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猿声啼不住!走近景东西黑冠长臂猿背后的“守护者”
2021-03-06 12:1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以下文章来源于普洱日报 ,作者郭春祥
普洱日报
权威 快捷 立体 深度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景东彝族自治县拥有哀牢山和无量山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生活着89群约500余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西黑冠长臂猿,该物种全球仅存约1400余只,中国约有1300余只,全部分布在云南省境内。
△无量山 李晓超/摄
景东县作为西黑冠长臂猿种群数量相对集中的地区,对整个物种保护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2008年,景东县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黑冠长臂猿之乡”荣誉称号,这里也成为了研究西黑冠长臂猿著名的地方。
△无量山 李晓超/摄
这无数的荣誉和成果背后
有着这样的一群人
终日穿梭在保护区的高山密林间
翻山越岭,跋山涉水
一直追寻着长臂猿的踪迹
对它们的日常进行详细记录
他们就是保护区监测站的监测员
他们也被亲切地称呼为:深山护猿人
今天,
请跟着小布一起走近他们
聆听他们与长臂猿的故事
△护猿兄弟
熊有富
漫漫巡护路,辛勤护猿人
△记录
作为一名长臂猿监测员
熊有富每天清晨都要早起
在日出前要赶到前一天长臂猿休息的地点
“守声寻猿”
对此,
小布派出的记者跟拍了一路
(还好他体力跟上了)
因长臂猿每天清晨都会发出悠扬婉转的鸣叫
以此宣誓领土主权和呼唤同伴
监测员们听声辨位
借此可追寻到长臂猿的踪影
否则就是天苍苍野茫茫
密林之下空余一个你
△无量山 唐云/摄
长臂猿监测是一件体力活
山野间草木茂盛,道路崎岖
但是熊有富在追寻过程中
如履平地,健步如飞
一旦发现长臂猿的踪迹在前方
立即奔赴而去,山林间顿时只剩下
脚踩落叶的清脆声
记者急促地喘息声
当记者想歇息一下
一转眼
发现熊有富也如长臂猿一样
消失在密林深处
从早上出发记录啼叫开始
一直到下午长臂猿睡觉
护猿人们才返回监测站
这一整天时间
水喝光了就喝山泉水
干粮吃完了就吃点山间野果
△熊有富喜欢连壳一起吃鸡蛋,他说蛋壳含钙,能够促进身体对钙的吸收,对于常年在山里监测有帮助。
熊有富今年43岁
追寻西黑冠长臂猿有10余年了
因为这份工作需要经常往山里跑
家中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儿女及农活
大多落在了妻子一个人身上
其他监测员的情况也都差不多
△监测记录
他们都是管护局所聘请的当地村民
也曾想过放弃,
但最终还是这样一路坚持下来了
现在,
他们对于山里的一切都很熟悉
和长臂猿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监测员与科研人员在交流
能惟妙惟肖的模仿长臂猿鸣叫
通过啼鸣声能准确分辨出长臂猿类群所属
随着监测站的不断完善和更多新鲜血液的加入
现在的监测条件比起以前好了很多
熊有富随身也携带了相机、DV等
记录下了很多宝贵的影像、资料
△熊有富 摄
△雌性黑冠长臂猿和她的孩子 唐云/摄
△雄性黑冠长臂猿 唐云/摄
△第六群长臂猿 李晓超/摄
△跳跃 唐云/摄
为科学保护长臂猿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漫漫巡护路,辛勤护猿人
时光荏苒,年复一年
熊有富和其他监测员一同守护着这一方净土
巡护路上,他们辛勤而又快乐地前行
感谢,可爱的无量深山护猿人!
接下来
还要向大家介绍一位特殊的护猿人
是一位矢志不渝,奋斗不止的青山斗士
他今年74岁
是景东县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首任局长
张兴伟
弥补了国内黑冠长臂猿影像空白
他为哀牢山无量山保护倾其所有
筹建“两山”自然保护区
让砍树人变成种树人
打猎人变成保护野生动物主力军
将自筹种植的100余亩杉木无偿捐献
将一生奉献给了“两山”
是一位永不褪色的共产党员
一张照片难倒了英雄汉
因为长臂猿行踪不定
身手矫捷,反应警觉
△张兴伟/摄
想给他们拍到好照片,可不简单
所以一直没有一张合适的照片
张兴伟也遗憾错过一个好项目
这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痛”
2007年退休后
闲不住的他
开始研究长臂猿摄影
毅然踏上了用镜头拉近自然
用影像保护“两山”的征途
当时他已经60多岁
独自在山林间跟踪、蹲守
历经无数险境,遭遇多种危险
但都没有击垮这位
曾经在战场浴血奋战的老兵
上天不负有心人
2008年12月17日中午
他终于拍到了自己的第一张长臂猿照片
历经10个月,他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终于弥补了国内黑冠长臂猿影像空白
为黑冠长臂猿保护和科研提供了重要的物证

△张兴伟/摄
此外,
张兴伟还记录下了
许多野生动物的精彩瞬间。
如黑颈长尾雉、鹰雕、猫脸鹰……
△猫脸鹰
△鹰雕
正是因为有很多像熊有富,
张兴伟老人一样为“两山”
默默地付出的护猿人,
才使得西黑冠长臂猿、
“两山”自然保护区走出了景东、
走出了中国、走向了世界。
向他们致敬!
新闻多一点
西黑冠长臂猿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IUCN列为极度濒危(Critically Endangered)物种。全球数量约为1200-1400只,云南占90%,在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两山”自然保护区内分布有89群500只左右,已经有3群成功被“习惯化”(习惯化是指人类能够近距离接触,不畏惧人类)。西黑冠长臂猿栖息于原始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它是原始森林保护的旗舰物种和森林生态系统保存完好的指示物种,在长臂猿生存的地方,基本无旱、无涝。
西黑冠长臂猿是显著的体色性二型,成年雌性为黄色或黄棕色,头顶和胸腹部有黑色毛发,成年雄性及其他个体均为黑色。婴猿刚出生时为淡黄色,在1岁左右逐渐成为黑色,其中,雄猿一直保持黑色至成年,雌性长到性成熟时毛体通常有黑色变成黄色。体重约7-10公斤,体长40-50厘米,前肢明显长于后肢,没有尾巴。
西黑冠长臂猿每天早上7:00——9:30之间有鸣叫行为,雌性和雄性叫声明显不同,鸣叫时雄猿先领叫,雌猿随后跟着鸣叫,两性配合形成动听的“二重唱”,鸣叫声清脆嘹亮,可传出约2公里。
西黑冠长臂猿多以果实、嫩叶、花芽等为食,偶吃鼯鼠、松鼠、蜥蜴和鸟蛋等。西黑冠长臂猿是一夫一妻和一夫二妻制并存,在无量山大寨子地区的三群长臂猿均是一夫二妻制,即由1个“父亲”、2个“母亲”及其“子女”组成。西黑冠长臂猿通常3-5年生一胎,婴猿一般2-3岁才可完全独立,7-8岁达到生育年龄,初步估计寿命为30-40年。
作者 | 郭春祥/文 图片、视频除署名外作者为郭春祥
编 辑 | 曹琦涵
监 审 | 潘蓉
原标题:《“两山”猿声啼不住!走近景东西黑冠长臂猿背后的“守护者”》
阅读原文
普洱日报
权威 快捷 立体 深度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景东县作为西黑冠长臂猿种群数量相对集中的地区,对整个物种保护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2008年,景东县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黑冠长臂猿之乡”荣誉称号,这里也成为了研究西黑冠长臂猿著名的地方。

这无数的荣誉和成果背后
有着这样的一群人
终日穿梭在保护区的高山密林间
翻山越岭,跋山涉水
一直追寻着长臂猿的踪迹
对它们的日常进行详细记录
他们就是保护区监测站的监测员
他们也被亲切地称呼为:深山护猿人
今天,
请跟着小布一起走近他们
聆听他们与长臂猿的故事

熊有富
漫漫巡护路,辛勤护猿人

作为一名长臂猿监测员
熊有富每天清晨都要早起
在日出前要赶到前一天长臂猿休息的地点
“守声寻猿”
对此,
小布派出的记者跟拍了一路
(还好他体力跟上了)
因长臂猿每天清晨都会发出悠扬婉转的鸣叫
以此宣誓领土主权和呼唤同伴
监测员们听声辨位
借此可追寻到长臂猿的踪影
否则就是天苍苍野茫茫
密林之下空余一个你

长臂猿监测是一件体力活
山野间草木茂盛,道路崎岖
但是熊有富在追寻过程中
如履平地,健步如飞
一旦发现长臂猿的踪迹在前方
立即奔赴而去,山林间顿时只剩下
脚踩落叶的清脆声
记者急促地喘息声
当记者想歇息一下
一转眼
发现熊有富也如长臂猿一样
消失在密林深处

一直到下午长臂猿睡觉
护猿人们才返回监测站
这一整天时间
水喝光了就喝山泉水
干粮吃完了就吃点山间野果
△熊有富喜欢连壳一起吃鸡蛋,他说蛋壳含钙,能够促进身体对钙的吸收,对于常年在山里监测有帮助。
熊有富今年43岁
追寻西黑冠长臂猿有10余年了
因为这份工作需要经常往山里跑
家中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儿女及农活
大多落在了妻子一个人身上
其他监测员的情况也都差不多

他们都是管护局所聘请的当地村民
也曾想过放弃,
但最终还是这样一路坚持下来了
现在,
他们对于山里的一切都很熟悉
和长臂猿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能惟妙惟肖的模仿长臂猿鸣叫
通过啼鸣声能准确分辨出长臂猿类群所属
随着监测站的不断完善和更多新鲜血液的加入
现在的监测条件比起以前好了很多
熊有富随身也携带了相机、DV等
记录下了很多宝贵的影像、资料






为科学保护长臂猿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漫漫巡护路,辛勤护猿人
时光荏苒,年复一年
熊有富和其他监测员一同守护着这一方净土
巡护路上,他们辛勤而又快乐地前行
感谢,可爱的无量深山护猿人!

还要向大家介绍一位特殊的护猿人
是一位矢志不渝,奋斗不止的青山斗士
他今年74岁
是景东县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首任局长
张兴伟
弥补了国内黑冠长臂猿影像空白

筹建“两山”自然保护区
让砍树人变成种树人
打猎人变成保护野生动物主力军
将自筹种植的100余亩杉木无偿捐献
将一生奉献给了“两山”
是一位永不褪色的共产党员
一张照片难倒了英雄汉
因为长臂猿行踪不定
身手矫捷,反应警觉

想给他们拍到好照片,可不简单
所以一直没有一张合适的照片
张兴伟也遗憾错过一个好项目
这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痛”
2007年退休后
闲不住的他
开始研究长臂猿摄影
毅然踏上了用镜头拉近自然
用影像保护“两山”的征途
当时他已经60多岁
独自在山林间跟踪、蹲守
历经无数险境,遭遇多种危险
但都没有击垮这位
曾经在战场浴血奋战的老兵
上天不负有心人
2008年12月17日中午
他终于拍到了自己的第一张长臂猿照片
历经10个月,他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终于弥补了国内黑冠长臂猿影像空白
为黑冠长臂猿保护和科研提供了重要的物证



此外,
张兴伟还记录下了
许多野生动物的精彩瞬间。
如黑颈长尾雉、鹰雕、猫脸鹰……


正是因为有很多像熊有富,
张兴伟老人一样为“两山”
默默地付出的护猿人,
才使得西黑冠长臂猿、
“两山”自然保护区走出了景东、
走出了中国、走向了世界。
向他们致敬!
新闻多一点
西黑冠长臂猿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IUCN列为极度濒危(Critically Endangered)物种。全球数量约为1200-1400只,云南占90%,在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两山”自然保护区内分布有89群500只左右,已经有3群成功被“习惯化”(习惯化是指人类能够近距离接触,不畏惧人类)。西黑冠长臂猿栖息于原始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它是原始森林保护的旗舰物种和森林生态系统保存完好的指示物种,在长臂猿生存的地方,基本无旱、无涝。


西黑冠长臂猿多以果实、嫩叶、花芽等为食,偶吃鼯鼠、松鼠、蜥蜴和鸟蛋等。西黑冠长臂猿是一夫一妻和一夫二妻制并存,在无量山大寨子地区的三群长臂猿均是一夫二妻制,即由1个“父亲”、2个“母亲”及其“子女”组成。西黑冠长臂猿通常3-5年生一胎,婴猿一般2-3岁才可完全独立,7-8岁达到生育年龄,初步估计寿命为30-40年。
作者 | 郭春祥/文 图片、视频除署名外作者为郭春祥
编 辑 | 曹琦涵
监 审 | 潘蓉
原标题:《“两山”猿声啼不住!走近景东西黑冠长臂猿背后的“守护者”》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