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从零下52°C到地下57米:轨道间,隐秘的角落

2021-02-07 14:0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原创 中国青年杂志 中国青年杂志

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杂志官方微信

编者按:疫情防控下的2021年春运正式开启,从1月28日至3月8日结束,预计全国春运期间发送旅客17亿人次左右,日均4000万人次。

今年的铁路春运如何开展?70万铁路青年将如何迎战,为广大旅客送去万家平安?辞旧迎新之际,他们扎根现场,精检细修;万家团圆之时,他们穿梭车厢,逆行向前;从-52℃到地下57米,他们默默坚守,担当奉献……

《中国青年》杂志全媒体从即日起推出“新春走基层”系列“非常春运 铁路青年”专题报道,为你讲述春运背后铁路基层一线的青年故事。如果你也有来自春运或基层的精彩故事,欢迎与我们分享。

投稿邮箱:chinayouth2014@126.com

“非常春运 铁路青年”专题报道④

从零下52°C到地下57米:轨道间,隐秘的角落

策划/本刊记者 陈敏 张斯絮

统筹/本刊通讯员 徐晨 郝劲搏

文/王拓宇 何炳彦 兰州铁路局团委

“零下52°C”:在岗一分钟,负责六十秒

在终年寒冷的“神州北极”,有这样一个调车组——8个人,平均年龄26.4岁,年龄最小的只有21岁。

漠河,地处中国最北端,室外最低温度曾达-52.3℃,是中国气温最低地区之一。在这里,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加格达奇车务段调车组的年轻人,担负起整个漠河站的列车编组、解体及专用线取送作业等各项运输任务。漠河站共有5条铁路专用线,主要以煤炭运输为主。冬季运输繁忙,高峰时日均装车260车,而对调车组8名年轻人来说,连续10多个小时的室外作业已是常事。

连结员臧立东,在运行车辆前部进行领车瞭望

调车组的臧立东是漠河站团支部书记,2019年毕业后到铁路工作。在漠河工作一年多,他最大的感受仍是“冷”。“穿再厚,工作一会儿后还是感觉冷”,戴两层手套,寒气仍浸透全身,呼气在睫毛上结冰。夜班作业量多,总是从晚上五点半工作到次日凌晨三四点钟。下雪天去煤炭专用线送车,往返一次就需要3个多小时。风利如刃,手脚冻得僵麻,空气似都凝入寒夜。“但一想到各地取暖用煤也有我们的一份力量,就感觉工作有了意义。”臧立东笑言。

2020年初,疫情突发。漠河站对行车主要工种采取了集中管理措施,调车长王浩离开年近六十的母亲和五岁的女儿,主动请缨。“爸爸啥时候回来呀?”休息时,月余未回家的王浩和五岁的女儿视频通话,七尺男儿也湿了双眼。他却说没有后悔, “工作总是要有人来做的,身为班组长责无旁贷。”同样选择坚守的还有连结员康达,他父亲体弱,84岁爷爷住院,只由母亲独自看护。然而在疫情面前,他也选择留下。

连接员臧立东,在一批调车作业完毕后脸上已经结满“白霜”

调车作业“脏险苦累”,考验的是信念和韧劲,加格达奇车务段团委始终坚持以理论学习为突破口,不断提高青年班组的思想觉悟和业务素质,引导调车组青年学标、对达、达标。

团委书记王拓宇将这个青年调车组作为段“青马工程”的示范点,将调车组的2名优秀青年纳入段级“青马”学员,在培养政治骨干的基础上,利用工余时间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一年来,车站四名青年积极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他们说:“工作在这样的集体中,你想不进步都不行。”

团委书记王拓宇在漠河站挂职期间,向青年调车组布置作业重点注意事项

与此同时,王拓宇深知标准化作业是搞好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利用在车站挂职的契机,他向青年班组提出了“一点不差,差一点不行”的理念。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现场调车作业,他都与大家学在一起,做在一起,干在一起,“日常工作就是我的生活。”他这样说。

调车组在室外作业,常在货车上爬上爬下,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入冬以来,针对车站调车组青年多、现场作业经验少等实际情况,该段团委通过事故案例教育、责任意识教育、敬业爱岗教育,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思想,让调车组青年把“在岗一分钟,负责六十秒”的主人翁精神真正落实在工作中。

为了练习调车组工种中必备技能——“观距”,他们在站台上110、55、33米处分别画下了记号,工作之余总不忘看上几眼,使十、五、三车距离误差缩短到1米以内;为了练习“观速”,小伙子们有时间就对着秒表数数,把时间精确到了0.7秒。

加格达奇车务段漠河站团支部,利用青年业余时间,深入开展“青马工程”,组织政治理论学习

沈洋是调车组三班的调车长,他常说:“调车工作是个良心活儿。”一次夜班中,已连续工作近4小时的他,要对刚刚编成的55辆货车进行复检工作,这无异又是一次“马拉松”考验。面对疲惫的同事,沈洋主动请缨:“我去吧,无论多辛苦,车列多长,都不可以简化程序,只有标准作业才安心。”检查尾部最后一辆货车时,沈洋发现是辆没有制动力的“关门车”,他立刻联系车站值班员重新编组,杜绝了一次安全隐患。这正是漠河站的调车组对安全的敬畏。

入冬时节,大兴安岭的煤炭通过铁路运往全国,一列列待发的运煤火车需要进行编组。工作虽繁,编车组的年轻人始终坚守着“在岗一分钟,负责六十秒”的诺言。

调车长沈洋,在运行车辆前部进行领车瞭望

2020年,漠河站青年调车组累计调动编组煤炭车辆33151车,总计224多万吨。面对恶劣天气,看着安全驶离车站的一列列货车,能够确保运输大动脉的安全畅通,他们用自己的担当,在“神州北极”贡献出蓬勃力量。

“地下57米”: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

渭河南畔,依山傍水,丝路明珠宝兰高铁穿河而过。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花牛镇花牛村,一个不起眼的院落里,沿着竖井入口,经过垂挂的井壁“悬”梯,向下57米——这是宝兰高铁渭河隧道2号竖井日常巡检和作业的工作场所。

宝兰高铁渭河隧道全长10016米,不仅有黄土滑坡、膨胀岩、湿陷性黄土和松软土等不良地质,而且要在天水城区下穿渭河、城市建筑物、藉河黄土梁峁区、藉河河谷、液化气站及液化气管道等高风险地段,被业内专家誉为“大断面城市地铁”。为保障隧道的安全可靠,在渭河隧道设计时,设置了2号竖井,用以监测隧道水文变化、排出地下渗水、进行隧道通风和应急救援。

宝兰高铁渭河2#竖井仰拍

寒来暑往,2号竖井中,常年活跃着一群“90后”青年的身影,他们在这里轮流值守,每天按时下井检查井底抽水设备运行情况,巡视井内供电设备和线路,排查排水口是否通畅。27岁的姜海阳就是其中的一员,是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兰州高铁基础设施段派驻到此的值守人员。

第一次下井巡视的经历让姜海阳至今难忘。刚到驻守点,第一次下井学习,他对2号竖井充满了好奇,早早地穿好劳保,戴好头灯,拿着记录本在井口等工长。工长张志程一边带他下台阶一边介绍:“2号竖井距地面57米,台阶372级,相当于19层楼房的高度。”

到达井底,工长迅速进入工作状态,观测水位、检查控制装置、清扫保养设备,跟着工长在设备间来回穿梭,脚步声和标准化巡视口呼在隧道里回荡,不到20分钟,阴冷潮湿的环境,让衣服和身体黏在了一起,让姜海阳浑身难受。一阵轰轰声在头顶响起,伴随着竖井中的回声,感觉像地震一般。工长看出了姜海阳的恐惧,忙解释:“是高铁穿过隧道的声音。”

值守人员姜海阳在宝兰高铁渭河2#竖井进行横向排水管拉钢丝绳作业

40多分钟后返回地面,姜海阳已浑身湿透,两腿发软,零下十几度的低温瞬间让他打了冷战,后背冰凉难忍,只想回到宿舍暖和一会儿,但工长指着天南高速公路右侧的山坡说,“最后一项,检查排水口是否结冰”,便径直向高速公路对面半坡方向走去。

想到以后每天要在井底巡视,姜海阳心里不由打起了退堂鼓,他想起刚入路时师傅的叮嘱:“铁路工作很平凡,我们每个人就像线路上的螺丝钉,虽然不起眼,但责任重大,要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

无数次与井下“伙伴们”的朝夕相处,恐惧已经变成了亲切感,下井巡视也成了一种习惯,只有每天按点下去给井下设备把把脉,姜海阳心里才觉得踏实。

值守人员姜海阳在宝兰高铁渭河2#竖井巡视配电设备

长期的值守,2号竖井俨然成了值守人员的“孩子”。他们守护着2号竖井的安全,2号竖井见证了他们敬业爱岗、吃苦奉献的品格。

2021年元旦前后,西北地区出现两次强降温寒潮天气,温度的骤降给铁路安全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变化就是风险,2号竖井驻守人员也立马进入实战状态,加强对排水设备的监控,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增加井底设备和排水口巡视次数。

1月22日8时,电话铃急促地响起,结束了4个小时的天窗点维修作业正准备休息的工长接起电话,电话那头传来2号竖井值守人员姜海阳的声音:“2号竖井抽水泵停止运行,需紧急处置。”工长立即拿起劳保大衣出门,拉响了楼道里的电铃。

“工长,2号竖井设备我熟悉,我去!”值守人员纷纷抢着加入抢修作业,不到两分钟,一支由值守人员和电力工组成的青年突击队出发了。而值守人员姜海阳按程序完成启动应急柴油发电机后,一直留在井底观测水位。抢修人员到达后,按照分工迅速开始查找故障,电力工对照图纸,量点位查找故障,值守人员对抽水泵、排水管道等设备进行全面检查,井底头灯闪烁,呼唤应答声回荡。一个多小时后,对讲机里传来找到故障原因的好消息,原来是电缆沟内电缆线绝缘外皮被老鼠咬断引起短路。包扎处理后恢复井内供电,回到地面已经是十一点多。

值守人员姜海阳在宝兰高铁渭河2#竖井观测水仓水位情况

接近年关,值守青年们没有谁不想念亲人,工长张志程也为此事犯了难,姜海阳主动找到他:“工长,疫情还未散,我打算不回家了,今年春节2号竖井就交给我吧,守着它我心里更踏实……”

不同的春节,同样的坚守,守护宝兰高铁的安全稳定,是一份责任,一份确保万千旅客平安团圆的责任。在地下57米的坚守地,他们用执着的坚守和付出让宝兰高铁这条新丝绸之路上的银飘带熠熠生辉。

(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团委对本文亦有贡献)

监制:皮钧

终审:蔺玉红

审校:陈敏 刘晓

原标题:《从零下52°C到地下57米:轨道间,隐秘的角落》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