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植物中的“岩氏”家族

2021-02-06 13:5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前言

作为一个植物学专业的工作人员,也是有圈的。在植物圈中,经常会提到一些以“岩”字开头的植物名称,这类植物主要是指岩梅科植物。在《百家姓》中,我们无法查到“岩”姓一族,但是,据说在云南西双版纳的某个地区,还有许多傣族朋友姓岩。同样,在植物界中,“岩”姓植物也为数不多,我查询过《中国植物志》,发现其中收录的植物名称,以“岩”字开头的屈指可数。

不过,这些植物虽然数量稀少,却有着相通之处——它们大多生长在岩石边,或湿润的崖壁上。每逢冬去春来的时候,在人迹罕至的崖谷中,它们的花朵便悄然盛开,宛如美丽动人的精灵。由于汉语中的“家族”、植物分类学中的“科”,用英语均表述为 “Family”,因此我将以中国传统氏族关系为比拟,围绕植物中的岩氏一族,将以“岩”字为首的植物,进行整理介绍,与各位朋友分享。

岩白翠、岩白菜与岩须——岩氏家族的远房亲戚

如果说岩梅科属于正统的岩氏家族,那么,岩梅科之外的植物只能算得上是远房亲戚。岩白翠、岩白菜、岩须的生长环境多与岩梅科植物相同,加上其美丽的外观同样引人注目,因此,即使它们不同科,植物爱好者在表述岩氏家族的植物时,也基本包含了这类植物。

但岩白翠却是个例外,因为它在植物分类系统上孤零零的属于玄参科通泉草属植物,命名方式不同于同属其他植物,而取岩字为首,所以只能算岩氏植物家族中一个非常疏远的远房亲戚。岩白翠与通泉草属一些常见的种类稍有不同的是本种植物植株略大,叶全部基生呈莲座状,叶片厚纸质或近革质,由于通常生长在流水的岩石边或悬崖石壁,叶面通常有水冲洗,使得看上去翠绿无比,故有岩白翠之名。

但,同样不属于岩梅科,岩白菜则经常在人们谈论岩家植物时候提起。甚至在苗疆,还流传着一个关于岩白菜的故事,据说在一座大山深处,住着一户善良的人家,男主人张石强年轻时曾救过一条受伤的小蛇,小蛇伤愈后便悄然离开了。一天,张石强攀上悬崖采集岩白菜,由于岩白菜生长在高山上的石缝中,地势十分险峻,他不小心从高崖上坠落,却幸运地被当年的小蛇所救。这个故事中,小蛇报恩之举固然令人感动,但更令人好奇的是,人们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采集悬崖上的岩白菜呢?在古时,岩白菜便是一种久负盛名的药用植物,极具经济价值。在云南省德钦县霞若乡境内,有一片上千年的原始森林,这片森林中生长着许多岩白菜,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周围的村民便靠采挖岩白菜这类植物来出售,以补贴家用,而森林里的滇金丝猴,也将岩白菜作为食物之一。

岩白菜是虎耳草科一个集体名称,包含有大约7种植物,分别是秦岭岩白菜、岩白菜、厚叶岩白菜、天全岩白菜、峨眉岩白菜、短柄岩白菜、舌岩白菜。他们通常也长在西南山地湿润的岩石或悬崖崖壁,叶片肥厚硕大酷似白菜,且含有粗大的根状茎,种与种之间根据植株有毛、无毛以及毛的类型、花的颜色进行区别。岩白菜植株高40 厘米左右,花期通常集中在4-6月,花朵较大,颜色各异,分别呈白色、红色或紫色,非常美丽。此外,岩白菜还可以食用,人们在烹饪时尤其注重它的药用价值,民间多用岩白菜来炖猪蹄,据说味道极其鲜美,也有人将采摘的岩白菜自然风干后泡茶。如今,人们已直接提取这种植物中的岩白菜素制成药物,治疗咳嗽、支气管炎等效果甚佳,云南纳西族人将这种药物称为“埃酥蒙”。但由于人为开采过度,因此,从上个世纪80 年代,野生岩白菜资源就开始大量萎缩,及至90年代中期,野生岩白菜将近枯竭,鉴于此种现象,西藏自治区已经将野生岩白菜列为二级濒危药材。

而岩氏家族的另一个远房亲戚“岩须”,则生长在远离人烟的高山之巅,海拔几乎很少低于3000米。2010 年,华南植物园从滇西北高原引进这种植物时,亲切地称之为“冰山上的来客”。岩须宛如一根根翠绿、密集的小柱子,看起来像一把倒置的扫帚,又因为它们生长时排列密集,如髯若须,被称为“岩须”。其中有些丛生,有些则铺散生长,或隐藏在杜鹃灌丛中,又或生长于裸露的岩石缝隙间。实际上,岩须的真实面貌远比名字可爱得多,其植株不过十来厘米高,枝条牢固地驻扎在石缝中,叶片紧贴着枝条表面生长,以适应高山地区的高寒气候。岩须与岩白菜一样,也是一个集体名字,属于杜鹃花科岩须属,中国植物志记载有11种,花开时节,岩须从一片片灌丛中抽出花梗,花朵似雪一样洁白,形状极似铃铛,又宛如白玉小灯笼,小巧玲珑的身影开放在高山杜鹃丛中,摇曳在雪域高原的岩石上,有一种清新脱俗的美感。

岩氏家族的远房亲戚不止中看,而且中用,和岩白菜一样,岩须除了花朵精美之外,还是一味名贵的中草药,全株均可入药,主治食欲不振、神经衰弱等病症,因此人称“草灵芝”。据说在藏药中岩须可以与冬虫夏草相媲美。

岩匙与岩扇——岩氏家族的偏房庶出

不同于岩白菜、岩须这两家远房亲戚人丁兴旺,岩氏家族偏房庶出的子嗣较少。所谓岩氏家族偏房庶出,实则是在岩梅科下的几个属,分别为岩穗属、岩镜属、岩樱属、岩匙属、岩扇属,由于前三属在中国不产,所以本文是由中国家族概念讨论,便不包含在内。而中国所产的岩匙属和岩扇属植物即便包含所有种类,也是凤毛麟角。岩匙为中国特有,产自西南地区,在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等地能见其身影,多生长在潮湿岩石或悬崖石壁上,因其叶子状若汤匙,故被称为“岩匙”。岩匙是岩石家族中分布海拔跨度比较大,从1700~4400米均有分布,海拔梯度与局域生境的差异造成岩匙叶片的大小、形状及叶柄、花葶、花柱的长短,变化都较大,所以以前一些资料记载的小岩匙只是岩匙在某些生境下的形状表现,不能成立为一个种,这样岩匙属便是只包含一个种的单种属。

身边的很多朋友告诉我,说自己从未见过岩氏家族中的那些小精灵,而我却十分幸运,不仅在川南的山谷中偶遇岩白翠和岩白菜,翻山越岭后,又在川西雪山的悬崖边亲吻过岩匙,还在前往墨脱的多雄拉山顶上邂逅过岩须。每每在一些不常在西南地区走动的朋友面前提起与这些岩氏植物的相遇,通常感受到朋友们羡慕的目光,也感受到自己在西部地区工作深深的幸福与怀念。当然,这怀念也只能用于我亲自遇见过的植物,对于岩扇属的华岩扇,我却始终没能亲眼见到。究其名字由来,“扇”字或许是由于其叶子似扇面,或花瓣形状似折扇,没有统一的说法。但岩扇属植物在中国仅有两种,一种分布在海峡对岸,为“台湾岩扇”;另一种则分布于大陆,称为“华岩扇”,仅局限于云南东南部一片很狭小的区域内,实在难得一见。

我查遍了几乎所有的资料,也未能找到华岩扇盛花期的照片,即使是在不久前出版的《中国高等植物彩色图鉴》中,华岩扇的图片也不充足,因此在岩氏家族中显得黯然失色,犹如被遗忘的丑小鸭,但事实上,华岩扇在盛花时节,堪比美丽的天鹅。

得见这美丽的天鹅的照片,是从圈内朋友刘基男那里看到。他在深入云南某处森林腹地进行植物科考时,在一块潮湿的岩石边,发现了一株正值花期的华岩扇。其花朵纯白、优雅,于幽深之中悄然绽放,犹如落入凡间却不染尘埃的精灵。

岩梅——岩氏家族的正室嫡出

如前所述,岩氏家族乃岩梅(科)一脉,科下共计三属(限国产),岩匙、岩扇和岩梅,将岩梅属比做正室嫡出,原因有二:一是由于岩梅属与岩梅科字面相同,不难理解,其二是因为在植物分类学家在建立岩梅科之时,需要有一个属作为模式,当时所依据的恰为岩梅属,而岩梅属所依据的模式种为岩梅(Diapensia lapponica L.),不过遗憾的是这个建立岩梅科所依据的模式种——嫡出的嫡长子岩梅中国不产。

岩梅、岩梅,岩者岩石,梅者,梅花也,顾名思义,岩梅指的是生长在岩石上的梅花,可不是吗?岩梅属的花瓣五裂,像铺开在岩石上花丛中的梅花一般,就连岩梅属(Diapensia)的学名也是根据此特征进行拟定的(dia通过+pente指花冠五个五个的排列)。又由于岩梅属的植物在中国分部都是在西南海拔约3000m以上的高地,属于秋冬之际漫长的白雪覆盖区,真可谓是雪域高原,梅花点点。

中国分布的岩梅属植物不是单种,但种类也并不丰富,不同的资料对种的认定有一些差异,但大概可以分出4种,分别是红花岩梅、黄花岩梅、喜马拉雅岩梅和西藏岩梅。分布于我国的4 种岩梅多生长在碎石密布的高山上,这些地方常年刮着疾风,且温度变化剧烈。从远处望去,高原上一片静寂,似乎没有葱郁的植被,甚至难得见到土壤,仅仅覆盖着巍峨圣洁的冰雪。然而就在这样的环境之中,暮春时节,高原上的岩梅正悄悄地酝酿着一场惊艳的盛放,其花朵呈紫红、雪白、蛋黄,紧贴于叶面,花瓣上有时还沾着晶莹的雪花,显得玲珑而精致,使人不得不惊讶这些娇小的植株体内,究竟蕴藏着多大的能量!从适应环境的角度来说,它们在空气稀薄的高山顽强地生存,其安静从容的姿态令人叹服,让人尊敬。

结语

我时常感慨,这些柔弱的植物虽然无法选择生长环境,但它们竟然成功地对抗着如此恶劣的环境。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它们聪明地根据自然条件,作出调整。首先,岩梅大多植株低矮,在狂风肆虐时,它们能紧伏于地面,不被拦腰折断;其次,由于高山午后日光辐射强烈,因此,部分岩梅植物的叶片呈紫红色,这样不仅可以避免紫外线的伤害,还能吸收更多的热量。纵观岩氏家族的植物,不管亲缘关系远近,是偏还是正,在自然界中,它们总是相互依存,共同生长。

盛花之时,岩氏家族的植物与其他高山花卉一起竞相绽放,犹如给雪域高原披上一层色彩斑斓的天然地毯,美得妙不可言。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