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星光不问赶路人——国家高新区脱贫攻坚故事多

2021-02-26 13:4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历史将铭记这一奇迹!

8年间,中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全国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10年实现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

8年间,累计300多万名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和数百万名基层工作者,将青春和希望洒在一个个曾经的贫困村。

在这其中,无数国家高新区工作者和企业的身影深深留在脱贫攻坚奔小康路上。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我们一起见证国家高新区脱贫攻坚路上的精彩瞬间。

中关村:

“家里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作为国家第一个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承担着北京对口扶贫地区的扶贫重任。

3年来,中关村探索出集农业、医疗、旅游、消费、教育“五位一体”的“科技+”扶贫模式,为全国科技扶贫趟出一条新路。3年来,中关村上百家科技企业助力全国脱贫攻坚战。截至今年10月份,中关村844家科技企业在北京对口扶贫协作地区设立分支机构1391家,投资金额851.2亿元。中关村通过“科技+”模式,解决建档立卡户就业及贫困人口增收超过百万人,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中关村力量。

在拉萨市尼木县西藏德青源产业基地,一枚枚新鲜鸡蛋源源不断的从鸡舍传送到包装流水线上,当地村民洛桑卓玛正在分拣装托。在这里,藏鸡的年产蛋数由原先的50枚-80枚提高到150枚以上。

24岁的洛桑卓玛家住尼木乡尼木村,原本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家五口的经济来源全靠几亩地和平时打临工维持。

2015年,中关村企业德青源与当地合资建立西藏德青源扶贫产业基地,优先雇佣当地贫困户,以产业助力当地脱贫。每天在包装流水线上分拣鸡蛋,洛桑卓玛每月收入5200元。

“之前一直无事可做,自从在德青源上班后,不仅每月有了固定收入,还能照顾家里人,家里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洛桑卓玛说。

几年来,德青源“金鸡产业扶贫工程”已经与全国25个贫困县签约合作。预计25个金鸡农场满产后,蛋鸡总存栏超过6000万只,年产鸡蛋140亿枚,可带动26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脱贫。

西安高新区:

脱贫路上“一个也不少”

2020年,西安高新区全区脱贫退出194户302人,无一人返贫,无一户新识别新纳入。截至目前,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1366户4066人,边缘户2户7人。

“老杨,在屋里没?最近天气热,把风扇打开,别舍不得用电。”2020年8月初,西安高新区庞光街道脱贫攻坚分管领导刘晓峰刚走进杨荣德的家,老人就热情的迎上来,拉着他的手诉说家里的近况。

杨荣德为辖区内边缘户。脱贫攻坚“三排查三清零”工作开展以来,刘晓峰在入户走访中发现,杨荣德家的房屋已经严重老化,雨天漏水,急需重建。然而,根据他的情况,只能申请到3万元的帮扶资金,远远不足以新建房屋。

“贫困群众有难题、有诉求,我们就要倾情倾心倾力去解决。”在刘晓峰的奔走协调下,终于又筹集到3万元,成功帮助杨荣德在原址上重建了房屋。“我能住上新房,全靠扶贫干部帮了大忙。”拉着刘晓峰的手,老杨激动地不愿意放开。扶贫干部行动上的关怀和帮助,不仅给他了物质上的满足,更带来了心灵上的慰藉。

威海高新区:

日子更有奔头!

建档立卡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全面达标,户年人均纯收入高于6100元,超过威海市农村贫困标准1600余元……威海高新区脱贫攻坚后的新鲜事、高兴事不断,2个省定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退出,修路引水、栽树育苗,农货卖出去、日子好起来,村里的“热乎气儿”越来越高。

“真是太感谢了,我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再也不怕刮风下雨了。”潘玉贵是初村镇小馆村村民,以往天气不好的时候,他总是担心房子漏雨,房子修好后他心头的大石头终于放下来了。

改善居住环境是高新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中之重。2016年至2018年,高新区逐年开展危房鉴定、改造,共对37户实施了危房改造,户均改造费用2.38万元。此后又继续按照“需改尽改,哪儿坏修哪儿”的原则,对67户达不到“C、D级危房”的“B”类住房实施靓居工程,户均改造费用1.11万元,实打实地改善了贫困户的居住条件。

针对居住环境“脏乱差”,高新区逐户排查、建立台账,采取邻里互助、第三方定期保洁等方式,由区管委按照每户每年24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长效提升居住环境。今年,针对雨水较多的情况,又加大实时排查力度,继续对45户贫困户住房进行局部修缮,进一步提升贫困户居住质量。

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

尝到了家门口就业的甜头

在对口帮扶南疆贫困群众时,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把助其就业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对于有着主动就业意愿的贫困群众,该区在努力帮助他们提高就业能力、增加就业收入方面持续发力,加快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步伐。因为稳定就业,贫困户们摘掉了贫困帽子,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他们满怀信心地正朝着新的梦想努力。

从靠着经验种地到凭着技术做挤压车间机手,从年入5000元到月入5000多元,在高新区(新市区)某建材企业打工的阿卜杜穆太力普·托合提麦麦提自从来到乌鲁木齐,生活就发生了巨大改变。

从农民变成技工是阿卜杜穆太力普·托合提麦麦提的最大变化。2017年7月,他主动报名来到乌鲁木齐,经过岗前培训,成为了挤压车间生产线上的一名普通工人。凭借自己的努力和车间师傅的用心“传帮带”,他已成长为一名挤压车间生产线机手,能够独立处理工作任务,工资也从最初的3600元涨到了现在的每月5000多元。

阿卜杜穆太力普·托合提麦麦提尝到了甜头。“你看,去年我们买了这辆车方便出行,现在就要攒钱在乌鲁木齐按揭一套房子。” 阿卜杜穆太力普·托合提麦麦提说,在乌鲁木齐工作让他感受到美好生活靠双手奋斗,他要把家人都接来,一起生活,继续奋斗。

济南高新区:

“能有今天的好日子,

做梦也没想到”

近年来,济南高新区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创新扶贫模式,通过“输血”加“造血”,不断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坚持把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密切衔接、统筹推进,奋力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截至2020年上半年,高新区享受政策贫困户734户1475人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零,如期完成脱贫目标任务。

“自从去年村里有了扶贫专岗,我每月能挣400块钱,再加上低保、老年补贴、光伏收益,一年加起来有12000多元。”说起现在的好日子,济南高新区遥墙街道田家村72岁的田延恩乐得合不拢嘴。

近年来,济南高新区瞄准全面脱贫总目标,创新帮扶手段、提升造血能力,设置包括保洁绿化、安全巡查、设施维护等184个扶贫专岗,提升贫困户脱贫斗志,增强脱贫稳定性。

谢纪荣是遥墙街道桥南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长期患病。为了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帮扶责任人和村委本着扶贫先扶志的理念,鼓励冉未亮学习种植技术,并参加草莓种植技能培训,建起了草莓大棚,价格一直走高的草莓让他看到了新生活的希望。“能有今天的好日子,是我做梦也没想到的,这真要感谢上级部门的扶贫帮困!”冉未亮感激地说。

济宁高新区:

“风吹日晒都不怕了”

“以前住在那茅草屋里,一下雨就出不去,外面都是泥路,现在有了这个平房,风吹日晒都不怕了。”家住济宁高新区南贯集二村的赵加宣因生活拮据,之前一直住在田间的简易棚内,街道包村干部走访时发现了他的情况,帮他申请了危房改造项目,同时,还为他购买了扶贫特惠保险,医药费可享受二次报销,让常年患病的他不用再为看病吃药发愁。

赵加宣是济宁高新区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缩影。脱贫攻坚以来,济宁高新区在低保兜底的基础上,积极发挥“集中养老+扶贫”“美丽庭院+扶贫”“乡村振兴+扶贫”“结对帮扶+扶贫”等“1+N”的扶贫攻坚模式,全区贫困人口收入达到省定脱贫标准,实现了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的“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有保障的目标,全区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目前,济宁高新区已脱贫还享受政策的建档立卡贫困户364户784人,贫困户年人均收入6685元,帮扶责任人到位率达到100%,群众满意度达到99.8%,返贫率为0%。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原标题:《星光不问赶路人——国家高新区脱贫攻坚故事多》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