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烽火弦歌·走进云浮华南研学基地⑪ | 广东省立文理学院曾在罗定办学

云浮发布
2021-04-09 12:5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梁家庄园全景图

梁家庄园,位于罗定市黎少镇榃濮村,是清咸丰年间商人梁性存创建的庄园,经过三代人的修建,至中华民国三年(1914)建成竣工,主体建筑包括有九座屋、粮仓、晒场、炮楼、书塾和码头等,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所有建筑均面向泗纶河,有石砌道路通往码头。庄园内所有道路均用石板铺砌。

1944年5月,广东省立文理学院的学者青年迁往罗定县,经县政府协调,择定罗定榃濮为院址,借用梁家庄园的粮仓、炮楼及部分屋舍办公、教学、住宿,并在离办公地约50米的岗顶平地再搭建3间用竹笪盖的简易课室。1944年秋季,省立文理学院在全省招录第十二届学生,考生来自梧州、台山、阳江、新兴、信宜、高州、茂名、廉江、云浮、郁南等县,招录了一批罗定中学、金陵中学(从广州迁来罗定)、长城中学等的高中毕业生入学,其中罗定籍学生比较多,包括有抗日将领区寿年之女区杰芳、叶少泉之侄女叶肖英等。学院设有中国文学系、历史学系、社会教育系、理化系、生物系、体育专修科(由广东体育专科学校并入)等学系,每系招新生人数不定,一般15人到30人。1945年秋季继续招生。

梁家庄园是广东较少见、保存较完整的庄园式建筑群之一,是近代广东地主庄园建筑形式和风貌的典型,被称为广东地区中华民国初年建造的最大地主庄园之一,也是西江流域最大的私人庄园。其建筑内的木雕、灰塑、绘画、满洲窗等工艺一流,反映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较高的历史与社会人文价值、科学与技术价值、艺术价值,对研究岭南地主庄园的建筑规模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2015年,梁家庄园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罗定市政府运用省级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资金100万元,对九座屋进行抢救性修缮,“蒙尘”的梁家庄园以新貌示人,再度跃入世人眼帘。

2015年,梁家庄园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易其址”避战乱

1933年日军攻占山海关,东北战事吃紧,同年8月广东省立勷勤大学成立,设师范学院,由林砺儒兼任院长,后又改为广东省立教育学院(简称省立教育学院)。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从广东沿海进犯。烽火连天,华南地区高校为求一席安全之处,唯搬迁办学。1937年10月,省立教育学院从广州石榴岗新址迁广西梧州借用广西大学理工学院,因空袭频繁,1938年再迁广西梧州藤县。其后又因广州沦陷,西江沿线紧张,再三迁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1939年广东局势稍微稳定,奉省府命四迁粤北乳源之候公渡,同年奉令改称省立文理学院。其后,因局势动乱,省立文理学院又搬迁了两次,1944年4月中原会战爆发后,湖南战况日恶,粤路沿线难久安,七迁清远连县东陂旧址,但来不及收拾行李,战局也越发吃紧,再奉命八迁粤西罗定县榃濮乡复课。

梁家庄园正门

梁家庄园一角

《罗定历史艺文选》一书曾记载,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后,西江流域受到日寇的严重威胁,罗定由于深入内地,距离西江较远,成为比较安全的大后方。旧罗定地方志说罗定的地貌是“西控高凉,背负端州,枕长江(即西江),拥菁峨,西扼岑溪之冲,南连阳春之险,崖谷深峻,滩高水激”。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罗定成了华南地区高校内迁的重要承载地之一。

1944年9月底,日军为增援广西进犯罗定,日机轰炸泗纶,后经泗纶、榃滨进入广西,在罗定仅停留了7天。10月,私立广东国民大学、省立广东法商学院奉命迁往高州师范和信宜东镇。省立文理学院也奉命迁信宜设校,但当时的罗定县党部为顾虑西江青年就读利便起见,电请省仍在罗定开课,以慰众望,得西南行署胡铭藻委员电复,准在罗定设校复课。得益于梁家庄园的地理优势,艰苦的岁月里,省立文理学院的师生继续安心研学、潜心教学。

烽火办学路

在梁家庄园的九座屋,省立文理学院办学时的教师宿舍内,大多陈列资料展板,给到访之人讲解梁家庄园的建筑历史和省立文理学院的教育历史。

展板资料显示,1944年5月,时任院长黄希声带领省立文理学院的学者青年迁往罗定县,借罗定县立师范学校(现罗定职业技术学校,旧址在罗定市委党校)校舍上课。据《民国时期罗定县政府大事记》记载:“1944年10月,文理学院奉令迁移信宜设校,本部(罗定县党部)为顾虑西江青年就读利便起见,曾电请仍在罗定开课,以慰众望。现西南行署胡委员铭藻电复,准在本县设校复课。”省立文理学院得以继续在罗定办学。经县政府协调,择定罗定榃濮为院址,借用梁家庄园的粮仓、炮楼及部分屋舍办公、教学、住宿,并在离办公地约50米的岗顶平地再搭建三间用竹笪盖的简易课室。

在烽火岁月,省立文理学院始终坚持为国培育人才的初衷,师生们并不为艰难和日军的炮火所吓倒,坚守教育阵地,潜心研究,灯下的背影,清晨的书声,奉献着青春年华。

1944年、1945年秋季,省立文理学院在全省招录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学生。 1948年、1949年在省立文理学院毕业的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学生,大多毕业后在省、市和罗定任教,中文系区杰芳毕业后和同班同学、黄希声院长之侄黄瑞年(台山白沙田心人)结婚,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一起进入广东广播电视台工作,区杰芳后调省华侨中学任教。回罗定的成为罗定师范学校、罗定中等学校学科骨干,如物理系陈端阳、中文系叶肖英等先在罗定后调肇庆中学任教,唐启承(社会教育系)、谭泽基(历史系)等任教罗定中学,王宁生(中文系)曾任罗定中学副校长,退休后参加编写《罗定县志》,生物系学生会干部、学刊编辑陈汝汉毕业后先在罗定师范学校参加学校学生教材编辑,之后到船步中学任教导主任,退休后还留罗平中学任教十年之久。

黎少中学闲置至今的课室

“省立文理学院在梁家庄园办学的时候,榃濮村的文教风气很浓,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到学院念书。同时学院师生时有到当地中小学上课辅导学生,而且战时物资紧缺,当地群众种的菜或米等农作物会拿一些给省立文理学院的老师和学生,关系融洽。”罗定市社科联主席苏智勋说。

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省政府迁回广州改组后,改聘罗香林为省立文理学院院长,11月,罗香林时在广州光孝寺办公,主持学院迁回广州工作,前任院长黄希声在罗定协调学院从榃濮搬迁广州的后续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梁家后人全部撤离,梁家庄园归政府管理。宏大牢固的粮仓继续发挥其储粮功能,曾作为罗定县粮仓之一,现由黎少粮食管理所管理,是罗定粮食储备库之一。九座屋曾作为罗定第九区区公所,1956年起先后成为罗定第二初级中学、黎少中学校区,直至1999年黎少中学完全搬往新校舍,九座屋闲置至今。

梁家庄园之前世

对于梁家庄园主的传奇故事以及庄园是如何发展壮大,至今仍有多种说法,其中流传最广的是梁性存意外暴富而获得“第一桶金”的传说。相传在清末,志士仁人求索救国,在革新的思潮下,民间工商业得到一定发展,罗定素龙冲表商人梁性存原是小商贩,发迹后回乡买地置业,浩浩荡荡,在泗纶河与泷江河交汇河口处,一座恢宏的庄园建筑依山面水坐地而起。

已年过八旬,当年曾在梁家庄园当婢女的余洁珍老人的记忆中,中华民国年间,梁家庄园拥有田产一万多亩,租谷年收1.3万多斤,当铺6间,商店100多间,配备一个排的武装力量(护院队)。至1947年有婢女126人,长工数十人。每到夏秋两季收粮时,灰沙地堂晒满谷。一艘艘装满新谷的船从四面八方汇集到粮仓对出的码头,接着,梁家庄各房人再请工人将谷挑到地堂晒。

最辉煌时,梁家庄园田地遍布连州、泗纶乃至广西等地。当时有“梁家庄园新谷一出南江口,肇庆米价就要跌”一说,说的就是梁家庄园粮食存量之庞大,可影响一方米价。同时其家业发展更是带旺周边经济,在榃濮村形成了一个规模不小的墟场,当铺、商店和小买卖沿街热市,昔日每逢农历三六九墟日,还设有猪墟、鸡墟、柴墟等,体现了南江流域经济的繁荣。

梁家庄园之今生

春日清晨,从罗定市区出发,经省道352线转入黎少镇榃濮村,静静流淌的泗纶河弥漫出阵阵雾气,薄雾缭绕中仿佛诉说着这里曾经的辉煌与烽烟。依山面水而建,位于泗纶河边的梁家庄园,青砖绿瓦、雕画满屋,盘枝错节、满树清香的百年白玉兰老树矗立在梁家庄园“九道壁”前。

梁家庄园墙上的壁画

梁家庄园九座屋的大门向着罗定江和泗纶河交汇之处,走进梁家庄园九座屋,青琉璃瓦镶嵌屋檐,雨滴与瓦上花纹浑然一体,青得晶莹剔透,宛如刚从匠师手中打磨而出。天井、庭园、排水通道、各进正门门框、门槛等均采用红砂岩和花岗岩,彰显大气与奢华,也凸显了云浮“石都”石材资源丰富的地方特色。外墙楣和屋脊可见癸丑年浦月杨海秋制作的灰塑,飞禽走兽、梅兰竹菊,还清晰可见。屋内墙楣,古人礼人传学、名诗名画等泥水画大多保留着原貌,数十种造型的石雕嵌于下水道渠口,虽现已爬满青苔,但风采依旧。刀法细腻的木雕多见于后屏雕板及花窗、屋檐和出跳,屏板门多用镂雕,擦去木上灰尘,残留在屏风上的枝条镂雕栩栩如生。往上,屋脊瓦面的灰塑雕刻着文人喜墨作画的图样,从屋内往外看,别具一格的广式满洲窗五彩斑斓,一百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典雅秀丽、大气端庄让人感同身受。

原标题:《烽火弦歌·走进云浮华南研学基地⑪ | 广东省立文理学院曾在罗定办学》

阅读原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