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死亡率增速高达69.4%,警惕这个危害健康的头号杀手

2021-03-19 10:3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据统计,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梗,AMI)在特定人群中的死亡率增速高达69.4%,已成为危害国民健康的头号杀手。

2021年起,用于治疗急性心梗的冠脉支架经过国家采购,价格降至原价的10%以下。冠脉支架进入百元时代,AMI患者实现了“支架自由”。据统计,AMI患者约有41.4%选择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因此,医疗耗材集采将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医疗费用大幅降低。

急性心梗是怎样的疾病?冠脉支架的国家采购又是怎样进行的?本文将带你走进医疗耗材集中采购浪潮下的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梗是指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完全中断,造成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而致心肌细胞的坏死。作为心血管疾病的一种,具有住院时间较短,诊疗费用与地域分布强相关的特点。据世界银行预计,到2030年,我国40岁及以上心肌梗死患者数量将达到2263万人,是继中风之后的主要疾病负担因素。

1.城市发病率高于农村,但呈下降趋势;男性平均患病年龄比女性低10岁

基于天津市疾病控制预防中心数据的发病率分析结果显示,自2002-2016年,我国城市急性心梗发病率下降趋势明显,由99.89/10万降至50.12/10万,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在农村有上升趋势,由32.68/10万提高到43.51/10万。城市标化发病率仍高于农村。在此期间中国男性急性心梗标化发病率变化为78.53-56.61/10万,明显高于女性标化发病率50.31-31.76/10万。据中国城镇基本医疗心肌梗死研究分析,男性平均AMI患病年龄为62.5岁,相较于女性(72.0岁)低了10岁。

2.死亡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农村最高年增长率可达69.4%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指出,自2002年起,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呈整体上升趋势,特别是在2012-2013年,农村死亡率大幅上升(增幅69.4%),并在其后显著高于城市,之后趋于平稳。在2017年,中国急性心肌梗死的城市死亡率为58.90/10万,低于农村死亡率(76.06/10万)。

 

 

3.住院患者总体年龄偏高。总住院费用达190.85亿,费用增速为29.15%

2010-2014年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住院患者抽样数据显示,急性心肌梗死的平均年住院率可达44.2/10万,平均住院天数8.5天。住院患者中50岁以上患者占比达86.4%,80岁以上的患者占比11.4%。

 

急性心肌梗死的诊疗费用与诊疗方式有明显相关性,其中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住院费用中位数为5.2万元,明显高于接受溶栓治疗(2.0万)和保守治疗(1.3万);我国城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次均住院费用为3.1万元,其中,省会城市次均住院费用最高,为4.0万元。

 

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显示,在2016年,急性心肌梗死总住院费用达到190.85亿元,扣除物价因素影响后,年均总住院费用增速为29.15%。

 

 

 

4.急性心肌梗死复发率2.5%,近1/3患者出院一个月内复发;急性心梗认知度有待提高

基于China Patient-centred Evaluative Assement of Cardiac Events (PEACE) 关于急性心肌梗死复发时间和频率的前瞻性研究数据显示,急性心肌梗死1年期复发率达2.5%,同时早期AMI复发率和其1年期死亡率密切相关。年龄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高复发因素,75岁以上AMI患者心肌梗死复发率明显高于75岁以下(P=0.002)。此外,在复发人群中,近三分之一患者在出院一个月内复发,之后每个月的复发人数呈递减趋势。

 

居民对于急性心梗认知度有待提高。针对北京市居民进行的调查问卷显示,超过70%的居民对心肌梗死的治疗手段不了解,小于50岁人群中,仅有31.7%的居民认为心脏病发作时应选择急救车去医院就诊。

同时,China-PEACE研究显示,仅43.0%患者认为胸痛和胸部不适与心脏相关,但是急性心梗最典型的症状是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并使用硝酸酯类药物也不能完全缓解。有24.0%患者认为症状会自行缓解,无需采取相关急救措施。针对冠心病患者对急性心肌梗死症状认知调查显示,女性冠心病患者对急性心梗相关症状知晓率较差,导致治疗延迟,使病情加重。

5.4成患者选择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每位患者植入支架1.46个,存在治疗方式不适宜现象

基于2010-2014的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住院患者数据库的抽样调查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约41.4%选择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省会城市采用介入治疗比例(50.1%)多于地级市(43.2%)和县级城市(14.9%)。

据网络直报数据显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总例数突破90万例,其中急诊介入治疗占45.9%。一项多中心研究对血运重建适宜程度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显示,20.9%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治疗决策不适宜,表明这部分患者本不应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而应采取药物治疗等其他治疗方法。16.0%患者的药物治疗不适宜,这部分患者的治疗应采取其他治疗方法,比如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也就是说,我国针对冠状动脉的治疗不适宜主要表现为过度应用和应用不足两方面。

 

 

6.国家集中带量采购前冠脉支架国内价格偏高,集采后价格下降超预期

据央视新闻报道,我国国产心脏支架价格中位数为14000元,进口品牌价格为11400-23300不等。而同代支架价格中,巴西最低折合人民币2183元;美国患者支付价折合6403—18507元;法国零售价6881元。整体来看,我国支架价格较国际水平偏高。

2020年10月16日,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办公室发布 《国家组织冠脉支架集中带量采购文件(GH—HD2020—1)》。这是首次由国家组织的高值医用耗材冠脉支架集中带量采购,共有12家企业投标,注册上市的27款冠脉支架产品参加谈判,于2020年11月5日竞争产生拟中选产品10个,中选价格均在1000元以下。10个产品中的多数已在临床上使用年限超过5年,是经过时间验证的安全有效的产品。

 

 

7.冠脉支架的使用最终会回归医疗本源,贴近患者需求

正如前文所述,冠脉支架在我国有20.9%的过度使用和16.0%患者的使用不足情况。冠脉支架价格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会压缩介入手术的利润,从而降低过度使用率。

另外,价格下降提高了冠脉支架使用的可及性,对经济能力较弱而不得不进行保守治疗的患者群体来说,降低了费用门槛,这将提高冠脉支架在中低收入人群中的使用率。总体上,对冠脉支架这种医疗耗材的使用将回归医疗本源,使用率也会更加真实的反映出患者对于冠脉支架的需求情况。

 

 

 

参考文献:

[1] S Wang, P Marquez, J Langenbrunner. et al. Toward a healthy and harmonious life in China : stemming the rising tide of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2] Jiali Song,Karthik Murugiah,Shuang Hu,Yan Gao,Xi Li,Harlan M Krumholz,Xin Zheng. Incidence, predictors, and prognostic impact of recurrent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China[J]. Heart,2020.

[3] 齐向秀.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死亡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病案,2020,21(05):109-112.

[4] 杨进刚,杨雪瑶,杨跃进.中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费用分析[J].中国循环杂志,2018,33(11):1094-1097.

[5]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心血管健康和疾病报告2019[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

[6] 林深,王小易,饶辰飞,乔树宾,颜红兵,窦克非,唐熠达,吴永健,徐波,杨新春,沈珠军,刘健,郑哲.对比中美冠状动脉血运重建适宜性标准在中国人群中的适用性和科学性[J].中国循环杂志,2020,35(01):16-23.

[7] 戴斌,叶小芳,张雨蒙.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系统国家带量采购研究[J].中国招标,2021(02):113-117.

[8] 林深,于春宇,饶辰飞 et al.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指征适宜程度的多中心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2019,34(09):859-865.

[9] 龚波,罗永兴,孙惠姣.药品带量采购的政策路径分析及思考[J].世界临床药物,2021,42(01):4-10.

[10] 2020年全国冠脉支架集采前瞻https: //pdf.dfcfw.com/pdf/H3_AP202011051426733962_1.pdf?1604567754000.pdf

[11]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心血管报告2018[R].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9.

[12] 中国胸痛中心. 2019年年度中国胸痛中心填报数据分析报告[R]. 中国胸痛中心联盟, 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2019.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