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致敬!脱贫攻坚战场上的昆明骄傲

2021-02-26 11:4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在昆明脱贫攻坚战场上

涌现出一大批有情怀、有能力、有担当的先进典型

正是在先进典型的引领下

通过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忠诚奉献、攻坚克难

我们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昆明篇章

锤炼了精神

榜样之光 照亮初心

让我们一起回顾这些先进集体和个人的生动事迹

听听他们的获奖感言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禄劝县则黑乡党委书记王应刚

一步一脚印改变最穷乡

2016年3月,王应刚来到当时被认为是禄劝县条件最艰苦、脱贫任务最重的则黑乡担任党委副书记,从那时起,则黑乡就处处留下了他深情的脚步。

从土基房泥巴路到如今白墙黛瓦的农家小院,5年聚力攻坚,则黑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乡1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06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高质量脱贫,下辖民安乐村被国务院扶贫办推荐为全国脱贫攻坚典型经验总结示范村。

王应刚(左二)到贫困户家开展“三统一督”工作。

“党建的归宿在为民,扶贫的目的在富民。”王应刚说。他将党的建设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大力推进全乡13个村委会的活动阵地全面规范化建设,优化调整村组干部队伍,抓实全乡组织思想建设,引导党员干部树立起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坚定信念。在他的带领下,61名乡镇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733名共产党员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

解决了脱贫攻坚战斗堡垒和前沿阵地问题,紧接着,王应刚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基本要求逐一对照、把脉问诊。为摸清全乡2068户7771人建档立卡户情况,成立13支工作队深入到村到组到户,逐项核实建档立卡户致贫原因,因户因人制定菜单式脱贫措施,做到“一户一档、一户一策”。

针对群众反映最为紧迫的问题,从基础设施建设、危房改造到易地搬迁、产业帮扶,王应刚一刻也没松懈过,他带领全乡干部职工“5+2”“白+黑”进村入户协调推进项目,第一时间研究解决施工方、村组干部反映的困难问题,确保全乡脱贫攻坚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5年来,则黑乡13个行政村道路实现100%硬化,135个自然村实现100%通路,扶持群众修缮加固及拆除重建房屋4420户,实现住房安全有保障。解决了209个村民小组30023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家家通上自来水,村容村貌提升整治、“七改三清”工程实施、太阳能路灯安装使用,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为帮助贫困户增收致富,在王应刚的积极引导下,则黑乡探索出“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产业发展模式,成功引进“汤之郎”高粱酒厂、元宝乌鸡养殖场等龙头企业,建设光伏电站8个、肉牛养殖场1个,实现了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带动的全覆盖,全乡13个村集体经济全部突破8万元。

2020年9月,王应刚正式担任则黑乡党委书记,从副镇长到副书记再到乡长、书记,他的每一步成长蜕变都与脱贫攻坚同频共振。“看到贫困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贫困群众过上了好日子,我为自己人生的这段历程感到骄傲。今后,我将在乡村振兴中再立新功,再作贡献。”他说。

“脱贫难,巩固脱贫更难。”王应刚一直这样认为。研究制定巩固提升方案,处理脱贫攻坚后续遗留问题,探索建立防止脱贫返贫机制……他创新提出的挂牌作战“五式工作法”、“两说一帮”扶贫扶志工作法、“三统一督”问题整改清零工作法,有效补齐脱贫攻坚短板弱项,极大提升脱贫固效质量。

泥泞崎岖,寒来暑往,在则黑脱贫攻坚的战场上,王应刚留下了一串串风雨兼程的足迹,用赤子之心践行着一名优秀党员的庄严承诺。

获奖感言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能参与并打赢脱贫攻坚战这场硬仗,是我们人生之大幸,是新时代给予我们成长进步的重要机遇。在党的正确领导和各级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多年的持续攻坚,我所在的禄劝县则黑乡实现2068户7771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基层党建、民生保障等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贫困山村和贫困群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有的付出都值得,我们为人生的这段历程感到特别骄傲和自豪。

乡村振兴全面开启,作为乡镇党委书记,我将持续传承好脱贫攻坚的精神和作风,敢于担当,勇于作为,履职尽责,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在新起点上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扎扎实实把好事做好,把实事做实,在乡村振兴中再立新功,再作贡献。

————王应刚

寻甸县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朱石祥

奔忙四年多从未请过假

“能参与到脱贫攻坚,我觉得很光荣、很幸运。我来自农村,看见这几年寻甸乡村的变化,更觉得工作的辛苦都值得,很有成就感!”4年多来几乎无休的工作被朱石祥用简单两句话概括。话虽简单,但从他担任寻甸县扶贫办主任以来,先后研究制定系列工作方案、通知200余份,筹备工作例会60余次,研究议题400余项,推动各项政策在寻甸落地。这些年,他是个“不称职”的儿子、丈夫、父亲,但却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朱石祥在整理资料。

8个贫困乡、134个省级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3358户127960人,贫困发生率达26.93%。刚开始到扶贫办工作时,朱石祥坦言:“压力大、职责重,还有些许底气不足。”但很快,他就把这份压力化作动力。从走访了解民情开始,4年来,他走遍了全县175个村委会(社区),行程超过4万公里。通过实地走访,他了解到寻甸县贫困村最真实的样子,和同事一起精准核实上报33523户的数据资料。这些数据都成为全县200余份工作方案、扶贫措施等的有力支撑。

在一次下村走访中,朱石祥发现两位年过七旬的老人还住在危房中,经过深入了解确定两位老人是贫困户,虽然享受政策盖了新房,却被子女赶出新房住到老房子里。“我们一方面对老人的子女进行劝导,另一方面也着手了解在其他村、其他乡镇是否存在类似的事情。”朱石祥说,果然,经走访后发现,这样的事情在寻甸县并非个案。于是,他积极协调寻甸县检察院和司法局起草《关于脱贫攻坚过程中进一步加强老年人合法权益保障的实施方案》,有效地保障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县扶贫办作为全县脱贫攻坚工作的“参谋部”“作战部”,责任重大。几年来,寻甸县扶贫办累计牵头组织60余次全县脱贫攻坚周例会,研究扶贫议题400多项,同时收集整理各行业、各部门政策资料上千份汇编成册,编写《寻甸县脱贫攻坚100问》《寻甸县脱贫攻坚应知应会工作手册》等扶贫手册。

“苦干、实干、努力干,对得起伟大时代的神圣职责。”这是朱石祥经常和同事说起的一句话。下基层、做调研、深夜研判、节假日走访,从加入脱贫攻坚这支队伍起,朱石祥就没有了节假日、休息日的概念,手机24小时待命。4年多来,所有脱贫攻坚大小会、每周例会以及关键性会议,他从未请假缺席。

2018年9月30日,寻甸县脱贫摘帽,但朱石祥忙碌的工作并没有停下来。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寻甸县及时成立乡村振兴筹备办公室,朱石祥再次被抽调到县乡村振兴筹备办公室兼任办公室副主任。他指导起草的《寻甸县关于成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挥部的通知》《寻甸县乡村振兴工作例会制度》等30余份文件让寻甸县乡村振兴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在他的建议下,寻甸县在全县范围内因地制宜谋划启动乡村振兴试点工程建设,综合运用产业扶贫政策,在16个乡镇(街道)各建立1个预警帮扶产业示范点,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目前,乡村振兴试点工程以及功山羊、草莓等特色产业正在稳步推进。

获奖感言

非常荣幸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奖,我是幸运的,在脱贫攻坚的历史性时刻,与受表彰的个人和集体代表共同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内心无比激动,同时倍感使命光荣。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是组织对我的信任和鼓励,更是对个人工作的肯定和鞭策。这些年来,我所做的只是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获此殊荣要感谢组织对我的信任和厚爱,感谢多年来参与脱贫攻坚的所有人员的支持和帮助。

脱贫攻坚工作中,广大党员干部用心、用情、用力、用智慧一线攻坚,既锻炼了干部的工作作风,又促进了干群关系的深度转变;看到扶贫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和群众的喜悦,每行一步我们都倍感踏实和充实。荣誉只能代表过去,行动才能描绘出未来。面对乡村振兴更加复杂、更加多元的情况,我们唯有接续努力,才对得起这个伟大的时代。

——朱石祥

东川区汤丹镇扶贫办原常务副主任

东川区汤丹镇中河村党支部原书记

吴国良

丹心映山红生命铸丰碑

吴国良离开这片他心爱的土地已快3年了。

这3年,东川区脱贫摘帽,汤丹镇新房林立、道宽路平。站在乌龟山上看,山下尾矿库改造的百亩花海迎风摇曳,半山坡种满木瓜,他曾经任村党支部书记的中河村,已建设起休闲度假旅游区。

这3年,吴国良先后被追授“云南青年五四奖章”“云岭楷模”“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先后获得“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吴国良生前工作照片。

2012年,吴国良到汤丹镇工作,这里山高坡陡谷深,海拔高差2000多米,地无三尺平,群众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2014年,吴国良被安排到“软弱涣散”的中河村任党支部书记。“基层战斗堡垒不发挥作用,脱贫工作如何落实!”吴国良万分焦急。中河村党支部副书记回忆:“国良经常带领班子去各处学习,深夜把大伙叫来开会更是家常便饭。”吴国良狠抓班子建设和纪律作风,不断加强村“两委”凝聚力,全村工作从杂乱无章变为有条不紊。

与吴国良同住一间宿舍的同事常常提醒吴国良,天冷时多铺褥子、天热时挂个蚊帐,但吴国良总说不冷、没蚊子,后来大伙才知道,累到倒头就睡的人肯定不会觉得冷,也不怕蚊子叮。

当时,汤丹镇洒海村二小组房子是土坯房,且处于地灾隐患点,搬迁势在必行,搬迁地最终定在乌龟山。吴国良入户宣传时,老乡们都心存疑虑。他说:“请大家相信党的政策,我一定会为你们解决好住房问题。”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山头铲平了,164户群众搬进新家,大家纷纷夸赞:“要是没有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没有国良这样敢想敢干的好干部,我们几代人都不可能搬出大山、住进新房。”

在汤丹镇办公楼里,谁上楼梯只要两蹬并做一蹬,就会有人开玩笑地说:“你这是在学国良,上个楼梯都要省时间。”吴国良的24小时,恨不得掰成72小时来用。

吴国良牺牲前一周,一刻都没有停歇过。2018年4月22日晚,他接到镇上打来的紧急电话,抓起外衣就往外跑。23日早上7点,他已在赶往江西、杉木等4个村的路上,检查完已是晚上8点,因还要准备第二天的会议材料,他随便扒了几口饭,又匆忙赶回镇上。24日下午6点,他开完会后急忙赶回办公室,等从资料堆里抬起头来,已是25日凌晨2点。26日早上6点,他揉揉发红的眼睛,穿上几天没换的迷彩服,又出发了。他当天要把洒海、达朵等4个村施工进度再核查一遍。达朵村是吴国良的老家,儿子很久没回家,母亲早早准备了一桌饭菜。吴国良距家不到10米,可在检查完成后,为节省时间,他没有跨进家门,马上赶往下一村。当母亲追出家门时,只看到他远去的背影。谁都没有想到,这次擦肩而过,竟成为母子俩最后的诀别。下午5点,一天的工作完成,他婉拒了村民吃饭的邀请,在返回途中,车辆不幸坠下山谷。

吴国良牺牲了,他留下了昂扬向上、干事创业、勇创一流的可贵精神;留下了深入农村、深入群众、忠于职守的责任担当;留下了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决战决胜的坚强决心。

获奖感言

国良能再次获奖并且是那么高的荣誉,我非常高兴也非常欣慰。我是一名老党员,这辈子最让我骄傲的,就是国良也能成为一名党员,并且参与了脱贫攻坚这项伟大的事业。

我知道国良不是一个人,还有很多跟他一样战斗在扶贫一线的干部,为了群众能脱贫而流血流汗、舍身忘己,他们像飘扬在大山里的一面旗帜,领着大伙往更好的日子奔。

岁月匆匆,国良离开已经快3年了,这3年村里的变化真是翻天覆地,破房子变成小高楼,贫瘠的地里长出水果,还有一片漂亮的花海。我现在最想干的一件事,就是回去告诉国良,他没有白白牺牲,这场战斗我们胜利了!

我从未后悔让国良干他想干的事,如果重来一次,我仍然会鼎力支持他。

——吴国良父亲

昆明市社会扶贫开发服务中心副主任张进松

著名笔杆子工作讲方法

1996年到禄劝县扶贫办工作后,张进松便与“扶贫”结下不解之缘。二十五载时光匆匆,从破旧危房到高楼林立,从满目苍凉到牛羊满山,他既是参与者又是见证者。

张进松(右)和村民在一起。

曾经是贫困县的禄劝县,如今已脱贫摘帽。在禄劝的12年,张进松任劳任怨,“5+2”“白+黑”成了家常便饭。他配合做好10多次专题会议和现场会的筹备,切实抓好市政府《关于禄劝县脱贫攻坚请求解决事项的答复函》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进落实,积极做好关于禄劝县2个会议纪要决定事项的落实。

张进松是有名的“笔杆子”,搜索引擎输入他的名字,“通讯员”“主笔”“撰稿者”都有他。他提供的扶贫信息被各级媒体转载,编写的两册脱贫攻坚政策文件学习读本被全市干部职工学习。“要做脱贫攻坚的宣传者,就需要用理论武装自己。”张进松这么说,也这么做。他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不让自己“落伍”。

精准识别贫困户才能做到“扶持对象精准”。到市扶贫办工作期间,2017年11月,组织安排他负责动态管理工作。他提出直观识别法、实地查看对标法、收入核查认定法、因素分析排除法、部门信息比对法、群众评议认可法、分层级公告公示法的精准识别“七法”,提出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一个标准用到底,科学识贫、严格定贫、精准扶贫,从而实现漏评率、错评率、错退率为零。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大数据的准确非常重要。他探索“比对、核实、修改”三步工作法,推广“比对一次、通报一次、修改一次、反馈一次”的数据清洗方式,及时修改问题数据信息,确保问题数据动态“清零”。他先后修改完善错误信息数据21.7万条,让昆明市的数据质量全省排名靠前。他提出“345”台账准备工作法,昆明市成为云南省唯一一个没有被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组直接点出问题的州市。他积极配合做好东川区、禄劝县贫困县退出指导、督促、申报、迎检等工作。多年在一线工作,张进松总结出一套扶贫经验。

2019年5月,张进松到怒江州扶贫办工作,当时,他的女儿正在读高三,常年生病的母亲只能托人照顾。

到怒江州工作期间,张进松在政策上“授”、在业务上“教”、在队伍上“融”、在资金上“帮”、在规范上“定”、在落实上“创”,编写《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贫困退出政策口袋书》供全州学习,并为2456名干部进行贫困退出政策讲解。《怒江州贫困退出申报材料编制方案》《行业部门认定报告样式》《贫困退出操作指导工作手册》《怒江州贫困退出示范村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材料都出自张进松之手。此外,他还对基层人员实行综合式指导,对扶贫干部实行精准式指导,对行业部门实行单向式指导,对单位同事实行公开式指导,帮助“解惑”,指导“改错”,实现工作“入手”。他向昆明市争取的400万元资金,已用于支持兰坪县城北社区集中安置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项目建设。

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无论在哪里工作,张进松都兢兢业业,把忠诚写在扶贫事业上。

获奖感言

我是一名从事扶贫工作25年的扶贫人,能在人民大会堂领奖,对我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一个梦想成真的日子。我感到自己非常幸运,能有幸成为近2000名先进个人中的一员,能和习近平总书记一起合影,能在人民大会堂现场聆听总书记讲话,非常激动、非常自豪、非常振奋,我一辈子不会忘记,将永远记住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这个重要的日子。

脱贫攻坚是思想的一次淬炼、情怀的一次呈现、初心的一次检验,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诠释,结束了困扰老百姓千年的贫困问题。在这场战役中,我先后在昆明市、怒江州两个战场参战。作为脱贫攻坚的参与者、组织者、见证者,通过8年持续努力,圆满完成脱贫攻坚战任务,我的最大收获是能力有提高、思想有进步、人生有境界、为民有情怀。

——张进松

东川区汤丹镇党委书记罗雄

超常规手段改造危旧房

东川区汤丹镇,曾是典型的贫困地区。这里最高海拔达4288米,沟壑纵横,山峦重叠,生态资源脆弱,地矿矛盾复杂,基础设施薄弱,贫困发生率曾高达45.31%……但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式。在汤丹镇党委书记罗雄的带领下,村村有扶贫产业,户户有致富项目,全镇贫困发生率降到0。

罗雄(左)到群众家走访。

每天早上8点,汤丹镇姑庄村村民李石兰就扛上锄头,拎着工具袋,坐上村口一辆大巴,有说有笑地和几十个同村姐妹一起去5公里外的火龙果园“上班”。李石兰家有几亩田地,但都在山上,辛苦一年也收不上多少。如今她在火龙果园里打工,每月有两千多元工资,易地搬迁的好政策让她搬离山头上摇摇欲坠的家,住上了一百多平方米的小洋楼。

易地搬迁2313户8293人进城安置;非搬迁村6179户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危房不再是困扰群众的大问题,“输血”变“造血”又成为罗雄的又一工作目标。

位于汤丹镇元宝村的汤丹嘉隆食品厂,如今已成为东川区的明星企业。销售收入突破2000万元,把村里139户建档立卡户产业资金及20万元集体收入融入其中进行分红,员工底薪每天能有80元。通过在安置点建设扶贫车间,实现“楼上生活、楼下就业”。

在罗雄的协调争取下,筹集1500万元新建汤丹敬老院,让175名孤寡老人老有所居;实施10481.02万元的农业产业项目,积极协调投资2亿余元的光伏发电项目落地建设。全镇23个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0万元以上、3个村达10万元以上。万亩高山蔬菜远销越南等地,以木瓜、白花桃、甜杏等为主的万亩经济林果效益显著,万亩红花油茶初具成效;以肉牛、黑山羊、生猪为主的17个规模化养殖场发展势头强劲;群众出行条件持续改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脱贫攻坚期间,汤丹镇北部6个村农危改建设进度曾严重滞后,为保障群众住房安全,罗雄采用超常规手段,倒排工期、倒逼进度,“划片包户”层层压实责任。近300户住房建设滞后的农户,罗雄挨家挨户走访,逐户逐人分析原因、解决问题。脚磨破了,血渗透袜子,就再套上一双袜子继续上路。村房已安排驻村队员居住,没有闲置房间,为了不影响驻村队员,罗雄自己在中山寺打扫出一个房间,走访完就到寺里住宿。

“他不是在下村,就是在下村的路上。”同事们说。他把村组当家,脱贫工作任务重、至今无暇要个孩子也常招来妻子埋怨。2020年疫情期间,为有效做好防疫工作,罗雄跑遍28个村(社区),积极对接镇内企业和各村受疫情影响人员,通过各类措施帮助就业。通过“四议两公开”的方式,汤丹镇继续聘用647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就业困难人员,就近在村组承担乡村保洁的乡村公共岗位服务工作。并开发了209人的临时性扶贫特岗,从事村庄环境卫生保洁等工作。同时组建汤丹镇抗疫“老兵突击队”,集结全镇干部职工中的退伍军人,带头参与抗疫的卡点守卫、物资配送管理等工作;建立可容纳100人的留验站,在疫情期间顺利完成83人留验观察任务。

获奖感言

追梦征程荡气回肠,脱贫伟业丰碑永立。虽然历尽艰辛,但能有幸参与、见证这一段伟大的战斗历程,我的内心充满自豪和幸福。

脱贫攻坚是一场伟大的民生工程,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指挥下,全党动员、全员参战,“五级书记”一起抓,凝聚了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磅礴伟力,彻底解决了延续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贫困地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通过6年的艰苦奋斗,汤丹镇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45.31%降到0。目前,汤丹镇已建立全镇防贫监测预警体系,创新包保责任体系对全镇所有卡内户和卡外户进行户情实时更新和贫情跟踪监测,确保脱贫不脱钩,有效巩固脱贫成效。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带领汤丹群众共同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罗雄

东川区委书记胡江辉

一次性决策搬迁三万人

他,昆明市唯一深度贫困县的“一线指挥员”;

他,牢记嘱托,勇于担当、善谋善思,开拓创新、敢闯敢试;

他,带领东川32万各族群众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贫困发生率从52.88%降至0。

没有豪言壮语,满怀一个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群众事业的一片赤诚。扎根东川10年时间,胡江辉用坚实的双脚走遍东川的山山梁梁、沟沟岔岔,用对事业的忠心温暖贫困群众的心,用智慧和汗水向党和人民交上高质量脱贫摘帽的“东川答卷”。2018年,东川区在深度贫困县中率先高质量脱贫摘帽;2019年,实现28655户104344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胡江辉(左)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作示范、走前列、高质量”,循着这一目标,东川“奇迹”频现。易地扶贫搬迁“四全六配套”模式被国家发改委全国推广;健康扶贫经验做法被国家卫健委全国推广,成功创建为首批国家健康扶贫工程先进县区;“百人就业扶贫队”案例入选全国人社行业扶贫典型案例,就业扶贫荣获全国“优秀项目奖”;119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均达到20万元以上,走在全省前列。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效,正是脱贫攻坚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最鲜活体现。

作为脱贫攻坚一线负责人,必须带头顶上去,引领全县精锐力量战斗在脱贫攻坚最前沿、最关键的地方!10年来,胡江辉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扶贫”要求,坚决担起脱贫攻坚使命,誓不辜负党和国家脱贫好政策以及东川10.4万贫困群众。

“职位不分一二线,只有火线和前线。”这是胡江辉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率先垂范,夜以继日,在红土大地奉献青春、挥洒热情。他带领区级领导全部下沉到乡镇和村组,组织165名科级干部包村、146支驻村工作队驻村、139支亲情小分队返村、三分之二机关干部入村,脱贫各条战线涌现出了一批批优秀的战友。

“近期靠就业,中期靠产业,远期靠教育”,立足东川贫情,他提出脱贫思路,科学制定脱贫攻坚路线图。带头抓就业,对内组建“百人就业扶贫队”,覆盖深入146个村(社区)抓实务工增收,对外建设5个就业扶贫基地和务工联络服务站,让“小基地”搭起易地搬迁就业“大平台”。

东川近三分之一贫困人口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边远山区,胡江辉带头攻坚克难,率先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阻断深山群众贫困代际传递。一次性决策实施搬迁8740户32771人,创新实施“四全六配套”及“1+6+13”后续发展措施,得到国家发改委全国推广。

一次次田间会、院坝会,一句句暖心话,凝聚起对贫困发起总攻的强大合力,让贫困户看到了希望,决战贫穷、改变命运的决心和干劲大增。着力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融合,东川高质量通过脱贫退出省级专项评估检查,国家抽查、普查,东西部扶贫协作成效考核。同时,创新乡村振兴“五个一”举措,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成果。胡江辉和东川人民一起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让这片红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获奖感言

作为脱贫攻坚一线指挥员参与这场伟大的战役,这样的机会,前人没有条件做,后人没有机会做,这将是我人生中最荣耀的岁月。

脱贫攻坚获得的成就,是千千万万干部职工没日没夜干出来的。我站在人民大会堂领奖,也代表着每一位在脱贫攻坚战线上付出鲜血和汗水的脱贫战士。脱贫攻坚取得如此成就,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说到做到的胆识和气魄,极大地增强了干部群众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不是终点,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不能有“松气歇脚”“到站下车”的松劲思想,将把持续提升群众稳定收入作为头等目标,全力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深度融合。

——胡江辉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东川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全力促就业 开启“薪生活”

36个小时,满满一货车的新鲜蔬菜,从东川抬上华北地区人们的餐桌上。从分拣、装筐到记账,东川易地搬迁户张洁已对整个流程非常熟悉。另一处,搬迁户周小霞在电子元件组装扶贫车间里忙碌着,组装、绕线一气呵成。这条生产线上,大部分是妇女,就近就地就业让她们不仅可以上班赚钱,还能照顾家人。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曾经失业率达40.2%的东川区,如今人人有事做、有钱赚,将岗位送上门、把技能送到家,东川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尽最大力量帮助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持续实施就业扶贫“六大行动”促进就业脱贫。“百人就业扶贫队”“小基地搭起易地搬迁就业大平台”“易地搬迁45555”就业新模式等工作做法成为典型案例被广泛推广。

每年春节,东川大大小小的广场上总能见到“春风行动”的红色帐篷,送岗“春风”吹进务工者心中。

从大年初一开始,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深入客运站、农贸集市、易地搬迁点,走村串户,开展就业政策宣传和送岗上门服务,将最新岗位信息送到群众手上。2016年以来累计发放宣传资料17万余份,发布用工信息164期,举办招聘会159场次。

数据能让就业工作有据可依。东川山高谷深,很多农村劳动力生活在深山里,为了建立全区农村劳动力信息库,125名就业扶贫工作队员跋山涉水、起早摸黑,走遍各个村寨,面对海量、庞杂的数据信息,以严谨细致的态度和大海捞针的韧劲,做到“调查一户、精准一户、不漏一人、不漏一项”。经过数据分析、比对、复核、汇总,建立“一户一档”劳动力家庭档案26916份,实现农村劳动力人员底数清、求职愿望清、就业去向清、收入来源清、服务账单清。

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许多需要外出务工的劳动力被滞留在家。为了确保务工人员有序返岗,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制定“一企一策”“一地一策”,采取统一包车方式“点对点”“一站式”把务工人员安全有序送往务工地点,让务工人员“出了家门上车门,下了车门进厂门”。

易地搬迁是东川最有效的脱贫措施之一,大量人口从深山搬入城区,扶贫车间让搬迁户能就近就地就业,让搬迁户“稳得住、能致富”。

蔬菜分拣扶贫车间负责人舒英华是东川本地人,她介绍,目前公司已吸纳30名搬迁户务工,除了蔬菜分拣,还有冷藏、包装等业务,为区内的种植养殖大户提供便利。村子里的扶贫车间也发展了起来,汤丹镇元宝村的汤丹嘉隆食品厂,把村里139户建档立卡户产业资金及20万元集体收入融入其中进行分红,员工每天能有80元底薪。

多数家庭困难的农民工更愿意就近就业,以便照顾家中老人和小孩。据介绍,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充分挖掘本地各类企业的岗位需求,向各企业派出联络员,一对一推荐就业。与此同时,对接交通、水利、城乡人居环境提升等重大项目、重点工程用工需求,按照不低于总用工量30%的要求,引导施工单位尽量开发就业岗位,招用农村劳动力务工。3年来,先后帮助3万多人就近就地就业。

禄劝县扶贫办

走进百家门 结下“百家情”

曾经的土坯房变成宽敞明亮的新砖房,狭窄的村道变成平整通达的水泥路,曾经杂草丛生的荒山,如今早已变成绿意盎然的农地,走出大山的孩子们用歌声点亮了逐梦的希望……禄劝,这个昔日的国家级贫困县正在奔小康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巨变的背后,是乡村产业的扎实“落户”,是社会保障的有力扶持。2016年以来,禄劝县扶贫办紧扣“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完成了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减贫任务。2018年禄劝县实现脱贫摘帽;2019年底,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5954户91296人全部脱贫,11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从2016年的16.35%降为0。

脱贫攻坚以来,禄劝扶贫办充分发挥县委、县政府脱贫攻坚“参谋部”“作战部”“指挥部”的助手作用,以“十大工程”为抓手,重点打好“三个百日会战”。结合禄劝实际,积极出谋划策,建议县委、县政府制定了“1+12”脱贫目标体系,“1+1+23”后续巩固提升体系,全面对产业发展、务工增收、农房建设、教育扶贫、社会保障、医疗救助等工作进行了细化分解,做到行有参照、做有标准。

2017年11月底,皎平渡镇卢家坪村委会二道坪组进村公路全面建成通车后,禄劝实现了全县村村通公路的目标。结束了没有公路历史的二道坪村,不仅家家住上了冬暖夏凉的砖房,原来运不出山、卖不上价的农产品也有了不错的销路。

“进百家门,吃百家饭,结百家情,解百家难,励百家志,圆百家梦”。在脱贫攻坚战中,禄劝县扶贫办坚持落实“挂包帮”“转走访”工作机制,创新开展“六个百家”活动。过去的几年,撒营盘镇书西村党总支书记杨青禄每天清晨便早早出发,深入村小组和贫困户家中,倾听群众呼声,针对农户反映的问题研究解决对策,因户制定脱贫计划,挂图作战,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到户到人。66岁的李德福2014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户,2017年脱贫,房屋重建达到安全稳固,享受建房补助47795元。“扶贫人员经常召集建档立卡户学习,让我们自己说有哪些困难,我眼睛不好没有钱看病,政府就出资帮我买了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真的非常感谢党和政府。”他感激地说。

想要真正脱贫,产业扶贫是关键。禄劝扶贫办始终把发展产业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实施“开发式”“造血式”扶贫,打造本地优势产业,对接外地市场需求,助力群众脱贫增收。2016年,九龙镇先后开展了三七、车厘子种植产业扶贫项目,通过带动周边群众参与种植,农用物资收购、土地流转、长期和短期劳务用工、释放劳动力外出务工等形式带动当地劳务用工达50万人次,每年为当地12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户均增收3.1万元,带动当地增收1633万元。

通过近5年的努力,全县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贫困群众收入大幅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基本民生得到有力保障,生产生活方式明显变化,基层治理能力有效提升,干部群众精神状态深刻变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寻甸县河口镇党委

村民不脱贫 干部“不回家”

“建村几百年,变化就半年,没有共产党,想都不敢想!”这是一条在寻甸县河口镇“红极一时”的脱贫标语。这条“网红”标语背后,是全镇干部群众奋力甩脱贫困帽的一个个动人故事。6年来,全镇贫困发生率从26.48%降至0,百姓脱贫展笑颜,全镇处处产业兴。更塑造了“贫困户不脱贫,扶贫干部就不回家”的河口脱贫攻坚精神。

河口镇属典型的民族山区贫困乡镇,全镇辖16个村委会176个村民小组235个自然村,全镇共有36519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675户9530人,贫困发生率为26.48%。全镇整体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村落分散,基础薄弱,是全县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乡镇之一。

从2014年开始,脱贫力量在这里集结: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牵头的29家挂钩单位、帮扶企业真心帮扶、真诚助力;20家市、县级挂钩单位派出“精兵强将”组成驻村工作队,83名驻村队员吃住在一线;各挂钩单位及河口镇抽调176名党员干部对全镇176个村民小组实行包村负责;市、县、镇级机关事业单位1107位干部职工对全镇2675户贫困户进行结对帮扶,实现挂钩帮扶全覆盖。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扶贫干部奔赴脱贫一线,与百姓同甘共苦。“在脱贫攻坚最难的那几年,我们的扶贫干部天天走村入户,个个早出晚归。”河口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永华说。

走进现在的河口镇,青瓦白墙灰线条的小洋楼点缀在山花烂漫间。脱贫攻坚期间,河口镇创新工作方法破难点,作为全市C、D级危房改造工作试点乡镇、全县特困村提升改造、“交叉检查”试点乡镇,先行先试,总结出一系列的成功经验,并在全市、全县推广。3年累计实施农村危房改造5377户,实施特困村提升改造工程20个。积极探索“党支部+”的产业帮扶模式,把传统的烤烟种植、牛羊鸡养殖用“党支部+”模式发展壮大,成为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产业。

去年中秋前,糯基村委会种植的500多亩高原软籽石榴迎来丰收。硕大饱满的石榴果缀满枝头,果农手持剪刀采收,“咔嚓”一声,又大又圆的石榴落入怀中,丰收喜悦浸润心田。河口镇又找到了一个适合当地发展的好产业。

不只是软籽石榴种植,河口镇根据实际,制定《寻甸县河口镇脱贫攻坚项目库2018—2020》,统筹近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全镇脱贫产业稳步发展:由烤烟专业合作社参与烟农种植烤烟全过程,规范、及时的技术指导让1125户贫困户户均收入达到1.9万元;推行“党支部+”的模式,由党支部牵头在16个村委会成立合作社,利用产业扶持资金,鼓励农户采取入股及自养的方式发展云岭牛、功山羊、苗鸡养殖,2019年全镇实现畜牧业产值2.23亿元;引进先进农业公司发展生物产业。现在530亩高原软籽石榴已初具规模,紫花丹参、灯盏花等中药材种植也正在通过基地示范、技术培训带动,让更多群众参与进来。截至2020年11月,全镇在外务工人员共8105人,建档立卡2158人,全镇实现转移收入9857.4万元。

往期精彩

01 8个关键词告诉你,非凡2021,昆明怎么发力!02 省政府工作报告定下的这些事,和昆明息息相关!03 程连元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现场发邀请:欢迎到文明城市昆明来04 选址西山区!马云揭秘湖畔大学首座分校为何设在昆明05 全会报告速读!昆明下半年发展重心,我们帮你整理好了06 849架敌机向昆明投弹2606次!今天的防空警报,你听懂了吗?07 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的乌东德水电站,究竟有多厉害?08 直播真到风口了?看看云南、昆明的一线网红咋说09 上榜国家重点城市!西南唯一入选城市!昆明“智造”能力有多强?10 昆产新能源汽车批量交付!程连元:这一产业将成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龙头感谢阅读

声明:原创内容,转载请联系后台,标注来源:昆报头条(ID: kbtt666)

昆明日报社综合新闻中心出品

记者| 达娃梅朵 张星宇 杨阳 陈思伊 任翊翔

原标题:《致敬!脱贫攻坚战场上的昆明骄傲》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