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2月,中央省级权威主流媒体集中报道我县这些事!

2021-03-06 16:3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2月

以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新闻网、央视新闻客户端、浙江日报、浙江新闻客户端等权威主流媒体和大型网络新媒体,集中报道了浦江“上山文化”、浦江非遗和浦江的政企帮扶、社会正能量等多方面内容,多角度呈现了浦江的发展成果。

2月8日,中国新闻网刊登报道《浙江金华:留浦“候鸟”做剪纸 感受非遗迎新年》,讲述我县40余名外地留浦学生体验剪纸技艺,感受非遗文化,迎接新春佳节。

日前,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一家小学开展“关爱留浦娃 剪纸寄乡情”活动,40余名外地留浦学生体验剪纸技艺,感受非遗文化,迎接新春佳节。

学生们手持剪纸作品合影。郑文良摄(通讯员)

剪纸传承人吴善增为学生演示剪纸。郑文良摄(通讯员)

剪纸传承人吴善增为学生演示剪纸。郑文良摄(通讯员)

剪纸传承人吴善增向学生展示剪纸作品。郑文良摄(通讯员)

剪纸传承人吴善增指导学生剪纸。郑文良摄(通讯员)

学生在体验剪纸。郑文良摄(通讯员)

剪纸传承人吴善增为学生演示剪纸。学生在体验剪纸。

2月9日,浙江日报刊发《浦江的4.3万云南镇雄务工人员中,约七成愿意留下过年的背后——老乡留老乡,绕不开一个“情”字 》一文,披露出在浦江的镇雄务工人员中七成愿意留下的背后,正是工作站工作人员不停地奔忙,是当地政府给予的温馨与关怀。

“我这几天都在跑浦江的几个企业找老乡,你跟我一起去吧。”最近,是云南镇雄驻浦江劳务输出工作站站长曹安富一年中最忙的时候,他几乎天天在外面跑。

浙江有近24万名镇雄务工人员,其中4.3万名在浦江。2019年,镇雄驻浦江劳务输出工作站成立,曹安富任工作站站长,并招募了4位工作人员。

今年,浙江发出留“浙”过年的邀请,镇雄也号召在外父老乡亲“就地过年”。在浦江的镇雄务工人员中,七成愿意留下,背后是工作站5位工作人员不停地奔忙,是浙江给予他们的温馨与关怀。

安顿一个人 留住一家人

镇雄驻浦江劳务输出工作站设在浦江县人力资源市场。上午9时,我们在这里见到了曹安富。52岁的他,皮肤黝黑,看上去风尘仆仆。“稍等一下,我们工作站的魏家春、张祖顺马上就到。”曹安富说。

很快,一天的工作开始了。第一站是去浦江县仙华街道的一处工地,找一位名叫李松的老乡。我们到的时候,李松正在铺地砖。靠着在浦江打工的收入,李松把两个孩子养大,女儿就读于郑州的大学,最近已经来到浦江陪伴他,儿子在昆明上大学,他们打算一家人回镇雄老家团圆。“我们劝他不要回去过年了,可是他不放心儿子一个人在昆明。”曹安富说,他们整个工程队都是熟悉的亲戚朋友,往年都一起开车回家,要是老李回老家,整个工程队七八个人肯定拖家带口一起走,所以当天是留下这个工程队的最后机会。

怎么留住他们?首先要帮老李解决问题,免去他的后顾之忧。“老李,我家两个娃娃已经和你们家儿子商量好了,他们三个小子一起过年,你就安心留在这里吧。”一下车,张祖顺就拍着李松的肩膀,说起镇雄方言。李松和张祖顺都是在1999年来到浦江务工,两人是很好的朋友,他们的儿子也是发小。“我儿子给我打电话说了,太感谢你了,我们已经决定了,整个工程队都不回去了。”李松握住张祖顺的手。

“老李,听说你写得一手好字,写的春联往年还能卖钱,今年我们很多老乡不回家,能不能请你帮大家写一些春联,添添年味。”曹安富向李松说出了自己的计划。能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留下的老乡做点事,李松也来了兴趣,连声说好。

为了留住更多老乡,1月底,浦江县人社局联合镇雄县人社局,呼吁留“浙”过年,并提出:在浦江遇到困难,通过镇雄驻浦江劳务输出工作站找浦江县人社局;家人在镇雄有困难,找镇雄县人社局。截至目前,工作站和浦江县人社局已经为镇雄老乡解决实际困难50余件次。

“往年七成以上的老乡都要回去过年,今年七成以上都愿意留下来过年了。”曹安富告诉我们。

曹安富(右一)和镇雄籍务工人员一起在浦江县融媒体中心排练春晚。

同唱一首歌 乐声连山海

告别李松,我们驱车赶往浦江中部水晶园区,魏家春的公司就在这个园区。魏家春靠着这些年在浦江务工的积蓄,创办了水晶企业,当起了小老板。今年,他们一家都不回家过年,企业里的老乡也都留了下来。为让留在浙江的镇雄人过一个热闹年,浦江县融媒体中心抛来橄榄枝,邀请他们走上“浦江春晚” 的舞台。

“我们今天要去园区,和在那里务工的兄弟们练歌,练我们镇雄人自己的歌《我是镇雄人》,到时候在‘浦江春晚’舞台上唱。”曹安富打开手机点击播放,一车人开始唱起来:“盛世山水装进了我的行囊,三角汤圆酸汤红豆,家乡味道总让我回味悠长……”

现场,浦江县融媒体中心副主任傅澄衷正在指导排练。“两地融媒体中心联动,将在‘浦江春晚’上直播连线在浦镇雄人和他们的家人,一起唱歌。”傅澄衷说。

早在2020年12月底,浦江就发出《倡议书》,希望大家就地过春节。有关部门推出了岗位计划、文娱活动等20余项服务内容,留下来过年的人可以选择领略浦江春节民俗风情,参加“非遗过大年”“书画展”等活动。

带回家乡味 他乡是故乡

下午3时,浦江中部水晶园区附近,曹安富带着我们来到镇雄人邹玉波的家。邹玉波和妻子正在做熏香肠和熏腊肉。“我们买了七八百块钱的肉,今天天气好,做一点家乡美食,解解馋。”邹玉波的身边,9岁的儿子在拖着拉杆箱玩。

邹玉波今年三十出头,在一家水晶工艺品企业上班,他和妻子两人每个月的收入加起来近万元。去年因为疫情,邹玉波没有回家,今年他们一家人都非常想家。“你看我们小朋友天天拖着拉杆箱,说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我听着拉杆箱的声音,也想家。”邹玉波说。

前几天,邹玉波给父亲打电话,说今年不回家过年,没想到他父亲一口答应,还一个劲劝他不要回来,安心留在浙江。

虽然不回家,但也要把这年过得像模像样,过年要吃的那一口家乡熏香肠和熏腊肉不能少。但有一样,邹玉波做不出家的味道。“我们镇雄有一种腊肉,要把肉煎好后,泡在装猪油的瓶子里。我们出来打工,就连肉带油一起带出来,别提有多好吃了。”邹玉波几天前曾对曹安富说:“我妈今年养了3头猪,给我做了四五桶这个腊肉,我们不能回去,你能找人帮我们带过来吗?”

曹安富就是为这事来的。这几天曹安富已经安排好了。他还联系了镇雄县人社、组织等相关部门,动员已返乡的镇雄务工人员,就近就亲,到留在浙江的老乡家,把要捎的土特产带上。

一口家乡味最难忘怀,而浦江的美食也慢慢走进镇雄务工人员的生活。最近,邹玉波特意买了一包年糕,这是浦江家家户户的过年必备菜。“我们打算除夕的时候切片蒸了,沾点糖吃,小朋友特别喜欢。希望我们的生活年年高。”邹玉波笑着告诉我们。

2月14日,浦江“一根面”被中国新闻网报道,标题为《浙江浦江“一根面”走俏 晒面“如瀑”成景》,展示了村民利用晴好天气,忙着加工、晾晒手工挂面,使得满村都是“面如瀑”的美景。

新春佳节,浙江省浦江县檀溪镇潘周家村的手工面又进入销售旺季。近段时间,村民们利用晴好天气,忙着加工、晾晒手工挂面,放眼望去满村都是“面如瀑”的场景,蔚为壮观。

村民“晒面”。 郑文良 摄

晒面场。 郑文良 摄

潘周家村是浦江“一根面”的发源地。“一根面”,原名麦绳,又称长寿面,一根面条可以拉上好几百米不断。潘周家村也是远近闻名的手工面加工专业村,这个春节村里的各个晒场上密密麻麻摆开了数百个面架,在阳光的映照下,从高高木架上悬挂下来的面条,犹如一根根银丝。

村民“晒面”。 郑文良 摄

村民“晒面”。 郑文良 摄

村民“晒面”。 郑文良 摄

潘周家村党支部副书记潘晓介绍,村里有120多户农户都在专业做手工面,现在每年给村里带来1200万元左右收益,产品销往杭州、上海乃至全国各地,手工面也成为了潘周家村的“致富面”。

2月18日,浙江日报刊发专版文章《山与水共振 美与富同频 浦江全力打造浙中“诗画大花园”》,展现了浦江“人来了、村活了、业兴了”的美好景象。

浦江的美,很多姿。

是治理后的浦阳江,像一条绿色丝带在浙中大地悠然铺展,串起湿地、树林、湖泊和农田,满足人们对诗意栖居的想象;是沉睡万年的上山文化一朝“苏醒”,将浙江的史前文明上溯至一万年前,让书画之乡、诗词之乡更加自信;是山水之美与人文之美相映生辉,涌现出新光村等“网红村”,葡萄、桃形李、水晶等“明星”产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今天,浦江对大花园的理解不仅在于外在的美丽,更在于内涵的提升、产业的升级。立足焕然一新的城乡环境,浦江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着力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同频共振,全力打通美丽环境向美丽经济的转化通道。

绿水青山间铺开的一轴斑斓画卷,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浦江旅游、休闲、创业、生活。

美美与共 擦亮花园底色

白墙黛瓦、青石小巷,青山苍翠、碧水清澈,还能在背街小巷“邂逅”李白、杜甫等大诗人,可以看到多彩“鱼鳞”坝、七彩广安桥以及精致玲珑的小型“三潭映月”……走进大畈乡上河村,这里的每一处景观都散发着浪漫气息,都能感受到乡村的美丽风情。

去年,上河村作为金华市唯一入选的2020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平均每天游客达1万多人。很难想象,几年前上河村作为浦江水晶发源地之一,一度污染非常严重。美丽乡村建设以来,上河村转变理念、创意创新,依托山水资源,实现了美丽乡村经济的发展大飞跃。全村相继开办20多家精品民宿,上河村成为长三角游客休闲度假、浪漫旅游、颐养身心的上佳场所。

上河村的美丽蝶变是浦江乡村大花园的缩影。放眼浦江,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产空间高效集约、生活空间舒适宜居的乡村大花园美丽画卷徐徐铺展,与此同时,美丽城镇、美丽园区、美丽公路、美丽河湖也同步推进,“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镇一天地”全域大美格局正在浦江形成。

——美丽河湖全域提升。治理一条河,惠及一方百姓,通过高标准推进全域美丽河湖建设,浦江沿河居民都享受到了水环境改善的红利。截至目前,浦江累计创建省市级“美丽河湖”5个、乐水小镇2个、水美乡村10个,美丽河湖数量居全市第一;浦阳江成为全国5个美丽河湖典型案例之一。

——园林城市创建扎实推进。东山公园、塔山公园、严家山公园的绿化美化亮化工作层层递进,浦阳江生态廊道、茜溪绿道如绿色丝带串联城乡,万苑路、纵六路、青春路等路段绿树成荫,推窗见绿、开门见园、四季见花,老百姓享受着园林城市创建带来的“绿色福利”。

——美丽园区建设获省级试点。浦江经济开发区入选全省美丽园区,围绕“品质开发区”的目标,全面加快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打造“常年见绿、四季有花、城景交融、特色鲜明”的美丽园区。

此外,郑宅镇、虞宅乡、杭坪镇、大畈乡完成省级美丽城镇现场考核,其中郑宅镇成为美丽城镇省级样板;210省道、314省道、351国道、235国道及90%里程占比的农村公路成为串联城乡的美丽风景线。

山一程、水一程,鲜花一季、水果一季,在浦江,从乡村到城镇,从道路到庭院,从沿河两岸到经济园区,由大花园建设带来的生态福利正遍及全域、全时空,各美其美、如诗如画的浦江风光,正迎来越来越多人的点赞。

绿色转化 打开富民通道

清晨的阳光爬过山头洒向浦江,杭坪镇大塘村村民采摘的鲜红大番茄早已载满货车,发往杭州、上海、江苏等地。中午或者晚上,这些生长在海拔600米至800米的高山蔬菜,就可以出现在长三角百姓的餐桌上。

守着好风景,不愁没前景。但是如何将美丽的“颜值”与经济的“价值”相关联?

浦江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机制,成立绿色转化项目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实行“一个领导小组、一套专班制度、一批重点项目”管理,并出台《浦江县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促进农林地流转,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3000余个,农民年增收总量值达2000余万元。

大花园的生命力在于产业的兴旺,只有产业发展起来了,才能汇聚人才、资金等各种资源,才能实现百姓的共同富裕。近年来,立足好山好水的生态优势,浦江大力发展葡萄、桃形李、高山蔬菜、香榧等特色优势产业,成功创建“浦江巨峰葡萄”“中国桃形李之乡”等一批浦江区域品牌,获评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县。

“浙江省出产的巨峰葡萄中,我们浦江卖得最高,平均大概4.8元/斤,比其他地方贵1元多。光葡萄这一项,为农户人均增收就达到了3400多元。”浦江县发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浦江葡萄已经成为浦江的一张“金名片”,果农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

不仅如此,近年来浦江紧紧扣住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脉搏,为葡萄产业插上数字化的腾飞翅膀。就在2020年6月,浦江葡萄产业数字化发展示范建设项目成功通过“省级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示范县”评审。

得益于绿水青山和优质农产品,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浦江。浦江借势发展起了乡村旅游、体育休闲产业,成功入选浙江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县、全国十佳生态休闲旅游城市、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

在浦江昔日污染严重的“水晶村”虞宅乡新光村,被历史遗忘的老宅子焕发“青春”变身一个个文创小店,成为“网红打卡点”。截至目前,新光村共开创店铺50余家,带动就业人员500余人次。

依托于发展乡村旅游,浦江多地都在上演着“绿水青山”变现“金山银山”的美丽故事。同乐村主打绿篱迷宫、大型草坪、卡丁车场、同乐花海等游乐项目;方宅村推动“浙里仙味”美食文化园建设;里黄宅村引进农业开发公司,打造山区农业观光种植基地……截至2020年底,浦江全县旅游接待总人次达1923.4万。

当生态优势被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发展优势时,这片绿水青山释放出的巨大活力令人惊叹。

文化铸魂 打造浙中“明珠”

在仙华山脚的浦阳江畔,一颗稻谷恣意生长,摇曳在八婺大地。由此孕育诞生的上山文化,成为闪耀于浙中大地的一颗璀璨“明珠”。在浦江诸多丰富的资源要素中,上山文化成为一页亮丽的封面。

“浦江都是书画之乡、诗词之乡,但是这些文化标记的独特性还不够明显,而上山遗址的发现则增强了浦江的文化厚度。”浦江县发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上山遗址保护与利用工程启动以来,浦江高度重视上山文化的传承与保护。2007年,该工程被列入“浙江省首批文物保护利用示范项目”;去年5月,总投资42亿元的浦江万年上山文化村项目开工,成为浦江县重点打造的文化IP项目;9月,实施上山遗址保护与利用二期工程和上山遗址3A景区提升工程。

目前,浙江省正集中力量挖掘、培育、擦亮一批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内涵深邃、独具特色魅力的耀眼明珠,全方位展现形态美、生态美、文化美、产业美、生活美的大花园建设成果。随着“万年上山”这张金名片不断被擦亮,浦江的文化内涵正不断丰富,万年上山的文化根脉正不断融入浦江,浸润当地群众的精神世界。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历史发其源,文化铸其魂,文化遗产中蕴含着人们的精神基因,隐藏着“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发展密码。通过古村落的保护与修复,浦江的古村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已成为区域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郑宅江南第一家,尝一口古法手切羊肉;在虞宅廿玖间里感受传统江南民居,品一壶香醇美酒;在中国诗人小镇上河村,画一幅心中所想的画;在前吴乡毛家村尝一口手工的“状元面”……行走在浦江众多乡村,在领略秀美山水风光时,人们会欣喜地发现,以生态为底色、以文创作渲染,各乡村恣意挥洒着独特韵味,尽显“最美乡愁”,“文创浦江”已成为一张名片。

乡村和城市共享发展,文化和经济相互促进,浦江呈现出“人来了、村活了、业兴了”的良好局面。通过每年策划葡萄文化节、中国书画节等特色文艺活动,实施“百幢历史建筑保护”工程,遍布古村的老建筑恢复新生,成为全域旅游的重要文化资源,为浦江大花园建设赋予深厚的文化内涵。

浦江成就

回顾“十三五”: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连续六年夺取“大禹鼎”,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

乡村振兴成效初显,获评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先进县、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浦江葡萄”“浦江桃形李”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

基层治理积极有效,平安浦江、法治浦江、清廉浦江、领导干部下访接访制度全面深化,连续14年被评为平安县,荣获“平安金鼎”。

展望“十四五”:

——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建设实力浦江,致力于打造新兴智造基地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样板地。

——推进“文旅富县”战略,建设魅力浦江,致力于打造文旅融合县域实践样板地。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和美浦江,致力于打造新时代乡村生活样板地。

——推进“融义接杭”战略,建设开放浦江,致力于打造区域融合协调发展样板地。

——推进“品质名城”战略,建设幸福浦江,致力于打造共建共享宜业宜居样板地。

——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法治浦江,致力于打造领导干部下访接访样板地。

2月26日,浙江日报刊登《“订单式”培训 满足员工个性化需求 》一文,讲述了浦江县人力社保局为做好外来建设者留浦过年的服务保障工作,鼓励各类企业对留浦职工提供精准化、针对性、订单式培训服务,努力实现“留浦一人、培训一人”。

“这一次的培训效果很好,正是我们现在迫切需要的。”浙江奥星工贸有限公司行政负责人马选冲说。奥星工贸是一家工业制造企业,安全生产问题一直是他们关注的重点。年前,浙江奥星工贸有限公司联系到浦江县人社部门,希望春节期间为留浦过年的35名车间员工开展安全生产培训。通过多方合作,安全生产培训最终以线上形式顺利开展,35名留浦员工全部通过了考试。

为做好外来建设者留浦过年的服务保障工作,浦江县人力社保局积极开展“迎新春 稳岗留工送培训”专项工作,出台《关于春节放假期间开展技能提升培训的通知》,鼓励各类企业对留浦职工提供精准化、针对性、订单式培训服务,努力实现“留浦一人、培训一人”。

2020年,浦江县人力社保局共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6万余人次。“我们有充足的培训师资,可以根据企业对员工的培训需求,个性化定制培训服务,满足不同类型企业和不同层次员工多样化的培训需求。”浦江县人力社保局就业促进科科长张宇兴说。

“我听说春节期间有质量管理相关的培训课程,而且参加培训还有补贴,就赶紧报名了,平时上班也没空,正好趁这个机会也给自己‘充充电’。”浙江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员工刘盛先说,她来浦工作已有10年,今年响应公司号召留浦过年。从一线检验员到质检班长,刘盛先的成长得益于浙江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组织的各类技能培训。

根据疫情防控要求,春节期间培训全部采用网络直播的形式开展,由浦江县智联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的培训老师线上授课。浦江县智联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负责人楼旭明表示,线上培训的优势很多,一是避免聚集性感染的风险,二是通过后台监测能充分保证学习时长,三是学员还能通过视频回放反复学习吸收课堂知识。“我觉得线上培训很好,春节期间,我白天陪家人游玩景点、看电影,晚上自己在线上学习,我现在已经学满25个课时了,考试我也通过了,这个年过得很充实。”留浦员工郑立俊笑着说。

同时,为了确保培训补贴及时准确发放,完成培训并通过考试的学员名单由浦江县非公企业外来人才联谊会统一汇总上报到浦江县人社部门,人社部门将在5个工作日内直接把培训补贴发放至每一位学员的社保卡或银行账户中。

浦江县自2月8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活动以来,目前已开设5个班,共300名留浦员工报名参加培训,培训课程涉及疫情防控、安全生产、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多个方面。

2月26日,浙江日报还刊登了《“家乡味,解乡愁” 》一文,讲述了浦江一企业用十二道家乡菜在特殊年温暖了“异乡年”,表现了每道菜背后每一个家庭暖暖的爱意。

“那盘糖醋里脊肯定是最好吃的,酸酸甜甜”“我喜欢我妈妈做的腊肉炒折耳根,我们以前过年回家都要吃的”“我很饿了,想吃郭叔叔包的饺子”……年初二下午,浙江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员工食堂里,6位员工一字排开,各展厨艺。食堂的餐桌上,寻味而来的小朋友已经拿着筷子,垂涎欲滴。这些小朋友都是陪父母留在浦江过年的孩子。

浙江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纺织纤维的企业,产品主要供应纺织企业,用于生产口罩带、丝袜等产品。公司一共有750名员工,今年超过70%的外地员工都选择留在浦江过年。“我们公司往年也会有部分员工选择不回家过年,所以每年除夕和大年初一,大家都是在食堂一起吃团圆饭。”浙江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孟令飞说。

留“浙”员工制作家乡菜 徐建芳 摄

今年,因为留下来的员工特别多,团圆饭是分批进行,有些员工意犹未尽,在公司群讨论起自己的家乡菜,甚至有人发了自己做菜的照片。他灵机一动,发出了做一顿五湖四海年夜饭的倡议。

“大家都拿出了看家本事,想要露一手的人太多了。”孟令飞说,他们最后挑选了6个人,每人做两道家乡菜,带上家人,采用分批的方式就餐。

邓陈雨和吴昌润夫妻都是云南镇雄人,2004年开始在浙江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上班,现在,他们3个子女都在这里上班,一家13口也在浦江安了家。看到公司群在征集家乡菜,女儿邓荣满第一个报名。

做什么菜成了一家人的难题。既要有地方特色,又要体现一家人的心意。最后,他们选定了两个菜:石灰豆腐和瘦肉炒酸菜。石灰豆腐当中的豆腐,是用邓荣满婆婆种的黄豆做的,再由妈妈吴昌润腌制,邓荣满现场炒制,是一家人共同劳动的成果。瘦肉炒酸菜当中的酸菜,是吴昌润自己腌的,酸味,是最能代表镇雄的味道。

郭华伟说,当他看到年夜饭倡议的时候,他一秒钟就决定了要做的菜。“‘好吃不过饺子’,我们北方人,过年肯定要吃饺子,还有一个是烩面,虽然我们过年不吃,但这是我们河南的招牌,必须安排上。”年初一晚上,郭华伟和妻子带着女儿揉好面团,为第二天做好准备。“虽然不能回家过年,但是用这样的形式庆祝新年,我们觉得很有意思。”郭华伟说。

每道菜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暖暖的爱意,温暖着每个异乡人。“这样的年夜饭我第一次吃,虽然今年不能回家过年,但我感觉很温暖。”来自陕西的李锡今年38岁,来浦江工作17年了,第一次在浦江过年。

“太好吃了,这个干炸蘑菇我以前没吃过”“面条也很好吃,特别有嚼劲,这样的年夜饭真有意思”……晚上6点,12个菜出锅,这顿特殊的年夜饭在小朋友的欢声笑语中开席了。

2月26日,浙江日报在刊登了《“家乡味,解乡愁” 》的同一版面,又刊发了报道《金融赋能暖心惠企 浦江小微企业喜获“暖心礼包” 》,为大家讲述我县通过加强政银联动,将各项金融优惠政策、特色金融产品送上门,为小微企业送上一份份春节“暖心金融大礼包”。

为更加精准有效地支持小微企业全面复苏,助推实体经济发展,春节前后,浙江农信辖内浦江农商行联合浦江经济开发区开展“金融赋能·暖心惠企”小微企业走访服务。通过加强政银联动,将各项金融优惠政策、特色金融产品送上门,为小微企业送上一份份春节“暖心金融大礼包”。

“两天内100万元贷款资金就到账了,真是我们企业的‘及时雨’啊,这下可以过个‘安心年’了!”收到农商行资金到账信息,浦江县张飞锁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激动地感叹道。

随着支付货款的最后期限将至,张飞锁业流动资金周转也遇到了大难题,亟需银行贷款支持。然而,因企业之前牵涉联保贷款,县担保公司暂不参与担保,这让张飞锁业负责人急得团团转。

在县开发区管委会网格员的“牵线搭桥”下,春节前,县农商行迅速与张飞锁业负责人取得联系,第一时间将企业贷款需求向总行报告。在网格员的陪同下,上门调查企业实际运营情况后,快速审批,并于次日给浦江县张飞锁业有限公司发放信用贷款100万元,用于企业支付货款,解了企业燃眉之急。

张飞锁业的这笔贷款能够第一时间发放到位,得益于政银企多方合作模式的实施。浦江农商银行在“金融赋能·暖心惠企”小微企业走访服务活动中细分服务片区,以网格分配、网点组合形式,专门成立专业的小微企业服务团队,同时与片区、片长及开发区网格员实现互动对接,凝聚合力,精准服务触达每一家有金融需求的小微企业。

与张飞锁业一样,浦江丰途工贸有限公司也享受到了农商行这份及时、暖心的春节“金融礼包”。

走访企业。徐玥 摄

“你们的服务真贴心,为你们点赞!”浦江丰途工贸有限公司负责人说:“年前正在加紧赶制更多的订单,资金却成了大问题。”这让企业主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金融服务团”获悉企业主的信贷需求后,带着政策和方案,与开发区管委会网格员一同主动上门与企业对接,积极为企业寻找办法,协助企业办理各项手续。在多次对接走访之后,为其发放2950万元的贷款授信额度,用于企业扩大生产,帮助企业实现快速发展。

一次又一次走访,一个又一个案例,是浦江农商行践行普惠金融、服务县域小微企业的生动缩影。近年来,该行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加大扶持小微企业力度,创新推出“小微企业专项贷款”“复工缺口贷”等金融产品,通过政银合作,引金融“活水”润泽小微企业。截至1月末,该行各项贷款余额101.7亿元,其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83.23亿元,惠及全县小微企业21953户。

2月26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挥各平台特色优势,长时间全方位宣传报道了上山文化。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上午9点档《新闻直播间》推出三集系列报道《稻从何处来》,长约8分钟,详细介绍了上山文化,着重介绍了浦江上山遗址。

央视网的《稻从何处来丨走进上山文化特展 看一粒米的万年演变史》,介绍了上山文化。

稻米,也是我们常说的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近期,在浙江省博物馆举办的一个特展上,展出了一批上山文化的代表性文物,它们揭秘了稻米是怎么来的,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

在这个名为“万年浙江,从这里开始”的上山文化考古成果展上,最显眼的就是这粒碳化稻米,旁边陈列的这三件文物,则证实了这粒米是怎么驯化来的。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蒋乐平:这个大口盆里我们发现了大量的稻壳。上山遗址发现的百分之八九十的陶器里面都掺有稻壳,这充分说明一万年前的上山人已经在吃大米了。我们又发现了他们碾磨脱壳的工具,就是石磨盘和石磨棒。通过实验考古,脱壳效果很好。另外我们还发现了水稻的收割的证据,就是石片石器。这些上面我们就针对性地进行了微痕分析,就是收割水稻。这样的话,我们上山就出现了一个关于早期稻作的证据链。

蒋乐平是上山遗址的发现者,研究上山文化已经20多年了。他强调,这样完整的证据链在全球稻作史上是第一次。特展中还展出了世界上最早的彩陶。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蒋乐平:在先进稻作文明的支撑下 ,(上山先民)开始进入到了一种比较稳定的、有质量的生活,这和上山文化作为稻作文化的起源地是相吻合的。

考古学家对彩陶做了检测,发现了糊化淀粉残留物,符合早期酿酒的工艺。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蒋乐平:我们发现的是米酒,是对水稻利用的精深化的体现。

上山文化遗址: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

最早种稻的证据链、最早的彩陶,以及发现酒的酿造工艺,这些都是稻作文明的重要特征。那上山文化遗址究竟是怎样的一个遗址呢?

2000年,在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黄宅镇渠南村北一个叫上山的土丘上,考古学家发掘出大量的碳化稻米及其驯化的工具。经北京大学鉴定,1万年前,上山先民就已经开始栽培水稻。

美国新墨西哥大学人类学系教授 沃特威尔斯博士:水稻是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所以能够将这方面的发现向前推到九千年以前,甚至到一万年或一万年以前,这实在是个非常令人惊喜的发现,也是个非常重要的发现。

2006年11月,考古界宣布,在浦江上山找到了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并将其命名为“上山文化”。随后,考古工作者在钱塘江上游及附近地区,陆续发现了19处上山文化遗址,其中有东亚大陆最早最完整的环壕聚落、中央台地、墓葬群和器物群,及一具完整的人类骸骨。“上山文化”是迄今我国境内乃至东亚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分布最为集中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群。

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前考古研究室副主任 周振宇:它表现出来的已经是非常成熟的一种稻作农业,可以说是稻作文明或者是稻作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祖先型的一种类型存在。那么它很有可能是后来发达的稻作农业,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非常重要的那些稻作文化像跨湖桥、河姆渡都很有可能是由此为源头孕育而来的。

由于上山文化遗址分布范围广,涉及行政区划多。去年9月,包括19处上山文化遗址所在地在内,国内外上百名专家学者自发成立了上山文化联盟,约定每年在浦江召开学术研究会。去年11月,中国考古学会正式将上山文化确定为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我国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通过手机视频的方式,提出了未来希望上山文化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

考古学家 严文明:两个世界第一:稻作农业世界第一、彩陶世界第一,这样的文化,这样的遗址,当然是有资格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

目前,19处上山文化遗址已经批准或正在申报成为不同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一粒米的万年演变史

从专家学者们对上山文化遗址是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的认定来看,稻米确实从古至今对我们的生活都有着重要影响。可您知道稻米从一万年前第一次被人类驯化一直发展到今天都经历了什么吗?一起来了解一下一粒米的万年演变史。

约一万年前,大米第一次被人类驯化。浙江浦江县上山遗址的先民们用石片石器、石磨盘石磨棒和大口盆等工具完成了野生稻到栽培稻的驯化,人们开始种稻子并将大米作为重要的食物。

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 庞乾林:野生稻是匍匐型,栽培稻是直立型;野生稻是落粒性,就是成熟就自然掉下来, 栽培稻是不容易落粒了, 靠收割,就是人类有控制的,有意识地去栽培植物。它就是从以前人类的那个狩猎、渔猎,就是采野果子吃,逐步走上农业的一个过程。

7000年到4000年前,大米开始成为人们的主食。

在河姆渡遗址和良渚遗址中,考古学家们都发现了数量庞大的碳化稻米,甚至有粮仓。

由于我国南方洪涝灾害严重,稻米的痕迹消失了很久,同时北方因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等原因,逐步成为我国文明的中心,而粟成为主食。直到唐朝曲辕犁和北宋占城稻的出现,大米才再次被广泛种植,并逐渐成为直接促进人口增长、国家发展的重要粮食作物。

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 庞乾林:曲辕犁开发以后,它相对比较轻松地可以把地翻过来,然后适应水稻播种。所以曲辕犁就带来了南方水田开发的加快。南方大发展了,占城稻可以使南方一年种植两季水稻——早稻与晚稻。然后还可以在土壤贫瘠的地方,例如山地都还可以开发出来种粮食。随着食物供应丰富以后,人口就急剧增加。就北宋的时候,以前中国人口从没有超过6000万,北宋以后人口急剧增加,政府还是要从南方调粮,特别是军队的粮食供应,很多都要依靠大米。

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国民政府开始在各地陆续建立一些水稻品种改良和栽培试验机构。到了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第一次培育出了矮秆稻,抗倒、耐肥、高产,大米第一次实现了年产稳定增长。

上世纪60年代,袁隆平开始进行杂交水稻的研究、选育和推广,单产较之前品种提高了20%到30%,并多次打破世界粳稻单产纪录,我国水稻产量实现了第二次大突破,其技术推广到全球各地。

1996年,我国农业部正式启动“超级稻”研究,产量不断提高。如今,大米已经成为了全世界人们最主要的粮食作物。

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 庞乾林:现在水稻产量上提高了,口感上也好起来了,但是营养物质,我们有其他很多的食物补充。现在还追求一些功能性、特殊性的水稻,针对有肾病、糖尿病等这些品种也丰富起来了。

央广网以《一万年的稻米什么样?探访上山文化考古成果展》为标题,宣传上山文化。

1月15日至3月14日,“万年浙江,从这里开始——上山文化考古成果展”在浙江省博物馆展出,展览由浦江上山遗址、义乌桥头遗址、仙居下汤遗址出土的上山文化最新考古成果组成,展示了考古发现的万年稻米,还有大口盆、陶杯等上山文化早、中、晚不同时期的特色陶器,带领观众穿越万年历史的变迁。

据介绍,上山文化属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经过考古专家碳14测定,年代距今约11400年至8400年,其中上山文化遗址发现的碳化稻米,被考古学界认为是世界稻作文明的起源地。“上山遗址发现的百分之八九十的陶器里面都掺有稻壳,这充分说明一万年前的上山人已经在吃大米了。我们又发现了他们碾磨脱壳的工具,就是石磨盘和石磨棒。通过实验考古,脱壳效果很好。”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乐平表示。

浦江上山遗址被发现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便开展了专题性的考古调查,在钱塘江上游的金衢盆地及附近地区共发现绍兴嵊州小黄山、义乌桥头、仙居下汤等18处上山文化遗址。“这是目前东亚地区规模最大、分布最为集中的遗址聚落群。”蒋乐平说。

上山文化中的义乌桥头遗址,还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精美陶器。资料显示,桥头遗址距今约8000-9000年,自2012年发掘以来,出土了很多上山文化中晚期彩陶,数量和完整度都令考古界关注。这些彩陶,陶衣鲜亮,以红衣为主,也有乳白衣,在目前发掘的上山文化遗址中,数量最多。其中,还有一些陶器上还绘有不同形状的图符,这些图符代表什么意思?专家表示,其含义至今仍待解读。另外,桥头遗址当中还发现了符合酿酒工艺的痕迹,证实了1万年前,人们已经开始掌握酿酒的工艺。

2019年12月,“上山文化”作为浙江省唯一的考古研究成果,亮相第四届世界考古论坛。由于上山文化遗址分布范围广,涉及行政区划多,2020年9月正式成立了“上山文化遗址联盟”,各遗址地将形成合力,把上山文化推向世界。2020年11月,中国考古学会正式将上山文化确定为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我国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提出建议,未来希望上山文化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稻作农业世界第一、彩陶世界第一,这样的文化,这样的遗址,当然是有资格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严文明表示。

目前,19处上山文化遗址已经批准或正在申报成为不同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微博央视新闻创建了#一粒米的万年演变史#的微博话题,聚焦上山文化。

微信公众号央视新闻推送了题为《这碗饭,历经万年!》的文章,宣传上山文化。

央视新闻客户端刊发报道《稻从何处来?上山文化图解》,通过“上山文化”的文物,告诉大家稻从浦江上山来。

稻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水稻,脱壳之后就是我们熟悉的大米,这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世界有一半的人口都以稻米作为主食。可是大家知道稻米是怎么来的吗?

这段时间,浙江省博物馆里展出了“上山文化”的特展,让“上山文化”的文物来为大家解码稻从何处来!

上山时期有稻米

△碳化稻米

这就是1万年前的碳化稻米,是不是和现在的米粒在外观上没什么太大的区别?这些米粒是上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说明上山时期是有大米的。

△大口盆

上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大口盆,盆的夹缝中发现了剥开大米之后的稻壳,说明上山先民是吃大米的。

△石磨盘、石磨棒

在这些石磨盘、石磨棒中,发现了大米的痕迹,通过考古实验,发现石磨盘、石磨棒能够很好地碾压稻米实现脱壳。说明这是大米脱壳的工具。

△石片石器石球

对这些石片石器石球做微痕分析,发现上面有水稻的痕迹,证实了这些是收割水稻的工具。

收割、脱壳、食用大米工具的发现,证实了上山先民将野生稻驯化成了栽培稻,人们开始种水稻、吃大米。

不仅如此,这些文物还在说明那时候人们开始有了很多精美的陶器。

△红衣陶罐

在红衣陶罐上还烧制了其他颜色的图符,说明有了两种色彩。这些陶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彩陶。

这些图符是什么意思呢?至今还是未解之谜。

△双耳罐

很多陶器上面都有两个耳朵,但是缝隙极小,不易拿取,具体做什么用,并不得而知。

万年以前 人们掌握酿酒工艺

除了全球最早的彩陶,还发现了酿酒的痕迹。

在这些陶壶当中发现了符合酿酒工艺的痕迹,证实了1万年前,人们已经开始掌握酿酒的工艺。

加载完毕: 100.00%

画中画

除了这些,在上山文化遗址里还发现了一具完整的人类骸骨,发现时的形态为侧卧环抱一陶器。很多参观者表示,这不是醉卧吧?!

与此同时,国内外众多机构现在都正在着手研究这具完整骸骨。

△墓葬坑

△器物坑

△中央台地

环壕聚落、中央台地、墓葬群、器物群,这些遗迹说明那个时候人们已经开始有组织地群居,并且有了集会的中央台地和防御性的环壕。

上山文化究竟是什么?

△上山文化遗址,总共有19个遗址,最具标志性的是分布在金华浦江的上山遗址、金华义乌的桥头遗址和台州仙居的下汤遗址。

2000年的秋天,在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黄宅镇渠南村北一个叫上山的土丘上,考古学家们第一次发掘出了大量的石球、石磨盘、大口盆,发掘出了上山遗址。

2006年11月,考古界郑重宣布,在浦江上山找到了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并将其命名为“上山文化”。

2020年9月,包括19处上山文化遗址所在地在内,国内外上百名专家学者自愿成立了“上山文化联盟”,约定每年在浦江召开学术研究会。

2020年11月,中国考古学会正式将上山文化确定为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

2月26日上午10点,央视新闻客户端还直播了万年上山,直播时长45分钟,展示了考古发现的万年稻米、大口盆、陶杯等上山文化早、中、晚不同时期的特色陶器,让人穿越万年,看历史变迁。

原标题:《2月,中央省级权威主流媒体集中报道我县这些事!》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