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吴晓波:中国正进入云时代,你准备好了吗?

2021-03-28 09:3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未来,是什么样呢?

在财经作家吴晓波看来,未来在“云上”。

吴晓波老师是阿信特别喜欢的作家,他的“激荡”系列是阿信的“案头书”,在多篇文章中都引用过。

今天,吴晓波老师的新书《云上的中国》重磅上市,这本书由吴晓波领衔策划与执笔,经过对阿里云各行业案例的实地调研与深入采访,全景式呈现中国数字新基建的产业图景与未来趋势。

文/吴晓波

1

2018年的最后一天,我参加浙江卫视的知识跨年秀,与我同台的嘉宾中,有一位是阿里巴巴的王坚博士。在演讲中,他提了一个问题:“地球上最远的距离,是从哪里到哪里?”

这位脑子运转得比语速更快的计算机博士的答案很有趣:“不是从南极到北极,而是从红绿灯到交通摄像头的距离。”

这两个设备在同一个杆子上,然而,很多年来却形同陌路,互不相干。如果把它们连接起来,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

2016年,中国的第一个城市交通大脑,就是在这个好奇心下被激发出来的。在阿里云团队的协助下,杭州市开始在全市的100多个十字路口展开试验,交通数据被抓取出来,输送到一个中台,然后成为新的动态指挥系统。

一年多以后,杭州的交通状况大为改善,在全国百城拥堵的排行榜上,排名由第2位迅速下降到第17位。

2

2020年10月,为了拍摄《云上的中国》(本书同名纪录片),我去了一趟四川的大凉山。在那里,攀钢投资300多亿元建了一座年产在440万吨到450万吨的大型钢厂西昌钢钒。

2018年,一位阿里巴巴的人跑去说,我们帮你们建一个“钢铁大脑”吧。攀钢董事长段向东对我说:“那时我真的挺惊讶,马云不是卖百货的吗,他懂炼钢吗?”阿里开了1000多万元的合作费,段向东当然不肯出。阿里说,那么这样吧,我们先免费做,以后你们看着给。

阿里派出了一支10多人的专家团队,由一位麻省理工出身的博士带队,在大凉山扎点干了一年多。

到我去的时候,有两个项目已经交付了,一个是炼钢炉的铁水和合金添加,一个是钢板表面检测。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支撑下,攀钢仅这两项改造,一年就可以节省数千万元。

3

我还去了江苏常州的波司登。

这是一家创业于1976年的羽绒服生产企业,将近70岁的创始人高德康也许看不懂代码,但是他本能地意识到信息革命的重要性。

从2014年开始,波司登进行信息化改造,第一个工程是建立门店的进销存数据化系统,打通之后,进行生产线的全面改造,再接着是建立物流智能化系统。

在物流中心,我们看到,一个可存储300万件服装的大仓储中心,现在的用工已经不到100人,不久前还用上了仓储机器人,把铲车班组也取消了。

我去调研的时候,在数据中心碰到十几位正在现场工作的阿里云的年轻研究员,他们与波司登的技术人员一起,正在把各个业务端口的数据进行中台整合。

到2021 年1月,随着数据中台的建成,波司登成为中国服装业中第一个完成了全面智能化改造的制造企业。

4

今天,呈现在你面前的这本《云上的中国》,是吴晓波频道与阿里云合作的一个成果。在 2020 年的下半年,我们派出了一支摄制团队和两位研究员,分赴全国的 20 多个地方,进行了深入一线的主题调研。

为了呈现智能化对当今中国的渗透和改造,我们既选择了像攀钢、波司登这样的传统制造业,也进入了寿光蔬菜市场、义乌小商品市场等大型流通市场,既调研了传统金融机构,更奔赴“城市大脑”、高速公路、气象分析等多个公共治理领域。

我们试图透过制造业、服务业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多个视角,发现一个全新的“云上的中国”。

实践永远奔跑在理论之前,它不尽完善但足够新鲜欲滴。这是一本进行时的观察记录,我们用案例勾勒变革的生动和激烈。书中涉及的很多项目还没有结束,有的甚至才刚刚拉开序幕。

然而,我们的所见所闻,已足以令人激动不已。在中国这个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和拥有最多百万级以上人口城市的国家,智能化正在让每一个经济和社会细胞产生空前的活跃度和新的效率可能性。

更关键的是,正在发生的变革是非线性的,它将让所有的坚硬烟消云散,让先行的冒险者有弯道穿越的机会。

我们常常说,中国是被互联网改变得最为彻底的国家,在过去 20 多年里,一代互联网人改变了我们跟信息、购物、服务和金融的关系,但是,这都是消费互联网意义上的改变。在今天,透过我们的摄像头和文字,你会发现,从工厂到城市,产业互联网的浪潮已经汹涌地席卷而来。

在浙江大数据局调研时,一位副局长颇为感慨地对我说:“过去改革靠文件,现在改革靠软件,过去办事看脸面,现在办事看界面。”

技术的不可逆,让组织和社会变革进入了一个更为快捷的赛道。

2015 年,阿里巴巴举办第一届云栖大会,它后来成为中国最重要的云计算和大数据论坛。就是在那次大会上,马云提出“数据将替代石油,成为下一个世代的核心资源”。

他说:“未来的数据就是生产资料,未来的生产力就是计算能力和创业者的创新能力、企业家精神,有了计算能力、数据,人类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现在看来,这是一个看见了未来的预见,它与每一个生活在当代的人、企业和国家相关,它正在真实地发生。

不过,数据与石油有一个非常大的区别:石油是静止的,有产能极限,有量化边界,而大数据是熵减的,是边缘化和无法穷尽的。

在与阿里云掌门人行癫(张建锋)的交流中,他的一段表述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行癫认为,数据的价值在于应用,任何一个企业和行业的产业互联网解决方案都不可能是现成的,它是一个互生和持续迭代的过程。

我们在调研中也清楚地看到,无论是在西昌钢钒还是在波司登,他们的智能化方案都是行业专家与阿里云科技人员共同参与、磨合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摩擦和冲突,而这天然地属于进步的一部分。

就如同我们无从购买一个“人生方案”一样,每一家企业、每一座城市的“云上之路”都在自己的脚下。

只是从今天起,我们必须奔跑上路,必须全力向前,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见到一个前所未见的未来。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