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媒体看阳泉 | 追寻红色之城的红色基因

2021-03-26 17:1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中共创建第一城”——阳泉,一张响当当的“红色名片”。距离阳泉西高速出口不远处的“中共创建第一城”纪念碑,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耀眼和庄重,这座矗立在阳泉市城区中心的景观雕塑,以旗帜、长城等中国元素,构成了阳泉这座红色之城的鲜明标志。

3月12日,山西晚报记者从这里出发,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领略“中共创建第一城”的磅礴力量。

老人记忆中阳泉的旧模样

1947年5月4日,中共晋察冀中央局、晋察冀边区政府从支援全国解放战争全局出发,决定将阳泉及平潭垴、平潭街、小阳泉3个村由平定县划出,独立设市,正式组建中共阳泉市委员会和阳泉市人民政府,由中共冀晋区党委、行署领导,智生元任中共阳泉市委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兼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

1948年8月,阳泉市和石家庄市由华北人民政府直辖,成为全国解放区首批直辖市。1949年9月,阳泉市归山西省人民政府管辖。

今年已经90岁的阳泉退休干部刘芝田,建市之初就来到阳泉,当时的情景老人至今历历在目:“我是1948年8月来的阳泉,也就是建市一年多。当时阳泉市区很小,没有柏油路,也没有水泥路,真的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今年75岁的裴广宏老人,曾是平定县供水局的退休职工。有着50年党龄的他,见证了平定县乃至阳泉的发展历程:

“我小时候家里人口多,兄妹有九个,生活很困难,十几岁都穿不上鞋和衣服,衣服都是倒替着穿,晚上没有被子盖,火炕上铺着芦苇席窝在里面睡,过年能吃一顿白面就不错啦!小时候交通特别不方便,没有公路,都是土路,上学要走30多里地去阳泉,路上来来往往的除了行人就是马车。后来慢慢有了卡车,又有了公交车,现在交通更是便利,四通八达,从阳泉到平定有好多条路,什么广阳路还有义平路,现在都分不清阳泉在哪儿平定在哪儿,都快连起来了。不少人家有了小汽车,老年人出门随便坐车都不用掏钱,我们赶上了好时候。咱阳泉是有名的煤城,有不少的煤矿。那会儿的矿工都是从井下赶着马车往上一点一点拉煤,煤窑里都是用木头顶着巷道,如今都是综采设备,产量大多了,用的人反倒少了,都是机械化作业,变化太大了。”

新中国成立后,阳泉市被列入全国“一五”时期15个煤矿重点建设矿区,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和全国最大的无烟煤生产基地。

阳泉矿务局、荫营煤矿、南庄煤矿等重点企业加速发展,阳泉市从新中国成立到2019年,累计向外输送煤炭21亿多吨,其中外运18亿吨,全国平均每个人用掉阳泉1吨多煤,奠定了阳泉能源化工基地的地位,成为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经济建设和能源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1959年至1985年,上海一支运煤车队“402车队”常驻阳泉,展开经济协作,运出阳泉煤炭,运回上海的漂亮服装、精美食品、家具用品等,使阳泉人在衣着、化妆、日用品乃至观念等方面都有大都市居民的体验和分享,阳泉遂有“小上海”之美誉。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沐浴改革开放春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阳泉创造了闻名全国的“平定模式”(“阳泉模式”)。持续实施以调整产业结构为重点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业化水平逐步提升。

经过不断地建设和发展,阳泉逐步形成煤炭、电力工业为支柱,冶金、机械、化工、新型材料为主导产业,门类较为齐全的经济体系,同时具有较强的工业基础和比较雄厚的技术力量。

红色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阳泉市的红色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重要性强。

阳泉市城区桥北街保晋巷,有两排砖木结构的瓦房。这两排不起眼的老房子,曾经是见证阳泉建市历史的建筑——阳泉市委市政府的旧址。为了擦亮“中共创建第一城”的红色品牌,目前,阳泉市正在对“阳泉市委市政府旧址”进行修复。

位于阳泉城区东营盘门楼内的排房,曾是《人民日报》阳泉造纸厂旧址,斑驳的砖墙记录了70多年来的风风雨雨。这里还有一段特殊历史——它曾是人民日报社在解放战争期间的战略转移驻地。

《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钱江出版的《人民日报的诞生》中提出了关于“进出阳泉大转移”的相关叙述:“……人民日报的队伍时进出山西阳泉……这是因为几年前发现了总编辑张磐石的片段日记,弥足珍贵。”

书中这样描述:1948年初夏,国民党情报部门已经侦知,解放军统帅部转移到石家庄附近。为了减轻东北战场的压力,国民党空军加强了对冀中平原,尤其是对石家庄周边地区的轰炸。1948年8、9月间,国民党空军轰炸机的袭扰相当频繁。报社负责行政工作的副秘书长郭渭认为,敌机袭扰严重时影响了报纸的正常出版……为保证绝对安全起见,还采用了有备无患、防患未然、虚实结合、双管齐下的战略和策略,一方面毛泽东撰写文章、时事述评严厉警告偷偷来袭的敌军,一方面在调集解放军主力迅速回援的同时,中共中央华北局和华北人民政府机关及一部分职能机构,包括人民日报社大部分人员奉命向山西阳泉、平定进行了战略转移。

阳泉市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苏小平告诉山西晚报记者:据统计,阳泉共有红色遗址138处。其中,属重要党史事件和重要机构遗址74处,属重要党史事件和人物活动纪念地遗址12处,属革命领导人故居遗址29处,属烈士墓遗址5处,属纪念设施遗址18处。这些红色资源,形成于不同历史时期,或共产党创立和大革命时期,或土地革命时期,或全国抗日战争时期、或全国解放战争时期、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缮、新建遗址。这些丰厚的红色资源是弘扬红色文化、坚定理想信念的力量源泉和有力支撑。

火车拉来的城市逐渐变迁

阳泉火车站旧址位于阳泉市德胜街北侧,石太铁路线南侧,1906年由法国人建造,是一处典型的欧式建筑。现存有候车厅、贵宾室和钟楼,候车厅南侧的大门上写着“阳泉站”三字,该建筑布局和结构至今保存完整,是1906年修建的正太铁路时期的重要建筑。

1906年9月,石太铁路的前身正太铁路正式通车,全程243公里,设大小车站34个,在阳泉境内有69公里,由东向西设娘子关、阳泉等10个车站,开启了阳泉由乡村向城市化发展的历程。悠悠岁月,记载着阳泉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生的沧桑巨变。可以说,阳泉是一个火车拉来的城市。今年66岁的韩维忠,当时是阳泉郊区一家耐火厂的技术工人。他记忆里的阳泉火车站是这样的:“那会儿大家一说去阳泉,就说是上站呀!一说起逛街,就是下街呀!”

阳泉火车站的诞生和发展,才真正孕育了阳泉这座新型的能源重化工城市,并使之成为享誉中外的煤城,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腾飞与发展。阳泉人跟铁路的渊源是伴随着这座城市的发展一同建立起来的,百年老站见证了阳泉沧桑的过去和时代的变迁。

阳泉建市之后,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阳泉市实施了一系列建立革命新秩序,巩固新生政权,维护社会稳定,安定人民生活的重要举措,各项工作都取得了突破。同时,也给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党接管、建设、管理城市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全国重要的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阳泉依托资源优势和科技进步,加快项目建设,实现转型崛起。经过不懈努力,阳泉近年来获得了全国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省级文明城市等荣誉,先后得到了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采煤沉陷区先进光伏技术示范基地、全国遏制重特大事故试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和省级创新型城市试点等项目的政策资金支持。这些成绩,凝聚着阳泉人崇高的理想信念、敢为人先的优秀品质、根植于内心的家国情怀。

放眼未来,弘扬红色文化、坚定理想信念,是阳泉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力量源泉。“十四五”规划号角吹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阳泉将着力从观念转型、经济转型、方式转型等方面入手,在“率先”上抢先机,在“蹚出”上下苦功,在“新路”上勇探索,努力实现从“一煤独大”到“八柱擎天”的转变。

薪火相传的红色基因,是阳泉诞生时就深埋在城市内核的文化自信。继往开来,阳泉市将吹响“中共创建第一城”再前进的号角。

山西晚报记者 温丽芳

链接

阳泉部分革命遗址

1、《人民日报》阳泉造纸厂旧址,位于阳泉市城区新建路北侧东营盘社区,面积为162平方米,坐北朝南,建于民国时期。该门楼为一砖式建筑,中间为一门洞,两侧筑有照壁。门洞内两侧设有门岗房,岗亭四面有哨窗,可环视四周,充分显示了这一设施的军事护卫作用。

1948年5月,《人民日报》造纸厂从河北阜平县田子口村移至此地,该厂从1948年6月15日至1949年3月承担出版印刷任务。

2、药岭山利华制药厂旧址,位于平定县张庄镇南后峪村西约1千米外药岭山上。坐北朝南,占地面积4235平方米,建于1937年。现存窑洞6座,窑洞院外另有木结构房屋2栋,还有牌坊式大门2座。制药厂旧址保存有制药石碾2盘,存放药物瓷罐4个。

1946年2月,八路军后方制药厂迁址药林寺,从左权县石佛寺的卫生队中派出医生、护士、药剂师等工作小分队,到药岭山建起了利华制药厂。利华制药厂先后转战于潞城、黎城、武乡、左权等地,1949年3月迁到北京,即“北京新建化学制药厂”,后更名为“北京第四制药厂”。

3、华北人民政府暂驻平定旧址,位于平定县城姑姑寺县武装部家属区。旧址在旧城改造中拆除,现已无存。1947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河北省石家庄市。1948年8月19日,华北人民政府宣告正式成立。1948年秋,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同年10月,华北人民政府机关及部分职能部门转到平定县城,领导解放区人民支援全国解放战争。

4、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四军成立大会旧址,位于盂县路家村镇清城村。红二十四军成立大会旧址面积约2600平方米,于2007年新建为村内的篮球场和纪念照壁。2007年,中共盂县县委宣传部在此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二十四军纪念馆”。2013年10月,被中共阳泉市委党史研究室命名为阳泉市首批党史教育基地。

5、保晋文化园,位于阳泉市区的桃河北岸(原阳钢旧址东),北接北山公园,南临桃河公园,占地面积2.13万平方米。2007年,适逢保晋公司百年华诞、阳泉建市60周年之际,经中共阳泉市委、阳泉市政府批准,在昔日保晋铁厂旧址建立了“保晋文化园”。保晋文化园定位于纪念性公共园林,主要是为纪念保晋公司对阳泉、山西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贡献,同时为市民提供一处充满文化意蕴、富有教育意义的休闲场所。保晋文化园中还设有保晋展览馆,珍藏许多图片、文物、资料,历史价值极高。

6、阳泉火车站旧址,位于阳泉市城区德胜东街北侧,最早由正太铁路经过而在此设站。正太铁路1907年9月全线竣工通车,当时途经“沙江口”,因其地域属小阳泉村范畴,故取名为阳泉站。正太铁路修成后,全程243千米,设大小车站34个。在阳泉境内有69千米,由东向西设娘子关、阳泉、赛鱼等10个车站。这不仅开启了阳泉通向外面世界的一扇窗户,而且为阳泉后来成为晋东六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成为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重要枢纽。阳泉火车站旧址于2005年被阳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7、最早的市委市政府机关驻地——桥北街,阳泉建市初期,市委市政府机关驻地位于桥北街保晋巷。1947年5月2日阳泉解放,5月4日阳泉建市。当时,保晋巷有牌楼,四合院内有两排房,最早的市委、市政府在此办公。当时阳泉市市界为东至东营盘,西至平潭街,南至南山,北至平潭垴,面积约1平方千米,人口10562人。四合院于1988年拆除,现留有排房两处。

8、七亘大捷纪念碑,位于平定县东回镇七亘村。纪念碑由碑座、碑体和碑顶3部分组成,加上碑台,通高5.42米,碑宽0.80米。碑体两侧上部有步枪、红旗和五星组成的图案。碑座上镌刻“中共平定县委员会、平定县人民政府,一九八五年十月”字样。碑体背面是《七亘大捷纪事》碑文。

9、娘子关保卫战遗址,位于平定县娘子关镇新关村。纪念碑材质为白色花岗岩,主体高8.1米,底座四周雕刻保卫战壮士战斗的英雄形象,正面雕刻碑名,背面为娘子关保卫战碑文。

来源:山西晚报

原标题:《媒体看阳泉 | 追寻红色之城的红色基因》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