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昔日带路的女人

2021-04-17 18:5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海盐县传媒中心持续挖掘红色历史,赓续精神力量,昨天特别邀约海盐县作家协会部分作家,走进澉浦扇子山,深入了解新四军北撤澉浦之战的红色故事。

视频中退伍老兵朱龙训所讲正是

新四军浙东纵队北撤澉浦之战中,

一位叫朱岁宝的普通妇人

为战士们冒死引路的故事。

“公路已经被敌人封锁了,我们去塘下,

路虽不好走,可是安全得多。”

1945年10月,海盐县澉浦镇扇子山上

新四军浙东纵队经历了一场激烈的战役。

为了能突破敌人的包围,

朱岁宝冒着生命危险,

为战士们引路撤退。

绕开敌人的封锁,

朱岁宝带领着战士们下海塘,

芦叶刮在脸上,

耳边伴随着子弹尖锐的呼啸声,

但是没有一个人退缩,

战士们在妇人身后无声地行进,

终于冲出了突围……

▲《昔日带路的女人》刊登于1957年8月4日《浙江日报》

“……

有谁熟悉这里的小路?

有谁敢走前头带路?

打从抬担架的行列里,

走出来一个赤脚的女人。

她挥动擦汗的毛巾,

把裤管卷得高高的,

‘走,我认得路!’

声音里充满着热情和自信。

……”

这首诗刊登于1957年8月4日的《浙江日报》

十二年过去,

当时新四军浙东纵队中的一名战士金溪,

为纪念新四军浙东纵队北撤途中澉浦之战,

作下了这一首诗——

《昔日带路的女人》。

如今,再读这首诗,

我们仿佛又看到了那个在炮火中,

带领着战士们冒死前行的女人的身影。

而她的故事

只是这场战役中当地群众冒死营救的一个缩影。

▲新四军北撤澉浦突围战展示馆内雕塑——昔日带路的女人

弘扬革命精神,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在退伍军人朱龙训的带领下,

县传媒中心记者和县作家协会部分会员,

沿着战士们曾经战斗过的足迹,

听一听新四军浙东纵队澉浦突围战的

那些感人和震撼的故事。

吴松良:隔着一片禾苗田,仰望扇子山,今天的扇子山很安静,安静得只有鸟叫和风吹树叶的簌簌声。如果没有朱龙训先生的介绍,我真的不知道就在这山上,在青松和翠竹下面,长眠着二百多名新四军战士的英魂。当年,新四军从钱塘江南岸北撤来到澉浦,受到国民党反动军队围追堵截,扇子山是新四军澉浦突围战打得最激烈的地方之一。当年,澉浦的群众自发地为新四军送粮、送水,抬伤员,带路。新四军撤出战斗后,当地群众怀着悲恨交加的心情,冒着危险,含泪掩埋牺牲战士的遗体。青山埋忠骨,军民情义深。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程中,必将使历史上形成的情如鱼水、亲如一家的军民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

叶露:“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澉浦的红色历史,绕不开扇子山。跟着浙江省最美退役军人朱龙训走读扇子山,或许这个四月,有些故事,需要我们一起娓娓道来。

安歌:这些年,爬遍了澉浦大大小小的山,曾经轻快的脚步在今日却是如此沉重。这座遍布竹林的扇子山,曾被烈士的鲜血染红:1945年10月初,新四军浙东纵队奉命北撤,在澉浦遭遇了国民党数十倍兵力的猛烈攻击,多次突围失败。后来在当地妇女的带引下,趁夜从扇子山打开一条血路。4天3夜,战争之惨烈,竟不敢想象。站在扇子山的高处眺望,南面澉浦,北面隐马山,风光旖旎山河秀丽。70多年前的炮击声,已逐渐淡去,但那些为解放和自由付出生命的烈士,多年以后仍然可以抨击我们的灵魂深处。烈士英名录前,我看到了一双双饱含热泪的眼睛。

一笑:今日,由朱龙训先生带队,我们一行走进扇子山。田间小路、麦子、紫云英、竹林、茶叶丛,组成了扇子山的每一个部分,安静而美好。在朱龙训先生深刻地讲解下,扇子山变得沉重,它又重新回到过去,回到1945年那个让人不安的日子。他不停地用手指着这里的近处,和那里的远处,山就变得更具体和高大。这具体和高大里隐含着军人的鲜血和军人坚毅的目光,以及澉浦村民为军人之无所畏惧而默默付出的精神。一幕幕感人肺腑的新四军故事在我们脑海里再现。此刻,我又重新看了看我脚下的这座扇子山,它瞬间刷新了我对它的认识,我们丝毫不知在这里长眠着两百多个战士的军魂。它的画面使得这片土地变得不一样的存在,让我很是震撼。

周西西:龙叔是性情中人,是一位有着大情怀的老兵。听着他慷慨激昂的介绍,我仿佛看到了硝烟弥漫的扇子山突围战,枪炮声、嘶吼声,二百二十三位战士,永远长眠于此。青山埋忠骨,英烈千古。值得我们感怀的,还有那烽火岁月中,澉浦人民冒着生命危险,为新四军战士带路、运送物资、烧水做饭、隐藏并抢救伤员……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尊重历史,铭记历史。

聿禾:在澉浦扇子山下,听朱龙训先生讲述,当年新四军与敌人交战突围的场景。这片浅绿深绿交织的山林,长眠着二百多位先烈的英魂。此刻,我仍然能感觉到他们生命的热度,他们铁骨早就化成了满山的树,身躯生成了枝杆,毛发生成了树叶,血肉化作了山泉。我看到了永生。正是这些英烈,继往开来,才有了我们的美好生活。深切地缅怀!

全媒体记者:王伊婷、田辰东

原标题:《昔日带路的女人》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