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警惕“聪明药”,这部纪录片是否点醒你?生活不只一种方式

2021-03-26 15:3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唐瑀蓁 上海物质成瘾诊疗中心

或许你,听说过“聪明药”吗?

知道它有什么样的作用吗?

“突然,我可以集中精神了,书写都变得更工整,我觉得太爽了。”

“大脑活跃起来了,身体也有活力了。”

“我可以把精力集中在某些东西上,并彻底忽视其他一切事物。”

“警告!阿德拉的副作用可能包括,做任何事情都异常出色。”

......

——源自Netflix纪录片《Take Your Pill》

*请下滑屏幕阅读病历*

27岁的他,在美国读完研究生毕业后,顺利入职某财务公司。工作后,高薪伴随着高压力,让他时感情绪低落,于是找到当地医生开了些改善情绪的药物。

然而,抗抑郁药的效果并不理想,他感觉生病后工作能力大不如前,担心药物副作用的影响,便断续服用后自行停药。与此同时,医生又给他开了利他林和阿德拉,服用后他觉得精力充沛、做事更有动力,而且工作效率也提高了,他便像抓住了救命稻草般,连续每天服用着这似乎让他“变聪明了”的神奇药物。

就这样过了大概两个月,不寻常的事情发生了:他开始变得敏感、多疑,对周围环境比较紧张,总觉得同事在背后议论自己。他也察觉到了不对,但心觉避讳,想着能隐瞒就隐瞒,便没有去看病。逐渐地,这些症状愈发严重,直接影响到了他的生活。

他感到无法继续工作,于是打了跨洋电话给父母。父母在通话中,察觉到儿子有些言不对题,感觉异常,于是劝其辞职回国......

该病历记录源于上海精神卫生中心门诊,经患者知情同意隐去身份信息后仅作为案例使用。

上述病历中,利他林(Ritalin)和阿德拉(Adderall)这两种药物都属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服用后短期能使人精力充沛、不知疲倦、兴奋愉悦,感觉做事情能更好地集中注意力了,因此又被称为“聪明药”、“超女药”,甚至是“大脑伟哥”(BBC纪录片《Horizon: Pill Poppers》,2010)。

*注:百度百科中,超女药是对在英国很多女性为应对和缓解职场压力而服用的兴奋类药物的一种戏称。

正因为这类药物“神奇”的功效,全球各地都开始风靡,比如在美国的高中和大学校园,就尤其流行在学习或考试前使用阿德拉以快速提高成绩。

知名流媒体播放平台Netflix在2018年自制了一部纪录片《药瘾》(Take Your Pills),就这一现象进行深刻探讨。

上图为纪录片《药瘾》(Take Your Pills)海报,源自豆瓣电影。

谈到一开始吃阿德拉的体验,大学女生Leigh回忆道:“我服用的第一周时,我感觉很好、很喜欢”,虽然也担心过会变得不太像真实的自己,“注意力太集中,不像平时那么有趣了”,她还是必须做出选择——高考取得好成绩,“在我绝望时就正好需要它,因为我必须做到最好、最聪明、最快速。”

艺人经纪人Blue先生也描述了第一次服用阿德拉的感受:“就像某个人把大幕拉了回去,你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每名观众身上”,对于每天必须跟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的他来说,阿德拉帮助他解决问题,让他更容易跟人保持联系,“你会给那些人回电话,因为你不会忘记的”。

看到这的你是否不禁“心动”:

天呐!

阿德拉真的这么神奇吗?

我也想来两片试试!

先别冲动

冷静下来听我说......

事实上

有太多人是看到身边的人在服用阿德拉

才有了第一次尝试的想法

原因很简单:“不想落后于他人”

图源《药瘾》,大学女生Leigh(左)和Ariana(右)谈起美国学生使用阿德拉的大环境。

不难理解的是,我们现如今生活在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被要求“集中注意力、发挥最大的能量、尽可能长时间地坚持”,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问题都是“你该如何出类拔萃?”

不仅是成年人,许多青少年的父母,也未雨绸缪地加入了这种为他们孩子的人力资本价值焦虑的行列,想方设法“帮助”他们的孩子提高竞争力。

图源澎湃新闻文章,家长们对话中出现的专注达(Concerta)是另一类与利他林成分相似的中枢兴奋剂,临床上用于治疗6~12岁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即俗称的“多动症”,主要表现为难以集中注意力、活动过度或冲动等)的儿童。

人都普遍希望自己变得更好,“喜欢成功,不想让其他人失望”,每一代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做出努力,如今便是使用多动症药。

然而,我们真的了解这类药物的原理吗?那些急着给孩子吃药的家长们又真的能确保其达到预期的效果吗?长期服药可能给身心带来的影响又是否被认真地考虑过呢?

兴奋剂的作用原理

上文提到,阿德拉和利他林都属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这类药物作用于大脑的儿茶酚胺系统(the catecholamine system),通过提高儿茶酚胺的释放或阻止其再吸收,能够让人觉得更有能量、保持清醒和警惕,也会提高人的愉悦感。

例如在紧张的体育竞赛中,兴奋剂可以增加运动员主观感知到的反应时间,提高对疼痛的忍受度,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强调公平竞争的体育赛事要禁止使用兴奋剂。

图源《药瘾》,展示了人类大脑中儿茶酚胺系统的两部分作用通路。

中枢神经兴奋剂主要有两类,安非他命(amphetamine)和哌醋甲酯(methylphenidate),前者是阿德拉的主要成分,而后者则是利他林和专注达的主要成分。

大致清楚了作用机制后,便让我们一起从历史的视角理解下这类神经兴奋药物的流行吧。

兴奋剂的发展历史

1.年轻的生化学家Gordon Alles在尝试研发一种过敏药时,意外合成了安非他命的盐溶液。他给自己注射了50毫克,实验室笔记里写道“几分钟内便强烈地感到非常幸福,我喜欢这种感觉”;大约一小时后,他又写道“感觉充满幸福和激动,好一个不眠之夜,大脑好像从一个主题切换到另一个”。这便是安非他命的第一次人体实验记录,1929年6月Alles的自我实验。

2.安非他命很快成为了一种处方药,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被作为苯丙胺引入,用鼻子吸入可以缓解鼻窦炎。后来越来越多人看到了它的好处,二战时也被军人和飞行员服用来提神和防止疲劳,战后则作为一种普通的抗抑郁药开始流行,甚至还可被用于控制体重和缓解女性痛经。

3.20世纪60年代,大多数人找家庭医生开个处方就能很容易得到这种药,在那个兴奋剂泛滥的“沸腾时代”(go-go years),许多人严重依赖苯丙胺,包括越战的士兵和一些名人(例如艺术家Andy Warhol)。公众逐渐意识到不对并激烈响应,70年代颁布的《受管制药品法案》使安非他命的生产受限,直接减半。

4.1980年,随着研究界对儿童活跃好动、容易分神的理解逐渐转移到“注意缺陷”这一概念上,使用药物治疗“注意力缺陷障碍(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ADD)”逐渐被人们接受。

5.1996年,安非他命被换了个名字——“阿德拉”重新引进美国市场,用于治疗ADD,并迅速占据了巨大的市场份额。人们完全被它的短期疗效吸引住,如今兴奋剂的消费量已经超过了上世纪60年代的峰值水平。

图源《药瘾》,大致展现了20世纪60年代至今兴奋剂药物的生产与消费变化。

*ABOUT药名*

利他林(Ritalin)始于一个爱情故事。瑞典一名科学家不务正业地摆弄出一种成分为哌醋甲酯的化合物,这让他的妻子变得更活泼,顺便还减肥了。她的名字是玛格丽塔(Marguerite),别人都叫她丽塔(Rita),于是他将那种化合物起名为丽塔林恩(Ritaline),后来在上市时被去掉尾音,变成了利他林(Ritalin)。

阿德拉(Adderall)这种药原来的名称是奥博特罗尔(Obetrol),上市前一名制药公司的商人听说其被用于治疗ADD,于是“ADD+all”便诞生了阿德拉(ADDERALL)这个药名。

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大多人在服用了低剂量的安非他命后,都会变得更从容、更有条理,也能更长久地专注于无聊或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事物,甚至可以通宵不睡。

而目前,利他林和阿德拉两者都是可以处方的药物,因此大众的警惕性相对较低,药物的获得性更便捷,也增加了滥用的风险。

“聪明药”真能让人变聪明吗?

正如前文所述,安非他命类药物在短期(short-term)内会给到预期的效果,让人误以为“一片药就能让我得到想要的”。然而“聪明药”真的能让人变聪明吗?科学研究告诉你:其实不能。

服用兴奋剂后,的确能让你在该睡觉时保持清醒,让你更长时间地忍受无聊的任务,例如写论文(bushi)。但它实际上并没有帮你增强任何认知上的东西。

拿背英文单词做例子吧,眼睛瞪地像铜铃一样没日没夜地背,牺牲睡眠反而会影响学习的效果。因为人在进入深度睡眠时,大脑会长出新突触,加强神经元之间的联系,从而巩固和加强长时记忆。

同时研究者们进行了严谨的试验:一项宾夕法尼亚大学实验室的研究,让没有任何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大学生服用兴奋剂阿德拉或安慰剂,每周测试学习的情况。

最终的结果很有趣,一系列不同的测试任务都没有表明阿德拉和安慰剂的效果有明显区别,只有这个问题的回答存在显著差异:“你觉得今天吃的药增强了你的认知吗?”

图源《药瘾》,宾夕法尼亚大学探究阿德拉效用的实验中,服用阿德拉和安慰剂的两组大学生,对于“你觉得今天吃的药增强了你的认知吗?”该问题回答结果的模拟示意图。

显然,该试验的一个可能结论是:兴奋剂非常有利于增强人们虚假的自信,自以为学得更好。也就是说,你服用了阿德拉之后,唯一且最普遍的效果是“感觉自己表现地更好”。

这种影响并不微小,因为“感觉能出色地完成某件事”会提高你做这件事的信心和动力,这是一种增强,但并非具体意义上的提高智商。

有人调侃“聪明药”

其实就是强效版的咖啡罢了

让你感觉精神奕奕、信心满满

啥啥都能做得倍儿好

到这有人要问了:

我就想让自己注意力集中点还不行吗?

通宵不睡正好比别人多了很多时间,

吃了药精力充沛、更有信心的话,

工作效率也能提高呀!

那么,请继续看下去......

表格对兴奋剂的效果进行了总结。

兴奋剂先助人后害人

提到使用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已知的安全问题,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认知神经学家Martha Farah说:“存在心血管危险,也有精神病发作的风险,甚至对过往没有精神病史的人也如此;还存在长期上瘾的风险,人们会变得依赖这些药物,那是很可怕的。”

01

精神病性的症状

大多数人在服用利他林或阿德拉后,都会因为尝到了一点甜头而变得依赖,就像文章开头的那位门诊病患,连续两个月每天服用“聪明药”,完全低估了可能存在的风险。

后来便出现了一系列精神病性的症状(psychotic system):“敏感多疑”、“对周围环境比较紧张(紧张症catatonia)”、“总觉得同事在背后议论自己(妄想delusion)”、“言不对题(言语思维障碍)”。

02

影响情绪和人格

长期服用兴奋剂,身心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异常:从比较轻微的情绪控制问题,“服药后我感觉更无聊,而且很容易生气。”

到类似人格分裂的身份危机(identity crisis),“服了药的我和没服药的我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非常不同的人。”

再到提高剂量也难以摆脱的抑郁状态,“服药后那种高效率、疼痛减轻的感觉让我跌入黑色的漩涡,让我抑郁;补充剂量后,那种坠落感也不会消失,我在某种程度上开始游离,睡眠也受到了影响。”......

03

耐药性和戒断症状

如果不在刚察觉到异常的时候就及时止损,长期(long-term)服用达到兴奋剂依赖的程度伤害是很大的。

每天要高强度敲代码的软件工程师Nathanael提到了身体产生的耐药性:“长时间服药后体验会改变很多,最初当然像喷气燃料,我不需要很多,每天5或10毫克就可以了,可以很乐观且顺利地把事情做好;后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我现在每天服用40毫克,而且还要额外注意饮食来避免药效减轻”。

那位艺人经纪人Blue先生也感受过令人担忧的戒断症状:“如果你因为抑郁而停止服用阿德拉,那会让你更抑郁”。

一些家长们或许会反驳:“可是这些负面的影响为什么大多开药的医生都没有提到呢?如果控制好药量,是否就能避免掉这些副作用呢?”

药剂其实没有所谓“副作用”,全都是“作用”。只不过出售药物的人会强调其中一组作用,当身体受到损害时另一组作用才会被人们关注到,却已然为时已晚。

我们每个人都该问自己的问题是,在高度竞争的环境中,放弃身体的健康去拼命超越极限,追求不停歇的进步,真的值得吗?到头来收获的是什么呢?

“聪明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总有人像没事一样提起,“人人都有点多动症”,但事实并非如此。生活中本来就有许多让人分神的事物,但并不是每个人的大脑都像多动症患者的大脑一样,这种云淡风轻的说法否认了ADD这种疾病可能给患者生活带来的痛苦和实际影响,也引发了很多问题和污名化。

很多人认为自己无法专注所以要吃药,但他们无法专注其实是因为这个社会不让你专注。生活节奏非常快,各种信息快速涌入,又转瞬即逝,“好像整个社会都有了注意力缺陷障碍”。

值得思考的是,那些天生患有ADD的人和在患有ADD的现代社会中成长的人,两者如今的界限在哪呢?有多少人是发现了自己的竞争者在服药,于是感觉自己也必须服药才能成为“内卷王”,难道真的只有这一种方式吗?

那些强行让只是正常水平活泼好动的孩子吃下“聪明药”的家长们,可曾想过孩子们自己的感受呢?

就读艺术系的大四学生Jasper从小就被诊断为注意力缺陷障碍,父母接受了老师、医生的建议强迫他开始服药,并在成长过程中时刻不忘地提醒他吃药,“Did you take your pills?”小时候的他还不清楚那些药对人体的作用,只知道吃了会让老师和父母安心;慢慢长大后,他意识到那些药物的成分会伤肝、影响血液中的酶,甚至导致身份危机,便逐渐自主地减少用量。

后来很长时间都不再服用阿德拉的他说:“我感觉现在的自己,无论是身体还是其他都更舒服。我永远不会让我的孩子服用阿德拉,因为我知道后果是什么,吃那种药并不好玩。人们很容易让孩子服用这类药物,却不质疑其后果。其实可以做点其他事的,比如教他如何集中注意力。”

服用阿德拉之后,大多数人都会有一种要尽快完成事情的紧迫感。然而,这真的是你喜欢的方式吗?

有人喜欢速战速决,有人喜欢慢工出细活,其实无论是哪一种,都是能把事情做妥当的不是吗。学着更好地管理时间,不再“吞药取巧”就能把工作完成,说不定会体验到更深度的成就感。

最后,我想用纪录片《Take Your Pills》中最触动我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阿德拉,我们这个时代的药物。如果我们都在阿德拉的世界里,忘记问的问题会是,“这都是为了什么?”

迷失是人类的本性,是在沉思、反省、走神时会做的事。从中会获得什么?创造力、艺术、人与人之间美妙的心灵相通;当然,也有人类强烈的痛苦和悲伤。

但我会将这些描述为,作为人类本身的体验。

Find your own pace, TAKE IT SLOW is okay.

小伙伴们可以留言与后台分享,你认为有效的提高注意力和工作效率的方法,也欢迎纠正、补充与“聪明药”相关的知识哦 :D

# 参考资料

Netflix2018年原创纪录片《Take Your Pills》(《药瘾/请服药》)

部分表情图源自网络,侵删.

# 编者简介

作者&排版|唐瑀蓁,上海交通大学2021级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社会心理与心理健康方向。

校对|张蕾,上海交通大学应用心理硕士,心理治疗师。目前就职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学通讯》杂志编辑部。

# 科普项目编号

上海市科委科普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DZ2311500,20DZ2304500)

允许市科委免费公益使用和推广传播等

单位|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