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教育整顿】身边的英模——全国法院先进个人王新雯

2021-04-07 15:0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 近日,谷城县召开政法系统英模先进事迹报告会,谷城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民一庭庭长王新雯同志作了事迹报告,她用朴实的语言、真实的感受、鲜活生动感人的事例讲述了自己扎根审判一线的心路历程。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我叫王新雯,是谷城法院民一庭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1994年进入法院,一直从事民事审判工作。2016年谷城法院成为全国首批家事审判试点法院以来,我主要从事家事审判工作。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作为家事法官,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维系所有家庭的和睦,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这份工作虽然平凡、琐碎,但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下面,我向领导和同志们汇报一下我从事家事审判工作的体会:

● 从事家事审判,法律必须是有温度的!

家事审判特别能直击人心,因为它离我们的生活太近了。我们平时接触的都是些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事情,但每件案件都关乎着百姓的切身利益。为此每受理一起案件,我总是从当事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做老百姓的贴心人,让他们感受到司法的温度。

有起案件我感触很深。那段时间,每天上班我都会接待一名女当事人,“王法官,我都有几个月没见到孩子了,孩子爸爸不让我见,我太想孩子了,可是又不敢回家!”。这是一起离婚案件的原告,因夫妻感情不和,女方第二次起诉离婚。虽然言语中没有半分抱怨和指责,但她泪汪汪的眼睛和带着哭腔的请求,却让我感到揪心。对于家事法官来说,法律不是一纸冷冰冰的判决,而是饱含人性的温暖。不管是作为法官,还是同样作为母亲对孩子的牵挂,对家庭的期盼,都让我必须做些什么。我马上联系当地妇联及孩子父亲,利用下班时间进行调解,确保在开庭之前让这位母亲和孩子见一面,联络一下感情,同时展开家庭矛盾庭前调查了解。我坚持用尽各种办法,希望使有裂痕的亲情能够缓和一些。我的努力没有白费,通过前期扎实的工作,再加上开庭审理时,引导原被告面对面的沟通,双方均认识到婚姻中各自的不足,男方保证今后好好对待女方,珍惜家庭;女方也回心转意,两人和好如初。夫妻俩在法庭上给我深深地鞠了个躬,那一刻,我的心里也暖融融的。当喜悦的泪水溢满了我的眼眶时,我也暗自告诉自己,要努力让每一次法槌敲响都成为对群众期盼的回应,让每一次握手言和都包含无限的司法温情。

还有一次,一个媒体记者想感受一下我们的庭审。经当事人同意后,记者全程旁听了一起离婚案件。在审理中,我把情理法融入了整个庭审过程,两个多小时的庭审结束后,男女双方当庭相拥而泣。那位记者感动地说:我一直以为法律只代表公正,今天的庭审让我更多地感受到法律的温度!

● 从事家事审判,内心必须是柔软的!

在我从事家事审判历程中,经过悉心调解和好如初的夫妻、得到赡养后连声道谢的老人、对簿公堂后握手言和的兄妹、抚养问题妥善解决后露出笑容的孩子……这类案件审理过程的点点滴滴融汇于心,让我收获了很多的成长与满足,也帮助我成为一个内心更加柔软的人。

我审理过这样一起争夺小孩抚养权的案件。女方和男方因感情不合,经我院石花法庭调解离婚,其子随男方生活。调解书全部执行完毕后,女方却要求变更孩子由其抚养,并以接孩子吃饭为借口,将孩子从老家带走,转至襄阳市某小学就读。此后双方为争抢小孩几度发生强烈争执并报警。其间,女方为了避免男方见孩子,将孩子东躲西藏,使孩子一直处于不安全不稳定的状态之下。我第一次见到东东(化名)时,这个不满10岁的男孩子却没有这个年龄的男孩该有的顽皮与活泼,我拉着他的手跟他交谈,他却有一种明显的抗拒,眼神惊慌躲闪,充满了惶恐和不安。孩子无助的眼神深深刺痛了我的心,我立即邀请心理咨询师参与案件的审理,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从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角度对整个案件进行考量。这个案子最终虽然没有调解结案,判决孩子仍随其父生活,但是在判决书的说理部分却透彻地讲情讲理讲法,并附上充满人性温情的法官寄语。我在寄语中说:“ 作为一个母亲,应当给予小孩足够的空间和尊重,充分考虑到孩子的需求和心声。此次变更小孩抚养权纠纷,原、被告均做出了一些不理智甚至是过激的行为,影响了孩子的正常生活和学习,给他的心灵造成了次生创伤。我们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愿,为其营造良好的生活及学习环境。希望你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让成人间的冲突与矛盾扰乱孩子的生活,愿为人父母的你们,都能用最清澈的源泉,浇灌孩子最纯洁的心灵,做孩子的好榜样,给孩子留下一片明媚阳光的未来”。这份融入法官真情的寄语触动和感化了双方当事人,女方最终服判息诉。孩子如愿回到父亲身边生活,脸上也重现了童真的笑容。

从这个案件中我也深深体会到:有爱心、内心柔软是家事法官必备的品质,因为我们不仅承载着法律的公平与正义,能激活当事人的爱心和温暖,让当事人提升自省意识并做出良性改变才是我们家事法官努力的方向。

● 从事家事审判,目标必须是促进和谐!

说起家事审判,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可是不为大多数人所了解的是,这家长里短的故事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社会矛盾。近年来,因为婚姻家庭矛盾引发的恶性事件也不在少数。因此在审判中我一直侧重通过调解的方式,消除双方当事人的对立情绪,将维系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稳定作为解决家事纠纷的价值取向。

家事审判工作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法庭上当事人情绪失控、把法庭当作宣泄的场所、把法官当成倾诉对象,甚至双方当事人动手厮打,都是常有的事。

民一庭老法官邱林说:“宋某与孙某离婚案,两人见面就打。有一次王庭长拉架,胳膊都被他们打伤了”。邱林说的这起离婚案件,法院的老同志们估计都听说过。这对夫妻从2005年起,男方5次起诉离婚,其间经过法官无数次调解,双方分分合合,矛盾不断升级。可以说是谷城法院最难啃的“骨头”离婚案 。

2005年,男方宋某第一次起诉离婚时,我正在城关法庭当审判员。经过调查发现双方感情基础比较好,就判决驳回了宋某的离婚诉求。原以为小两口回家后冷静冷静就会慢慢消了气,这起案件也就会到此画上句号。可是十几年来我的工作岗位换了好几个, 而这对“冤家”的吵闹却始终没有停止,男方坚决要求离婚,双方一直分居;女方却始终坚信男方对她是有感情的,是受人挑拨才提出离婚的。两个人的矛盾渐渐发展成为两个家族的矛盾。并且女方每次到法院来时都要带着未成年的女儿和年逾古稀的老父亲,孙某动辄带着女儿到法院哭闹,严重影响了女儿的身心健康。女儿已经从当初的幼儿园小朋友成长为一名初中生,“马上就要中考了,再这样下去,孩子的前途就毁了!”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虽然多次采用面对面、背对背等多种调解手段,但是男方铁了心要离婚,并以法院对其“已经死亡的婚姻”不予判离为由四处信访;女方却坚决不离,并偏执地认为夫妻感情尚好。若判决离婚就带着女儿死在法院。怎么办?这样的案子稍不留意就有可能酿成悲剧。我一方面充分利用社会矛盾多元化解机制,联合妇联、乡镇党委政府、社区、司法所等单位多方面多角度做矛盾化解工作。另一方面,为了不影响孙某上班,我利用晚上的时间主动上门去找孙某,耐心地倾听她的诉说,主动帮助做些家务,帮她女儿辅导作业……刚开始的时候,孙某对我上门做工作根本不买帐,冷言冷语冷脸相对,甚至还对我指桑骂槐,说些难听的话。可是我没有气馁,一有时间就去跟她聊天,给她的生活提供帮助。孙某终于对我放下戒心,我趁热打铁劝导说:“你们吵吵闹闹这么多年,也不见男方回心转意,可见他是铁了心要离婚。” ,“其实,这些年你自己带着女儿不是也过得很好吗?离了婚,他适当给你一些补偿,这样大家都清静,孩子也能安心读书了。”面对我的诚心劝解,孙某表示同意离婚,但提出要男方给付50万元补偿费。50万元,对于没有稳定职业的宋某来说,不是一笔小数目,宋某当场拒绝。我从平时聊天中感觉到孙某是个孝女,比较尊重父亲的意见。其实孙某的父亲看着女儿这么多年在离婚中纠缠不清,很是心疼,可也无计可施。得知我的来意后,表示愿意全力配合。经过多次协商与调解,此案最终以男方宋某一次性给付女方小孩抚养费、共同财产分割款及经济帮助共计23万元达成协议。这起长达10余年的离婚案终于了结。这次调解虽然以离婚为结局,但是那天我实在是太高兴了,在婚姻中,有时候放手何尝不是一件幸事?如今,我偶尔见到在街上打零工的孙某,她还会拉着我的手不住地道谢。自从案子了结后,她心头的一块石头终于消失,日子也过得轻松自在。

在工作中,类似这样的情况还很多很多。我深深知道,审判不是家事法官的目的。遇到困难时,我总是对自己说:“再想想办法,一定能找到突破口!”有人问我有什么技巧,其实我能做到的就是八个字:“不怕困难,不厌其烦!” 正是这八个字,在别人认为“山穷水复疑无路”时,我坚信能够“柳暗花明又一村”。

从事审判工作二十几年,我觉得自己是平凡的,普通的,但是党和人民却给了我很多的荣誉:先后被授予“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法院先进个人”“全省三八红旗手”“全省法院系统司法调解能手”“湖北省最美基层法官”“荆楚楷模”“襄阳楷模”“全市优秀共产党员”“全市优秀法官”等荣誉称号;被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记个人二等功两次,被襄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记个人三等功两次。2018年,我所带领的家事审判庭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全国法院家事审判先进集体”。这些荣誉对我来说是激励,是鞭策, 在我看来,审判不是法官工作的全部,法官应当是法律与百姓之间的桥。我们迈出去的是脚步,传递的是司法的温暖,带回来的是民心。有时候这条路充满了崎岖和艰辛,然而当我看到这座城市万家灯火的那一刻,我相信我所有的坚持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 + + +

图文:审管办

原标题:《【教育整顿】身边的英模——全国法院先进个人王新雯》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