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这视频刷屏后,男女主角的故事更感人

2021-02-08 14:5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罗发财 视觉志

图片来源 @CCTV网络春晚及网络

作者丨罗发财

···

朋友发我一段视频,

跟我说,你快看看,

这才是一群不枉此生

不负青春的真少年…

我莫名打开视频,

里面是一群平均年龄74岁的清华学霸,

他们头发银白,

但嗓音依旧清亮。

登台合唱一首《少年》。

这是毕业于清华大学的一批老学子。

50年前,他们踏入清华大学,

学成毕业后,

马上奔赴到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数十年来,

用自己的知识和思想,

在祖国最需要的每一个角落默默地耕耘着。

看完了他们的故事,

我终于听懂了这首歌……

···

合唱团中的张利兴和朱凤蓉。

是一对曾扎根新疆马兰核试验基地的将军夫妻。

上世纪60年代清华大学毕业后,

张利兴决定跟随部队,

奔赴新疆马兰核试验基地。

一年后朱凤蓉从清华大学毕业,

她二话不说带着两箱课本,

一个人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

追随爱人前往戈壁。

在这个最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之一,

他们投身于祖国的核事业,

参与了我国第一枚氢弹、

第一次地下核爆炸等历次核试验。

直到70多岁才重回故乡上海。

记者后来问朱凤蓉:艰苦吗,很难吧?

她笑了笑说:

「当时也不是只有艰苦,

也很美,有雪山,也有蓝天。」

在最苦的日子里保持乐观,

无悔地奉献着,

是少年。

···

这个艺术团的团长刘西拉,

和爱人陈陈也一样,

在清华读书时,

首席小提琴手刘西拉和钢琴伴奏陈陈

就是学校的金童玉女。

毕业后他们服从组织分配,

来到四川投身国家建设。

一个在成都,一个在德阳。

相隔71公里。

每周唯一的休息日,

刘西拉都会去探望自己的爱人。

一次,雨季洪水冲断了铁路线,

见面的道路泥泞难行,

他干脆扛起自行车踩着砖石枕木,

就这样一步一步迈到了陈陈的身边。

图片来源 @CCTV网络春晚

陈陈喜欢弹钢琴,

为满足爱人的兴趣,

刘西拉向同事借了一台闲置钢琴,

推车推了三里路送到陈陈身边。

在投身建设的那段日子,

能如此诠释爱情,

是少年。

···

陈陈的“学妹”曹玉英也是合唱团的一员。

她原本14岁就参加工作了,

但那个年代,愣是凭着不甘和韧劲,

从工农速成中学,

考入清华大学1958级电机工程系。

记者问她:

你为什么不继续工作,

而是选择难度远超当时自己知识水平的电机工程?

她笑着说:

我听说,国家工业建设中,

电和交通是“先行官”。

「那么我曹玉英,

就要当这个“先行官”。」

敢于突破,敢为人先,

是少年。

···

合唱团还有这样一对夫妻——吴毓鸣和黄豪

毕业后,他们选择分配到自然条件艰苦的云南,

参与了绿水河电站的项目。

黄豪有肾炎,

但还是坚持留在云南,

为国家水利建设出一份力。

夫妻二人住着最破的篱笆墙草房,

各种虫子在里面串来串去。

为了照顾黄豪,

吴毓鸣养成了做家务的习惯,

这样一直照顾着自己的妻子,

黄豪竟然真的痊愈了。

图片来源 @CCTV网络春晚

此后的四十多年,

不论迁移到了多少个城市,

他们从未分开,相伴至今。

守得住艰苦,不离不弃。

如此坚定,是少年。

···

73岁的严成钊,

是我国高分子化学资深工程师,

一生都没有离开过化工企业,

见证了中国化工行业的发展。

记者采访时他说:

「那时候的我们,

也没想那么多,

祖国需要的地方,

给个通知就去。」

想的少,做的多,

用信念和热爱奔赴着未知,

是少年。

···

女低声部的曹耶南

在三线建设的浪潮中,

与丈夫先后被调往四川909核潜艇基地。

那时候住在简陋的工棚里、

四周的墙,甚至是席子围起来的。

夏天不隔热气,冬天被风吹透。

曹耶南回想起来,

却依然觉得甜:

「那也是我的家,

是当时第一开心的事。」

蓬卢里也能燃起希望的灯火,

以国为家,以苦为乐。

是少年。

···

合唱队全都是一群这样的老人,

翻看他们的对比照片,

曾经的美丽容颜,

已经幻化成岁月的皱纹,

不变的是眼睛里的光芒。

图片来源 @CCTV网络春晚

1964年-1978年的“三线建设”,

是新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宏大、

历史持久的工业体系建设。

那一代的清华学子,

怀揣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梦想,

在充满不确定的年代,

无数清华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义无反顾投身这片艰苦落后之地的建设。

图片来源 @CCTV网络春晚

他们被采访时说

「在那个年代,

没有人要求留在大城市。

如果要写留在上海之类的地方,

提起笔来是很沉重的。」

什么时候,我们这一代人,

身上已经没有这种沉重了……

图片来源 @CCTV网络春晚

记住这群人吧,

屏幕里出现的一张张脸,

和那些这篇文章还没有提到的人。

他们用清贫和辛劳,

用最艰难困苦的日子,

让中国「万丈高楼平地起」

为和平的日子填上了底气的颜色。

比起热搜上营销起来的无数「少年感」

谢谢这群老人,

让我知道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国家少年。

无论何时,祖国需要他们到哪里,他们就去哪里。

需要他们干什么,他们就一定要把它干好。

···

合唱团团长说的一句话很感动我:

「我们如果再有一辈子,

会不会比这辈子过得更好很难说,

因为我们不一定有这个机会,

能看到中国的跃进。」

人生长河无声奔去,

原来,他们从没后悔过自己的付出。

这些国家脊梁,一生就一个心愿:

为国家努力一辈子,别忘记我们就行了。

“记得我们的好,或者,记住我们就好。”

一句简单的期许,却是一辈子的承诺。

在这个大多数人不想做任何改变的今天,

真正的少年永远足够勇敢,

干惊天动地的事,

这群隐姓埋名的人,

国家不会忘,我们更不会忘。

参考资料:

@CCTV网络春晚、澎湃新闻《科学家“转行”唱歌?平均74岁的清华学霸合唱团再登央视》《唱着“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的清华学霸唱团,是怎样一群人?》

看更多走心文章

原标题:《今天这视频刷屏后,男女主角的故事更感人。》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