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磅礴乌蒙雄风劲 高原巨变写新篇 昭通“十三五”答卷精彩呈现!

2021-03-01 19:1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各位代表!五年来,昭通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思想观念之变、发展格局之变、产业形态之变、城乡面貌之变、文明风尚之变,闯出了一条摆脱绝对贫困迈向全面小康的‘昭通路径’,跑出了争先进位、赶超跨越的‘昭通速度’,锻造锤炼了勤政为民、实干求真的‘昭通作风’,塑立展示了文明友善、开放包容的‘昭通形象’,淬炼形成了敢打善拼、坚韧求成、再硬的骨头也要嚼碎的脱贫攻坚‘昭通精神’......”在2月24日开幕的昭通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昭通市长郭大进代表昭通市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一个又一个的好消息从2021年昭通市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传来,一次又一次的掌声在会场响起。

这五年,在发展热潮中,昭通形象不断刷新;新变化,在这五年格外明显。

2015 年 1 月 19 日,习近平总书记怀着对鲁甸地震灾区和贫困地区人民的深切牵挂,新年首次离京就到昭通视察并作重要指示,为昭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字字嘱托,铭记在心;句句希望,激励奋进。

“十三五”以来,在昭通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昭通市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立足新时代,展现新作为,笃定前行,开拓奋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奋力在抢抓机遇中乘势而为、在克难攻坚中砥砺前行,走过澎湃发展、日新月异的五年,用奋斗蹚出一条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书写了“十三五”令人瞩目的发展新篇章。高质量交出了一份不负党、不负人民、不负历史的昭通答卷。

185.07 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根本性解决了困扰昭通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

五年来,昭通市深入践行“133”工作思路,汇聚中央和省定点单位、东西部扶贫协作、社会扶贫和各族干部群众磅礴力量,壮志如铁,尽锐出战,精准扣好“四粒扣子”,突出做好“四篇文章”,全力打好“五大战役”,全市185.07 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235 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0 个贫困县全部摘帽。“两不愁”质量水平大幅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有效解决,安全住房全覆盖,控辍保学动态清零,贫困群众医疗保障到位,饮水安全保障全面达标,所有建制村实现“三通”目标,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率达 87%,贫困群众人均收入由 2015 年的 2703 元增加到9899 元。创新易地扶贫搬迁模式,走实“安居、乐业、幸福”三步曲,累计建成 373 个集中安置点,打造以靖安、卯家湾为标杆的 9 个万人以上集中安置区,创造了 35.47 万人一步跨越进城镇的历史奇迹。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成美丽村庄 123 个,1.18 万个自然村达到“一档八条”标准,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济总量达到1289 亿元——

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

昭通市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适应新常态,推动经济发展迈入快车道,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目标提前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基本完成。经济总量迈上历史新台阶,达到 1289 亿元,超“十三五”规划目标 74 亿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4687 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 1.9 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至 436 亿元,年均增长 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 9%,达到 85 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到626 亿元,较“十二五”末净增 221 亿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年均增长 9.2%、达到 1874 亿元,贷款余额年均增长 16.2%、增速位列全省第一、总量达到 1305 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1 万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 万元,经济发展呈现“总量跨越、质效提升”良好态势。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 750 公里——

聚焦建设滇川黔渝区域综合交通枢纽目标,有效打破长期制约昭通发展的最大瓶颈

“十三五”期间,昭通市扎实推进“五网”大会战,累计完成投资 3560 亿元,建成了一批事关长远和全局的重大项目。全面打响综合交通建设逆袭战,着力破解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四大难题”,建立全国第一个高速公路地方标准,分 7 种模式精准推进高速公路能通全通、互联互通工程,“十三五”规划的 12 条高速公路落地建设,打通了 11个“出滇入川进黔”大通道,通车里程达到 750 公里,跃居全省第 3 位;成贵高铁建成通车,渝昆高铁开工建设,镇雄和威信迈入“高铁时代”;昭通机场航线增至 10 条;水富港中嘴作业区开港试运行,由年吞吐量仅有 65 万吨的小码头跃升为 1000 万吨的枢纽港口。大国重器白鹤滩水电站大坝即将全线封顶,世界首台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成功安装,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稳健运行,昭通成为国家“西电东送”重要基地;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填补了省内页岩气勘探开发的空白;川气入昭管道建成投运,缅气入昭工程即将完工。牛栏江世界首例堰塞湖整治工程基本完成,20 座水库下闸蓄水,年供水能力提高到 7.7 亿立方米。行政村实现光纤宽带和 4G 网络全覆盖,中心城市完成 5G 布网。

六大高原特色产业实现综合产值 702亿元——

加快推动高原特色产业登顶跨越,成功闯出一条符合昭通实际的产业发展新路子

五年来,昭通市聚力打造“三张牌”昭通版本,“传统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的迭代产业体系加速构建。六大高原特色产业蓬勃发展,苹果、竹子、马铃薯等优质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实现综合产值 702亿元,较“十二五”末增长 105%;粮食生产连年丰收;成功创建省级“一县一业”示范县 1 个、特色县 3 个,新认证“三品一标”99 个,创建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 225 个,农业龙头企业达到 340 户。清洁载能产业持续壮大,70 万吨水电铝项目建成投产,绿色硅材循环经济项目落地昭通,龙海硅基新材料园区加快建设,工业总产值达 802 亿元;培育省级成长型中小企业 48 户,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 531.9 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 41.3%。建成“一部手机游云南”昭通板块,新增 A 级以上景区 11 家;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 100亿元,是“十二五”末的 7.6 倍;交通银行、红塔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昭通设立分支机构,企业上市实现“零”的突破。

城镇化率从 36.9%提高到 45.3%——

全面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速构建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发展新格局

“十三五”期间,昭通市着力建设引领区域发展的滇川黔省际中心城市,城镇化率从 36.9%提高到 45.3%。以高水平规划推动城市大发展,编制完成概念性空间发展规划。深入推进“苹果之城”建设,一批城市客厅、商业综合体相继建成,中心城市常住人口增至 76.3 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 57.5 平方公里,“一城三区”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成功创建全国首批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投资 20.6 亿元的 16类工程项目全面完成,中心城市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昔日的“垃圾河”“黑臭河”转变成“生态河”“景观河”。有序实施城市更新,改造老旧小区 390 万平方米,完成棚户区改造 3.71 万套,建成保障性住房 1.54 万套,城镇“两污”处理率达到 97%以上。水富完成撤县设市,创建为省级“美丽县城”。鲁甸、镇雄、绥江成功创建为国家卫生县城。文旅小镇、苹果小镇、扎西红色小镇建设稳步推进,“深度融合、特色彰显”的新型城镇化取得创造性突破。

赤水河流域17座水电站全部拆除——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生动书写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昭通篇章昭通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批示精神,达成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昭通共识”,全面实施“九大攻坚行动”,17座水电站全部拆除,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实现流域乡镇全覆盖,复垦复绿土地 353 万平方米。纵深推进“四个一”行动,“散乱污”企业基本出清,10 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和黄标车全部淘汰,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 3 年达到 99%以上。实施“一个 U 盘下达河长令”,19 个县级以上饮用水源水质全部达标,393 条大小河流保持一江清水出昭通。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累计查处生态环境违法行政案件 1157 起,整改完成各类环保督察反馈问题 249 个。累计实施退耕还林还草 322 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 12.2 个百分点,达到47.2%。创建国家和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4 个,昭通的山水峡谷、蓝天白云美誉度持续提升。

累计到位市外资金 3628 亿元——

抓住改革开放关键一招,激发释放经济社会发展强大活力

“十三五”期间,昭通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累计关闭退出煤矿 137 对、淘汰落后产能 1834 万吨;清偿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 22.7 亿元,减免各类税费 115.5 亿元,助力企业轻装上阵、稳健发展。55 项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全面铺开。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全面到户,流转土地 90 余万亩。国企改革深入推进,市属企业资源整合、资产重组取得积极进展。市县机构改革、公务用车改革圆满完成。开展营商环境提升八大行动,多措并举抓实“放管服”改革,共取消下放调整行政职权 1308 项;“市民之家”建成投用,“一部手机办事通”广泛应用,群众办事更加方便快捷;全面实现“32证合一”,累计新增市场主体 23.6 万户,是“十二五”时期的 1.7 倍。出台招商引资“六办法一细则”,充分发挥招商联络处的作用,累计到位市外资金 3628 亿元,年均增长 11%。

民生领域支出累计超过 2100 亿——

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五年来,昭通市坚持民之所望就是施政所向,民生领域支出累计超过 2100 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 1.9 倍。新增城镇就业 18.4 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2%以内。严厉打击欠薪违法行为,全力保障农民工权益。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累计投入547.1 亿元推进教育补短板,中小学C、D 级危房彻底消除,学前教育毛入学率从 28.2%提高到76%,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发展、巩固率保持在 98%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提高到 84%,引进云师大附中等 6 家优质资源联合办学。成功创建昭通卫生职业学院,4 校合并成立职教中心,职业院校全部入驻职教园区办学,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累计达到 16.2 万人。昭通学院本科教学合格评估顺利推进。滇东北区域医疗中心落地建设,县级公立综合医院全部提质达标,三级医院增至 4 家,“三医联动”改革扎实推进,守护群众健康的能力明显提升。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突破 400 万人,城乡医保报销比例达到 75%以上,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年 7680 元和 4500 元,养老床位数增加到 1.2 万张。白鹤滩水电站移民集中安置区建设全面扫尾,5 万多移民陆续搬入新家园。广播电视和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应急广播体系加快建设,文化惠民工程持续推进,新增基层公共文化设施 6000 余个,昭通书院建成投用,昭通成为第五个“中国文学之乡”。完成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禁毒防艾人民战争纵深推进,艾滋病防治实现“3 个 90%”目标。扫黑除恶斗争成效明显。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信访维稳、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不断加强,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关切的民生事项。全面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累计建成 218 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国防动员、国家安全、防震减灾、统计调查、工青妇、红十字、残疾人、地方志、外事、人防、水文、气象、住房公积金等事业都取得了新的进步。

“三公”经费支出年均下降 8.2%——

不断增强人民政府为人民的使命担当,极大提高了政府公信力执行力

五年来,昭通市政府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政府治理效能全面提升。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市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 363 件、政协提案 985 件。审查行政决策事项 1061 项,办理行政复议案件 282 件,完成“七五”普法任务。规范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推行政府部门内设机构定期轮岗交流机制,实施政府系统领导干部撰写工作论文制度,砺炼提升干部队伍勇敢善真的能力和素质。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治“四风”,“三公”经费支出年均下降 8.2%。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肃清秦光荣、白恩培、仇和等流毒影响,守好“自律、他律、纪律、法律”底线,支持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执纪,推动廉政建设纵深发展。

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4.2%——

统筹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脱贫攻坚大决战、经济发展保卫战“三场战役”,开创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过去的 2020 年,是昭通“十三五”发展史上极为特殊、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昭通市紧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圆满收官“十三五”目标任务,统筹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脱贫攻坚大决战、经济发展保卫战“三场战役”,开创了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

一年来,昭通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体要求,全方位严格落实“堵、排、控、查、治”综合措施,深入开展爱国卫生“7+1”专项行动,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坚持精准发力、决战冲刺,强化“军令状”和“交总账”意识,全面落实脱贫攻坚挂牌督战,接续开展百日总攻、百日提升和百日巩固“三大行动”,镇雄县成功脱贫摘帽,10 个贫困县通过普查验收和成效考核,夺取了脱贫攻坚大决战胜利;坚持以保促稳、稳中求进,扎实做好“六稳”工作,严格落实“六保”任务,打出政策措施“组合拳”,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4.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3.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 3.9%、支出同口径增长 14.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 3.6%和 6.9%,保持了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今日推荐

来源/云报客户端 记者 谢毅 蔡侯友 沈迅

原标题:《磅礴乌蒙雄风劲 高原巨变写新篇 昭通“十三五”答卷精彩呈现!》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