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走近广东兴宁,探访“中国围龙屋之乡”!

2021-02-18 11:3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围龙屋是梅州客家民居最具特色的建筑形式。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是中国围龙屋之乡,全市有围龙屋4000余座。其中有100余座被评为梅州市和兴宁市特色古民居,建筑年代都在百年以上。2009年,笔者参加了兴宁古民居调查,走遍了各个乡镇。2011年初,兴宁市向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申报“中国围龙屋之乡”称号;同年10月底,中国文艺家协会、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等单位的专家、教授组成考评组,到兴宁实地考察,对兴宁市保护开发利用围龙屋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一致通过了兴宁市的申报;11月6日,中国文艺家协会正式命名兴宁市为“中国围龙屋之乡”。

▲朝一第

兴宁最古老的围龙屋宁新街道办东升围(俗称九厅十八井)是兴宁十大古民居之一,建于南宋末年,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了。开基始祖小九公,名君恣,字盛龄,生于宋理宗景定辛酉年(1261),原籍福建汀州,曾任循州学正,世称循州公。他任满回乡时,路经兴宁,见路旷人稀,沃野平畴,便筑室于城东,号豫章堂,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有三堂六横一围龙,9厅、18天井、190间房。

到了明清时期,迁徙到兴宁的客家人越来越多,围龙屋也越来越密,而且建筑结构不断完善,文化内涵日臻深厚。建筑形式主要有半月形的围龙屋和正方形的棋盘楼、四角楼等。建筑规模有两堂两横、三堂两横、三堂四横、三堂六横、四堂四横等。

○聚族而居,和谐安定○

客家人历史上的五次大迁徙,都因战乱逃亡造成。他们渴望安定和谐,因此到了客地,家族抱团取暖尤为重要。他们选择新居地,讲究风水,祈求平安;建筑房屋,注重防护功能,多建筑封闭严密、功能齐全的围屋。背山面水、坐北向南是最佳选择。屋内掘井、池内引水是为了防患未然。客家四角楼在围屋四角有自卫的带枪眼的碉楼,有的还建了瞭望台。

围屋的主体建筑沿中轴线构建。建筑单体一般由横屋、堂屋、围屋、化胎、禾坪、池塘等基本建筑元素构成。进大门后是下堂,面积不大,一般用以招呼来客;中间是天井和中堂,天井左右是供客人品茶休憩的花厅,有花木金鱼壁画供人欣赏。中堂是家族聚会或办红白喜事宴客的大厅,面积较大,有雕刻精美的屏风、坚固的顶梁柱和工字梁,柱上有楹联,梁上有雕刻,正面悬挂姓氏堂号匾额。穿过中堂,跨过天井,就是供奉祖先牌位的上堂了。牌位两侧有对联,正面有案桌、香炉。出上堂背后的小门,就是半月形的花头脑,用鹅卵石或青砖铺地,地面向上微拱,象征孕妇的肚子,所以又叫化胎。化胎下面镶嵌刻有“金、木、水、火、土”的五行石,“土”字居中线位置。这里阳光充足,可晾晒衣物,也可聊天赏月。化胎周围是一圈或数圈半月形围屋,多用作住房,正中是龙厅,悬挂祖先画像。屋后是风水林,屋前是晒谷坪(禾坪)和半月形池塘。整个围屋组成一个圆形。向下俯瞰,呈现外圆内方。大门两侧,是左右对称的小门,小门越多,围屋的房子越多。兴宁的围屋像泥陂镇的进士第,多至8横,有房子300间,可居住千人,号称兴宁最大的围龙屋。围屋左侧,建有一横书院,6房人各占一间小书院,子弟读书不用出去,叫肥水不流外人田,总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

围屋圈数最多的,当属福兴街道办黄畿村大黄屋。有三堂四横七围,占地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屋前禾坪1000平方米,半月形池塘有5亩多宽。围屋左右建有文、武学校和私塾各一间。屋后背靠郁郁葱葱的神光山,山水相映,古朴清幽。电影《客家女》曾到此地取景拍摄。

坐落于罗岗镇柿子坪村的善述围,始建于1884年,一共建了13年。占地面积7157平方米,是方方正正的四角楼。屋宇四堂四横,屋内有住房350多间,大小客厅20个,天井25个。四周围墙全用沙石、石灰夯实,大门用坚硬的檀木做成,门窗框架、柱子、台阶都用花岗石雕刻而成,四个楼角高高耸立,像四个碉堡守护围屋安全,可以说是兴宁现存质量最好的古民居。

▲东兴围

○耕读传家 崇尚自然○

客家人选择有山有水的地方建围龙屋,是客家先民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坚持儒家“耕读传家”的体现。每家屋后必栽子孙树,一是防止水土流失,二是象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叶塘的磐安围,依山而建,屋前500米范围看不到房屋,都是宽广的田畴和小溪流水。屋后树木葱茏,清澈的流水从山间流下,可供饮用。至今,这里的老人不愿离开老屋,是我所看到的环境最清洁、空气最清新的地方。

石氏中山公祠位于黄陂镇陶古村。明朝洪武年间,兴宁石氏始祖由惠州迁居陶古村。中山公祠为兴宁石氏五世祖创建,有近五百年的历史。五世祖名介夫,号中山,故称“中山公祠”。该屋坐北向南,大门南偏东40度,与铁山嶂遥遥相望,为椭圆形围龙屋。因其平面呈不规则椭圆形,形似螃蟹,当地人又称其为“螃蟹屋”。中间大门比喻为螃蟹嘴巴,两侧小门为螃蟹眼睛,十分形象逼真。

中山公祠颇具建筑特色。屋后马祖嶂,屋前除一口半月形池塘外,周围尚有大小不一的五口池塘。房屋背靠“龙脉”,前有螃蟹遨游之水,符合“依山傍水”的风水学说。房屋结构为三堂两横一围龙,前有禾坪,后有花头脑,共有房子75间。整个围屋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中厅有8根花岗岩圆形石柱,称“八柱落地”,显得十分壮观。中厅上方悬挂“母节子孝”木匾,落款“正德十四年岁次己卯孟冬月吉立”,是时任兴宁县令祝枝山于1519年为表彰石介夫母子所书,乾隆四十三年重修。上厅设神龛。传说围屋创建人石介夫为刘氏18岁时的遗腹子,刘氏守节自励,教子成才。其后代读书传家,多有才子:石娥啸,清康熙二十三年举人,著有《静山堂类书》《山匡庐诗文钞》。其父石咏竹,号随园,生于明朝末年,著有《菜根谭注》《随园文集》《随园文札》《随园类书》。中山公祠传下许多堂联、祠联,有不少内涵丰富之作,如:

“莫谓锦堂真富贵,男畏耕,女畏织,怠惰终需落下品;勿云茅屋无公卿,士劳心,农劳力,殷勤必定出人才。”

“昔日三廪九秀以罕为贵,翰林钦赐常夸耀;今朝万紫千红见多不奇,玉树花开未闻香。”

客家人艰苦创业,耕读传家的精神跃然纸上。

○蕴含客家文化的精华○

徜徉在古老的围龙屋中,你可以领略客家文化的精华。不论是书法、绘画,还是雕刻,都有精品值得欣赏。在善述围,所有石柱上雕刻的楹联和壁画,都未破坏,为整座围屋增添古色古香的韵味。在中厅墙壁上,有文天祥手书的大字“忠孝廉节”。原本文天祥驻兵兴宁时,是书写在兴城西郊的朝天围,后来被破坏。但发现潮州临摹的四个字保留完好,又从那里临摹过来。

在宁新佛岭村李和美围龙屋(又称资政第),上厅挂有陈寿春书写的“肯构肯堂”横匾,中厅和大门挂有“敦本堂”“资政第”匾额,斗门“祥迎紫气”的石刻大字为客家著名书法家胡曦所书。宁新文星村塔下胡屋,也保存胡曦书写的大字和楹联,还有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为福兴五里村瑞徵围题写的屋名,都保存下来,成为珍贵文物。刁坊镇周兴村棣华围,建成于1922年,有三堂四横一围龙,围屋中间有一栋2层走马楼,又称“枕头杠”,围屋左右两侧有斗门,门额有石刻“棣华围”三字,为清朝翰林刘国明所书。

坐落于兴田街道一联村的大刘屋,建于明朝崇祯年间。屋主刘钦若祖孙三代,共捐谷3000石赈济灾民,其仁风义举,获皇帝嘉奖。至今,上、中厅堂悬挂着皇帝封赠的“高义泽人”“义风继美”“功比郑渠”“文魁”“奉天敕命”“恩荣”等多块牌匾。

石马镇上庄村景山围,建于明朝崇祯年间,为秀才陈淳创建。屋内中堂悬挂同治皇帝敕赠的“孝廉方正”木匾。这是送给陈淳后代陈鲁塘的。陈鲁塘做过南海、清远等七县教谕,他为官清廉,受到皇帝嘉奖。景山围的后代谨遵“公正孝廉好学”的祖训,勤学苦读,先后出了3个举人、1个进士、3个将军、3个县长。

新陂镇家庄村馨梓围,屋内有块“慈训不忘”石匾,背后有个流传乡梓的家风故事。说的是屋主人饶满娘早年守寡,每天起早摸黑,背着小儿子,挑着货郎担,走家串户,行乡叫卖。凭着勤俭节约,不久,她便带着儿子在新陂圩办起了商号。因饶满娘定下良好家规,经营以诚信为本,待客热情、童叟无欺,生意越做越大,成为富商,亲自主持兴建馨梓围。满娘病逝后,她的儿子为纪念母亲恩德,并教育后代不忘家规,便在龙厅上方,镶上“慈训不忘”的石刻。客家人勤劳致富、诚信创业的传统美德扬名天下。

围龙屋的故事可编成一部大书,即使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如果你有兴趣,兴宁赏灯节不妨走家串户看热闹去。兴宁又是花灯之乡,哪家若有新丁,会在元宵期间,把花灯悬挂在围屋下厅,晚上舞龙舞狮,宴请宾客。兴宁十大古民居之一,宁新街道办长兴围(俗称花罗墩)的闹元宵远近闻名。舞龙灯狮子,烧烟火放烟花,把3000多平方米的池塘辉映成七彩世界,吸引众多海内外乡亲回来过年。这一民俗风情有几百年的历史,只在“文革”时沉寂了10年。欣逢改革开放,人间歌盛世,无处不飞花。

撰文:陈蔚梁

编辑:张晓珊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