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这一职业的父母,孩子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2021-03-16 15:3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我是一名语文老师,教过很多学生,现在却不知道怎么教自己的孩子了,很迷茫……

儿子现在上小学三年级,期末考试语文居然不及格,其它科目也不是很好;

每天晚上陪他写作业的我,都快被他气晕过去了。

为什么我能把学生教好,却教不出自己的孩子?”

一位妈妈焦急地跟我说。

其实,心理专家很早就有调查研究,哪一部分职业的父母,孩子容易患心理疾病呢?

答案就是老师。

为什么呢?

教师父母常见的几大心理特点

1.压力太大,期望值过高

老师是高焦虑人群,经常工作在和学生、家长的对抗压力里。

在工作中,老师习惯于去比较班级学生的成绩、比较班级的各种量化评比。

当了父母后,更是喜欢将自己孩子跟班里的学生进行比较,跟同事的孩子比较。

一教师朋友抱怨说:“我一看到我儿子拿回家的成绩单就头疼,他的成绩跟我们班小军比起来简直没有一科能看的。”

小军是朋友最喜欢的学生,也是班上学习最好的学生。

见多了讨人喜欢的好学生,就不自觉的总是用好学生的标准要求自己的孩子,希望自家孩子也能像自己的得意门生那样优秀。

2.缺乏有效沟通

美国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说:当语言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求,以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时,这种沟通方式会让人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教师家庭成长的孩子似乎很多都有这种父母忽视自己感受的经历。

比如,刚考完试就被教师家长叫进办公室当着所有老师的面一顿骂:“猪脑子!这么简单的题教了你多少遍了你还不会?一会回家别吃饭了,啥时候学会了啥时候吃饭。”

很多家长跟孩子之间相处时,倾向于站在自己的角度单方面训斥、说教孩子。

这种不顾孩子感受,单方面说教的沟通方式,很容易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孩子难以感受到父母的爱,也体会不到父母这么做是为他好。

3.社会角色未及时转换

根据社会角色理论,一个人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拥有一个特定的社会身份,以及适用于这个环境的一套行为模式。

不同的社会环境所使用的行为模式是不一样的,但是在一个环境久了习惯了一套行为模式,有时候就很难在不同的环境中及时转换社会角色。

教师作为一种教书育人的职业,要求他们要在学生面前保持权威性。

在班级里,教师关注学生的方方面面,对学生的各种情况了如指掌,是一个好老师的表现。

但是回到家里很多教师父母还是习惯于,用面对学生的方式对待孩子,习惯于说教,过度控制。

一位朋友说,他妈妈是个数学老师,却一直有个当语文老师的梦想。

在家里他经常忘了自己是母亲的角色,总喜欢用他对待学生的那套来教育他,每次被她逮到一点小错就能对他进行长达几个小时的说教。他的内心是绝望的!“妈,你就不能用别的家长对待儿子的方式,打我一顿吗?”

还有一网友分享说:母亲是个教师,因为跟我的班主任关系好,所以我在学校的一举一动她都了如指掌,哪节课说了小话,跟哪个男生打打闹闹了,回家都会被我妈拿出来说道说道。

班主任跟我妈的强强联合,导致我直到毕业都没敢跟班里的男孩子多说一句话,也使我成功夺得了我们班“黄金单身狗”的荣誉称号。

过于严苛的教育方式

对孩子的心理影响有哪些

1.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指经常遭受挫折后的产生的一种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跟行为特征。

教师在学校里一直充当在孩子们学习监督者的职责,对学生要求严格。

当了父母之后面对自己的孩子,自然而然的就会对自己抱以厚望的孩子更加严格,以更高的要求来约束孩子。

朋友回忆说,她父亲是学校的年级主任,经常说的话就是:你一定要考我们学校的年级第一,我好歹是我们学校的年级主任,好多老师都看着我们呢!你要是考的没有别的老师的孩子好,你让我的脸往哪搁。

她爸就觉得他都是学校的年级主任了,孩子就相当于坐的是高铁,别的老师孩子坐的还是绿皮火车,所以一定得跑到比他们快,一定要考第一才对的起他努力挣来的高铁票。

可是,天生资质平庸的她,后天又总是被迫事事追求一种高目标,所求所得永远有一个巨大的落差。

时间久了,她就真的对所有事都有一种无能为力的感觉。

2.压抑情感,心理扭曲

压抑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指将意识不能接受的本能,压抑阻断在意识之外。

这种心理防御机制,虽然可以暂时消除面临的心理危机。但是究其本质,压抑还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逃避式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且这种方式有一个副作用:长期压抑自己的本能情感,一旦超过了自己的心理承受范围,就会导致人格失常,心理扭曲。

北大高材生吴谢宇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吴谢宇的母亲也是一名教师,她从小就对吴谢宇要求严格,吴谢宇在她的严格要求下,也不负吴母的期望,考上了中国最好的大学北京大学。

在同学的眼中,吴谢宇是一个成绩优秀,品学兼优的人。

没人发现他伪装下,扭曲的人格。

直到,他终于压抑不住自己的欲望,残忍的杀害了自己的母亲。弑亲是最不能被我们的道德所接受的,是区分人跟非人的界限,杀害自己母亲的吴谢宇已经不能再称为一个正常的人了。

而逃亡中的吴谢宇脱离了母亲的掌控,终于释放了自己的本能。

以出国为由诈骗了亲戚140多万,并将这些钱全部挥霍于嫖娼跟买彩票上,之后在酒吧当男模赚钱。

这些离经叛道的经历似乎很难跟曾经那个品学兼优的北大学子吴谢宇联系上,但这就是他心理扭曲后本能欲望的报复式释放。

教师父母如何更好地教孩子

1.关注自己的情绪

要随时监控自己的情绪,不把工作中的情绪带到家庭中。回到家跟孩子相处的时候要及时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调整情绪的小妙招有:

①进门之前做几次深呼吸,把工作的烦恼都呼出去;

②发泄,可以找一个空旷的地方通过大喊等方式发泄情绪;

③打断思维,有意识的打断自己的思维,停止对烦恼事情的思考。

2.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现代社会生存压力剧增,连孩子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波及。北大教授徐凯文做的自杀问卷调查中,教师子女自杀风险名列第一。

还有之前轰动一时的吴谢宇弑母案,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要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比如,空闲时可以跟孩子一起阅读一些心理健康的科普读物,帮助孩子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

对孩子的情绪波动保持敏感,及时了解孩子的经历,给予孩子正确的指导和帮助。

3. 建立工作和生活的边界

当工作影响到我们的正常生活时,应该学会建立生活跟工作的界限。

把工作的烦恼留在工作中,才能更好的享受自己的生活。

尤其是做了父母以后,千万不要带着工作中的情绪跟孩子相处。

工作跟生活的界限一定要清晰明确,比如,尽量不把工作带回家做,如果非得在家做,就专门安排一个工作区,只在那个区域工作。

回家之后就不要谈论工作上的事,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

在家尽量把自己跟孩子放在平等的地位上,在此前提上以朋友的方式跟孩子相处交流,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尊重。

总之,父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具备怎样的三观和能力,比拥有什么样的职业对孩子的成长和未来的影响要关键得多。

当父母接受孩子“平庸”的事实,降低所谓的高期待,整理好自己的情绪,给予孩子耐心引导,他们自然会越来越接近甚至超越你的期待!

欢迎关注昭德亲子心理,我们陪您一起:做明白的父母,带快乐的娃!

-END-

作者:M     T

编辑:雪   梨

设计:多   纳

(文中所有图片均来源网络,侵权可联系删除)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