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全国人大常委会、最高人民法院来我院召开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试点工作座谈会

2021-04-07 20:0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4月7日上午,全国人大常委会、最高人民法院在秦淮法院召开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试点工作座谈会。全国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司法室副主任廖盛芳,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民法室二处处长庄晓泳,全国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司法室一处干部孙远,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何帆,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刘坤,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吴焱,秦淮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周守忠,党组成员、副院长王迎新,以及南京中院、秦淮法院法官代表、特邀调解组织、特邀调解员、律师代表等参会。

▲部分参会人员

实地参观

会前,参会领导实地参观秦淮法院诉讼服务中心、非诉讼服务中心,直观了解秦淮法院作为民事诉讼繁简分流改革试点法院,精准把握“一站式”关键定位,并轨运行诉讼服务中心与非诉讼服务中心,通过与司法行政部门联合,邀请多家特邀调解组织入驻,全面实现诉讼服务超市化运行。

在调解室与类型化专调速裁区,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秦淮法院按照“员额法官+法官助理+人民调解员+事务助理”多元一体模式整合一体、团队化合作,快速对接法官,对司法确认案件开设绿色通道,对申请司法确认的案件实行快速立案、快速审查、快速执行。同时,利用江苏微解纷等线上调解平台,当事人足不出户即可参与调解,享受智慧法院带来的便捷司法服务。

座谈会上,秦淮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周守忠向大家作了《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工作情况汇报》,秦淮法院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在前期“分调裁审”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推进,形成“非诉解纷+快调速裁”的秦淮特色工作机制,拉动审判效率、质量、效果全方位提升:

01

汇聚多方力量,强化司法确认,释放非诉解纷活力

多渠道对接解纷力量,全导入分流矛盾纠纷,实现调解主体和调解案件双倍增,形成司法支撑下的调解洼地,确保案件“分得出、有人接、进得来、有效力”。

02

全程协同推进,加强激励引导,发挥小额诉讼优势

从“立、调、审、执、监督”五阶段一体化推进,在释放小额诉讼“速度”优势的同时,强化对当事人诉权的保障,引导与激励当事人适用小额诉讼程序。

03

聚焦类案专审,严格程序转换,扩大简易程序和独任制适用

组建金融、劳动、道赔、家事、小额诉讼五类八个类型化案件专审团队和六个非类型化简易个案快审团队,根据案件类型分路径导入相应团队进行“类案专审、简案快审”。

04

科学制定规范,落实无纸办案,健全电子诉讼运用

制定关于网上立案、电子送达、在线调解、远程庭审、网络公告等方面的规范指引,鼓励当事人开展申请立案、接受送达、提交证据、参与调解、参与开庭等电子诉讼活动。

同时,周院长指出在改革机制成效凸显的同时,存在一些问题,希望下一步工作中予以解决:一是特邀调解缺乏体系化的制度规范;二是小额诉讼适用率还需进一步提高;三是电子诉讼规则有待完善。

随后,参会的秦淮法院法官代表、特邀调解组织、特邀调解员、律师代表畅所欲言,分享了自身的工作经验,以及对民事诉讼繁简分流改革的相关建议。

全国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司法室副主任廖盛芳肯定了秦淮法院的试点工作与改革成效,他指出:

第一

每一项试点与改革,都对法院的人员工作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智慧法院建设和繁简分流改革的背景,电子诉讼正在愈发成为主流,法院的各位干警要加强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更好服务群众。

第二

法律是调整人与人之间行为的规范,法官在办理案件中,不仅要熟悉法律并正确适用,针对当事人的工作也很重要,一线法官要加强对当事人的引导,让大家理解和支持我们的改革试点工作。

第三

司法改革中很多工作需要整个社会参与、支持,法院要更多引导社会公众,引导其他部门,充分调动社会各种力量,合力建设法治社会。

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何帆表示:秦淮法院各项改革工作基础扎实,作为试点地区的先进法院,希望秦淮法院继续探索创新。在试点与创新的过程中,任何改革措施,都要以增加当事人的司法获得感为最终目标,在每一步的探索中,也都要优先保证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不因程序简化而减损。

下一步,秦淮法院将在当前繁简分流改革试点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吃透精神、严实举措、强化保障、协同推进,妥善处理好当事人支持繁简分流工作的积极性和法官办案的积极性,做到简程序不减权利,降成本不降质量,让人民群众在司法活动中更多感受到公平与正义、便捷与高效。同时,秦淮法院全体干警将结合教育整顿工作相关要求,深刻改变司法作风,探索新的改革措施,及时反馈各类问题,为司法改革工作贡献更多经验与智慧。

原标题:《全国人大常委会、最高人民法院来我院召开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试点工作座谈会》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