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保山昌宁:厚植产业 易地搬迁扎“深根” 

2021-02-19 12:1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周应彪  李德权

保山市昌宁县在易地扶贫搬迁配套产业建设上,采取“长短结合、远近结合”的产业和就业帮扶措施,科学规划配套增收致富体系,通过发展产业、个体经商、务工就业和资产增收“四个一批”增强搬迁群众自我“造血”能力,让搬迁户拔去“穷根”创好“富业”,在新家扎下“根”。

眼前这位正在忙着修理摩托车的人叫杨利民,是昌宁县翁堵镇大明湖易地扶贫安置点搬迁户,从三公里外的地质灾害点搬出来建起安居房,圆了新房梦以后,他又在自主创业上做起了文章。借助新家交通便利、人员集中的优势,他在街边开了个摩托车修理店,由于技术好、服务热情周到,生意不错,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闲暇之时,杨利民总爱翻看存在手机里的老房子照片,感受生活的幸福美满。“现在我来这里开得一个修理铺,一年收入七八万,生活水平好起来了。”杨利民介绍。

“我用我家的房子做生意,不需要出房租,从去年10月中旬开业至今,每个月毛收入都在3万以上。”邻居杨中良夫妻在满足自家居住需要的基础上,利用空闲房间开了个小食馆,在家里边就创了“业”。

翁堵镇大明湖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共搬迁安置111户443人,搬迁安置工作完成以后,当地党委政府在后期扶持上下足了功夫。

“为抓好产业发展,结合大明湖安置点实际情况,重点是在烤烟产业、茶叶产业、泡核桃产业三个方面来培育。另外就是抓好剩余劳动力技能培训、岗位推送,促进就业。第三个方面就是开发公益岗位,确保安置点每一户都有一人就业。”昌宁县翁堵镇人大主席团主席杨春成介绍。

这两天,昌宁县勐统镇陀螺坪易地扶贫安置点搬迁户王从茂一天到晚扎在自家坚果地里除草、施肥忙个不停,他种植的15亩坚果,目前已经投产6亩。“自从搬上来以后,水、电、路都很方便,我集中精力种坚果,过去这年收入六七千元,今年预计可以收入一万四五到两万元左右。”王从茂越干越起劲。

昌宁县勐统镇陀螺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共安置64户291人,其中苗族群众55户276人。熊世文就是其中一户,搬迁到陀螺坪安置点后,由于需要照顾老人和接送孩子上学,不能外出务工,他就自主创业搞起了养殖。

熊世文说:“过去条件不好,想干什么也干不了,现在房子盖好了,我主要是养猪、养鸡,养猪一年有三四万元收入。”

田园镇德馨安置点离昌宁县城较近,搬迁群众按照“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方式发展产业,建成了巴西菇、灵芝等特色产业基地,转移富余劳动力。

“在老家的时候打工各方面都不方便,搬迁来到小区,政策也好、打工也方便,比起在老家生活改善多了。”搬到新家后,李艳芬在县城谋到一个稳定的清洁工岗位,每月收入2000多元。

昌宁县累计建设安置区68个,其中,集中安置区60个,分散安置区8个;安置群众4251户17309人,其中建档立卡户3253户13532人。搬迁安置结束后,当地政府结合安置点气候、区位、土地资源禀赋情况,“因点施策”确定了茶叶、畜牧、甘蔗、蚕桑、蔬菜、水果、中药材、两烟8个扶贫主导产业。给建档立卡搬迁户制定了一户一策的产业就业扶贫措施,支持489户搬迁户从事商贸行业;扶持238户具备经营条件、有创业愿望的搬迁户从事餐饮服务、零售批发、农特产品销售等个体创业;引导搬迁群众发展民宿、农家乐、乡村旅游增加收入,带动自主就业65户。全县有劳动能力的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人口9091人,累计开展劳动技能培训13874人次,实现就业6838人,户均就业2.1人。引导群众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林地经营权,实现迁出地资产变资本,资本促增收。结合搬迁点资源优势,规划配套建设有收益、市场发展前景好的规模养殖区、农贸市场、农产品加工厂等固定资产,支持搬迁群众增加财产性收入。围绕坚持党建引领扶贫搬迁全过程,在安置区同步建立党的基层组织,新成立党支部28个(共有党员575人)、成立社区管理机构71个,推选出管理人员和村民小组长157人,完善了村规民约,实现了搬迁群众有效自治。由于工作成效明显,被国家发改委认定为“十三五”搬迁工作成效明显县,全省仅有9个。

“全县易地扶贫搬迁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总体目标,集中力量、整合资源,重点在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提升稳定就业质量、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推进搬迁户融入等方面下功夫,真正实现了搬迁脱贫一批的总体目标。”昌宁县脱贫攻坚指挥部易地扶贫搬迁办主任段宏毅介绍。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