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今日上海|“我的人生航行目标就是南极”

2021-04-16 19:4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董鸣亭 上海滩杂志公众号

访“雪龙号极地考察船”

原船长王建忠夫妇

王建忠与凌莉

腊月的高桥镇,处处洋溢着辞旧迎新的气象。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周末,我如约来到“上海模范家庭”王建忠、凌莉夫妇家中拜访。王建忠曾是“雪龙号极地考察船”船长,驾驶着考察船从上海港口出发,搏击激浪直至地球的最南端。

夫妇俩把我带到客厅坐下,我们的话题自然而然地进入“南极考察”,两人向我娓娓述说起那些年发生在南极、在“雪龙号”上的故事。

王建忠

01

农家子弟立志驾巨轮驶向南极

1967年,王建忠出生在江苏省张家港一个农民家庭,家中有六个兄弟姐妹,他排行老五。王建忠的母亲勤俭持家,孩子们的四季衣物都由她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父亲在农闲时帮着附近乡邻造房子、修房子,辛苦挣钱供孩子们读书。70年代末,也就是王建忠上小学二年级时,恰逢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凭借父亲的手艺,家里的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王建忠喜欢读书,把零用钱省下来都买了书。临近中学毕业时,一家人聚在饭桌上讨论王建忠的将来,哥哥姐姐们一致认为:王家应该出个大学生,家里也不缺供一个大学生的钱。

于是,王建忠肩负家人希望,先是考上当地名校鉴真中学,入读高中部,毕业后考进大连海事大学电子工程系。在大学期间,王建忠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全部课程。此时,恰值中国海洋事业实现了一项伟大的壮举——首批南极考察队胜利完成考察任务。而这支考察队中有两名队员是大连海事大学的校友,也就是王建忠的学长。

两位学长应邀回母校作报告时,受到全体师生的热烈欢迎,王建忠也挤在人群中向学长投去敬佩的目光。那天,在学校宽敞的礼堂里,学长向在座的老师及学弟学妹,仔细讲述南极考察之行的所见所闻,尤其对极地考察的意义与重要性做了详尽阐述。王建忠在台下仰望着学长,觉得他们太了不起了,心想:“如果有一天,我也能驾驶着巨轮去南极,那该多棒啊!”从此,他的人生航行目标即锁定为“南极”。

02

高桥女婿如愿登上“雪龙号”

1989年王建忠大学毕业后,被统一分配到位于上海高桥的国家海洋局工作。在这里,他认识了心爱的妻子凌莉。凌莉是土生土长的高桥人,一个典型的江南女子,身上具备高桥人特有的纯朴与善良。

两人初识的那一天,王建忠就穿着工作服,他问凌莉:“你对男朋友有什么要求吗?”凌莉答道:“我就想找个对我好点的男朋友。”王建忠听了心里一喜,立即说:“那没有问题,我会对你好的。”就这样,两个年轻人走到了一起,王建忠成为了高桥女婿。婚后不久,夫妻俩有了自己的孩子,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儿。

1993年,王建忠考取国际远洋船舶A类驾驶证,登上远洋轮,他感觉自己离“雪龙号”更近了。1995年,王建忠任职三副,到过不少国家,也经历了海浪考验。1996年7月,王建忠终于如愿以偿登上“雪龙号”任职二副,从此破冰逐浪穿越地球南北。此后,他一步一个脚印,慢慢从二副到大副、见习船长,最后胜任船长。

王建忠与“雪龙号”相依为命整整25个年头,其中担任船长11年。这25年,“为了地球的未来,探索科学的明天”,他舍小家为大家,错过了很多与家人相伴的日子。

王建忠在“雪龙号”上与船员一起作业

03救俄科考船员后,

成功脱离雷蒙湾冰山困境

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4月,是王建忠驾驶“雪龙号”出发直至抵达南极的时间。在这几个月里,他几乎不进自己的船舱,大多数时间就坐在驾驶舱里,时刻注意航行情况。他说:“船在海洋上行驶,随时可能遇到突发事件,有时是洋流速度变化,有时是风力增大,有时甚至会与冰山狭路相逢。作为一船之长,我的肩上担负着整船人员的安危,而‘雪龙号’更代表国家的形象,我绝对不允许自己有一丝一毫的掉以轻心。”

每次启航前,王建忠总会规划好航线和应急预案,确保物资到位,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完善所有准备工作。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他充分利用地球纬度渐长率,尽量采取大圆航线、高纬航线,及用最优化计算程序规划作业航线,使航程缩短;充分利用洋流,多顺流、少顶流,加快船速,缩小航行距离和节约航行时间;与各方保持通畅联系,及时应变修正计划,确保每次安全、顺利地完成航行任务。在王建忠担任“雪龙号”船长期间,始终保持零事故发生。

事实上,零事故的背后,是每一次王建忠奋力的化险为夷,其间不乏胆颤心惊,甚至命悬一线。2013年11月7日,王建忠驾驶“雪龙号”踏上第30次南极科考征程。12月25日,“雪龙号”完成考察任务,在前行途中突然接到来自俄罗斯科考船“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的求救信号。原来,“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在南极雷蒙湾被浮冰围困,已经失去机动能力,更糟糕的是还有两块约几千万吨的冰山,正向其逼近,船上人员的生命随时受到威胁。

王建忠马上命令“雪龙号”调转方向,朝雷蒙湾加速驶去。同时前往救助的,还有一艘法国船和一艘澳大利亚破冰船。法国船由于船体主机发生故障,率先退出救援。而澳大利亚船多次尝试破冰都无功而返,始终未进入浮冰区。“雪龙号”既不是专业救援船也非破冰船,但王建忠还是决定试一试,至少要竭尽全力把船上人员救出来。

2014年1月2日中午12点,“雪龙号”终于慢慢靠近“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王建忠命令船上的“雪鹰12”直升机出库救援。经过6个小时的连续作业,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成功将受困于“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的52名俄罗斯乘客,全部安全接到澳大利亚破冰船上。

可是,就在此时,“雪龙号”却因突变的天气状况,被四面的冰山紧紧地包围了起来。形势变得严峻,大家的心情也无比沉重。王建忠在这几天一直密切关注着海面变化,他用坚定的语气向船上所有人说:“我一定会带领大家冲出冰块包围圈。”说完,王建忠走出船舱,没有穿上防寒服。此时的他内心其实极为忐忑,若几千万吨的冰山向船体扑来,就好比金茂大厦压顶而来,后果不堪设想!他注视着前方,突然发现风向有了变化,眼前层层叠叠的冰山间,隐隐约约出现一道缝隙。

王建忠立即回到驾驶舱,果断启动“雪龙号”朝着缝隙驶去。他的判断是正确的!借助风力,“雪龙号”穿过缝隙,成功突围。全体船员欢呼雀跃,兴奋地拥抱在一起,还把王建忠高高地抛起。

王建忠(左一)在驾驶舱指挥航行

04一定平安归来,

这是他对妻女的承诺

在“雪龙号”被困的日子里,船上全体人员的安危牵动着国人的心,更牵动着凌莉的心。作为妻子,她恨不得立刻飞奔到丈夫身边,陪他共渡难关。

凌莉说:“当时真是无法形容我的心情。建忠心脏不太好,血压也有点高,我十分担心,但是又不敢擅自联系,况且也联系不上他。我只能不断上网看新闻,搜索关于‘雪龙号’的一切信息。而在家里,我还要故作淡定地安慰父母。每次他们问起建忠,我都会说他没事的,他很快就会平安回来的。”凌莉相信,远在千万里之外的丈夫一定能沉着应对所有情况,驾驶着“雪龙号”按时回到上海。这是王建忠对她、对女儿的承诺。

凌莉永远记得,2014年1月7日早晨,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她扑向电话拿起听筒,耳边传来一声熟悉的呼唤:“老婆……”接着,电话的那头哽咽道,“你放心,‘雪龙号’平安无事。”

南极科考无异于一场探险,除了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还有漫长的航期,王建忠长年坚守在这条航线上,那份勇气与决心的背后离不开妻女家人的支持和奉献。

每一次远航之前,凌莉都会抱着女儿把王建忠送到码头,看着丈夫登船。王建忠也会轻声嘱咐妻子:“自己多保重,家里的事情就辛苦你了。”

这些年来,凌莉下班总是早早回家,独自准备晚饭,辅导女儿做作业,然后就坐在电话机旁等丈夫的电话。每天晚上9点之前,王建忠会准时打来电话报平安。虽然,通话时间仅有短短几分钟,有时甚至在一声呼唤后便戛然而止,但凌莉仍是无限期盼这短暂的“相聚”。要知道,当时能与南极通上电话,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得通过基地转接到大洋上的通信设备,再由总机接通家里的电话。有时候,夫妇俩的通话还会被串线。有一次,凌莉拿起电话筒,叫着:“老公,老公……”可对方的声音十分轻又很模糊,她不忍心挂断,仍不停地叫着,最后才发现对方不是王建忠,是总机把电话接错了。那一夜,电话铃声没有再响起过,而凌莉几乎一夜未眠。

事后,凌莉才知道,船上有200多人,每一个人都想着要在第一时间与家人取得联系,王建忠把自己的时间让给了其他船员。

王建忠即将登上“雪龙号”前与妻女合影

05弥补家人久违的天伦之乐

在“雪龙号”上担任11年船长后,2017年王建忠终于卸下这份重担,回归家庭。不过,他仍在继续为“雪龙号”改装修建工作发挥余热,也经常受邀去各地宣讲北极航道、冰区航行、极地环保等方面的知识。鉴于王建忠对南极科考所作的突出贡献,国家科技部于2012年颁发给他“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奖”,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也多次评选他为“先进个人”。

现在,王建忠在家的时间多了,他和凌莉经常带着女儿一起去看望父母,享受着久违的天伦之乐。采访即将结束时,王建忠对我说:“我喜欢吃老婆做的饭菜,喜欢呆在家里,白天拖拖地板,晚上洗洗碗筷。我要把时间补回来,弥补自己不在她们身边的日子。”而对自己不平凡的经历,他只有淡淡的一句“一切为了国家”。这时我注意到,他那双锐利的眼睛里,有一丝泪光在闪烁。

王建忠(右二)参加2017年感动上海年度人物揭晓活动

END

制作:冯 晔

原标题:《【今日上海】“我的人生航行目标就是南极”》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