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赵丽宏:银行曾经对我来说,既陌生、又神秘……

2021-02-28 11:2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单灵逸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

文│单灵逸

上世纪九十年代,时值浦东开发开放大环境,金融成为大家比较关心的话题,人们对银行也有了很多新的认识,工行上海分行邀请了近五十多位沪上赫赫有名的作家,写写他们与银行的故事,并出版《作家与银行》一书。作家们作为普通市民谈他们眼中的银行,谈他们与银行之间的关系,分享他们与银行之间有趣的故事,时值今日,读起来依然津津有味。为了让广大读者一同欣赏这些名家故事,我们特辟【金融“作”谈荟】栏目,邀您与我们一起温“故”知新。

作者:赵丽宏

作家、散文、诗人

著有诗集《珊瑚》《沉默的冬青》《抒情诗151首》等;散文集《生命草》《诗魂》《爱在人间》《岛人日记》等。

很多年前,接待一位国外回来的朋友。看他打开钱包,拿出一叠信用卡时,我曾惊讶不已。国外的朋友身边有这些卡,不用带多少现金便能满世界旅游,凭这些卡,随时可以到银行取钱。这样的效率和便捷,使我感叹不已。我曾想,什么时候,我们中国人也能用上这样的信用卡呢?当时,我几乎和银行没有任何联系,身边连一张银行存折也没有。因为挣钱不多,基本上是收支相抵,没有钱往银行里存。银行对我来说,既陌生、又神秘。

记得是在1984年,刚结婚不久,想买一架钢琴,需要一千七百元,然而银行里没有一分钱存款,手中的现钱只有七八百元。正在犯愁时,妻子诡秘地微笑着,从她的衣柜底层翻出一个纸包,打开纸包,里面竟是一百张“大团结”:一千元钱。一千元,在那时竟是一笔大款了。妻子藏着这么大一笔“私房钱”,使我大吃一惊。她告诉我,这是她父亲去世前留给她的,她没想到存银行,在身边放了十年。朋友们知道后,嘲笑她:“怎么这样土,这像乡下老农民一样!如果存在银行里这么多年,利息也不止一千元了。”我只是对妻子藏有巨款而不动声色惊异,对她的不存银行,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奇怪。她和我一样,不怎么认识银行的作用。

这十多年时间里,中国的变化使世界吃惊。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变化,便是银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增加着。在上海登高一望,雨后春笋般窜到空中的高楼中,新建的银行大楼所占比例可观。遍布在大街小巷的银行营业所,更是星罗棋布,不计其数。这样的变化,当然只是一种表面现象,这些表面现象的内涵,是银行对普通人生活越来越多的影响和介入。老百姓往银行里走,已经是一件很平常很经常的事情。对年轻人来说,读财政金融专业的学校,到银行里工作,也成了一件时髦而令人神往的事情。毫无疑问,银行的工作人员,正以惊人的速度扩大着。在我的三教九流的朋友里,就有好几位被称为“金融家”的人物,而这个名词,以前似乎是外国人的专利,而且还带一点贬义。而如今,这些“金融家”一言九鼎,举足轻重,到处被人奉为上宾。听这些“金融家”朋友谈银行和现代人经济生活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使我茅塞顿开。一个“金融家”朋友对我说:“以后,你不想找银行,银行也要找你。不和银行发生关系,你就不能算一个现代人。”听他这么说,我只是笑着耸耸肩,心想,走着瞧吧。

想不到,时隔不多几年,我真的成了银行的常客。这倒不是我突然发了横财,有很多钱要往银行里存。前年,单位发给我一张浦江卡。我的工作由单位按月存入银行,我要用钱,到银行的自动取款机中便能提取现金。差不多是在同时,我妻子的单位也发给她一张浦江卡。这样,我家就有了两张浦江卡。第一次在自动取款机中提钱,输入密码和取款指令后,看着一百元的大面额纸币无声地滑出时,心中感慨万千。时代确实是变了,谁能阻挡它前进的步伐呢?

单位用浦江卡发工资,还属于被动地和银行发生关系。这几年,主动和银行发生的关系也多了起来。和从前相比,收入增长了。出版了新书,整笔的稿费不会三天两天便挥霍一空,也不会像妻子当年那样,把它们包起来压箱底。于是便想到了存银行。怀揣着钱,站在银行的柜台前,看着各种各样的储蓄的规则,比较着他们的利率。然后开始填写存单……这时,再回忆从前拒绝银行的情景,真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本文刊于1996年出版的《作家与银行》

小编有话说: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对于赵丽宏老师来说,银行卡是一件既陌生又神秘的金融产品,不用再拿着厚厚的一沓人民币,刷银行卡取现与消费,方便又时髦。转眼四十年一晃而过,如今我们又迎来了另一件神秘的金融“黑科技”——“数字人民币”。

所谓数字人民币,就是央行发行的法定货币,和现有纸质人民币一样的等值,一样有国家信用保障,对大众市民来说,数字人民币的功能属性与纸币完全一样,只不过它的形态是数字化的,也不需绑定任何银行账户和支付账户。获得授权的消费者下载数字人民币钱包后可使用数字货币进行扫描支付,也可以离线支付,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新型便捷支付体验。

原标题:《【金融“作”谈荟】赵丽宏:银行曾经对我来说,既陌生、又神秘……》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