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位县长眼中的内蒙古自治区派驻卓资县脱贫攻坚工作队:担当和奉献中践诺忠诚

2021-02-27 12:0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不知不觉,又到“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的季节,随着三九严寒的步步紧逼,北方骤降的气温直线滑向谷底,暴戾的寒流犹如坐上过山车,地处塞外山区的内蒙古自治区卓资县一夜间便进入“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的状态。

可是,当你踏上这片广袤的山乡大地时,会惊讶地发现,这里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广宇之下——远山近水飘渺如幻;庭院街巷井然有序;青砖瓦屋宽敞明亮;扶贫产业遍地开花;电商引航百业雄起;民生保障细微兼顾;扶贫干部枕戈待旦……朔风中,一幅幅暖心画面徐徐展开,脱贫攻坚正在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我县干部群众不会忘记,所有这一切,与一个高度负责的帮扶团队密不可分,他们以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践行了新时代党员干部的崇高使命;以百折不挠的担当勇气,展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公仆情怀。他们栉风沐雨、脚踏泥泞;他们访贫问苦、心存大爱;他们成为我县贫困群众最信得过、最贴心的“公家人”。这个团队就是自治区派驻卓资县脱贫攻坚工作总队(以下简称脱贫总队)。

夯实底功蓄势待发

2018年草长莺飞的时节,带着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坚决打好脱贫攻坚翻身仗的重托,脱贫总队正式进驻我县。工作队由五名同志组成:总队长李俊,副总队长王宝柱,联络员刘效雄,队员范明宇、李志斌。他们都是经过各级组织部门严格考核,“硬抽人”“抽硬人”,从区、市、县不同单位和岗位选拔出来的。脱贫总队虽然人手不多,但个个都是“硬人”,他们既是督导员、又为战斗员,既扶物质、也扶精神,他们集能力、学识、经验于一身,对政策的认知度及执行力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作为自治区派出的驻地脱贫工作队,其言行均代表着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整体形象。工作伊始,脱贫总队就把《自治区派驻贫困旗县(市区)脱贫攻坚工作总队管理办法》挺在前面,务求全员不折不扣无条件遵守。总队领导在会上明确表态,要求大家从日常工作做起,对接地气、入乡随俗、求真务实,决不能以任何理由给地方添乱。

脱贫总队成员大都家在异地,家中上有老下有小,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但大家不论年龄大小、不论职务高低、不论家事繁简,均严格遵守各项制度,没有一个人掉队拖后腿。驻县期间据考勤统计显示,总队五个人平均每人每月在岗不低于23天,每人每年累计驻县工作300天以上,单下乡入户工作就达180天。就此可看出,一年365个日夜,总队的同志们把大多数法定节假日、双休日也搭进了工作日程里。他们忘我的工作激情和全身心投入的敬业精神,无疑为我县全体扶贫干部树立了学习榜样。

基于脱贫总队成员身份的特殊性(当时五人中一副厅、两副处、一正科一副科),如果思想意识稍有混沌,一旦角色摆不正位置,难免会产生各种官本位思想,轻则会影响干部队伍的团结,重则会影响到脱贫攻坚的推进度。为此,总队领导带头身体力行,并要求全员在工作中务求尊重当地脱贫攻坚的主体地位和基层干部群众的工作成效,零距离地与驻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及部门、乡(镇)村同志沟通协商。同时,总队致力提高全员政策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以多种方式及时开展系统学习交流活动,认真研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和中央、自治区等相关脱贫攻坚重要指示精神,要求每位同志学以致用,融会贯通,通过学习得以在工作中找出不足和差距,从而端正思想和作风,做到精准督导、指挥有方,为如期实现脱贫目标奠定基础。

殚精竭虑有口皆碑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脱贫总队进驻我县后,为了助力我县早日打赢脱贫攻坚战,他们风雨无阻地奔波在穷乡僻壤、田间地头,置身于扶贫攻坚一线阵地。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数万里泥泞行程,他们执着前行。

为了加快我县脱贫步伐,总队的五名同志“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他们充分发挥个人的资源优势,为我县奔走斡旋、广结商机,在他们的争取和努力下,我县多项产业独创一流,成效斐然。

俗话说“是金子哪里都会闪光”“英雄莫问出处”。

总队长李俊,现任内蒙古自治区商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上任第一天,他就带领总队同仁下乡调研,马不停蹄地奋战在工作一线,短短两月时间,就走遍全县一百多个行政村。他以身作则、任劳任怨、不搞任何特殊化。曾记得他在一次会上讲:“不管你以前职务有多高,资历有多深,能力有多大,现在党和政府把你派到这里来,那你就是一个普通的扶贫干部而已,一切行动就得服从当地脱贫大局,有不同意见,大家尽可畅所欲言,但要坚决杜绝摆老资格,高高在上的发号施令者在这里一概没有市场,我们是来想尽办法帮忙的,不是来做官的……”

李俊同志是自治区商务厅的领导,他总想着在商贸物流方面为卓资办成些实事。在他的精心策划和亲力亲为下,我县成功争取到“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并在全自治区范围内建成了首家“一园三中心”,即卓资县农特电商产业园、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电商扶贫服务中心和物流仓储分拨中心。李俊深知农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对于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站在全区视野前瞻性为卓资未来农牧产业发展谋篇布局,于是他几次请来自治区有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为我县品牌建设把脉问诊,办成了卓资多少年来想办而未办成的大事!

“弘扬正能量,树立好榜样”是李俊同志倾心打造的又一精神品牌。自幼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走路靠拐棍的农村青年刘凯,虽身残志坚,但苦于创业无门。2017年,他注册成立了内蒙古飞梦残疾人网络商贸有限公司,却因受客观条件所限,公司经营一度毫无起色。李俊同志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感觉该青年自强不息、精神可嘉,完全可以通过帮扶,将其树立为一个弱势群体成功创业的精神典范。后在李俊同志无微不至地关心和倾力支持下,不到一年时间,从研发策划、项目扶持、技术指导、IS认证,到开网店、售网货、打品牌、促营销、搞众筹等等,刘凯受到的各种帮扶不计其数。公司也由成立之初的3人发展到18人,员工都是贫困残疾人,而且又帮扶了100多户贫困群众。2019年,刘凯的公司获得了内蒙古自治区红十字会与京东集团共同举办的电商扶贫京东众筹大赛内蒙古赛区第一名的佳绩,同年刘凯被评为新华网“中国网事·感动内蒙古十大人物”,刘凯本人也成为远近闻名的励志名人,可以说刘凯所迈出的每一步都浓缩着李俊同志的无数心血。

副总队长王宝柱同志,现任内蒙古党委组织干部三处处长。他为人耿直、原则性强,工作富有担当,管理经验丰富。赴我县履职后,王宝柱同志以极高的政治素养、扎实的业务功底、娴熟的管理能力,全身心投入到我县的脱贫攻坚工作中。在日常工作中,他时刻以党性原则高标准要求自己,一丝不苟地协助总队长搞好各项工作;在下乡督导检查中,他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认真核实每一项扶贫工作的落实情况,一旦发现问题,他便第一个挺身而出,以政策和制度为准绳,毫不留情地履职尽责。他那认真而看似不近人情的工作方式,开始一些同志接受不了,但时间一久,大家慢慢就理解且喜欢上他了。正如一位曾因工作疏忽,被他问责的基层干部所言“当时的确受不了他那一针见血,不讲一点情面的批评方式,哪个严厉啊、哪个直白啊、那个打破沙锅问到底啊,想想都难堪……可事后仔细一回想,他其实是个非常难得的好领导啊,如果他一味地惜情顾面,遮遮掩掩,咱还真不把问题当回事呢,那以后还说不准再捅出啥大漏子呢……”

王宝柱同志在工作中直言无忌,似乎有点不近人情,但在生活中,他却有着火一般的热情,队员们之间谁有啥困难,他会毫不犹豫伸出援助之手,定点帮扶的贫困群众,谁家里有难事,他会想尽办法帮忙解决。“生活中对待同事和群众象春天一样温暖,工作中对待缺点和错误象严冬一样无情”这既是他的本性使然,也是他的人生写照。王宝柱曾经对扶贫干部讲“我们来这里是排忧解难的,不是来作秀的,这里需要的是雪中送炭,不是花拳绣腿,空说无用,要来实的……”

此外,王宝柱充分发挥组工干部能管理会管理的长处,倡导并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诸如:总队例会、专题学习、档案管理、工作考勤、督查反馈、信息宣传等,这些制度的完善和落实,有力推动了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同时他还动用个人人脉资源,广泛协调和组织社会力量,多渠道为我县的脱贫攻坚事业引资造血。

一石激起千层浪,两指弹出万般音。由他一手引进的内蒙古沙漠之舟生物科技公司骆驼养殖产业,落地于环境适宜、地广人稀的十八台镇朝鲁村,该项目效益可观,前景广阔,建成后可带动百余户村民年增收万元左右。由他全程参与和对接的内蒙古直属机关青联帮扶的“志智双扶助脱贫”项目落地卓资,项目在旅游推介、消费扶贫、支医支教等方面惠及5000余名贫困群众。

联络员刘效雄同志现任乌兰察布市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他虽然在总队中年龄稍长,但性格开朗、心胸宽厚,顾全大局、作风正派,对年轻同志如长辈般关怀,承上启下的协调润物无声,切实发挥了老同志“帮扶带”的作用。与此同时,他还充分发挥熟知土地政策、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优势,在土地确权、房地一体等方面协助当地化解了大量矛盾;在盘活集体土地、资产等方面出主意想办法,千方百计为农民增加收入。在他的指导下,巴音锡勒镇十股地村所属的264亩草场通过“四议两公开”程序纳入了村集体经济,每年为村集体贡献50000元以上的收入。指导当地多年生柠条合理合法采伐,为十八台镇小水沟村办起了饲料加工厂,使该村牛羊养殖能力大增,全村50多户村民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队员范明宇现任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主任科员,他曾是名牌大学的高材生,思想觉悟高,能力素养好,工作认真执着,初出茅庐敢想敢做,提出问题直言不讳,善于思考精于分析,最富冲劲和活力。在他夜以继日的勤奋努力下,总队完成了日常记录、总结编撰、典型选树等30余万字的文字撰写工作。队员李志斌为本县青年干部,农村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对卓资县整体情况熟悉了解,能够充分发挥优势,为脱贫总队建言献策,在下乡调研、沟通贫困群众等方面起到了“向导”般的作用。

脱贫总队是一支具有高度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强师劲旅,在紧张激烈的脱贫攻坚战役中,每个同志都尽最大努力散发着自己的光和热,竭尽所能地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双管齐下砥砺前行

总队的工作性质重在督导,而督导的前提是要精准把握政策和及时发现问题。为了充分发挥好督导的职能作用,脱贫总队以强化机制、健全制度、责任到人、不留死角、秉公办事为抓手,采取分类指导、专项推进、定期反馈的办法,着力推动着全县问题整改与脱贫攻坚的有机结合,从根本上确保了脱贫攻坚战的顺利进行,并制定相关措施稳步推进。

聚焦症结狠抓落实。针对各主体责任单位任务分工不同,总队聚焦问题对县直部门、乡镇村组、驻村工作队、贫困户家庭进行多轮全面而细致的核查。对全县8个乡镇和18个主体职能部门脱贫任务完成与否、相关政策落实与否、资金使用合理与否、干部责任落实到位与否、贫困户退出程序合理与否等情况,累计调研核查200余次,召开不同层面座谈会40多次。围绕调研核查中发现的各种问题,脱贫总队采取全面覆盖,重拳督导的方式,特别对饮水安全、住房安全、医疗健康、兜底保障等直接事关群众生活方面出现的问题;对享受“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贫困户存在漏评、错退、识别不精准等直接影响脱贫摘帽的问题;对扶贫产业项目中的资金拨付、资产管理等诸多方面存在的问题等等,脱贫总队都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建议,把问题得到最终解决为落脚点狠抓落实。

发现问题强化督导。脱贫攻坚任务能否完成,干部是关键。脱贫总队经常定期不定期深入各乡镇、村组开展考察调研工作,针对群众所反映的各种问题,他们都会及时协同乡镇负责同志、派驻乡镇督导组、县驻村办等单位领导进行现场协商研究,对能答复或解决的马上解决,对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要求驻村工作队形成专题报告、经乡镇党委把关后及时报县委、县政府研究解决。同时他们还会同县委组织部和纪委监委对调研督查中发现的整改不到位、工作懈怠的部门和个人进行约谈,对约谈后工作仍没有起色的部门提请县委进行组织处理。脱贫攻坚期内,他们对全县110个行政村(社区)进行现场督查400多次,向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反馈督查意见39期,涉及13个方面196个问题,召开工作联席会议38次,提醒约谈帮扶单位负责人44人次。督导县纪委约谈脱贫攻坚责任落实不力干部80人、通报批评90人,立案22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22人、组织处理2人。对46名优秀驻村干部提出了提拔重用的意见。

督导利器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干部由“等等看”彻底转向了“加油干”。

创新产业助推经济

产业扶贫是摘穷帽、拔穷根、实现长远发展的根本之策。脱贫总队进驻我县以来,一开始就确立了“聚焦督导主业,拓展工作领域,助推地方产业,造福一方百姓”的工作理念,他们在不断加大督导力度,全力协助地方做好扶贫干部管理工作的同时,高度关注地方经济的发展。

如果说前两年他们的工作重在督导“两不愁三保障”各项扶贫政策措施的落实,那么在2019年底我县脱贫摘帽后,总队的工作重心也由“督导干部”转向了“帮扶产业”。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和实践,卓资电商扶贫产业在脱贫总队的精心策划和园丁式培植下从无到有、蓬勃发展,成为全区具有借鉴和推广意义的电商扶贫卓资模式。

带贫有力硕果累累。卓资电商扶贫产业的核心内容是通过“搭平台、塑品牌、育人才、惠民生”,推动互联网创新成果与扶贫工作深度融合,倒逼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帮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加就业机会、拓宽增收渠道,建成贫困户“产供销”全链条利益链接机制。

产业自2019年7月正式运营以来,已有23家电商企业和4家物流运输企业入驻农特电商产业园,对45个村级电商服务站点进行升级改造,形成了覆盖县乡村三级的物流体系,累计培训贫困群众2200余人,帮助贫困户开设网店1024个,通过电商企业用工带贫、销售平台带贫、特色产业带贫、延伸产业链带贫,带动了1500余名贫困群众人均月增收入1000元以上。

创新品牌助企腾飞。为突破农产品溢价低、标准化难的局限性,打造了全国首个电子商务精准扶贫公共品牌“卓资山珍”。为规范“卓资山珍”品牌运营,制定了包括“农特产品溯源体系、网货标准化体系、品牌形象标准化体系、资质标准化体系”等内容在内的“卓资山珍”电商扶贫公共品牌体系。

目前,“卓资山珍”已涵盖了全县8大类73个小类产品,产品线上销售额与日俱增。在“卓资山珍”的示范引领下,全县农畜产品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正在强力推进。百年老号地方名吃“卓资熏鸡”产业标准化率先制定完毕,并与“卓资山珍”公共品牌一起在2021年1月20日向全社会公开发布。品牌的打造必将为我县农牧产业的提档升级插上腾飞的翅膀。

此外,脱贫总队还高度关注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每走一处总要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在争取资金,用活政策上为各村出谋划策 ,助力打造“一村一品”,增强地区造血功能。在他们的关心支持下,大榆树乡孔督营村办起了野生黄金茶厂,旗下营镇油房营村建起了粮油加工厂……全县109个行政村,村村有项目有收入。

忘我奉公无怨无悔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脱贫总队队员们脚踏实地的务实作风,深得我县干部群众的交口称赞。他们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尽心竭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把贫困群众当作自己的亲人和家人。在工作中,有的贫困户因易地搬迁等原因与干部产生矛盾,一度搞得干群关系很紧张,脱贫总队得悉情况后,即刻委派队员挨家挨户地进行沟通说服,只到矛盾化解为止。卓资山镇五星村贫困户史玉根属整村搬迁对象,但本人因惦记村中“老房旧谷”,仅剩他一户了,说什么也不愿搬,县乡村干部多次上门做工作无济于事。此时总队出手了,前后不下七八次去他家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开导,用心用情为他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最后老史的思想彻底转变了,高高兴兴搬到了县城的移民楼中。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脱贫总队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以帮助贫困群众找准路子和解决困难为重点,在思想教育、技能培训、文化建设、文明乡风、典型树立等方面下足功夫。他们不厌其烦、耐心地引导和鼓励贫困群众摒弃“等、靠、要”思想,从思想上不断加强贫困群众主动脱贫的勇气和信心。脱贫总队还通过进行实地支教、专家讲堂、游学研学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贫困家庭及其子女自我创新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在下乡期间,只要一有闲暇时间,队员们就深入到贫困户家中,帮助老弱病残者打理生活,清扫卫生、买衣送药、检修农具等,不断拉近干群关系,赢得群众信任。群众早已把他们当成 “贴心人”和“领路人”了。

由于工作压力大、任务重,队员们长年累月连轴转,有时连续两三个月回不了一次家,家中一些棘手的事无法关顾应对,因而给家庭生活增添了诸多不便和困难,但为了圆满完成工作任务,大家对此无怨无悔。记得有次在谈到队员们的家庭生活时,副总队长王宝柱微笑着对我说:“每个人都不是游离在真空中,但凡生活在现实中,大家的情况也基本相似吧,只不过在某种程度上,人的自我约束力有差异。咱打个比方说,就像平常看到的水,看起来非常清澈,其实它并非不含杂质,而是在于它懂得沉淀,再拿人这个心来说,也是一样的,形容某个人的心很通透,实际上不是因为那颗心没有杂念,而是在于这个人的取舍,排除了杂念当然通透……”看似平实的话,细加咀嚼其哲理性博大精深,情真意切地映衬出脱贫总队同仁们的精神境界。

在高强度的紧张工作中,他们总是以阳光的一面示人。他们中有的父母卧病在床、有的孩子考学在即、有的家事告急……总队长李俊的父亲已有80岁高龄,由于癌细胞转移,每月必须一次的医院理疗他常常缺席陪护,妻子摔伤后不能下地,家里只能请亲戚帮助料理;副总队长王宝柱的孩子正值中考关键时期,由于父亲的缺位,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成绩一落千丈,与理想的学校失之交臂;联络员刘效雄得知妻子被查出甲状腺癌后,却没有时间陪伴复查一次,而他本人也患有严重的胃病;队员范明宇的小孩出生时,他正在贫困户家中了解情况,无法感受初为人父的惊喜;李志斌唯一一次承诺放假时接在外地上初中的女儿回家,却因正赶上脱贫调研而食言了……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他们是芸芸众生的一份子,他们也有喜怒哀乐、也有家长里短、也有儿女情长……这几年,他们把自己交给了事业,淡忘了亲情,忽视了健康,远离了舒适。如果昨日可以重现,我们将看到的仍然是那几个没日没夜、废寝忘食、抛家舍亲、满心满脑都是脱贫工作的亲密战友。

迎来日出,送走晚霞,一串串坚实的脚印烙在卓资县山乡大地,贫瘠落寞的黑土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一张张幸福的笑脸、一处处温馨的家园、一个个欢心的喜讯……无不伴随着脱贫总队 “不辱使命”的艰辛。他们为共和国的脱贫大业所表现出的“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执着,深深地感染着当地的干部群众。当百年党旗辉映神州大地,扶贫将成为一座永久的丰碑。今天,我们正牢记使命继续前行,向着衔接乡村振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重整行装再出发。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征途漫漫,惟有奋斗。真心祝愿脱贫总队的同志们,在今后的岁月里,继续发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优良传统,一如既往地支持我县的各项事业;继续保持顾大局,乐奉献的精神品质,为社会散发你们的光和热。希望你们无论身处何方,欢迎常回卓资看看,这儿有你们耕耘过的土壤、有你们跋涉过的足迹、有你们帮扶过的群众……这里是你们生命中永难忘怀的远方。

2021年1月30日 于卓资

(作者李英 系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委副书记、政府县长)

原标题:《一位县长眼中的内蒙古自治区派驻卓资县脱贫攻坚工作队:担当和奉献中践诺忠诚》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