。这也从侧面证明了,线上观影方式逐渐对线下观影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越来越多的观众线下观影时的行为开始趋向于线上观影,对比线上观影的随时性,线下观影“不想看就走人”的情况正在出现。

对于正在上映的影片本身来说,这一现象带来的最直接问题是,影响观众对影片内容的接受和理解。如果影片属于犯罪悬疑这种需要观察细节和分析逻辑的,观看的内容不完整产生的尴尬是必然的。这一定程度将会影响到影片的口碑发酵,特别是自来水营销。

此外,从整个产业的角度分析,如何提高国内市场的人均年度院线观影量和观影人次始终是一大现实困境。长远来看,离场率较高的问题在改变观众线下观影习惯、破坏观众观影素质的同时,并不利于产业的发展。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