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缅怀革命烈士——潘志山

2021-04-04 08:4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缅怀革命烈士

潘志山 (1951-1983),男,汉族,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1年参加公安工作,在吉林省辽源市公安局矿山分局任民警。1983年7月27日在抓捕爆炸杀人案犯时,手榴弹爆炸,壮烈牺牲。1983年8月26日,公安部追授全国公安战线一级英雄模范称号。同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1990年6月,亦即潘志山烈士英勇牺牲7周年前夕,我来到辽源市,采访了英雄的妻子、母亲、战友和目击者,看了他生前工作、战斗过的地方,特别是他英雄生命最后闪光的那个神圣的角落,终于对他的短暂而光辉的生命轨迹有了一定的了解,并由此明白了一个道理,偶然事件可能改变人生,完成由常人向英雄的转变,但英雄却不是由偶然事件造成的。(文/乔迈)

妈妈心里的“小三儿”

潘志山的父母住在辽源市西安区一条新近拓宽的大街旁边。小房子毫不引人注意,在夏天的斜阳里静悄悄地立着,一个小院,一间小房,一铺小炕,普通市民人家,就像英雄的生命本身。

“我这小三儿从小就仁义......”一见就让人觉得亲切、善良的老太太说,“他不爱吱声,在兄弟姐们里边,不是最小,也不是最大,凡事都有尊有让的,啥时也不会说拔尖儿卖快儿的话,6个孩子里边就属这个让我省心,我的小三......”

慈爱的母亲流下泪来,面对她的苍苍白发,我和陪同我采访的伙伴们都不肯主动发问,我们深深地理解一位丧失了爱子的老人的心,此时此刻,倒是老人家来理解我们的心了,她一面擦着眼泪一面滔滔不绝地给我们讲了起来。

“直到娶了媳妇,直到有了小雷雷,出去单过了,他还是那么孝顺。”老人家说。他爱自己的妈妈,他心细如发。他成了人民生命财产的保卫者,日夜操劳,仍要三天两头跑到父母家来跟妈妈说几句闲话。闲话不闲,老人暮年,见到儿子,听见儿子的声音,这就够了,这就成了他对父母极大的安慰。

有一次,潘志山到妈妈家去舀大酱,正赶上爸爸、妈妈吃饭。他站了一会,呆呆地望着饭桌,妈妈以为他想吃,就招呼:“三儿,妈给你盛饭,你就在这儿吃吧。”他说:“不啦”,慢慢地转过身,低头走出去了。

老人感到挺奇怪的,后来媳妇素芬来了,一说,老太太才明白。原来只是儿子看见只有爸爸、妈妈在一起吃饭心难受了。他回到家以后,对素芬说:“我妈我爸有那么多儿子女儿,临到老了,就剩下他们两个人过。”说着,长吁短叹。素芬说:“往后咱们往老人那儿走动勤点儿就有了,都在一块儿,老人也嫌闹得慌。”

后来,他们夫妻俩就常往父母那儿跑。素芬也是孝顺媳妇,直到潘志山牺牲以后,甚至到现在,时间已经过去六七个年头,她们婆媳之间仍然关系融洽,往来走动很勤,邻里街坊都钦佩不已。

“我没想到小三儿能走,我没想到他走得那么早......”母亲拭泪说。

“那是他该做的。”父亲坚强地说。老人清癯 ,腰板挺直,眼睛里也闪动着泪花,但是他不让它们流下来,关于儿子英勇的死,他一定想过了很多,想了多少遍,他一定比老伴儿更明白为什么在一大群人中偏有他的儿子不是站在那里,更不是向后退,而要坚决地、毫不犹豫地冲上去,以一己悲壮的死,换取数十人安全的生。“他是警察!”父亲骄傲地说,“他该那么做......”好像他早就预见到在那种情况下,儿子会那么做似的。知子莫若父。他是对的。

小的时候从来不会担心未来,后来才知未来是猜不透的。我们某时某刻定会感到悲伤,我们放任,我们沉沦。而电影总是愿意给悲伤一个好归宿,或许是我们自己愿意给自己一条归路。

点个赞

再走吧!

来源:新闻宣传处

原标题:《缅怀革命烈士——潘志山》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