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专访《下饭菜》导演王圣志:为不值一提的菜和人建一座碑

2021-04-09 10:4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澎湃新闻记者 钱成熙

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有餐馆的觥筹交错,有外卖的琳琅满目,还有让人眼花缭乱的拍菜滤镜……美食文化何其繁盛。但能花时间在厨房里忙碌,能和所爱的人安安静静、简简单单地吃上自家做的一道家常小菜,却已经成了一件颇为奢侈的事。

刚在爱奇艺上线开播的百集美食纪录片《下饭菜》,便将镜头对准平民百姓的餐桌,对准平淡生活中,平淡的一餐一饭。它由《早餐中国》的原班人马打造,延续了此前的风格,避开珍馐佳肴,避开传奇大厨,走进大江南北的街街巷巷,每集用不到十分钟时间,讲一讲我们记忆中最爱的、最难忘的那道菜的故事。

美食纪录片《下饭菜》海报

和《早餐中国》不同的是,这是一部没有餐厅或档口,甚至没有职业厨师的美食纪录片。

羊乳饼夹火腿,是云南鹤庆家家户户爱吃也会做的一道菜。煎带鱼,在福建连江虽然普遍,但各家有各家的调味方法。《下饭菜》为我们铺陈开的,是家里做饭的寻常烟火。

杨美玉做羊乳饼和火腿的原料,都来自自家养的羊和猪。新鲜挤出来的羊奶,加入家门口摘的羊奶藤叶子泡的水,可做成羊乳饼,火腿则来自每年杀掉的两头猪。

用鲜羊奶做乳饼

连江的达哥为家人做煎带鱼的原料,来自每天早上港口边的海鲜市场。他说,他的带鱼,煎不是重点,挑才是重点。而他用心挑选带鱼的样子,也让观众仿佛看见市场上的自己。

渔家的收获

做家常菜,可能没有什么珍奇的食材,也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秘籍,有的无非是那份做菜给所爱之人吃的心意,以及随之而来的那份用心和讲究。

杨美玉做饭时总是确保火腿片和羊乳饼一般大小,导演称赞:“你做的菜就像艺术品一样,你家的火都比别人家火好看。”

达哥是开鱼丸店的,他的鱼丸虽然好吃,但家人独好的,是他在出锅后会放在虾油里“剂”一下的煎带鱼。

“剂”一下煎带鱼

和这些小菜一起,观众也走入主妇主夫们的日常生活。

他们的日子琐碎又温情。女儿的学业,家庭的生计,他们脸上的光和笑意都为家人而生,就像《早餐中国》结束时点题的那一首店主手机里那首单曲循环,谁又能不共鸣?

除此以外,《下饭菜》还多设置了一道“附加题”,带观众走入这道下饭菜所诞生的土壤——当地人的方言、闲时的消遣、不引人注意的小小风俗……

总导演王圣志说,这个附加题是送大家一次“返乡之旅”。借此,你能回去故乡,吃到小时候爱吃的菜。

达哥做饭给儿子吃

这道《下饭菜》,里面到底有什么门道,让我们听听王圣志自己怎么说。

冷清的纪录片,治愈的家常味

《早餐中国》拍得很热闹,但我觉得,是不是我们也能拍最简单的吃饭呢?一餐饭只需要一碗主食,一个菜。十分钟的时间,眼观鼻,心观一道菜。

现在有这么多美食节目,热腾腾的,很喧嚣,有很多欲望。所以我想拍一部冷清一点的美食纪录片,告诉大家吃饭是一件很简单的事。

吃饭是为了修复自己,去餐馆随便点几个菜吃一顿,非但不能修复自己,反而把餐馆里的喧嚣带给了自己。无数次,我想起小时候吃饭真的很简单,一道菜而已,为什么我吃完了会有这么大的满足感和疗愈感呢?因为下饭菜都是家人做的。

下饭菜是做给特定对象的,可能是天天相见的家人,也可能是来做客的亲戚朋友,是知道对方一定会喜欢的菜。

达哥一家四口在一起用餐

它也不像餐馆那样,做饭有秘诀。片中没有任何秘诀,不会告诉你加了几毫升生抽几克盐巴,但它是加了做饭人心意的菜。

当然,找到这些做饭人是不容易的。我们通过熟人介绍,拍摄时尽量有他们在场,这样拍摄对象会觉得自然一点。而我对拍摄对象也有特别的要求。

首先我是找厨房,家里要有老式的厨灶,用柴火。这样的炉灶,哪怕菜再普通,我觉得它也能带来温暖的感觉。

摄制组在拍摄老式厨灶

其次,做饭要有对象。比如,老公要从田里回家吃饭,或者是儿子爱吃的饭,我不会挑孤家寡人的做饭方式。

他们做饭的食材要就地取材,最好来自屋前屋后。我拍的大部分菜的食材几乎都没有存放过冰箱。所有的菜都可以看到源头,要么是从家附近摘的,要么是在集市上买的,马上就做了吃了。

不煽情,只讲鸡毛蒜皮里的温情

这次,我拍的菜都不值得一提,拍摄的人物身上也没有戏剧性,只是众多家庭主妇和家庭主夫中的几个。

可是我偏偏要给他们建一座碑,因为下饭菜关乎每个人的记忆。就算你去遍了全世界的馆子,你最想吃的还是小时候那几道菜,它跟时代、家庭、地域的集体记忆息息相关。我不想去拍故事,故事是我看得最淡的。《下饭菜》里没有故事,我是要为这些不值一提的菜和人建一座纪念碑。

普通的乡下炉灶,普通的人

我也不煽情,不会去问,这道菜是怎么传承给你的,也避免庸俗的抒情,诸如“妈妈做的菜最好吃”这样的套路。我只讲家庭里鸡毛蒜皮的事。

比如孩子上学读不好,学费很贵,一年到头难得回来,又或者有拍摄对象对我说,女儿叫她搬到城里住,她不愿意,因为房子是结婚时盖的。这些事有家里的小遗憾,也有温情,总之都是鸡毛蒜皮的事,但是让人百感交集。

杨美玉在做丝棉被,这是她全家的生计

拍家里的人

大部分人在被我们找到时的第一反应都是:我做菜难吃死了,你怎么会来拍我。

但我只需要问一句话:那谁爱吃你做的菜?你孩子,你爱人爱吃吗?他马上就会自豪起来,告诉我,我的某个家人特别爱吃某一道菜。我们就这样找到他的荣誉感。

简单的火腿夹羊乳饼

我们的姿态很低,对拍摄对象的干预也很少,他们正常怎么做菜就怎么拍。一般建立关系,需要两天时间。如果他们要去苞谷地上收苞谷,我们也帮着去,自然距离就近了。

我记得摄像师于海洋在拍一道炒笋时,拍摄对象的火突然小了,她马上对海洋说,我的火熄了一点,海洋赶紧过去帮忙烧火。都是这样打成一片的。

拍连江煎带鱼那一集时,达哥一直不愿意,他说他一直没什么出息,没赚什么大钱,为什么选择拍我呢?

他说他的生活就是半工作半玩,我们花了很长时间告诉他,半做半玩才好玩。他非常喜欢烫头发,但他一直不愿意我们去看,直到有一天,导演也坐在他身边,一起去烫头发,他终于同意了我们拍摄。

摄制组拍到了达哥的爱好——烫发

这一次,我们在配乐中用了很多古典音乐,是有特别的想法的。

大部分人对做菜人形象预设不太好,总觉得他们是火烧火燎,着急忙乱的。但好的做饭者做饭,在她/他的厨房里,叉子、勺子、盐巴、酱油的摆放位置和锅碗瓢盆挂的位置都有讲究。

他们的动作行云流水,从从容容,像舞蹈,像音乐。所以我想到了用古典音乐,并且倾向于圆舞曲,来配合他们的节奏。

杨美玉在厨房里忙活

剪辑上也是一样,虽然我们做的是短视频,但这次没有一个快剪。全部用很长的,30秒以上的镜头带出来。家里做饭不太会颠勺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相应的我的镜头也变得从容、缓慢,这样才有家庭的节奏感。

老式的世俗生活

这一次,我在片子里增加了一个版块,叫“附加题”。为什么呢?讲一个细节吧。

有一天我在菜市场买菜,水果摊旁有一个摊子,在卖福清光饼。摊主在用福清话大声吆喝,“福清光饼福清光饼。”听不懂的人不会去买,他在招呼听得懂的人去卖。而我正是福清人,在这个嘈杂的菜市场中,猛然听到这声吆喝,我扭头就去找他。

鹤庆的少数民族妇女

这个我去找他的过程就是你对地域最深层的认同感。是方言,是物产,将你和一个地方紧紧联系在一起。我说过一道菜要有集体记忆,地域概念是它的一部分,方言就是它的代表之一。

在《下饭菜》里,我拍了许多方言,比如一种蔬菜在本地里的叫法,你知道空心菜在四川叫藤藤菜吗?在无锡下面的一个县,我拍了12种当地酱菜,都用方言念出来。方言背后是充满着生机和元气满满的世俗生活。“世俗生活”就是《下饭菜》的关键字。

在“附加题”里,我做的是旧风俗、旧习惯、旧语言、旧文化。没有这些,人就没有世俗生活,大城市里没有赶鸭子,没有下围棋的人,没有赶集,没有大树下的面摊,活得干巴巴的。大城市的饭也不好吃,上海的不好吃,福州的也不好吃。

我们为了拍这部纪录片,都已经下沉到县城了。在那里,我的拍摄对象有很多乐趣,他们门前养鸭,门后晒谷子,中秋节有特别的民俗仪式……

唱山歌是鹤庆人的闲暇爱好

我记得其中有一集是婚礼时要用锅灰把脸涂黑,这些旧的风俗习惯,一些即将消失的词语,在我看来才是地域的特殊性所在。我还拍了猜拳,用什么方言猜,打麻将是什么打法,怎么斗地主……

总而言之,我拍的就是老式的生活,老式的温情和老式的家庭关系。现在的主流美食纪录片,都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而我希望我这部冷淡又温情的《下饭菜》,可以抚慰到大家。

《下饭菜》自4月7日起每周三12点在爱奇艺网络独播,18:00东南卫视电视首播,4月8日起每周四18:15海峡卫视播出。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