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特困片区脱贫记·视界】巨变

2021-02-25 11:3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原创 叶晓宁钟欣刘凤羽 农民日报

走进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县啦井镇,最吸引人的漂亮房子大概就是这里的幼儿园和小学了。曾经,全县101个村中有97个贫困村,不论住房、教育、就医都有过难以言说的苦涩。“现在,我们的办学条件有了空前的提升!”啦井镇中心学校校长张金生告诉记者。而啦井镇卫生院的新楼里还新设了放射科、检验科等科室和住院病房。被高山峡谷占据的怒江州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

而春日里来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甘哈觉莫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映入眼帘的是带有明显彝族建筑特征的一座座居民小楼,在春和景明中流露出欣欣向荣的蓬勃朝气。走出大山、由村民变居民的尔古伍加开心地对记者说:“这里是全县规模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点,我家分到了100平方米的大房子。”

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脱贫攻坚的成效就这样体现在乡村百姓的衣食住行当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民众志成城,集中力量攻克贫困的难中之难,坚中之坚。在全党全国全社会 共同努力下,深度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了保障,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高铁经过了革命老区的山村,都市游客纷纷走入深山中的秀美茶园、住进高坡上的凉爽民宿窑 洞。昔日凋敝落后的贫困村蜕变成今天美丽繁荣的小康村,扶贫 产业蓬勃发展,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文明乡风蔚然成风,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看得见青山、望得见绿水的自然环境成为脱贫乡村向前发展的宝贵资源。

一个个鲜活的脱贫攻坚故事在神州大地上传唱,一个个曾经的深度贫困乡村沧桑巨变,满怀信心走进新时代。贫困地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让我们倾听告别贫困的乡村持续奋进的脚步,期待他们书写“十四 五”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2020年深秋时节,在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茶乡花海生态体验园里,游客们欢快地跳着舞蹈。2019年4月,有“黑茶之乡”美誉的安化县脱贫摘帽,黑茶产业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第一引擎,全县近10万贫困人口因茶脱贫。位于武陵山片区的安化持续 打造茶旅融合发展项目,着力构建“旅游+茶业+扶贫”新业态,以旅游产业的提质促进脱贫攻坚,将秀美山川转化为发展“红利”。

▲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甘哈觉莫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村民尔古伍加对记者说:“现在的住房条件比过去不知道要好多少倍。”2020年11 月17日,四川省宣布,凉山州的7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作为全国脱贫 攻坚的主战场,“十三五”期间,全州易地扶贫搬迁35.32万人。为帮助搬 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搬迁社区开办多种项目,并进行刺 绣、厨师、电工等各类培训,让群众掌握一技之长,努力实现新村、新居、新 产业、新农民、新生活“五新同步”。

▲ 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县营盘镇中心完小,孩子们正在学习传统乐器四弦琴,傈僳族民间音乐传承人弹着四弦琴歌唱今天的美好 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现行标准下全省88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怒江州各族人民实现了从“苦日子”到“熬日子”再到“好日子”的沧桑巨变。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陈靳乡清凉村,一曲曲优雅的古筝演奏吸引游客驻足。清凉村位于六盘山最高峰米缸山西麓边缘,海拔2200米, 因依山傍水、气候冷凉而得名。2015年以来,在驻村第一书记带领下,全村按照“合作社+特色产业+休闲旅游”的发展思路,规划建设美丽村庄,打造“清凉世界”休闲旅游品牌,建起了“清凉村艺术家部落”,国画工作室、 古琴教室等纷纷入驻新建的旅游民宿窑洞群。昔日的贫困村如今已成为全县的一张乡村文化旅游名片。

▲清晨,大唐云南发电有限公司老鹰岩光伏电站就近招募的员工开始打草整地。中国大唐集团助力滇西边境山区脱贫攻坚,将云南宾川县作为在滇新能源项目重点投资区域,综合利用县内荒山荒地荒坡等贫瘠土地资源,按照光伏基地整体规划,力争在这里打造全国百万亩山地农畜光伏互补示范基地。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闽宁镇的扶贫车间里,工人们正在忙着加工校服。东西协作,山海情深,在福建和宁夏两省区的共同努力下,闽宁镇已成为西海固地区生态移民安置点的示范窗口,由最初8000人的闽宁村发展壮大为6万多人的民族融合戈壁特色小镇。移民住上了新居,孩子就近在家门口上学,群众就近在辖区企业打工获得收入。昔日的“干沙滩”变成了如今绿 树成荫、良田万顷、经济繁荣、百姓富足的“金沙滩”。

▲西藏自治区工布江达县错高乡错高村整体搬迁建设项目于2019年12月竣工,搬迁村民在当地巴松措景区就业增收。图为搬迁新村美景。错高村是一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古村落,当地对搬迁后的旧村将进行保护性修复,传承民族村寨建筑文化。

▲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职业技术学校新建的校区里,学生们正在举行升国旗仪式。该校面向全自治区招收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子女入学,培养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后顺利就业。目前全校2400多名学生中, 99%的学生为藏族农牧民的孩子。职业教育一头连着产业,一头连着教育,在教育扶贫里是最直接的、成效最明显的扶贫方式。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西藏林芝分行投放贷款1.71亿元支持该校迁建,助力推进这一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的教育脱贫攻坚项目。

▲四川昭觉县如今有了现代化的农业园区。在虹谷拉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温室里,来自四开乡好谷村的彝族女工阿比阿呷莫与同伴们正在采收蔬菜。她告 诉记者,在园区工作离家近,方便照顾3个孩子,月收人有2000多元哩。现代农业园区已成为凉山州产业扶贫的重要载体,越来越多的彝族百姓走出家门来到园区, 用自己的努力脱贫致富。

▲在安徽省金寨县果子园乡牛食畈村的蔬菜大棚旁,附近村民拿出手机拍下高铁列车经过的画面。2018 年7月1日14时10分,首列由大别山区扶贫重点县金寨 始发至浙江江山的高铁动车组列车正点开出。这个曾走出59位开国将军的革命老区县再也不是以前的深山老林了,由于高铁便捷,每逢周末从合肥、武汉等地涌来大量游客。产业兴旺和旅游发展让全县百姓富起来了,“将军县”正向乡村振兴高地发起冲锋。

▲2020年10月26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 自治县的龙脊梯田,瑶族、壮族村民一大早就忙着收割 水稻。2017年,广西龙脊梯田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该县以保护和传承龙脊梯田农业系统为平台,围绕“生态立县、绿色崛起”发展理念,打造 “世界梯田原乡”旅游品牌,探索出一条“遗产、生态、旅 游、扶贫”四位一体的发展路子,一批民族村寨发展旅游实现脱贫致富。

▲日前,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的土族姑娘在表演盘绣舞,展现当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盘绣文化和脱贫攻坚成果。2020年4月,青海省实现了贫困县(市、区、行 委),1622个贫困村、 53.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实现绝对贫困全面清零目标。

作者:叶晓宁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钟欣 刘凤羽 摄影报道

原标题:《【特困片区脱贫记·视界】巨变》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