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医药,一家世界500强企业的创新样本分析

澎湃新闻记者 李潇潇
2021-02-08 10:07
来源:澎湃新闻
10%公司 >
字号

在这个提倡“全民创新,人人创新”的时代,创新乃是大势所趋,而对于一家企业来说,“创新”这个宏大的命题则更加具体,比如将创新摆在何种战略层面,比如如何通过创新创造价值。

上海医药(601607.SH,02607.HK)是国内医药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2020年,上海医药首次进入“2020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单”,是仅有的两家中国药企之一。创新发展正是上海医药正在深入推进的第四发展战略之首。

在谈及创新的重要性时,上海医药总裁左敏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表示:“创新绝不是锦上添花,而是企业的生存问题,唯有创新才有出路。”

对于医药创新的形式,上海医药董事长周军则用“不拘一格”四个字来概括:“或自主研发,或寻求内外合作,只要能够为中国的医药行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不拘一格。”

某种程度上,上海医药的创新之路正是一个典型的样本,它是中国医药创新的先行者,从中可以窥见中国医药行业在创新方面的探索以及未来的可能性。 

“以患者需求”为出发的创新

说创新,谈创新,到底什么是创新?上海医药给出的答案是,以患者需求作为出发点。

上海医药研发管理中心副主任柯樱表示,创新有不同的路径,比如技术上的重大突破,药物靶点的完全创新,归根结底首先要围绕临床需求,可以让患者受益。

亲自负责上海医药研发创新的左敏总裁也强调:“做药的关键还是不忘初心,做药主要是为了解决老百姓的临床用药需求,这是我们一直铭记于心的做事宗旨,也是我们认为的医药创新的关键。”

以“需求”为目标,上海医药的创新工作从来不拘一格,用周军的话说:“只要为我所用,特别是研发能力能够纳入到我们的总体系,那就不分内外,我们自己的团队也可以,其他团队加入也可以,甚至产权或合作上面都可以谈。”

目前,上海医药在药物研发方面列为了四大板块,覆盖创新药、化学仿制与改良型创新药、中药和罕见病药,其中创新药是以生物药为主,聚焦肿瘤、免疫、感染等领域的多个靶点,重点发展治疗性抗体与ADC,积极布局溶瘤病毒、细胞治疗等方向。

上海医药当前有22个创新药产品处于研发管线。上海医药的创新药目标是在“十四五”期间至少有2个至3个重大新药获批上市,有30个创新药处于临床阶段,其中不少于15个处于临床2期和三期。

创新是为了推出产品,但真正的创新能力又不仅于此,更要延伸到医药研发前期,包括对疾病靶点的跟踪能力,对新疾病发病机制的认识,是否能把初期的研究成果转化成实际的产品。这些对于国内许多医药企业都是很大的挑战。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即上海张江路92号项目)建成示意图

为此,上海医药还在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在满足公司自身创新发展的同时,从研发、中试、临床、产业化等形成完整创新孵化平台,如上海张江路92号项目,规划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建成后将围绕治疗性抗体与疫苗、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生物医疗创新领域,打造国内生物医药板块布局最齐全、技术领先的孵化转化基地和产业化平台。

另外,上海医药还与上海交大医学院、复旦大学药学院、上海市瑞金医院等知名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展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通过打造“朋友圈”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整体研发能力。

创新投入屡创新高

长期以来,中国医药主要在仿制,创新能力有所欠缺,创新研发投入占比也少之又少。医药创新背后需要资金、人才等多方面的储备,而研发投入无疑是其中的重要基础。

自从周军2016年起担任上海医药董事长,上海医药的研发投入屡创新高,2019年达到15.09亿元,同比增长27.22%。

“在创新研发的过程中,资金投入是一种资源和工具。”近几年,上海医药不断增长的研发投入带来的改变柯樱深有体会,她向澎湃新闻记者介绍,相比较过去,现在她所在的研发中心的压力不再是为经费发愁,而是转向如何尽快地把每一个创新项目推进得更好。“进度有没有没赶上?还有哪些项目没有做?有没有完成任务?”成为研发中心的每日“三问”。

医药创新有一个著名的“双十理论”,即十年时间、十亿美元,才有可能做出一个创新药。在这一大背景下,国外医药巨头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可达到16%,甚至更高。必须承认的是,虽然研发投入已经不断提高,近年来,中国医药企业在研发的投入上大大提升,但与国际一线公司相比还有一定距离。

周军在采访中透露,上海医药每年加大研发投入,不只是绝对量,占销售的比例也会每年加大,一个阶段性目标是占到工业销售的10%以上。

对于一家上市公司来说,营收数字最受外界关注,而创新研发作为花钱且短时间无法促进营收的部分,在投入过程中往往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对于这一点,柯樱表示,上海医药做得特别好的一点是,了解医药产业的规律,并没有给创新研发部门营收的压力,真正的压力不是集团给的,而是每个研发人员给自己的,大家都希望尽快有新品种上市,满足更多患者的需求。

攻坚克难做创新的上药人

创新的口号可以响亮,创新的投入可以越来越多,而真正做好创新还需要人的投入。

全国劳模、中央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朱阳在上海医药已经工作了近40年,从早年负责老药的工艺改进到如今参与抗肿瘤生物药,包括重大项目抗流感病毒药物奥司他韦的研制和产业化工作,他称得上是上海医药创新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回忆2005年参与抗病毒药物奥司他韦的工作,朱阳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奥司他韦有13步化学反应,他当时用了11天把研制路线做出来,在半年不到的时间,实现产业化,使集团在之后与原研药企业的谈判中,掌握了主动权,工艺也得到了原研药厂家的认可。

医药研发领域多高精尖人才,为上药服务进40年的他学历上并没有优势,但如今他带领着上海医药研究院十几个人的团队。朱阳认为,自己的进步源于多年来不断学习,更是因为上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2020年新冠疫情以来,上药研究院积极参与由上海药物所和疾控中心联合开展的新冠肺炎预防和治疗药物筛选项目,已经筛选出有代表性的、不同结构类别的近246个化合物。

柯樱所在的研发管理部门有700人左右,人数还在不断增加。她告诉澎湃新闻,在创新的研发过程当中,最大的困难是每个人都不知道未来它是什么样子的,所以会感到焦虑。

“你必须抱着一种非常坚定的信念,抱着一定要做成的心态去做,否则的话你就很容易在这个过程中怀疑自己。”柯樱表示,真正的碰到技术困难总有办法解决,最重要的反而是人的信念和决心。

这些困难都难不倒上药人,也难不到中国医药创新人,柯樱在采访的最后表示,上海医药作为国企起到一个带头作用,给更多企业树立投入创新的信心,未来的中国医药创新非常值得期待。

凭借多年积累,全产业链布局已经成为上海医药最大的优势。对于未来,左敏表示希望用创新激活上海医药的新基因,打造一张上海医药产业的新名片。将产业链打造成为一个闭环的生态链,让医药工业和商业相互赋能,则是擦亮上海医药新名片的关键。

    责任编辑:是冬冬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