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心想真能事成,只要人数够多:两汉之际“人心思汉”助刘秀

2021-02-07 13:1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文史君 浩然文史 收录于话题#汉朝历史45#中国古代史176

众所周知,东汉是西汉宗室刘秀(汉高帝刘邦九世孙,汉景帝子长沙定王刘发支系后裔)。他利用王莽新朝统治无术,官逼民反之机,参与绿林农民起义军,逐渐发展壮大。通过艰辛斗争,正确策略,最终脱颖而出,荡平群雄,统一全国,国号为“汉”,史称东汉、后汉。因刘秀去世后,谥曰“光武”,故后世也将其创业过程,誉为“光武中兴”。

光武帝刘秀画像

刘秀之所以能以太学生的身份,年轻时的最高人生理想,也不过是“做官当为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而一跃成为开国皇帝,可并非是获得什么“锦鲤”!更多的是奋斗和努力!他创业成功的因素,除我们上面所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正确的策略运用等外,还有一条因素,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忽视,即两汉之际勃兴的“人心思汉”社会思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刘秀的成功,也是“时势造英雄”的典型体现。

一、两汉之际农民起义及豪强武装割据混战

西汉后期,各种矛盾异常尖锐,统治者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和社会危机。王莽以“禅让”的和平方式,夺取皇位,建立新朝,实行改制,符合社会各阶层希冀缓解、消弭各种矛盾的根本利益,因而,汉、新政权的更替,除汉朝宗室和少数臣僚零星武装反抗外,其他社会阶层比较稳定,或者说在刘、王二氏政权争夺战中,基本持中立、观望态度:“是以即真(指王莽称帝)之后,天下莫不引领而叹。”王莽在精英阶层,甚至拥有极高的声望。

随着王莽改制若干政策,尤其是与强宗豪姓争夺经济利益的限制土地兼并、五均六筦政策的推行,不可避免的触及、侵犯了强宗豪族的既得利益,从而将其推到了新朝的对立面。新朝天凤、地皇年间(14年—23年),大姓(以人数众多、组织严密、控制一定政治、经济社会资源为特征的宗族组织为依托)起兵次数逐渐增多,在相应历史阶段中,与其他社会阶层相比,略具优势。

地皇年间,由于王新政权内政、外交政策陷入窘境,社会矛盾激化,社会各阶层纷纷起义。

公元23年,刘玄汉政权(史亦称更始政权)攻占长安,推翻新朝。或许对刘玄政权正统性的承认,更始政权期间,史书中基本不再有刘氏宗室、士族起兵的记载。然而,大姓势力没有偃旗息鼓,反有增强之势。据粗略统计,仅在史书中有记载者,就达22人次,远超王莽新朝时期总和。这或与更始政权统治不力,为地方强宗豪族提供了权力真空因素有关。

两汉之交各阶层起义情况统计

由于更始政权旋即为赤眉军灭亡,源于对皇权的觊觎,各割据势力掀起新一轮的逐鹿混战。当时较大的割据势力,主要有东方刘永、张步、董宪集团,北方王郎、彭宠集团,西北卢芳、窦融、梁统、隗嚣集团,南方李宪、秦丰、田戎集团,西南公孙述集团等。他们彼此之间,互相攻伐混战。

二、各割据集团“拥汉”形式各异

令人奇异的是,当时若干农民武装,如绿林军、赤眉军等,其真实或名义上的领导权,掌握在刘氏宗室手中。若干官吏、大姓控制武装集团,也通过或拥立西汉宗室,或尊崇西汉皇室的方式,以为号召。“方今雄桀带州域者,皆无七国世业之资,而百姓讴吟,思仰汉德”。其主要形式有:

(一)拥立西汉废帝或宗室

新朝末年势力最大的农民起义武装绿林军,其领袖王匡、王凤等,“众虽多而无所统一,诸将遂共议立更始(刘玄)为天子。”当时各地豪杰纷纷响应:“更始立,豪杰各起其县以应汉。”

刘玄剧照

另外一支势力强大的农民起义武装赤眉军,其领袖樊崇、徐宣等“以困穷为冠,无攻城徇地之计”。樊崇等“闻汉室复兴,即留其兵,自将渠帅二十余人,随使者至洛阳降更始”。后因双方矛盾激化,樊崇等“亡归其营”。方阳劝樊崇等“立宗室,挟义诛伐”。樊崇等通过占卜,选立牧猪的刘盆子为帝。

更始三年,方望等起兵时,拥立西汉末代皇帝孺子刘婴为天子。其理由是“前定安公(刘)婴,平帝之嗣,虽王莽篡夺,而尝为汉主。今皆云刘氏真人,当更受命”。

(二)诈称刘氏皇室后裔

属于此种类型的割据集团领袖,主要有王朗、卢芳。

王郎,一名王昌,赵国邯郸人。他本是卜相者,与赵国王子刘林亲善。王郎诈称是汉成帝的儿子刘子舆。刘林等因赤眉军将至,“立刘子舆以观众心,百姓多信之”。更始元年十二月,王郎称帝,“赵国以北,辽东以西,皆从风而靡。”

卢芳,安定三水(今宁夏同心)人。王莽时,“天下咸思汉德,芳由是诈自称武帝曾孙刘文伯。……常以是言诳惑安定间。”更始政权覆灭后,三水豪杰“以芳刘氏子孙,宜承宗庙”,拥立他为上将军、西平王。

(三)以受汉使命为号召

属于此种类型的割据集团领袖,主要有隗嚣、公孙述。

隗嚣被众人推举为上将军后,他聘请方望为军师。方望劝他说:“足下欲承天顺民,辅汉而起,虽欲以汉为名,其实无所受命,将何以见信于众?宜急立高庙,称臣奉祠。”嚣从其言,建庙祀高祖、太宗(汉文帝庙号)、世宗(汉武帝庙号)。嚣等盟誓曰:“凡我同盟,允承天道,兴辅刘宗。如怀奸虑,明神殛之。”更始败,三辅耆老士大夫皆奔归嚣。

割据今四川的公孙述起兵时,对县中豪桀说:“天下同苦新室,思刘氏久矣。”使人诈冒汉朝使者,“诏命”公孙述为辅汉将军﹑蜀郡太守、益州牧。

文史君说

为何“人心思汉”思潮会在两汉之际勃兴?范晔曾有精辟论述:“夫能得众心,则百世不忘矣。观更始之际,刘氏之遗恩余烈,英雄岂能抗之哉!然则知高祖、孝文之宽仁,结于人心深矣。刘氏之再受命,盖以此乎!”

我们认为,范晔的论述是准确的。西汉元、成、哀、平时期,虽较文、景、武、宣时期,国势日弱;但从总体上来说,社会处于相对平稳状态。政权的更嬗,主要采取较为平和的“禅让”,而非战乱方式,因而,没有对社会大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破坏:“王氏擅朝,因号窃位。危自上起,伤不及下。”汉、新政权的兴替,在社会上也未引起巨大反响。恰如吕思勉所说:“人民之于刘于王,无适无莫。”

王莽推行改制,本在缓解、消弭西汉末期各种矛盾。却因举措失宜,加之天灾人祸,终使天下大乱。

乱世中的颠沛流离,自然会引起民众对以往虽不是家富人足,但也不乏安宁晏如、大小平安生活的温馨回忆,对以往生活的虚幻、美化,自然会将以往曾遭受的种种辛酸、痛苦暂时抛诸脑后,而将现实中的痛苦无形夸大。“人心思汉”思潮,也因此而拥有巨大的社会群众基础。诸割据集团因势利导,同时借此寻求天命、正统支持,招徕民众,故“咸称刘氏,不谋同辞”。这一思潮,给以“高帝九世孙”为号召的刘秀来说,也是一笔不菲的舆论资源。为“光武中兴”伟业的实现,无疑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东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2.(南朝 宋)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3. 吕思勉:《秦汉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4.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作者:浩然文史·郛生)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关注我们

专业学者团队

有趣又有料的文史科普

投稿:公号首页点联系我们

稿酬优厚

原标题:《心想真能事成,只要人数够多!两汉之际“人心思汉”助刘秀建国》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