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群山丨王鸿鹏:那片江峡(第三章)

2021-03-03 19:3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作者简介

王鸿鹏:山东鱼台人,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作品曾获全国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16年度中国好书”奖、空军报告文学优秀作品奖;获奖及代表作主要有《中国机器人》(合作)《生命线上的奇迹》《十三亿人乐了——中国医改新模式》《共和国的天空》《压不弯的脊梁》《神奇的蓝天骄子——八一飞行表演队改装纪实》等。

第三章 中村不是传奇

战斗堡垒疲软!要追赶全面小康的“大部队”,肯定越落越远。

短短几年,从贫困村到小康村,再到明星村、示范村。一路开挂。

有人说,中村“蜕变”是班子换届“换”出来的;也有人说,是打通道路“打”出来的;还有人说,是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创”出来的。

甚至有人说,中村是个传奇!

1.选举爆冷门

踌躇满志的张发德,万万没想到,上任第一天,村民们迎面泼来一瓢冷水。他心中洼凉,倍受打击。

第二天,村民们就发现他们刚选的村“老大”不见了。打电话,说不干了;再打电话,不接了。

“张发德,他,他怎么能撂挑子呢?!”

这事成了村里热点新闻,搞得新当选的村“两委”成员和镇上的干部们莫名其妙,紧张兮兮。

天还没亮,江面上升起的淡淡雾霭给玉屏山凭添了一层神秘色彩。中村几个下山进城卖菜的村民沿着田埂小道边走边议论开了。

“晓得不?张发德连人影都找不见了。”

“搞毬不清。都说原来的村干部不争气,选他当支书。瞧见没?屁股里夹鸡毛,都不是什么好鸟。”

“不晓得你就别胡咧咧,放屁熏人。张德发。大伙看不走眼。”

“你说,他张发德这是演得哪一出?”

……

中村是巧家县城所在地白鹤滩镇的一个行政村。县城面朝金沙江,背靠玉屏山。中村就坐落在玉屏山上。

中村有2600多口人,平均海拔1800米,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左边是官村,右边是咪吐村,中村在中间,也因此而得名。官村和咪吐村在村“三委”带领下,各项工作风生水起,变化很大,老百姓很有收获感。

中村多年涛声依旧,贫困人口超过一半。村里没什么产业,老百姓就靠种点蔬菜人背马驮到县城里去卖,或到县城打零工,收入微薄,生活困顿,依然过着磨骨头塞牙缝的日子。镇里也没少费心扶持,却总不见起色。中村成了刘备的娃娃——扶不起来的“阿斗”。

邻村的村民们互相见面时,胸脯挺的都比中村人的直,说话的嗓门也比中村人的高。这种强烈的反差还在日益拉大。

“瞧人家咪吐、官村,整巴地有模有样。唉!我们中村太窝囊。”中村的群众心里憋气,对村干部不满意,说他们“占着茅坑不拉屎”。

镇长罗国平到中村抓工作,眼前情景大跌眼镜:“村委大院里茅草丛生,垃圾成堆,污水横流,蚊蝇乱飞。会议室没有桌椅,开会、党员活动都是站着,或是靠墙根蹲着。这哪有队伍形象和精神状态?村委会里有个露天厕所,臭气熏天;便池是个深坑,上面横了几根木头,也不牢靠,不堪入目不说,娃娃和妇女进去都容易发生危险,让人很不放心。整个办公场所脏乱差!”

村两委班子成员任职多年,工作推诿扯皮,办事拖沓;做事怕得罪人,遇到矛盾绕着走,越来越“油腻”。少了精气神不说,还拖了镇里的后腿。

究其原因,战斗堡垒疲软!这副状态,要追赶全面小康的“大部队”肯定不行!只能越落越远,最终掉队。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白鹤滩镇党委、政府形成共识,下决心,通过村“两委”换届选举,调整村班子,充实新生力量,扭转中村的被动局面。

岂料,中村第4届村“两委”换届选举爆出冷门,2500多名选民几乎全部把票投给了在村里并没有任何头衔的张发德,而且是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两副担子一肩挑。

“没想到张发德的呼声这么高。村民很一致,村班子大换血。”罗国平说,“镇党委当场确认并宣布了这个结果。”

有人说,这是个传奇!

张发德一上任就撂挑子,又是怎么回事?

张发德1965年出生的时候,父亲张成林就是中村大队党支部书记,也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县里挂上号的老“先进”,后来转为国家干部。张发德的大哥是部队干部,二哥是金塘乡政府干部,三哥在1979年巧家的“引荞工程”中不幸牺牲。

张发德虽然在家里是老幺,从小就比同龄的孩子长得高大粗壮,在村里是个“孩子王”。他放学后经常头戴大哥送给他的一顶军帽,腰扎二哥民兵连发的武装带,腰间别着一只木头刻制的小手枪,组织村里小伙伴和邻村的孩子们在老营盘一带上演“小兵张嘎”、“南征北战”。老营盘是很久以前中村人为抗击匪患修建的石墙垛子。双方小伙伴们演崩场了,谁都不服,就用拳头一决高下。张发德率领的一般人马,号称打遍天下无敌手。

如今张发德当选了村里“老大”,怎么又怂了呢?村里人都知道他是个人物。

1979年下半年,张发德初小毕业,耐不住寂寞,很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多精彩。他和他大哥的大儿子也是他的侄子张谦看了《水浒》连环画,羡慕梁山水泊里的好汉,也为那些武侠小人书里的英雄所折服。于是,两人结伴离开巧家闯江湖,在外面游荡了半年多。

那时还没时兴身份证,出门要靠介绍信,不然公安部门会当盲流抓起来遣返。张发德从粮所里开了封介绍信,给父亲要了200元钱,带上几十斤粮票,开始了浪迹天崖的神旅。家里孩子多,大人顾不上,也没人管他们的事。

张发德和侄子张谦俩从西昌到峨眉山,又到了乐山,还去了重庆、武汉、广东。一路爬火车,睡车站,天南海北,游山玩水,在外面漂荡了大半年。没钱了,就干装卸工挣个小钱花,或在餐馆里刷盘子混几天饭吃;在车站上和小偷、流氓交过手,在车上和查票的车警玩过老鼠戏猫的游戏。虽说打小工挣了几个钱,也逃票省了几个钱,最后从昭通到昆明,还是把身上的钱花了个精光,治安人员把他俩当作“盲流”遣送回来。好在他拿出了粮所的介绍信,受到了善待。

这段经历后来成为他津津乐道的传奇人生。张发德说没啥子目的,改革开放了嘛!生活在大山里的孩子就是想出去玩玩,看看热闹,开开眼界,长长见识。

1981年,村里实行土地承包。他不愿意面朝黄土背朝天地熬穷日子,也不甘心在这个闭塞的江峡里憋屈一辈子。不安分的种子在他心里再次萌发。他来到昆明、曲靖一带打工,养过鸡,喂过猪,种过菜,学果树栽培技术,一干就是十几年。直到父母年纪都大了,他才回来,结婚后把家安在县城里,把父母接来住在一起。后来,他开了一个门市部,交给媳妇经营,自己又到昆明务工。家里的日子过得很滋润。

中村两委换届选举,镇长罗国平动员张发德回来参选。他正在昆明带着十几个民工给移动公司搞工程项目,也是一个小老板了。放下生意回村里,他有些舍不得。

村民小组长王怀忠、田国礼和几名群众代表找到张发德迫切地说:“发德啊,你回来带大伙一块干吧。你不回来,我们也去打工了。这样下去村里还有啥子噶希望了?”

周勇华是中村的一位退伍军人,已经是县城一家生猪屠宰厂的老板了。他对张发德说:“你要是回村里干,我也回去。不能眼看着村里这么落单了。”

张发德觉得自己离开村里多年,情况不熟,担心干不好,一直犹豫,但对村里落到这个地步又不甘心。

罗国平又找他说:“发德。这是民意,也是镇党委慎重考虑的。毕竟你是党员嘛!”

想想自己是在党旗前庄严宣过誓的人,张发德回到村里参加了选举。

2.“出路”=修路

当选后的张发德首先想到的是,要想富,先修路。中村也不例外。他信心满满,决心大干一番。

当选这天下午,他独自一人骑着摩托车风风火火沿着山坡的田埂小道跑遍了每个生产小组。他访问村民,征求意见,提出修路的设想和规划。

在村民一组张家坪自然村,张发德一说要修路,村民们立马围上来,都说好噶好噶。有条像样的路,是中村人多年的奢望。

“修路当然好噶!你从哪个挖?”有人问。

“要从这儿挖。”张发德从远处指点到脚下。

“你挖可以,不能挖我家的。”那人眼一瞪。

张发德顿感愕然,眉头一拧:“大伙选举我,就该支持噶?”

“支持。要的。地是命根子噶。”有人不客气地说。

“你以为当支书就说一不二?”有人撂下这话转身离去。

甚至有人扬言:“挖地就来拼刀子!”

……

张发德碰了一鼻子灰,憋了一肚子气,垂头丧气回到家里。他想不通,原以为大家都会支持他的想法,可谁都不肯挖地,看来,他是一厢情愿了。挖不通路,村里没出路,怎么改变面貌?他这个书记怎么干?

张发德一夜翻来覆去睡不着。那些话戳得他心痛。他越想越懊悔,多年在外,自己先前想得太简单了。看来,这书记不能干,干不出名堂,丢人现眼,还不如早点让位。

村两委的新任成员都期待他这个新官上任开个会,听听他的施政演说。结果,他说不干了,躲起来不露面。

“这事怎么能开玩笑?军中无戏言。”在县检察院工作的吴祥华是张发德的发小,很关心家乡的发展建设。他找到张发德劝说他:“这不是小孩过家家。几千人的一个村子,放在你肩上了,说不干就撂挑子,这哪儿能行?”

“村里的事太复杂,我干不了。”张发德摆着手,一脸沮丧。

“别着急,慢慢来。莫忘了,当书记可是你主动要求的,你就该担当……遇到困难逃避,可从来不是你张德发啊!”吴祥华讲到这儿,张发德一时语塞。

换届前,镇党委考察村两委班子成员侯选人时,把张发德列入村委会副主任候选人。但张发德硬要参选村支部书记,否则就退出。

镇党委一时很为难,因为张发德连村两委成员都不是,也没有村里的工作经历,竞选副主任已经是打破惯例了。何况镇党委没有考虑让老支书钱成兴退下来,而是希望张发德进村委班子后,先熟悉村里的工作,适当的时候再考虑进位。他强烈要求竞选村支部书记,原来的老书记往哪儿摆?这给镇党委出了个难题。

考虑到中村的特殊情况,大多数群众都有这样的愿望,镇党委只好找老支书谈话,看看他的态度,希望他正确对待,支持换届选举。

钱兴成低头沉默不语,只是一口接一口的抽烟。他呼出的一团团烟雾,遮挡了他的所有表情,却掩不住他内心世界的纷乱。

平心而论,对张发德回来,钱兴成是发自内心欢迎的。以前,他给镇上提过这事,见到张发德也曾鼓动他回来干;这次进班子他也是积极推动的。但没想到他会挑战书记这个职位。

张发德的父亲张成林曾是村里优秀党支书,在中村德高望重,他兄弟个个都有出息。

张发德在外闯荡多年,有见识,也有魄力,他要是回来进村委,肯定能给班子带来活力。他钱兴成手下会有一个得力干将,他会支持他放手去干,把村里的工作搞上去。

到那个时候,他体面地把这个班交给张发德,光鲜地退下来,以后在村里乡亲们面前也有尊严。没想到换届的事会演变在这般。

钱兴成反复寻思着,一口接一口地抽烟。

尽管镇领导表示,会充分尊重他的意见。事已至此还能再说什么?思前想后,这么多年,村里工作上不去,现在能交给年轻一代,不也是一种境界一种贡献吗?

老书记毕竟入党多年,高风亮节。在一番激烈的自我博奕后,钱兴成猛吸了两口,把烟蒂使劲地捻在地上,明确表态:“请领导们放心,我服从组织,积极配合。如果张发德当选书记,我做好交接,支持他的工作。”

就这样,张发德破格作为支部书记候选人参加了换届选举。

听说张发德当选了,年近90岁的老父亲挺高兴。他见张发德宅在县城家里,像被关在笼子里的一头狮子,焦燥不安,问他怎么没到村里去。张发德说,路都修不得,没法干。

老人家说:“大家选你是对你信任,对你们这个班子抱有希望。你躲在家里不干了,让大家多失望啊!我当支书时也碰到不少难处。有难处,和群众好好商量。只要对老百姓有好处,大家理解,会支持。你赶快回村吧。不要辜负了乡亲们。”

老父亲这么一说,张发德觉得很惭愧。有难处可以和大家商量嘛,哪能脚底板抹油——溜人啊?开弓没有回头箭。老书记还等着交接工作哩。

吴祥华开车拉着张发德回到村里。张发德主持召开了新一届村班子党员干部会议。

“村里的情况不说,大家也明白。”张发德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放钢炮似地说了一句:“要想富,先修路。中村的‘出路’就是修路!”

谁心里都清楚,中村仅有一条通往县城的羊肠土路,坑坑洼洼,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水飞溅;不是这儿塌方断裂,就是那里泥石流堵塞,连毛驴走起来都小心翼翼。35个村民小组之间没有一条像样的路连结,都是走田埂;村民们进城卖菜,人背马驮。天不亮就要早起赶路,担子上绑个手电筒。往返县城一趟要走七八个小时。交通落后严重制约了中村的发展。中村最急需的就是要修路。

大家都说修路是件好事儿。但是,施工不仅要投资,还要占用群众的耕地和林地。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谁让挖?!即使让挖,赔偿的钱从哪里来?议来议去,大家觉得这事太难了。

“难!肯定是难,如果不难,这路早就修成了。”张发德承诺,“如果大家支持我,一年内把村路和公路全部挖通。挖不通我就主动辞职。”

路从哪里修?补偿标准怎么定?又成为大家议论的焦点。

张发德拿出一张“路线图”和大家研究。大家一致赞成,这个方案,行!

占地怎么噶说法?是调、是换?还是补?大家议来议去,争执不下。越商量越觉得这事麻烦、复杂、难办。

张发德想了想说:“修路肯定要占用一些土地,涉及到各家的利益。很难一碗水端平。”只见他一擂拳头,“干脆!不管是谁,我们坚持八个字:不赔不补、不调不换。”

“以前大集体时没得说,现在土地是个人的噶!”

“没有任何补偿,这是啥子噶道理?群众同意吗?”

大家担心他的“四不”政策能够行得通。

“走路不收钱,占地不补款;路是大家走,家家都该做贡献。这是天经地义的嘛!国家搞得是联产承包,不是土地私有。地分开了,人心不能散。咱们还是社会主义嘛!集体主义精神还是要的嘛!我看,只要把道理摆到那里,群众是能够接受的。”

张发德终于说服了大家。就这样,中村新“三委”上任伊始,形成的第一个决议,就是:修路。

虽说形成了村里的决议,也有人心中怀疑这事能成。不少人私下议论:“他张发德夸海口,吹牛皮。”“新官上任三把火嘛!”也有人当众打赌:“他要能修得成!我手板心煎鸡蛋给你们吃。”

这话传到张发德耳朵里,他只是嘿嘿地一笑。

村里修路,年轻人大都支持,知道有了路通了车,办什么事都方便,致富就有了门道。老年人也明白这个道理,但一说修路要挖地,就不同意了,谁也舍不得。

张发德和“村三委”的干部分头到各村民小组里开会动员,宣讲修路的好处。他还请中村在县城的公职人员回来帮助村里做群众工作,反反复复说服大家,争取各方面的支持。

不久,中村启动了修路大计。

在村委会专门举行的“通路工程”开工典礼仪式上。张发德宣布了村规民约和修路的“四不”条款。罗国平代表镇党委政府到场讲话,对中村修路给予高度赞扬和评价,旗帜鲜明地大力支持。

3.“打”出来的路

中村的路是“打”出来的!

什么叫“打”出来的?不知真相的人,听不明白。

“通路工程”正式开工。上级下拨的扶贫资金还没到位,张发德先从自己家里拿出8000元钱,作为启动资金。

挖机轰轰隆隆地开进了中村。不少人站在自己的地头上,眼睛瞪得溜圆,盯着挖掘机,看你往哪开?那架势,就是铁匠铺开门——一副动手要打的样子。

只见张发德让挖土机开到自家田头上,指着那片绿油油的包谷地大喊一声:“来!先从这里开挖!”

挖机师傅犹豫了一下,伸出头来又看了看张发德。确认后,一加油门挖了下去。三下五除二,张发德的一亩六分地变成了路。接着,挖机又来到他兄弟和侄子地里挖开了,一挖就是6亩多。

听说张发德要修路,老父亲专门嘱咐他:“你去村上干,不仅要干净,还要自己先吃亏,才能服人;做人要坦坦荡荡,做事要公平公正,让乡亲们信得过。”

张发德从自己地里挖起,是老父亲支持的。

张发德带着“村三委”成员和各小组长过来看。告诉大家,就照我家这样挖。

接下来“村三委”成员带头开挖,然后是党员的、小组长的,一个个跟上。村上人一看,这是真挖啊!再接下来就没人瞪眼了。

路,继续往前修。

路,再延伸。当挖到老支书钱兴成家的地时,老支书没得说,手一挥:“发德,你尽管挖。”就回去了。

他老伴从家里跑出来拦住了,嚷嚷着:“哪个挖?!不能没了这地!挖了,让喝噶西北风啊?!”。

张发德叫她表姐。张发德说:“表姐,姐夫干了几十年的支部书记,自己的地都挖不通,让村里爷们怎么看?你这不是给他丢脸?”

“这地……”表姐一听,叹了一口气,“心疼啊!”转身回家了。

挖机昂着脑袋挺进,挖到了11组组长肖坤禄的地头。肖坤禄拦住了挖机,愤怒地说道:“你们不能老奶奶吃柿花——专挑软(筢)呢整!挖了我家的地,我一家老小吃啥子噶嘛?!谁也动不的!”

“老肖,谁不知道你家地是多的噶?”

张发德和村委会的干部就和他摆道理。摆村里落后原因,摆修路的好处,摆中村未来的发展前景。直到肖坤禄点头称是,让开了道。

挖掘机又开上来。肖坤禄好像忽然想起什么,把张发德拉到一旁,央求说:“这路能不能绕着走,躲开我家地?”

张发德一听,眉眼一立说:“做梦娶媳妇——想好事噶!为了少占地,这路线是精心规划的。绕开你,绕开他,这路还修个毬!”

肖坤禄一听,无语了。

村民老周有意见,硬是拦住挖机不让挖。村委会几个人就把他拉开了。老周气急败坏的拿起棍子就朝村委会副主任周勇华打过去。真的动手打起来了。

打架可是个技术活。周勇华在部队练过擒拿格斗,左闪右躲不还手。他俩是本家兄弟。老周竟然不依不饶追着周勇华边打边骂,不收手。

周勇华急了,抓住老周的胳膊:“家门!你是哥,我让着你哪!”一把推开他。老周趔趔趄趄脚下一绊倒在地上。周勇华赶紧上去拉他,又被他踹了一脚。

“老哥,不能太过分了吧!”张发德上去把老周扶起来。他把老周拉回家里,老周的婆娘一见老周的模样就指着数落开了:“告诉你不要出去露那个噶头,逞能!猪八戒照镜子——自找难看了吧?!”

老周婆娘是个热情厚道人,也是个心直口快的大嗓门,绰号叫“满街响”。她忙从屋里拿出板凳:“四弟,你坐。我给你泡茶。”

“你别跟他一般见识。他是个木脑袋。修路是村里大事,有啥子个想不开?!”她一边倒水一边叨叨着。

老周觉得脸面下不来,一瞪眼:“娘们家,闭嘴噶。”

“嗬!丢人现眼。你倒有理噶!”老婆毫不怯他。

老周本来就底气不足,脑袋立马嫣巴下来。张发德递给他一支烟:“嫂子说得是。你好好想想。都说,咱中村比咪吐、官村矮半截,啥子噶原因?还不是咱村里没路。到城里卖头猪,不用人抬就用驴驮,咋子噶发展么?”

张发德端起一碗水,咕咚咕咚喝了大半。又说:“你忘了?去年咱哥俩见面,你说你那头猪拉不出去,比在城里少卖了一二百元。通了路,咱能吃这亏?”

……

一番开导,老周平静下来。张发德又说:“你想想看,村里地肥,有这么多山林,离城里又近。通了路,还愁不发展?”

“要得要得。”老周直点头。

正当两人摆得心花怒放,只见有人从外面飞快地跑进来,大喊:“张书记,不好了!不好了 !要出人命了!”

“谁噶?疯啦!”

原来,挖掘机挖到12组肖老汉家门前的菜地时,只见他提着一把菜刀冲出来,绿火冒头地吼叫着:“谁动我家地!老子砍了谁!”施工人员吓得立刻退出来。

张发德过来一看,老肖站在挖机前,手举菜刀冲着施工人员大声吵嚷着。人们吓得躲到远处。

张发德犹豫了一下,难道他老肖真得要动刀子?周围的人都盯着张发德,有人想拦住他,担心他被老肖用刀攻击。人一冲动什么事都敢干。

这时,村委会副主任万泽菊从远处跑过来,边跑边急切地呼喊:“使不得!使不得!”人们紧张地瞪大了眼睛,不知所措。

只见张发德朝众人一摆手:“没你们的事。都给我躲开!”他一边捋着袖子走上前,一边微笑着对老肖说:“哥,你忘了?当年上小学的时候,我们玩打鬼子、抓特务游戏,每次都是你当俘虏。今天让你找找当年的感觉,长长记性。来!来!咱们单挑!让你先来。有胆,有种,你就一刀把兄弟的脑袋给削掉。削不掉,我绝对饶不了你。”

这一刻,空气一捏就爆。

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张发德一番话,老肖举刀的手竟然垂下来。老肖知道打小就不是他的对手,他是个吃软不吃硬的家伙。看到老肖没了脾气,大伙绷到嗓子眼的一颗心才落下来。

张发德对着挖机大喊一声:“挖!”挖掘机又轰隆隆地响起。老肖无奈,一屁股坐在田埂上,看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眨眼

之间被推平,气得撅着嘴,欲哭无泪。

张发德轻轻地坐到老肖身边,贴着他的肩膀,递给他一支烟,对他说:“哥,别怪我。”又给他点上烟:“咱俩从小一起长大。大伙推举我,你更应该支持我的工作,给我撑台子。不修路,咱村里穷日子没个头。再说了,修路占地也不是你一家……

老肖愤怒的情绪渐渐平复下来。张发德又拍拍老肖的肩膀,对他说:“老哥,你不想想,这路修到你家门前,方便的先是你噶么。你个聪明人,咋子噶脑壳进水了?”

一阵春风化雨,老肖回过味来,一拍脑袋,懊悔地说:“要的要的。我一时糊涂,一时糊涂。”

“再糊涂也不能拿这个耍噶?犯法!”张发德指着他手里的砍刀。

“哎!不是这噶么。”老肖巴嗒口烟,脸上挂不住了,“我我……我是去那边砍树杈子烧火的。”两人哈哈地笑起来。

挖机继续吼叫着向前开进。当挖到王怀忠、周德伦两家的地时,张发德也心寒了。

王怀忠家的甘蔗该收了,是不是等几天?他看了看王怀忠,王怀忠正用可怜巴巴的目光望着他。王怀忠是党员,村里修路他第一个举手。现在要把快该收割的甘蔗挖掉,张发德实在于心不忍啊。

万泽菊是位女同志,走过来低声劝说:“是不是等几天?”

张发德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心血翻卷,涨得满脸通红,又变得铁黑。最后,他咬咬牙说:“不能等。你等他等,这路还修不?”

王怀忠懂得张德发,理解张发德。张发德再看他时,他点点头,带着难过的腔调喊道:“挖!”

挖到村委副主任周德伦母亲家的菜地时,他80多岁的老母亲趴在地上抱住张发德的腿哭着说:“我这一亩多苞谷是全家人的口粮,你挖了,我一家日子咋子噶过?”

张发德的心一下子又软了。他赶紧把周德伦的老母亲扶起来,安慰说:“老嫂子,莫难过。有话好商量嘛。”

挖机已经挖了5米多,地里面翻起来的全是苞谷,谁看见都心疼。张发德知道这个时候心不能软,心一软下来,这修路的事就泡汤了。不能让中村的脱贫之路前功尽弃,成为一条“断头路”。

“德伦是新班子的副书记,这个事你要支持。常言道,不能独眼龙走田埂——只看一面。”张发德安慰她说,“老嫂子,这路修通了,咱的东西拿城里卖才值钱;村里发展起来,日子才能越过越好。你这一亩地苞谷能打多少斤?我拿大米还你好了吧?你放心。只要我家有饭吃,不会让你家饿着。”

张发德又说:“不修路永远别想富。现在你必须支持村里工作。你支持了村上的工作,村里人永远感谢你,忘不了你。”

这时周德伦赶过来,劝说母亲:“发德家的地也挖了,挖的比咱还多。修路是大事。娘啊,你老人家让开吧。”

老人家一听,抹把眼泪,起身走了。

晚上,张发德从家里扛了一袋子大米,送到周德伦老母亲家里。老人家过意不去,执意不收。张发德说:“收下吧!这路修好了,以后的日子只会越过越好。”

老人家忙从鸡窝里抓出来一只鸡让张发德拿上:“发德啊,看你忙得,这些日子又黑又瘦了,拿去补补身子噶。”

“不用不用,你老人家留着吧。”张发德又给她放回去。

挖路占用了413户村民的土地,少则一分,多至三五亩。虽说开始遇到了不少矛盾,也经历了不少风波,都被村委会的干部们一一做通了工作。

后来,整个挖路过程中再没闹事的了。挖到谁家的地,谁就杀鸡宰羊盛情款待施工人员。为什么群众又这么热情?

“人心换人心,四两换半斤。”群众看到了通路带来的好处与变化;看到这一届村干部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事。他们理解了,支持了。

经过8个月的连续施工,中村24条共36千米的村组路和通往县城的公路全部修通了。后来在村民的要求下,他们又打通了户户之间的户间道。

不到一年,中村的“通路工程”全部竣工。全村35个村民小组,720多户村民,家家门前通了路。中村人“出行难”的困境被彻底击穿。那种担子上绑着手电筒、人背马驮进县城的日子终于抛进了金沙江。

原来全村的农用三轮车、摩托车加起来不到20辆。随着一条条路修通,各种车辆一下子增加到860多辆,家家都有车。村里原来有300多匹驴、马、骡,全被会泽县的一位经营商赶走了。村民们出行一律是屁股后面冒烟儿。

提起修路,村民一组党支部书记的王怀忠感慨道:“以前人背马驮,人穷怕了。当时苞谷绿油油地,挖了就是心疼。转来一看一条路形成了,方便了。多少年了,不就是盼着有条路嘛!”

中村的路修通了,中村的干部们想秀一秀。这是为了给中村人提提神,长长自信,也是为了提升一下中村的形象。张发德和大家商量决定搞个通车庆典,来一点生活蜕变的仪式感。

一个春暖花开的艳阳天,中村隆重地举行了通路工程竣工典礼。各方嘉宾接到邀请倍感意外,不到一年的时间,中村竟然把路全部修通了?

一进中村地界,一条崭新平整的公路展现在面前。原来由县城开车需要2个小时,现在不到半小时就进了村委会。村委会里里外外也换然一新。

来人都说,这是个传奇!

通路庆典上,那些为修路让出土地和作出贡献的乡亲们,戴上大红花走上主席台上,成为了主角和明星。

通车剪彩后,张发德提议嘉宾们把车让出来,让受到表彰的村民和参加通车典礼的老人们坐上车,沿着新修的公路在村里转上一圈,兜兜风,体验一下坐车的滋味。

那些七八十岁的老年人坐上车乐得合不拢嘴。直说:“没想到这么噶好哩!”当初阻止挖地的老肖和老周也坐在车里,互相点支烟,抽着,美滋滋地风光了一把。

周德伦80多岁的老母亲曾抱住张发德的腿不让他挖家里的苞谷地。她也带着大红花作坐在小车上,乐得前仰后合。老太太开心地说:“一辈子没走过这样的路,也没做过这样的车,更没戴过这样的大红花。这样的好日子,我还要多活几年子噶。”老人家舍不得把大红花取下来,在胸前戴了好几天。

路通心通百事通。村民们感受着中村一点一滴的变化,也享受到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成果。村干部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干群关系也发生了根本变化。

行得春风,必有秋雨。村委会副主任周德伦深有感触地说:“通过修路这件事教育了大家。群众思想观念改变了,干群关系改善了,邻里也和睦了。以前,村里干群关系恶化,老百姓见了村干部翻白眼,互不相干。你当你的官,我跑我的摊。现在,村民见了村干部往家里请,村里工作一呼百应。中村的经济发展也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村容村貌村风发生了根本转变。”

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下,中村的公路包括户间道全都铺上了水泥。村委办公楼建起来了,村里小学校也换然一新。一栋栋白墙灰瓦的两层小楼依山而建,山泉小溪从村中穿绕而过。中村的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又上了一个大台阶。

“以前家家门口,都是烂糟糟的,走起路来泥巴沾满半截腿。现在打起的水泥路都光噜噜地,走起路来再也没有泥巴沾脚上哩。”村民陈凤英背着一箩筐刚从地里收的玉米,边往家走边开心地说。

村民的出行条件得到了改善,也为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外面打工,只有儿子和媳妇在家种菜。路通了,地里的蔬菜运出去卖就很方便了,还有老板上门来收。我家一年的收入有十多万元。现在有车、有房,还有存款。一家人过得可舒服哩!”村民李天学乐呵呵地说。

谈起当初通路的事,张发德地说:“村的里路确实是‘打’通的。吵架动手好多次,当时心急啊!软的、硬的、亲情、友情都用上了;有时方法简单,伤了和气,也是无奈之举,后来我们也向村民表示了歉意。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打通的不仅是路,更重要的是眼界,是头脑,是思路,是新的发展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打出了一片新天地。”

4.新型“农联体”

中村因为有了路,老百姓的生活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张发德在修路的同时,也在谋划着中村的另一条“出路”。

中村2600多口人,3500亩耕地,人均只有一亩多,主要种植蔬菜。指望种菜,就是用碾子碾也碾不出多少油水来。农民收入不高,日子过得紧巴巴。

中村要彻底“断穷根”儿,必须开辟另一条“新路”。这条“新路”就是利用现有的资源发展产业,开发出新的产品,实现与市场对接,让资源变成资本。

资源在哪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让张发德脑洞大开。满山覆盖的森林不就是中村得天独厚的资源?而且泉水四季流淌,源源不绝,水分涵养丰沛,应该让它长出钱来,成为财富之源。

2015年,中村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发挥距离县城近的区位优势,针对市场需求,村里先后实施了500亩冷冻蔬菜和1000多亩的石榴庄园基地项目,建成“巧家县夏秋冷凉蔬菜试验示范基地”;引进种植优质冬桃、核桃,套种中草药种植等产业项目;成立了“土鸡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打造巧县城“菜篮子”,实施产业富民工程,年总产值达到300万元。当年就有40多户实现脱贫出列。在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下,中村脱贫攻坚的步子越走越顺,越走越宽。

为充分利用中村优秀的林地资源,拓宽新的经济增长点,帮助贫困群众进一步增收致富。张发德又开始琢磨在村里15000亩森林里做文章。这是中村脱贫路上的另一条“路”。

巧家县德丰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史良民刚从云南武定县引进了一种优质肉食鸡,叫武定壮鸡。因为这种鸡对环境要求比较高,正想建一个高标准的饲养基地。听说中村成立了“巧家县张家坪土鸡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林下饲养山鸡,对外打出了招商引资的牌子,引起了他的兴趣。

史良民找到张发德,要谈合作。张发德摆出了中村的资源优势和未来发展的远景规划,一下子把史良民深深地吸引了。两人一拍即合,握手言定。

但在合作的方式上,双方各执其见。按照传统的惯例和方式,史良民提出对山林地全面承包,每年向村里支付一定的承包费。

村“三委”否决了这一方案,决定闯出一条农村集体发展的新路子。经双方协商合伙成立股份公司,群众用山林地入股。根据公司每年的经营收入,双方按股份比例分红。

于是,“巧家县张家坪土鸡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德丰养殖有限公司”以股份合作制的形式成立“中村德丰养殖有限公司”。村委会负责整合村里的山林地、水、电等资源场所,建立产业基地;德丰公司负责投入启动资金,引进鸡苗,对村民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带动村民增收,推动中村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通过改革创新,让贫困地区的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带动贫困人口增收。”

学习领会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推动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中村人更有了底气。

中村创立乡村治理新模式,在与德丰养殖有限公司原来合作的基础上,组建了“德丰林下养殖生产队”,村民各家各户按照耕地、林地的面积入股,农户不仅能够按照股份的多少享有公司股权的利益分成,还可以作为公司的股东,对公司的经营有参与权、知情权,并享有公司用工的优先权。实现了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目标。

这种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方式,被称之为新型“农村联合体”。

中村的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创新使农村经济发展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中村的群众一天天富起来,腰杆也硬起来。原来觉得比邻村村民矮半截,现在中村人的胸脯也挺起来了。

又有人说,中村是个传奇!

其实,吸引史良民的不仅仅是中村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还有张发德的为人。“张发德办事认真,遇到困难、矛盾,他从来不推诿扯皮,敢作敢为敢担当。”

谈起与中村的合作,他又说:“张发德很在意合作分享。他为村里的利益着想,绝不让村民吃亏;他还能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出主意,想办法,实现双赢。”

就拿武定壮鸡的改名来说吧。武定壮鸡本来是从云南武定县引进的特色饲养品种。张发德说,不管是哪来的品种,既然放在中村饲养,就是中村的产品,中村的品牌。中村的这座山叫玉屏山,就给这种鸡换个新名字,叫“玉屏山鸡”。

史良民有点担心这个牌子打不响。张发德说,只要我们的质量过得硬,哪有打不响的道理?就这样,武定壮鸡在中村一落户,摇身一变,成了“玉屏山鸡”。

说来,这种山鸡确实有点怪了。在中村饲养出栏后,肉质明显长进,口感也好。他们通过对品种优选、优化和人工饲养培育,这种山鸡的品质又提高了一个档次。

他们请来专家进行了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玉屏山鸡在玉屏山特有的地理、气候、生物、泉水等自然条件下,经过自然和人工选育已经形成颇具特色的“另类”。

张发德总是滔滔不绝地向外地客人介绍玉屏山鸡的特点。玉屏山鸡以自然放养为主,吃的饲料主要为玉米、豆粕和米糠,生长周期长,肉质鲜美,肥而不腻,瘦而不柴。进入市场后,深受消费者青睐,常常供不应求,又成为中村一大新的收入增长点。

说起中村的林下养殖项目,大学生村干部杜梅两只大眼睛扑闪着亮光。她在手机上一扒拉,算了一笔账:“村里动员老百姓养鸡,1斤重的鸡苗由德丰公司按15元的价格提供,政府拿10元补贴扶持启动,农户投次5元。一只鸡养7、8个月长到五、六斤,可卖132元,提取97元的成本,可赚35元。一家至少可养300只。仅养鸡一项,一年稳收入10000多元。再加上劳务收入和股份收入,轻松脱贫不成问题。情况好的,应该是奔小康了。”

中村张家坪一组村民肖体美以前在外打工,常年在外辛苦奔波。现在他是德丰养殖有限公司林下养殖基地的一名工人,给鸡舍消毒投放生态饲料是他每天的主要工作。他开心地说:“上班就在家门口,一年工资3万元,再加上奖金,达到4万元,要比在外挣得多。”肖体美还有山林地入股,一年有7000多元的股份收入。每年保证有5万多元的收入没问题。他说:“日子过得很舒心。”

中村之“路”还走出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外出打工的农民兄弟陆续返回村里,成为新型“农联体”的职工,再也没有了因常年在外打工漂泊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的种种烦忧。媳妇们的面颊上也放射出红扑扑的光彩。

新型“农联体”的运作机制坚持做到公事公开、权力透明,一切都在阳光下运行。村里的账目清清楚楚,村民们明明白白。就连每家每户的一笔笔收入都在村委会的电脑上显示出来。谁家脱贫没脱贫,小康不小康,全都一目了然。

张发德说:“新型‘农联体’才是中村要走的一条金光大道。”

201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000多万元。其中,村民林地入股分红86万元、劳务费60余万元;又有215户脱贫出列。

随着精准扶贫各项政策落实,中村在原来的基础上,整合土地资源,重新规划,结合农村拆迁改造,集中建房,为进一步发展腾出了空间。同时,帮助38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完成了危房改造。

2017年,中村集体经济如虎添翼,快速腾飞。先后实施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等项目,人居环境大幅提升。

5月14日,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李小三到巧家县调研时了解到中村的变化,予以充分肯定。他说:“脱贫致富,关键支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根基在基层,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要看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强化农村基层党建,抓实队伍建设,对于如期脱贫至关重要。”

中村人已经触摸到“两不愁、三保障”的总体目标,以前的“穷帽子”不见了。

中村人的胸脯挺得越来越高了。他们觉得,后来居上,超过了咪吐、官村,不自觉地留露出一点扬眉吐气的小得意,好像赛场上又扳回一局。

中村在小康路上没有懈怠。新型“农联体”再加入电商模式;林下养殖基地不断扩容,村民签约入股达到100%,实现了全员覆盖。中村的经济发展正在由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向现代规模跃升。与此同时,中村的新型“农联体”加电商发展之路开始向外辐射。

在白鹤滩镇党委、政府的主导支持下,中村进一步整合土地资源,扩大经营规模,吸纳了临近的官村、咪吐、法土等村社加入进来,抱团发展。通过林下养殖项目带动了周边村庄、社区的产业发展和脱贫摘帽。新型“农联体”不断壮大。

罗国平说:“条件成熟了,就把几个村联成共同体,不仅可以整合资源,相互借力,还可以增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邻村的群众则高兴地说:这叫“背靠中村好乘凉”。

不少人说,中村是个传奇!

5.一路开挂

走进中村,可谓一步一景,如在画中。

一栋栋白墙灰瓦的特色民居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松林中,崭新的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人间四月天,正是姹紫嫣红的时节,农田边、路两旁簇拥着盛开的鲜花,蜂蝶起舞,布谷声声;清沏的山泉吟唱着歌谣,顺着玉屏山蜿蜒而下,穿过村户,越过田畴,欢快地奔下山岗,恰一幅“曲水流觞”图。

中村的林下养殖、蔬菜果木种植以及深加工企业等蓬勃发展,到处是一派繁忙景象。一个正在振兴的村庄带着生机盎然的气息扑面而来。

再次见到村党总支部书记张发德时,他正在忙活村里准备上马的光伏发电项目,还要筹备一个“乡村文化旅游节”。这位魁梧的中年汉子,穿一身整洁的西装,口袋上的那枚党徽格外鲜艳;黑黑的脸膛堆满笑意,双眼闪闪发亮,浑身上下洒满阳光,精气神十足。

中村富起来了,可中村人并不满足。张发德和村委的干部们又开始琢磨起来。

中村地处平均1800米的海拔,恰好与四季如春的昆明在同一个高度上,非常适合于休闲康养;面对金沙,居高临下,又是观光旅游的好玩处。能不能想办法把远方的客人吸引来,留住,享受美丽乡村?

于是,中村人又有了新梦想——把开发乡村旅游业作为下一步发展新蓝图。

一个月明星的夜晚,村民田国荣、田绍贵、田绍才和几个年轻人坐在山坡上纳凉,听到江边飘来阵阵歌舞声。低头一看,这乐舞声来自眼皮子底下县城里的堂琅广场。广场上灯火通明。他们议论开了:

“啧!啧!看人家,多爽!”

“现在这日子,不缺吃不缺穿的,就缺没啥子可玩的。”

“离我们村这么近,撒泡尿一使劲就能鼓捣到城边。咋就差别那么大噶?”

“咱村搞旅游总得让游客有个玩的地方,弄点玩的项目,不然谁到我们这儿来噶?”

“咱们能不能学城里人,修个广场,客人来了,也能唱唱跳跳什么的?”

“对,学城里人建个广场,跳舞娱乐;还有观景台、栈道、长廊……他们坐不住了,走!下去看看,城里噶人是咋子噶玩法。”

几个年轻人跨上摩托车,一溜烟直奔山下而去,半袋烟的功夫来到了县城的堂琅广场。

在巧家县城,除了大龙潭公园,堂琅文化广场就是巧家人的最爱了。如果说,大龙潭公园是巧家历史,堂琅文化广场就是巧家历史上的现代风情。

堂琅文化广场处于县城中心的西侧,四面环路,环境优雅,主要由绿化园林、堂琅八景、音乐喷泉、堂琅奇石馆等组成。其中六根图腾柱表达了发生在古堂琅山(今大药山)上彝族“六祖分支”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追怀。图腾柱上的浮雕图案是堂琅文化的代表符号,彰显了堂琅文化的主题。而那百米艺术长廊再现了古今堂琅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深刻的文化意蕴。

整个广场集观赏、娱乐为一体,流光溢彩,美仑美奂,展现出巧家人绚丽多姿的生活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田国荣、田绍贵、田绍才和几个年轻人在广场上转悠了一圈。广场上热闹极了,左边是跳健身舞的广场大妈,右边是唱山歌的阿哥阿妹;西南角上还有跳交谊舞的酷男靓女;一群孩子在艺术长廊前习武练功,活泼可爱。

奇石馆门口的台阶上,几个领舞的女人,穿着半截袖的红衫,露出来的胳膊白的像藕莲,那胸脯挺得鼓鼓的;下面穿得打底裤紧绷在身上,圆圆的屁股翘翘着,好吸引人噶。

他们几个人看呆了。口中不停地念叨:“嘿嘿,看人家的婆娘。”

“人家长的好看,是跳舞跳的呗!”

“都说咱巧家有‘十八怪’,这是其中‘一怪’哩!‘广场婆姨惹人爱’!”

他们几个人边看边议论着。看到了堂琅广场上有踩高跷的老头,还有“啪啪”甩大鞭的壮汉,好过瘾啊!

中村人一致要求,要建自己的文化广场,像城里那样耍,那样爽。让文化生活“富”起来,精神文明“亮”起来。

文化广场建在哪里?中村寸土如金,并没有多少腾挪的空间。

张发德和村“两委”的干部们转来转去,看中了村委会下面田坪二组的一块地。这里平整开阔,上面是村委会,下面是一片漫坡松林。俯视:靓丽县城,涛涛金沙;尽收眼底;远眺:群峰逶迤,万山葱茏。老奶奶打哈欠——一望无牙(涯)啊!好一块风水宝地,建设文化广场再合适不过了。

但是,这片土地涉及到8户村民,要拿出来建文化广场,又没有补偿款,他们愿意吗?

村干部们把这8户村民请到村委会和他们商量。一开始他们谁都不吭气,只是低头吧唧吧唧地抽烟。张发德理解他们,要割心头肉谁不心疼啊?尊重群众,不能勉强。

“口袋‘鼓囊囊’,也要精神‘亮堂堂’。”张发德边给大家递矿泉水边说:“这事是村里发展的长远大计,莫得急。你们回去,和家里人商量商量再说。”

“没啥子噶好商量的,村里的发展是大事。”占地最多的田国聪第一个站出来表态,“前几年,村里修路,不少人贡献了地,村里发展了。现在村里建广场,做旅游,是为了今后的大发展。需要用地,我没得说。”

在田国聪的带动下,田国臣、田国奎、钱国荣等8位村民纷纷表示支持村里修建广场,无偿让出自己的土地。

这就样,中村建起了田坪文化广场,为中村人的文化生活,也为中村旅游业发展腾出了宝贵的空间。

随着中村的文化设施逐步完善,村级活动场所覆盖了每一个村民小组;开阔的广场、整洁的外观,还有俯瞰全城的观景台,吸引了大量游客。中村的人气越来越旺,旅游也渐渐火起来。

来到中村,走过休闲广场、观光长廊、步行栈道,可以登上观光亭。亭前翠竹掩映,姗姗可爱;亭内设有护栏和“美人靠”,如此而坐,听松风、品香茗,赏玉带峥嵘、慨滇云蜀雨。金沙风光尽收眼底。再从观光台下来往左走,串过一片松树林,便来到没有经过人工雕琢的天然观景台——老营盘遗迹,顿有不知今夕是何夕之慨。

此时,头顶蓝天白云,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听着阵阵松涛声,俯瞰着美丽的巧家县城,会让人情不自禁地放声一展歌喉,令人陶醉!

春夏之交,花开烂漫。这里的美色被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巧家人慕名而来。除了风景漂亮外,中高海拔也成了避暑的又一好去处……游客们相互约起,一波一波地来到中村休闲旅游!

2017年5月28日,6000多名游客汇聚中村,巧家县首届“乡村文化旅游节”在美丽如画的田园风光中举办。吃农家饭菜,品长街宴,观斗鸡比赛,欣赏文艺演出,纵情篝火晚会……一套颇具乡村气息的系列文化大隆重开席,游客们玩如痴如醉。

用中村人的话说,农家乐“爽歪歪”。

文化旅游节为许多村民带来了一笔可观的收入。据村委会初步统计,有50多户群众当天分享了10万多元的收入。田坪2组村民谢治琼得意地说:“我推凉粉车卖小吃,一天赚了2000多元。希望我们中村天天都是旅游节。”说完,哈哈地乐不可支。

人们都说,中村是个传奇!

“村民日子好过了,觉悟也高了,村风、民风也好了,所以工作开展起来就顺风顺水了。”张发德信心满满地说,“白鹤滩电站建成后,中村将是县城附近高峡平湖最好的‘观景台’。我们将把中村建成巧家县旅游度假的避暑胜地和最美的后花园。”张发德又笑着补充道,不是“最美”,是“醉美”。

的确,对于巧家江边低海拔的干热河谷一带来说,中村是避暑消热的绝佳胜地。即便是跨越滇川、路经巧家的远方游客,在中村稍憩几日,小作休闲,轻松享受一下这里的田园情致,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党总支部书记张发德透露,中村正在筹备组建乡村旅游公司,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新兴产业,力争形成年接待10万人次以上的生态观光旅游和营销一体化的集体企业。眼下,旅游配套设施包括“农家乐”餐馆、农庄宾馆、旅游厕所等一应俱全。旅游酒店、会议中心、观赏玫瑰种植基地等项目也在筹建中。

2017年6月初,玉屏山碧若翡翠,花团锦簇,流水如歌,一派生机葱笼。巧家县“脱贫攻坚现场观摩经验交流会”在中村召开。全县基层干部聚集中村。张发德带着大家边看边讲述“农联体”的发展成果和体会。

“今天的中村,不仅群众脱了贫,也有了壮实的集体经济,这些都是在国家扶贫政策和县里、乡里支持下发展起来的。以后,有个风风雨雨,村里自己都能扛;搞点基本建设,项目投资,不用再向国家伸手了。思源思进。反过来,我们中村人也懂得感恩。公司该交的交,该纳的纳,尽力回报国家,给社会多做贡献……

张发德的一番肺腑之言赢得一片掌声。

谁能想到,这是白鹤滩镇曾经出了名的后进村、贫困村,在短短的几年中彻底实现了命运的蜕变,成为脱贫致富的“乡村之星”。

七一前夕,巧家县委授予中村党总支部“先进基层党支部”称号,张发德也被评为“优秀党总支部书记”,受到县委表彰。

“怎样看待中村的变化?”

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罗国平,略一思考说:“群雁高飞头雁领。习总书记曾讲过,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靠头羊。中村的群众选了一个好支书,支书带出一个好班子。党员队伍的先锋队作用发挥出来了,群众就跟上来了。再加上观念新,有思路,工作实,就能创造出令人惊喜的成果。”

2018年新年之际,巧家县首批500户屋顶光伏扶贫电站并网仪式在白鹤滩镇中村举行,标志着巧家县首批光伏发电项目正式运行。

中村是不是传奇?

这不重要。重要地是,小康路上不能满足,乡村振兴不能停下脚步。中村人说,下一个目标:由传统农业向农旅融合转型,打造玉屏山“全域旅游休闲度假胜地”。

雄心勃勃的中村人,正以打开未来的各种姿势一路开挂!

原标题:《群山丨王鸿鹏:那片江峡(第三章)》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