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闻就倒、一吸即晕......“迷药”其实真没你想的那么神奇

2021-04-17 17:4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迷药”传言一出,再次刺激了大众神经。

4月15日,关于深圳女孩遇到陌生男子推销香水,闻后全身发麻的传言在网上疯传,与此同时,一篇《迷药盯上了广深女孩》的自媒体文章刷屏朋友圈,引起众多网友担忧。

事后,深圳警方连夜发文辟谣,经查,现场推销的香水未含致幻剂、兴奋剂等常见毒品及常见安眠药成分,网帖内容与事实不符。广州警方也紧急发文称,一闻就倒的“迷药”并不存在。

事实上,类似的迷药谣言不是个例。近年来,使用迷药实施犯罪的案例不在少数,而迷药的功效也被传得神乎其神,谣言层出不穷,时常能引起大范围传播。

一闻即晕?迷药传言层出不穷

2010年,网上出现“乙醚蒜迷晕路人抢劫”的传言,称陌生人推销的海味干货、大蒜等产品,用乙醚浸泡过,受害人闻过即晕,会被抢劫。2018年这则传言再次出现。

2015年,网传有人上门推销香皂,人一闻就会晕,值钱东西会被拿走。

2016年,北京的微信群流传“美女使用迷烟迷昏老人,将其家内物品洗劫一空”的消息。

2017年,湖南衡阳市的微信群流传有四个和尚在纸上撒下麻醉药,受害人只要沾到便会昏迷,肾脏会被偷取。

……

信息内容夸张、耸人听闻,没有标明事件时间和地点,是上述传言的基本特点。在这些传言里,迷魂药的种类丰富,如迷药香皂、迷魂香水、迷魂烟等。从“吸一口”到“拍下肩”,从“沾一下”再到如今的“闻一下”,迷药的功效越传越玄乎,似乎普通人在迷药面前,毫无招架之力。

但最后,以上种种迷药传言,都被警方证实为谣言,多个公安机关也表示没有接到过此类警情,提醒市民勿受骗。

然而辟谣过后,迷药传言依旧出现,关于迷药是否能瞬间让人晕倒,大众的讨论更是从未停歇。

2021年初,“佛山新入职女员工因七氟烷中毒死亡”事件曝光后,微博大V“妇产科的陈大夫” 介绍了吸入性麻醉剂的危险性,并称乙醚、七氟烷这类高纯度的合成化学物可使人“一捂就晕”。

此言论一出便遭到众多网友质疑,其中微博大V@江宁婆婆发文反驳称不存在一捂就晕的药品,“七氟烷确实是麻醉效果比乙醚更好的化学品,但是要达到‘一捂就晕’,乙醚做不到,七氟烷也做不到。一捂就死的化学品倒是很多。”“那种拍一下你的肩膀,冲你吹口气和你说句话就分分钟操控你的意识,让你在清醒状态下带着他去银行取钱的迷魂药不存在。”

对此,陈大夫不惜以身试险,在镜头前用浸湿七氟烷的毛巾捂住自己口鼻,大概一分钟后晕倒。“试药”视频引起争议后,陈大夫为不良示范致歉并删除视频。

没那么容易

专业人士揭秘迷药传言

那么,迷药是否会让人一闻就倒、一吸就晕呢?其实,各路专业人士这些年来早已给出了答案。

时间不允许

江宁公安在线曾在微博多次科普,短时间内就可吸入致昏迷的迷药几乎不存在。

微博医学科普大V@麻醉医生凌楚眠发文称,在临床经验中,成人,七氟烷开到最大(8%),大概 10~15 次深呼吸后,患者意识逐渐消失。捂脸上的这几秒钟,受害者顶多呼吸两三次,麻醉气体进入肺泡的量不够、血/气交换时间不够、手帕上的药物浓度也不够。因此,“一捂即晕”几乎不可能实现。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发布过相关科普信息指出,在密闭条件下吸入高浓度迷药,也需要40秒以上才会晕倒。

剂量太小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生杜晓红曾在采访中表示,“吸入性麻醉药发挥其麻醉效应需要特殊装置,并需要达到一定摄入量。要使人进入麻醉状态,绝不是闻一下、拍一下就能实现的。”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麻醉手术科李医生说,让人闻一下就立即失去知觉的迷幻药根本不存在。麻药分为静脉注射麻醉药和吸入麻醉药两种,临床上所使用的吸入式麻醉药,即使是浓度非常高的情况下,也要在密封环境下,需要相关的设备,比如戴上面罩,才能让人意识模糊。李医生还说,溶于香烟中的麻药是不存在的,即使是有这种药物,那在把别人熏晕之前,抽这种烟的犯罪嫌疑人可能就先晕了。

效果过于夸张

“根本就不可能有这样无色无味的迷烟,要是有这么神奇的药,那麻醉师就省事了。”

北京急救中心刘医生介绍,这种药剂成本较高,而且带有刺激性气味,不可能让犯罪分子在人们察觉不到的情况下实施犯罪。另外,如果用倒有大量麻醉药剂的手帕强行捂住口鼻一段时间,也有可能让人晕厥。但这种方法也会有刺鼻的气味,不可能不知不觉实施犯罪。

尽管警方与医学专业人士一再向公众强调不存在“一捂即晕”迷药,但关于迷药的谣言仍被网友轻信并一再扩散。对于强力迷药讨论的背后,是公众对自身安全问题的日益重视,而正是利用了这份关注与焦虑感,更多谣言有了滋生的机会与场所。

影视剧中,迷烟一吹人即晕倒的夸张情节会造成一定的错误认知和引导。此外,有警方曾向媒体表示,此类谣言背后表现出的是更为复杂的社会原因,有人甚至以“迷魂药”为借口,编造出“被迷魂”的情节。

例如,2015年8月,深圳一奶奶谎称自己被陌生女子拍肩搭讪后昏睡一个多小时,2个月大的孙女被抱走。经过警方调查才发现,实则该老人不愿照顾孙女,而故意将其遗弃。

2015年12月,10岁男童孟强(化名)与家人、学校失联8小时,自称被4名男子“灌迷药、捆绑”。当地警方很快公布调查结果,孟强因被家人批评而逃学,后来担心被家人责骂,就自导自演了“被绑架”闹剧。

祸从口入

相比吸入式,口服麻醉药更应警惕

相比于担心被吸入式药物迷晕,日常生活中,公众更要小心的是不法分子递来的饮料、酒水、食物、卷烟、电子烟等能够“入口”的物品。在过往案例中,迷药下毒的作案方式一般是将药物混入饮料、食物里,骗受害者服下。

杭州市中医院麻醉科周医师介绍,网友口中的“迷药”其实是麻醉镇静类药物,在国内非法生产销售精神、麻醉类药物属于违法行为。在国外市场中,常见的“迷药”成分有三唑仑、氟硝安定、氯胺酮,近几年还出现了一种叫γ-羟基丁酸的“新型毒品”,隐蔽性强,易成瘾,容易毒害人的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

这些麻醉镇静类药物大都存在致幻、失忆等副作用,目前在临床一线已经不再使用,取而代之更安全可靠的药物。但一些不良商家将其流入市场、谋取利益,一旦被犯罪分子购入,当作作案工具,后患无穷。除了上述药物,其他麻醉镇静类药物也必须在麻醉医生的严格监控下使用。

例如,2018年11月,吴女士见网友时被灌“听话水”迷倒,通过支付宝转给对方五万元。事后本人却什么都不记得。该事件中的“听话水”其实就是液体迷魂药 GHB,主要成分是 γ-羟基丁酸,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嗅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可溶于水或饮料中,轻则使人快速陷入昏迷状态,重则甚至能够造成死亡。GHB 是我国二类精神管制药物,主要用于临床上麻醉,任何私制销售或使用的行为都是违法的。

针对于此类可能遇到的迷药陷阱,公众要提高警惕,增强安全意识,最好做到以下几点:

1.不轻易喝陌生人递过来的酒水饮料;

2. 视线尽量不要长时间离开自己的食物、饮品,如果长期离开或上厕所回来后,建议不再食用。

3.一旦发现自己出现不正常眩晕情况,及时大声呼救,寻求路人帮助,并立刻报警;

4.如感觉不对,用大量喝水或催吐等方式使症状得到缓解,并立刻通知家人和可信赖的朋友。

5.如果不幸中招,不要洗澡立马去医院检查,记得保留证据以备报警。

来源 | 南方+客户端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