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寻访关岭红色印记:《从“想吃顿饱饭”到富起来》 ——“顶云经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先行实践

2021-04-16 18:2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这个是陶天云,这个是罗国民,这个是罗定尧,那个手放下拿烟杆的是我,陈高忠,那边在我身旁的是陈忠富,原来是七个人,有两个人,年纪大过世了,当时我们几个人商量,在当年1976年实行包产到组,短短时间几个月吃上了饱饭。

49年解放,打到地主,把土地分给贫下中农,过了7年,把土地收回集体,收回集体后就是出工不出力,磨洋工偷懒,大家对生产不重视,61、62年就饿饭了。1976年两个队长就申请不干,大家来推选我,当时我说,他们都干不下来,我也不干,最后他们说这个队长还是要你来干,不干就没人干了.我回来一想,在当时我才是三十多岁,我说是,干!来了以后他们问我说,高忠,你想好了没有,我说想好了的,但是我有三个要求,第一个要求,我来干这个队长,我要把陶家这个队划分成三个组;一个是土地划分成三片,落实到组,第三,十五头耕牛,一个组五头落实下去,我说你们支持我就干,不支持我不干,他们说交给你以后你怎么处理都好,我们只想要吃饱饭,我说既然是这样,晚上来开会,当时来开会以后就把组落实,当时划组不以边界,当时我们是以个人自己同意,你和那个关系好就和那个一组,当时把这个组划分下去以后,当年就有点见效,短短几个月时间就吃上饱饭了。

吃了饱饭以后陶天云就说,高忠,你这个办法还是可以啊,他说还有什么新的办法,我就想,管它政策紧不紧,砍头不砍头,坐牢也为了肚子,砍头也为了肚子,死了也得个饱死鬼,我说和他们商量过后还是把田地分下去,我就通知他们,我说明天在八点钟,大家一个扛一把挖锄到后面灯盏窝去有话给你们讲,后来一上去他们说你要商量什么,我说昨天陶天云提出来问我还有什么办法,我昨天晚上想了,把土地落实到个人去,包到户。他们讲可以,可以,大家都同意这个意见。我说大田分给两家,不要分给一家,分给一家不好,分成两家有人来看到起我可以说一家有两个劳动力,两家就有三四个劳动力,我们是分组,有人看见,我们有解释的,田不要陇地坎地界,一边拿一块石头,两边拿绳子拉起,打田栽秧割谷子在里面,就没人怀疑,77年搞下去后那一年的粮食就翻了三番。

当时那时间段我饭都吃不下,我估计我要着坐牢,坐牢还不讲,我想还要被砍头,那个时候政策太紧,但是77年包产到户,粮食生产还是好。 我想到起做这个事情是对的,是对国家有利。在1978年在我们石板井村16个生产队全部铺开,都包到户,铺开还是好,我们吃了饱饭。

现在国家的不管是粮食还是什么都比过去好得多,比过去发展得多,有科学,有农业,也有粮食吃了,工业又发达,这个社会太好,我是想我们多活几年,看我们国家变得更好。

1978年11月11日,《贵州日报》头版加编者按发表《定产到组姓“社”不姓资》和《“定产到组,超产奖励”行之有效》两篇报道,详细介绍了关岭县顶云公社实行联产到组的经过,深刻揭示了这一事件的重大意义,充分肯定了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敢于担当的改革精神。

1982年,党中央发出“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在内的各种责任制,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顶云经验”开创了我国南方农村土地改革的先河,与安徽凤阳小岗村齐名,称之为“北凤阳南顶云”,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面旗帜。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顶云精神’已经成为加快农村改革的不竭动力。”指引着关岭人民共同探索新时代乡村振兴新路径,奋力开创关岭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本期讲述人:顶云经验发起人之一陈高忠

供稿:关岭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青 吕宗印

监制:文静

原标题:《寻访关岭红色印记:《从“想吃顿饱饭”到富起来》 ——“顶云经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先行实践》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